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海南省嘉积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

更新时间:2023-03-16 浏览次数:41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关于“文学艺术是什么”的问题,古往今来有许许多多的定义。从事理论研究的人,为此费了许多纸张和脑力。街量这些定义是否靠谱,还是要回到"情"上来。有了"情",才有文艺;越是情深意长,艺术性就越强。

    关于情感的传达,在美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学说,被称为“传达说”,提出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这位创作了《战争与和平》《复活》等众多不朽名著的大作家,曾尝试回答“什么是艺术"的问题。他写道:"艺术是一个人通过某种外在符号,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受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受所感染,也体验到它们。”托尔斯泰的观点有非常大的影响,几乎所有当代西方美学史都要提到。其中的原因恰恰在于,他与那些职业美学家们,与学院理论家和批评家们讲得不一样,作家心中要有理想的读者,将情感诉诸文字,向这些读者倾诉,而接受者以自己的方式,与作者进行沟通,分享这一份情感。

    有人指出,文学不过是一种生产活动。这是有道理的,他说出了在市场经济下文学存在的状况。文学研究者一般将文学分成两类,一类是作为文学主要研究对象的“原创性”或“经典性"文学作品,另一类是"类型文学"。"类型文学"是诸如"侦探小说""科幻小说"等。这些小说都有一些吸引读者的手段,例如侦探小说提供智力游戏的快感,科幻小说用于实现对未来猜想的科学等。"类型小说"受市场经济的支配,所以只需将一些套路固定下来,把握其中的要素,就可以迅速而大量地生产,形成固定的消费需求。

    然而,文学的发展,总是不可避免地在走向类型化与内在于文学中的反类型化冲动之间摆动。这种反类型化的内在冲动背后的动力源,是表现和传达真情实感的需要.福楼拜的小说《包法利夫人》,如果没有作者深入人心的描写,就只是一个情欲泛滥而自取灭亡的类型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在托尔斯泰的笔下,从一个出轨女人最后走投无路自杀的滥俗故事,成为感动世界的杰作。这些都是由于情感溢出了故事本身,点石成金,成为文学史上的不朽名著。

    (摘编自高建平《文学艺术就是要传情达意》)

    材料二

    所谓文学的人民性,概括地说,是指文学具有反映人民生活、表达人民思想感情以及同情或歌颂人民的社会属性。《西游记》是一部神怪小说,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除唐僧是个人,而且是个慢慢神化了的凡人之外,其余全是怪,但书中"精怪魑魅俱通人情""神仙鬼怪皆晓人性",所以虽然表象是“怪”“神”,实质仍是“人”。我们熟悉的孙悟空,就是一位由石猴幻化而成的精怪,而恰恰是这样一个非人类的精怪却蕴含了深厚的人民性,这也是《西游记》得以流传不朽而"孙悟空"家喻户晓的重要原因.首先,早在东晋王嘉《拾遗记·卷八·周群》中就描写了一只传授周群历算的白猿,它有变幻莫测、能知过去未来的神通,可与天齐寿,这些全都具有后来孙悟空的特点;唐传奇《补江总白猿传》里描写的那只“遍体皆如铁”“虽百夫操兵不能制、知死生之敌”的白猿,不更是有孙悟空的影子? 宋代《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诗话》中,往西天取经的唐三藏法师座下的护法猴行者,应该就是孙悟空的前身.以上种种显示:孙悟空这一形象不是一时一地一人所为,而是历代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扎根于中华大地的土壤中的。

    其次,作者有意让孙悟空处在一个世俗态层面,阐发世俗社会的一个生活哲理:要获得成功需走正道,历经磨难,而且要有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斗志。孙悟空历经艰苦,也正因此孙悟空并没有远离尘世,脱离人民,而是反映了人们的心理状态,阐述了群众集体意识中的人生哲理。再次,孙悟空性格中最鲜明最突出的两个特点是有个性、追求自由。从这两个方面论述这一形象还体现了明代人民乃至今天人们仍津津乐道的审美价值取向:个性、自由。举一处例子:对那个专门用来“拘系、收管”他,不让他“逍遥自由耍性子”的紧箍儿,孙悟空念念不忘能“脱下来,打得粉碎,切莫叫那甚么菩萨,再去捉弄他人”。孙悟空奋斗一生,都是为了获得人生的最大自由,而“斗战圣佛”的成果也是“来去任自由,也无恐怖也无愁”。无忧无虑、自由自在以及在追求过程中体现出的优良品质、英雄特征无一不是人民群众集体意识中所向往的,从而鲜明地打上了人民性的烙印了。

    (摘编自《解读孙悟空形象的人民性》)

