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宁夏银川市贺兰县景博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

更新时间:2023-04-29 浏览次数:55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每小题1.5分,共32道题,共48分)
  • 1. (2024高一下·渝水月考) 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   )
    A . 土地国有制度废除 B . 分封体制不断强化 C . 诸侯国君权力巩固 D . 社会生产持续发展
  • 2. (2023高二下·贺兰月考) 下表为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内重要人物的部分主张或改革措施。据此可推知,春秋战国时期(    )

    人物

    诸侯国

    主张或改革措施

    管仲

    齐国

    “以劳收禄”“收禄不过其功”“临事不信于民者,则不可使任大官”

    乐毅

    燕国

    “循法令,顺庶孽者,施及萌隶”“察能而授官”

    申不害

    韩国

    “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内修政教,外应诸侯”

    吴起

    楚国

    “使封君子孙三世而收爵禄”“明法审令”“砥砺甲兵,以时争利于天下”

    A . 实现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 B . 法律教化阻碍社会发展 C . 军功爵禄与法律制度分离 D . 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 3. (2024高一上·九江月考) 儒家学派重视礼乐,宣扬“乐文同则上下和”;墨家学派认为礼乐“与君子听之,废君子听治”“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这反映了两者(    )
    A . 文化取向的迥异 B . 政治立场的不同 C . 学术观点的分歧 D . 生活态度的差异
  • 4. (2023高二下·贺兰月考) 《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十八种》记载:各县要书面报告农田受雨、抽穗、垦而未种、受灾面积以及降雨量等,每年八月底以前送达朝廷;主管仓库的官吏每年十月份要将各类粮食的库存数量上报内史。这些要求有助于(    )
    A . 确立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 B . 完善地方机构的运行机制 C . 维护官僚队伍的清正廉洁 D . 提升国家治理的行政效率
  • 5. (2023高二下·贺兰月考) 西汉初分封同姓王时,考虑到当时大多诸侯国“王幼在怀衽”,往往派遣重要将领担任诸侯国的国相,如功臣排名第二的曹参曾任齐相;到西汉后期,丞相奏请“(诸侯国)相如太守”。西汉诸侯国国相地位的变化(    )
    A . 降低了国相在地方行政的作用 B . 基于西汉大一统的全面加强 C . 说明郡国并行制遭到完全废除 D . 证明诸侯王已经能独掌行政
  • 6. (2023高二下·贺兰月考) 有学者分析指出,汉世循吏兼负“吏”、“师”之责,秉承儒家传统,讲求教化,施行德治,而在“灾异祥瑞说”的语境内,“猛虎渡河”与“飞蝗出境”被视为循吏推行德政的产物。据此可知汉代(    )
    A . 承袭秦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B . 儒学意识形态影响官吏评价 C . 黄老无为思想成就汉世德政 D . 天人感应促使生态环境改善
  • 7. (2023高二下·贺兰月考) 学者许倬云认为,东汉时期长江流域、四川盆地及东南地区的人口增长非常显著。政府通过移民,使人口最为密集地区的人口压力大为减轻。根据许倬云的分析,汉代人口分布的变化(  )
    A . 加剧了汉代的人地矛盾 B . 加快了少数民族内迁的步伐 C . 缓解了边境地区的危机 D . 有利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平衡
  • 8. (2024高一上·船山期中) 唐初,三省长官是当然的宰相,他们常在政事堂共商国家大事。后来,皇帝又时而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会议所作决策以文字形式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 . 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B . 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 C . 集思广益以减少决策失误 D . 分散相权以强化君主权力
  • 9. (2023高二下·贺兰月考) 唐朝前期推行租庸调制,以丁为单位,缴纳固定数额的谷物、布帛和代役税。唐朝中期改行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除征收谷物外,原来征收的布帛等实物改为折钱计征。这一转变(    )
    A . 提高了商人的政治地位 B . 完成了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过渡 C .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 . 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 10. (2023高二下·贺兰月考) 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在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学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
    A . 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 B . 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 . 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价值 D . 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 11. (2023·泉州二模) 宋太宗时期,提点刑狱司设立并定期巡视州县,监督审判,详录囚徒。凡地方官吏审判违法,轻者,提点刑狱司可以立即处断;重者,上报皇帝裁决。这一举措旨在(    )
    A . 强化司法公正 B . 提高行政机关效率 C . 加强中央集权 D . 完善基层治理体系
  • 12. (2023高二下·贺兰月考) 下图为宋代打马球画像砖。宋代马球运动不仅只是专属于帝王将相的贵族运动,甚至发展成为了民间百姓热爱的娱乐项目。据史料记载南宋临安城已经出现民间的马球团社“打球社”。宋代马球运动反映当时(    )

