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天津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历史阶段性统一练习(四...

更新时间:2023-04-29 浏览次数:30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单项选择题I:1--13题,每题3分,共39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单项选择题II:14--15题,每题3分,共6分。每一选项的分值分别是3、1、1、0。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
  • 1. (2023高三下·天津月考) 自古以来,中华大地就存在一个“三皇五帝”的古史系统。“三皇五帝”说法不一,其事迹也多由神话传说构成,但《周礼》《史记》等古代史书均有记载。这一古史系统(    )
    A . 证实了三皇五帝确有其人 B . 反映了先民创造历史的轨迹 C . 说明君权神授观念源远流长 D . 象征着我国早期国家的出现
  • 2. (2023高三下·天津月考) 荀子提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董仲舒指出“君者,民之心也;民者,君之体也”。这反映了二者(    )
    A . 和谐共生的理念 B . 实施仁政的诉求 C . 天人合一的思想 D . 以民为本的观念
  • 3. (2023高三下·天津月考) 下表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表。它反映了唐代(    )

    A . 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 B . 文官地位日益提高 C . 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 D . 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
  • 4. (2023高三下·天津月考) 下表反映了(    )

    清代前期主要财政岁入一览表单位:万两(银)

    A .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 . 近代前夜发展停滞 C . 繁荣背后潜藏危机 D . 土地兼并程度加深
  • 5. (2023高三下·天津月考) 光绪皇帝在《明定国是诏》中说:“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迁谬之弊。”以下对材料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
    A . 表现了反对维新变法的政治倾向 B . 说明了维新变法一定程度的局限 C . 强调了西学对时弊的纠偏与补正 D . 反映了清廷权力结构的不断变动
  • 6. (2023高三下·天津月考) 《纽约时报》驻汉口记者报导,湖北革命军发布公告宣称: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将推翻残暴的清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从报导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    )
    A . 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 . 具有鲜明的革命目标 C . 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 D . 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
  • 7. (2023高三下·天津市月考) 1917-1921年《每周评论》与《新青年》发表文章的主题统计如下。据此可得出的推论是(    )

    A .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不断走向深入 B . 共产党人多方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 C . 报刊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 D . 马克思主义成为思想界的强大思潮
  • 8. (2023高三下·天津月考) 1950年,刘少奇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出:“乡村中百分之九十的土地是中农、贫农及一部分雇农耕种的,但他们只对一部分土地有所有权,对大部分土地则没有所有......这就是我们民族被侵略、被压迫、穷困及落后的根源,是我们国家民主化、工业化、独立、统一及富强的基本障碍。”在此,刘少奇意在强调(一)
    A . 土地改革对巩固人民政权的意义 B . 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是当务之急 C . 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是人民贫穷的根源 D . 农民解放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 9. (2023高三下·天津市月考) 1979年1月4日,《天津日报》刊登了一则“天津牙膏主要产品介绍”,这是改革开放之后的第一条消费品报纸广告。广告的出现(    )
    A . 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 . 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C . 体现出新媒体推动思想解放 D . 有利于变革企业的经营模式
  • 10. (2023高三下·天津市月考) 在表面上看,今天的英国政治和中世纪的没有什么两样,仍然有国王、贵族和议会,某些古老的仪式依然存在,它没有美国和法国那样的“国庆”或“解放日”。这主要表明了英国(    )
    A . 现代政治体制改革步伐的滞后性 B . 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 C . 民主政治具有不彻底性 D . 近代政治发展的渐进性
  • 11. (2023高三下·天津月考) 1964年初,美国发现中法接近后开始出手阻挠。一方面指出“法国的这一决定与美国的利益有直接冲突”,另-方面也力挺蒋介石坚守巴黎,不要主动宣布与法国断交。这表明(    )
    A . 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强化 B .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趋于瓦解 C . 法国谋求独立自主的外交 D . 美国力求阻止中国的统一
  • 12. (2023高三下·天津月考) 下列两幅示意图分别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世界局势,以下对图片解读正确的是(    )

    A . 帝国主义为了自身的利益既勾结又斗争 B .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C . 大国结盟对世界和平造成威胁 D . 大国结盟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 13. (2023高三下·天津月考) 下表为20世纪60年代前后非洲国家坦桑尼亚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主题统计(部分)表。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二战后英国对殖民的反思 B . 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C . 民族独立意识的形成 D . 构建国家认同的需要
  • 14. (2023高三下·天津月考) 关于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马可●波罗行纪》是否真实,历来存有争议。对下表双方不同观点的辨析,符合历史研究方法的是(    )