    材料三

    民间文学反映了百姓各方面的生活和有关的思想、感情,它直接或间接地为他们的生活服务给以知识、教诲、鼓舞和希望,其中有些本身就是生活的构成部分。为什么会如此呢?由于它的作者人数众多且生活在底层,他们能够更广泛、深切和精确地反映社会生活。许多民间谚语就是劳动人民生活和劳作的教科书。不少劳动歌谣,是他们在各种劳作中调整呼吸、动作和鼓舞情绪不可缺少的东西。许多世代相传的古老神话和传说,不但传述了一定的历史知识,还培养着国家民族团结的感情。许多保卫乡土、保卫祖国的英雄传说,永远给予广大人民以鼓舞力量.民间文学的某些体裁,如民间故事,与国境以外,甚至在地理上相隔较远的地区、民族的民间故事、传说和谚语等相较,不仅构思、表现手法相似,有些连基本的人物、情节都相同或相似。此外,像故事或叙事诗里,某些构思或部分情节相似的,可能是直接或间接受别的民族影响的结果。如中国与邻国印度、朝鲜、日本等,就有长久的文化上的交往。因此,中国的民间文学与那些国家的同种类作品的关系相当密切。从民间文学的互相交流、影响现象看,世界各民族的文学及文化的交流是源远流长的。民间文学是国家、民族中广大物质财富生产者所创造和拥有的精神财富,它不但有自己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也有它独特的表演过程和传播方式.

    (摘编自《民间文学》)

    1. (1) 根据材料,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曾困扰人们许多年的“文学艺术是什么”的问题,直到托尔斯泰情感“传达说”的出现才形成了一致看法。 B . 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作品成功地将情感传递给读者,这与他提出的“传达说”密切相关。 C . 材料二《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身上所蕴含的人民性,其实也就是托尔斯泰“传达说”的具

      体体现。

      D . 从材料三看,民间文学由于不是文人创作,对照托尔斯泰“传达说”,它完全是个例外,

      民间文学的宗旨是为生活服务。

    2.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西方职业美学家、学院理论家及批评家只从自身学科角度出发,因此没有揭示出艺术的本质问题。 B . 《安娜·卡列尼娜》《包法利夫人》能够成为经典,根源在于通过情感溢出故事本身,从而成功地实现了对类型化的超越。 C . 孙悟空的精神母题意在告诉人们,要想成功,不光要走正道,还要有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斗志。 D . 孙悟空性格中有追求自由的特点,体现了明代人民乃至今天人们的审美价值取向。
    3. (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人民性”观点的一项是(    )
      A . 托尔斯泰这位创作了《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等不朽名著的作家。 B . 东晋王嘉《拾遗记·卷八·周群》中传授周群历算的白猿。 C . 唐传奇《补江总白猿传》里那只“遍体皆如铁”“虽百夫操兵不能制、知死生之数”的白猿。 D . 民间文学中许多世代相传的古老神话和传说、劳动歌谣、民间谚语英雄传说等。
    4. (4) 材料一是如何增强论证说服力的?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5. (5) 结合三则材料,说说"传达说""人民性"和"民间文学"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 2. 现代文阅读Ⅱ

    贡献

    【苏联】鲍.波列沃依

    过了一些时候,河两岸已竖起了耸入蓝天的、像镂空了一样的巨大铁架子,架设在两岸铁架子上的电线在湍急的河流上空微微下垂。在预定输电的前一天,检查员发现在河中心上空的某一相电线上有一个断头。

    这是一个可怕的发现。只有一个办法:找一个人,不是一般的人,而要找一个高手,让他顺着悬在河面上空一百多米高的电线,爬到断头的地方,安上接线套管。这样的活儿,电网建设公司的安装工人中谁也没有干过。

    过去在前线打仗时,遇有危险而艰巨的任务,往往选派志愿者去执行,现在工程师也这样做,他把优秀的安装工人集合在一起,问他们之中谁志愿去完成这项艰巨而危险的工作。

    谁都没有说话,彼得,西尼津也在场。当工程师问谁志愿去修理时,他突然想起扎哈雷奇那天夜里对他说过的话,当时工长说,人不管干哪一行,都会有表现自己的时刻。这个想法在他头脑里闪了一下,他还没有最后拿定主意,就走到工程师身边,急忙说:"我爬上去。"然后唯恐别人把这一任务抢去似的向其余的安装工人看了一眼,为了争这个冒险的权利又加了一句:"我爬上去,我去安装套管!”