    A . 市民阶层的娱乐需求 B . 世俗文化成为思想主流 C . 崇文抑武之风的盛行 D . 平民政治趋势不断加强
  • 13. (2024高二下·方城期末) 宋代盛行婚姻论财,遭到一些士大夫的批评。南宋理学家张栻认为,“婚姻结好,岂为财物?”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还有理学家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这反映了当时理学家(   )
    A . 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 B . 意图维护礼教纲常 C . 背离政府对民俗的引导 D . 促成婚姻习俗变革
  • 14. (2023高二下·贺兰月考) 元朝行省内的军队有直接受行省节制的汉军及新附军,还有隶属于枢密院的蒙古军、探马赤军等中央军队。另外,朝廷还根据政治、军事形势的需要,把镇戍部队在各行省之间进行调配。这些措施(    )
    A . 增强了地方的军事力量 B . 表明专制皇权得到了加强 C . 降低了地方割据的风险 D . 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 15. (2023高二下·贺兰月考) 据记载,明初内臣不许读书识字。宣宗以后,渐通文墨,凡每日奏章文书,除皇帝亲批数本外,皆由司礼监掌印、秉笔、随堂太监分批。这一变化导致(    )
    A . 宦官与皇帝共同决策 B . 宦官官秩地位提高 C . 内阁地位被宦官取代 D . 专制皇权日趋强化
  • 16. 元朝后期,燕山支脉居庸南口过街塔楼的壁面上镌刻了很多题记,包括用梵文、八思巴字蒙古文、回鹘文、藏文、西夏文和汉字书写的陀罗尼经经文,以及用后五种书面语记载的建塔功德记。这一现象可以用来佐证元朝(    )
    A . 多种文字的创建与并存 B . 存在跨地域的文化交流 C . 各民族间和谐共同发展 D . 大一统国家意识的形成
  • 17. (2024高二上·合江期末) 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现象反映出(    )
    A . 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 B . 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 C . 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 D . 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
  • 18. (2024高二下·南沙期中) 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资。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此现象持续增多。这反映了(   )
    A . 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 B . 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 C . 民营手工业发展受挫 D . 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
  • 19. (2023高二下·贺兰月考) 王阳明认为,“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这表明,王阳明的心学(   )
    A . 彻底否定了程朱理学 B . 带有客观唯心主义倾向 C . 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D . 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 20. (2024高二下·太谷期中) 明后期,传教士利玛窦与徐光启共同翻译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其创立的点、线、直线、曲线、平行线、角、直角、锐角等名词一直沿用至今。这表明(  )
    A . 中国传统科技注入了新的生机 B . 基督教主动融入中国社会 C . 西学东渐开启中国近代化历程 D . 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产生
  • 21. (2024高二上·电白期末) 清朝在边疆地区实行朝觐制度。其中蒙、藏、维等边疆民族上层逢年过节赴京觐见皇帝的制度称“年班”;朝廷邀请边疆民族上层至木兰行围狩猎,并于避暑山庄赐宴的制度称“围班”。这一制度的实施(    )
    A . 意在促进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B . 体现出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 C . 有利于巩固国家大一统局面 D . 保证了边疆地区的政局稳定
  • 22. (2023高二下·贺兰月考) 清代顺治、康熙两朝号召泰州城区的富户投资盐业。盐商们发家后,建造私家园邸,邀请四方名士诗酒酬唱,切磋弦歌画赋,活跃了泰州的艺苑文坛,丰富了独特的泰州盐税文化。这种情况表明(    )
    A . 商业发展推动文化繁荣 B . 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C . 重学风气提升商人地位 D . 财富增加助长奢靡之风
  • 23. (2023高二下·贺兰月考) 1842年《南京条约》谈判时,中方代表耆英主动提出“倘有英人违背此条禁约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而英方则迎合中方心里,狡猾地提出“设将来大皇帝有所恩施及各国,亦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双方的请求均得到了对方的认可。这反映了(    )
    A .   国力强弱决定了外交成败 B . 羁縻政策促进了中外友好 C . 列强对华商品输出的意图 D . 天朝观念与国际法的差异
  • 24. (2023高二下·贺兰月考) 在1845-1855年的10年中,英国输华的棉纱,增加仅11%,棉布则减少30%以上。从1856年到1867年,棉纱的全国进口最仍不过360万磅,棉布不过420万匹,和战前的1838年比较,棉布进口略有上升,棉纱进口则反而减少了25万磅。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中国(    )
    A . 土布质优价廉深受欢迎 B . 近代棉纺织业发展迅速 C . 闭关锁国政策影响犹存 D . 传统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 25. (2023高二下·贺兰月考) 晚清中国与列强签订了许多通商条约。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清政府开始注重条约的研究,官方组织力最对中外条约进行了分类编撰,如1877年裴辅通志局编纂的《通商各国条约类编》、1882年总理衙门编纂《通商各围条约》、1886年徐宗亮等编纂的《通商约章类纂》等;上述成果反映了(    )
    A . 政府注重规范通商管理 B . 国家主权得到有力维护 C . 列强经济侵略不断加深 D . 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 26. (2023高二下·贺兰月考) 1873年,洋务派代表人物沈葆桢大胆改变福州船政局的经营方针,将即将建造的4艘船只改造为商船。沈葆桢此举旨在(    )
    A .   创办民用性质企业 B .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C . 抵制列强经济侵略 D . 解决企业资金困难
  • 27. (2023高二下·贺兰月考) 1876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互相问答”栏目,其中大多问题是从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出发的。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如表所示。