    A . 历史研究要勇于怀疑,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B . 学术观点须资料确证,如无实证,搁置争议 C . 根据《马可●波罗行纪》错载或漏载某些元代特有事物,可否定其真实性 D . 判断《马可●波罗行纪》的真实性,应从总体上看其是否提供了得到印证的资料
  • 15. (2023高三下·天津月考) 某学者写道:“战后发生的许多事情是‘无法全部装在冷战这个盒子里的。’”冷战分割了世界,不过冷战只是这个世界的一个部分,与之并存的还有经济、民族、宗教等问题。冷战无疑对这些问题产生影响,而这些问题反过来又影响了冷战。对这段话的最佳理解是(    )
    A . 冷战是时代的中心,而非时代本身 B . 经济、民族、宗教等问题决定了冷战的态势 C . 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影响深远 D . 冷战分割了世界,影响了经济、民族、宗教等问题
二、材料分析题(55分)
  • 16. (2023高三下·天津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在中国古代农业史上,发生过两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粮食生产革命,它不仅改变了中国几千年以来的粮食格局,还对我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种影响延续至今。第一次粮食革命发生在宋代,标志性事件是来自于越南的“占城稻’被引入中国,首先在我国东南沿海等地开始种植,然后逐步推广到全国各地的水稻种植区;第二次发生在明末清初,在“大航海时代”的背景下,美洲等地的一些特有物种传播到中国,其中粮食作物以玉米、马铃薯、番薯为主,它们能在较恶劣的条件下生长,不占用平原耕地又被称为“高产旱地作物”,改变了我国此前以稻、麦、粟等为主的粮食结构,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粮食系统。

    一一摘编自刘宇杰《告别饥荒---饥荒成因与应对的历史考察》

    材料三:农业是中国的社会基础,凡适合农业发展的地方就有家族的迁入,就有人口繁衍,就有文明的滋生和发展。中国农业文明形成了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庞大的人口,二是以家族为核心的体系....保留有聚居的家族和多家族聚居的村镇,本身就是文明承载和发展的体系,这是中国文明延续的社会基础。

    1. (1) 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上述史料的类型,并运用这些史料说明中国古人是如何重视粮食安全问题的。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清初“粮食革命”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主要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
  • 17. (2023高三下·天津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与非洲之间的交往古已有之。在汉代,非洲已在中国与罗马的贸易中发挥中转站的作用,埃及商人在印度和斯里兰卡购买中国货品,再经由亚历山大里亚、迈奥霍穆等港口将其运往罗马。唐代《贞元十道录》记载了自广州出发、经波斯湾到达非洲的航程,中国同北非、东非等地已实现直接通航。宋代,每年自非洲进口的“象犀珠宝香药之类”商品数额高达“五十三万有余”,大大超过前代体量。元朝航海家汪大渊曾亲身到访非洲,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也于14世纪到访广州、泉州、杭州等地,中非人民对彼此的了解更加深入。明代郑和船队四次抵达东非海岸,将古代中非交往推向高峰,双方频繁互访,建立了和平友好的外交关系,永乐年间还恢复了三省市舶司,以便非洲诸国使节来华时“与中国贸易”。今天在埃及和埃塞俄比亚出土的大量中国陶瓷、钱币,年代由唐至明,成为中非友好往来的见证。

    ——摘编自张铁生《中非交通史初探》

    材料二:1955年万隆会议后,中国积极支持非洲国家民族独立自强。1964年初,周恩来总理访问加纳时,明确了中国对外援助坚持平等互利、尊重受援国主权以及不附加政治条件等基本准则,奠定了中国对非援助的总体基调。在农业领域,中国派遣农业技术人员赴非建设经营农场,帮助解决非洲粮食紧缺问题。在工业领域,中国援建的项目针对非洲当地需要,以中小型项目为主,工期短、投资收回快。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中国长期对非洲国家提供无偿援助,无私支持非洲基建事业。此外,中国还通过派遣教师、医务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帮助非洲国家提升各领域技术能力,中国员工与当.地工人同工同酬,“对等上班”,赢得了非洲人民的认可与支持。

    ——摘编自宋微《中国对非援助70年一一理念与实践创新》

    材料三:21世纪以来,中国对非洲援助以追求发展效益为主,兼顾政治、安全等其他效益。中国与非洲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互利共赢的能源合作关系。中非双边贸易额迅速增长,中国企业到非洲投资的步伐大大加快,提高了非洲国家的生产能力。中非文化交流不断深入,在影视制作、出境旅游、人才交流、学术研讨等领域加深合作,助力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据谷靖《转型背景下的中非关系:新形势、新挑战、新合作》等整理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非交往的发展趋势。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世纪50--70年代中国对非援助的背景和特点。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今中非文明交流互鉴的意义。
  • 18. (2023高三下·天津月考) 马克思曾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枪炮、病菌与钢铁一人类社会的命运”主题,自拟

    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