    彼得·西尼津背着工具袋,敏捷地向铁架子顶上攀登,从下边向上看,春天水汽很重的浮云碰到铁架子上,被碰成一块一块的。这时,彼得的同伴们都焦急不安地注视着他。他们看见彼得变得越来越小。他的脸已经看不清了.只有他的身影在匆匆掠过的污浊的浮云中时隐时现.

    “还刮风,真可恶!……”在场观察的高空作业工人中有人这样说道。

    “又潮湿……电线现在很滑。”另一个人补充说.“别说话!”扎哈雷奇像呻吟似的哼了一句,他目不转睛地看着远处小小的身影。

    彼得·西尼津到了断线的地方.

    当爬上嗡嗡作响的、被风吹得有些颤动的铁架子顶端,看到伸展在他面前的电线和钢索时,他吓得腿都哆嗦了,这里没有可用来支撑手脚的坚实的东西。他将要在上面爬的铜索,摆动得很厉害,好像要从他身体底下滑走一样。胸口产生了一股冷气,心里直发怵,这股冷气很快使全身肌肉变得僵硬起来。手脚失去了平时的弹性,变得不听使唤了。

    怎么办?爬回去?……怎么能有这样的想法!向前,只能向前!....他的思想、意志、精力等,全都集中在实现一个坚定不移的目标上:爬到断线处,装上接线套管。

    彼得·西尼津在无底深渊的上空慢慢地晃悠着.他在给电线安套管.这活儿本身并不复杂,但是在摇晃不定的电线上做这件事可不简单!而且还有风,一会儿停,一会儿又出其不意地刮起来,仿佛原来藏了起来,然后悄悄地向你扑过来,竭力想要把你推下去似的.

    “不行,你想捣乱,没有用!”彼得咬着牙说,两只手不停地工作着……

    不久,一切都弄好了,可以往回爬了。但在身边,风吹得电线和钢索来回直晃,发出呜呜的声音,这个高空作业工人立刻出了一身冷汗,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感到高得可怕,感到被风吹动的电线很不稳当,感到风的力量非常凶狠

    他的头立刻晕了起来。他失去对自己力量的信心,双手紧紧地抓住电线,而且开始令人讨厌地颤抖起来.一切仿佛都变得模糊不清。彼得慢慢地失去了平衡,抽搐似的一扬手,就从摇摆不定的支撑点上朝灰蒙蒙的、微波荡漾的无底深渊落去……

    “啊——啊——啊——”

    这一声意思不十分清楚的叫喊,同时从躺在船尾朝上看的工长嘴里,从工程师嘴里,从岸上观看同伴干活的安装工人嘴里……这一时刻看到彼得,西尼津的所有人的嘴里迸发出来.

    彼得从电线上掉了下来。但是过了一会儿,看到他挂到固定在电线上的安全带上了。工程师由于着急咬破了嘴唇,血慢慢地沿下巴须往下流。工长又把两手放在嘴边,扯开嗓门,使劲地喊道:“彼得,彼得!别摇晃……静静地挂着.....休息一下。彼得,休息一下,留着劲儿!听见吗?留着劲儿!”……

    然而彼得·西尼津什么也没有听见。他恢复常态后,喘了口气,发现是链子和安全带救了他,可是能支撑很久吗?他知道他不会掉进河里。这立刻使他有可能很好地考虑一下处境。

    不可能没有出路!不管链子多么结实,总不能这样在河上空挂着!要知道他已爬到断线处,安上了套管,故障排除了,可以送电了。

    这些想法使他彻底清醒过来。但是怎么办呢?如果他这样挂着,人们就会把电线放下来.一定会放下来的!瞧,现在已有人爬到铁架子上去了......工作量很大……主要问题在于,不能很快地重新架好电线,这个工作需要几个星期。怎么办,怎么办才好呢?

    现在他不再受风的玩弄了,他可以自主地指挥自己的行动了。这可太好了,他头朝下挂着,又休息了一会儿。现在他甚至不害怕了,他有了信心,电线不需要放下来了,他用双手抓住救了他性命的链子往上拔,够着了电线。一纵身,他重新又到了电线上。

    在下面注视着他的人,发现他这次很快就爬到了铁架子上,都感到很惊奇,而他正好相反,感到慢得折磨人,每挪动一下,他都当作是一个小小的胜利。

    彼得累了。有时仿佛是在机械地移动着,但是在前进.......刚才经受住了严峻考验的意志和信心正确无误地指导着他的行动。最后手终于接触到了铁架子,由于疲乏而被抑制的全部感情,更猛烈地爆发出来。喜悦撑破了胸腔,心里似乎感到憋得慌。

    这不仅是得救的喜悦,不,这喜悦要大得多.