    《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栏目各类问题所占比例

    应用科学、各种技术

    自然常识

    基础科学

    奇异和其他问题

    42.5%

    22.8%

    17.5%

    17.2%

    据此可知,当时(    )

    A . 某程度上受到中体西用思想影响 B . 中外交汇促进民主共和思想深入 C . 西学传播使兴办实业的需求受阻 D . 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
  • 28. (2023高二下·贺兰月考) 康有为认为,政治之学最美者,莫如吾《六经》也;泰西所以强者,皆暗合吾经义者也;严复也认为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与《大学》所谓诚正修齐治平之事有不期而合者。这反映维新派(    )
    A . 倡导中学西源的学说 B . 形成成熟的向西方学习理论体系 C . 肯定儒家文化先进性 D . 托古改制以减轻维新变法的阻力
  • 29. (2023高二下·贺兰月考) 清末有人描述说:“自与各国通商以来,……洋货充斥各处,已有洪水滔天之势。盖吾国工业素不讲究,各种物品皆粗劣不堪,……一旦光怪陆离之物杂陈市肆,国人任意选购,俨有抛弃本货沉溺洋货之势。大者佳者无论矣,甚至零星杂物,亦惟洋货是用。”这反映出当时(    )
    A . 对外通商导致了传统手工业的覆灭 B . 民众与世界市场的联系加强 C . 国人崇洋消费观念阻碍了工业发展 D . 欧美控制了中国日用品市场
  • 30. (2023高二下·贺兰月考) 1890年,上海机器织布局投入生产,资本有公款和商股,拥有轧花、纺纱、织布等全套机器设备,雇佣工人4000人,获利丰厚。据此可以推知,当时 (    )
    A .   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B .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发展 C . 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趋势加强 D . 中国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 31. (2023高二下·贺兰月考) 康有为通过重塑孔子形象、高悬大同理想,并用西方政治伦理学说诠释儒家经典,将儒家思想与西方文化对接和调融、重塑和创造,是儒家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行为的重要影响是(    )
    A . 重新树立孔子的思想权威 B . 减少近代化过程中文化认同危机 C . 使晚清保守思想大行其道 D . 不利于传统思想文化的社会转型
  • 32. (2023高二下·贺兰月考) 甲午战争后的十年里,梁启超等人为“中国”一词注入国民、民族、国家等新内涵,并引入新式“历史”概念,将“中国”置于“世界”和“历史”交织而成的新型时空结构。他们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 . 为变法奠定理论基础 B . 引入西方近代史学观念 C . 抵御西方文化的入侵 D . 激发国人救亡图存意识
二、非选择题。(其中33、34为必做题,35、36两道题中选择一道题作答)
  • 33. (2023高二下·贺兰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宋时期,随着东南地区经济的发展、造船术的突飞猛进以及罗盘针的使用,我国瓷器、丝绸等商品畅销南洋等地,对外贸易迅速发展,海上贸易十分繁荣,出现了中国最早的海商群体。雍熙四年(987年),宋太宗发布诏令“遣内侍八人,赍敕书、金帛,分四纲,各往海南诸番国勾招进奉,博买香药、犀牙、真珠、龙脑”。两宋政府在主要通商口岸设置了“怀远驿”“来远驿”等机构以接待外国客商。开宝四年(971年),“置市舶司于广州,后又于杭、明州置司。凡大食、古逻、阇婆(爪哇)、占城、勃泥(加里曼丹)、麻逸、三佛斋(苏门答腊)诸番并通货易”。