    彼得·西尼津回到地面后,大家七嘴八舌地夸他,祝贺他,而他却只用沙哑的嗓音赞劲地说:“想喝点水,行吗?水要清凉清凉的……给我喝点!”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以彼得高空抢修电线接头为情节发展的线索,内容紧凑,扣人心弦,深深吸引了读者。 B . 文中"如果他这样挂着,人们就会把电线放下来"是因为人们认为他已经无法完成任!" C . "喜悦撑破了胸膛","喜悦"包括两重内涵,有得救的狂喜,更有被众人簇拥成为英雄的喜悦。 D . 彼得算不上英雄,只是遇到险情时,善于把握机会、爱表现自己并战胜自我的机会主义者。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以“贡献”为标题,点明了彼得抢险的意义重大,简明扼要地揭示了文章主题,暗含了对主人公敬业精神的高度评价。 B . 小说描写了电网架设工地的蓝天、水汽、浮云等优美的环境,与后文刮起的大风形成对比,为抢险的艰难做铺垫。 C . 为体现彼得高空作业的难度,作者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对地面观察人员的语言、动作进行刻画,烘托现场的紧张气氛。 D . 小说结尾举重若轻,以彼得要水喝作结,与众人对他的祝贺、夸奖形成反差,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耐人寻味。
    3. (3) 文中画线部分写到了“风”,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4. (4)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指出:"性格是在人的内动力和外环境产生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请结合文本分析彼得内心成长的过程。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李国,字子坚。汉中南郑人,司徒铎之子也。固貌状有奇表,鼎角匿犀,足履龟文。少好学,常步行寻师,不远千里。

    永和中,荆州盗贼起,弥年不定,乃以国为荆州刺史。固到,遣吏劳问境内,赦寇盗前衅,与之更始。于是贼帅夏密等敛其魅党六百余人,自缚归首。国皆原之,遣还,使自相招集,开示威法。半岁间,余类悉降,州内清平。上奏南阳太守高赐等臧秽。赐等惧罪,遂共重赂大将军梁冀,冀为千里移檄 , 而国持之愈急。冀遂令徙国为泰山太守。时泰山盗贼屯聚历年,郡兵常数千人,追讨不能制。固到,悉罢遣归农,但选留任战者百余人。以恩信招诱之。未满岁,贼皆弭散。

    迁将作大匠。与光禄勋刘宣上言:“自顷选举牧守 , 多非其人,至行无道,侵害百姓。”帝纳其言,于是下诏诸州劾奏守令以下,政有乖枉,遇人无惠者,免所居官;其奸秽重罪,收付诏狱

    及冲帝即位,以国为太尉,与梁冀参录尚书事。冲帝崩,冀拥立质帝,后冀忌帝聪慧,恐为后患,令人鸩食杀之。帝崩,因议立嗣,固、司徒胡广、司空赵戒及大鸿肝杜乔皆以为清河王蒜明德着闻,又属最尊亲,宜立为嗣.先是盎吾侯志取冀妹,时在京师,冀欲立之.众论既异,愤愤不得意,而未有以相夺 , 明日重会公卿,冀意气函凶,而言辞激切,自胡广、赵戒以下,莫不假惮之。皆曰;“惟大将军令。”而固独与杜乔坚守本议,冀厉声曰:“罢会。”固意既不从犹望众心可立复以书劝冀冀愈激怒乃说太后先策免固竟立蠡吾侯是为桓帝、后岁余,甘陵刘文、魏郡刘鲔各谋立蒜为天子,梁其因此诬固与文、鲔共为妖言,下狱。门生物海王调贯械上书,证国之枉,河内赵承等数十人亦要铁锧诣阙通诉,太后明之,乃赦焉.友出狱,京师市里皆称万岁。冀闻之大惊,畏固名德终为己害,乃更据奏前事,遂诛之,时年五十四。