    ——摘编自金亮新《宋朝经济立法探析》

    材料二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扩张,大量的洋货源源不断输入厦门。在进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厦门外贸市场首先是以英、美为首的西方势力占据优势地位。甲午战争后,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贸易体系宣告最终解体。随着日本强占台湾地区及世界经济体系结构的不断变动,中国东南沿海以香港、台湾等地区为中转基地,与东南亚各国和地区以及日本等国和地区进行贸易,初步形成了跨国界的地域经济圈。东南亚地区的华侨关注厦门的开发并不断汇款回国,使厦门与东南亚地区的贸易不断发展。

    ——摘编自刘梅英《从厦门近代外贸市场的嬗变看地域经济圈的重要作用》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的原因及特征。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以来厦门外贸市场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变化的原因。
  • 34. (2023高二下·贺兰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古代都城形态的变迁

    从表格中提取两条及以上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题目,并结合中国古代史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35. (2023高二下·贺兰月考) 【历史——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庆历三年,仁宗启用范仲淹推行庆历革新,剑锋所及直指北宋整个官僚集团,革新终极目标是“法制有立,纲纪再振”。范仲淹要求谏官提高自身的素质,要有坚守监察职责的道德,不惧权势,敢于牺牲;同时,希望朝廷能对谏官恩威并施,既要激励谏官与贪腐作斗争,又要防止谏官与不法臣僚勾结。此外,加强对官员的全面监察和考绩,对官员的监察上,多途并举,注重发挥台谏监察功能,对“诸道知州、同判,毫者、懦者、贪者、虐者、轻而无法者、堕而无政者,几皆可奏降”。鼓励官民上书,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加强对官员的监察。对官员的考绩作为官员监察的一个重要手段,范仲淹建议京朝官需要延长京官的勘磨年限,从而压缩京城中冗官的数量,提升了官员德、才素质,为北宋的政治舞台吹进了一丝奋进的微风。

    ——摘编自杨永亮《范仲淹政治变革的当代价值》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范仲淹推行庆历革新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在庆历革新中监督官员的措施。
  • 36. (2023高二下·贺兰月考) 【历史——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张元济是中国杰出的出版家、实业家。1902年他任商务印书馆董事长,以扶助教育为己任,锐意改革,编写适应现代教育的教材,推动了中国当时的教育革新。民国初期,主编出版了以《辞源》为代表的大型汉语词典,开创了中国现代工具书出版的先河;编纂《四部丛刊》、《百衲本二十四史》等为代表的大型古籍丛书,在中国文献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出版《小说月报》等刊物,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促进了中国文化出版事业的发展,出版严复等人所译西书,传播新思想,开启民智。商务印书馆打通古今、中西、新旧之间的藩篱,为当时与日后的文化创新提供了开阔的视野。张元济主持商务印书馆时期,使其从一个印书作坊发展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出版企业。

    ——摘编自《中国出版通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元济投资商务印书馆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张元济在近代文化转型中的作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