    (节选自《后汉书·李固传》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固意既不从/犹望众心可立/复以书劝冀/冀愈激怒/乃说太后先策免/固竟立蠡吾侯/是为桓帝 B . 固意既不从/犹望众心/可立复/以书劝冀/冀愈激怒/乃说太后先策免固/竟立蠡吾侯/是为桓帝 C . 固意既不从/犹望众心/可立复/以书劝冀/冀愈激怒,乃说太后先策免/固竟立蠡吾侯,是为桓帝 D . 固意既不从/犹望众心可立/复以书劝冀/冀愈激怒/乃说太后先策免固/竟立蠡吾侯/是为桓帝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移檄,是指“檄文”与“移文”的合称,檄文多用于声讨和征伐,移文多用于晓喻或责备。 B . 牧守,是州郡的长官,州官称“牧”,郡官称“守”。州和郡均为历代沿用的行政区划。 C . 诏狱,指皇帝下令查办的案件,也指关押钦犯的监狱,此监狱的罪犯常由皇帝下诏问罪。 D . 铁锧,是古代腰斩犯人的刑具,本文是指为李固仲冤的人自己戴着刑具,表示以死抗争。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固相貌奇特,年少好学。他的额骨隆起隐于发际,脚底长有龟背纹;少年时常不远千里,步行去拜师。 B . 李固为政宽怀,爱民以诚,他赦免荆州、泰山寇盗以前的罪行,遣回种田;还上报了州郡官员残害百姓的情况。 C . 李固坚守道义,不畏权臣。商议立嗣时,许多官员害怕得罪权臣,不敢坚持立场,只有李固、杜乔坚持己见。 D . 李固深受爱戴、备受猜忌。由于王调、赵承等人冒死申诉,太后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下

      令释放李固,等到他出狱,百姓皆称万岁,更加深了梁冀对他的猜忌。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下列选自《过秦论》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众论既异,愤愤不得意,而未有以相夺。

      ②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5. (5) 李固在临死遗书中说:“汉家衰微从此始矣。”请结合选文内容,概括昭示“汉家衰微”的迹象。
  • 4. 古代诗歌阅读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注释

    ①贾生:即贾谊(前200——前168),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汉文帝时任博士,一年中迁太中大夫。他主张改革政制,颇得汉文帝赏识。后遭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又转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33岁。《史记》、《汉书》有传。②宣室:汉代长安城中未央宫前殿的正室。

    1. (1) 下列对诗歌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此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感慨。晚唐皇帝大都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贤才,诗人矛头所指,显然是当时现实中那些“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封建统治者。 B . 诗歌开篇即点明主旨,从正面着笔,首句特标"求""仿",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求贤”而至“访逐臣”,更可见其网罗贤才已达到“野无遗贤”的程度。 C . 诗人在诗歌第三句不用“可悲”“可叹”等词,而用“可怜”,其中隐含着冷隽的嘲讽,可谓似轻而实重。 D . 末句“不问苍生问鬼神”表明汉文帝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

      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

    2. (2) 善于“从小物寄慨”的艺术手段,即善于选取典型细节抒写,正是李商隐咏史诗的过人之处,请结合诗歌的第三句进行赏析。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描写的虽然是寻常内容但含义却极博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
    2. (2) 李商隐在《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自己无限怅惘的句子是:
    3. (3) 古代文人有时会借“秋风”来丰富深化某种特定的情绪,从而阐释“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I

    属于孩子们的纯真夏日是____的。刘仁杰的《夏至》中,孩子抬着头,若有所思,身后的老人埋头劳作,屋檐下酣睡的黄狗正拿受着夏日的宁静。画面中,地里的菜叶儿、盛开的花儿、飞舞的蝴蝶以及孩子的脸庞,都沐浴着日光,闪耀着温暖的光芒。

    夏至正是莲花初放的时节,“赏莲”便成了夏日里一项极具风雅的活动。莲花素有“水宫仙子”的维称,大家热知的宋代文学家周较颐,就在他的府街中栽种莲花,千古名篇《爱莲说》  _. 赏莲既要看莲花娇艳,也要看荷塘碧绿,离开了骄阳,夏日夜晚的莲花也同样娇媚可人。陈孟听的工笔画作品《夏塘风轻花落迟》描绘了一片夏夜的莲池幻境,画面中,蓝紫相交的夜空、女子素雅的粉红衣衫、白净通透的莲荷,似有皓月普照,清透明亮,画家以独特的色彩,传播出日退暑散后的清凉之感,呈现了充满诗意和遐想无限的夏夜画面

    夏至之景,有阳光熠熠,有______,更有宁静闲适的温柔面孔,它交织着多样的情绪,也是生活热度自然的延绵。

    1. (1) 在文中横线处依次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画家以独特的色彩,传播出日退暑散后的清凉之感,呈现了充满诗意和无限遐想的夏夜画面。 B . 画家以独特的色彩,传递出日退暑散后的清凉之感,呈现了充满诗意和无限遐想的夏夜画面。 C . 画家以独特的色彩,传递出日退暑散后的清凉之感,呈现的充满诗意和无限遐想的夏夜画面。 D . 画家以独特的色彩,传播出日退暑散后的清凉之感,呈现的充满诗意和遐想无限的夏夜画面。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 7. 三段论是演绎推理中的一种简单推理判断,它包含一个一般性原则的大前提,一个附属于大前提的小前提,一个由此引申出的符合一般性原则的结论。请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一句话。要求:大前提必须引用名言,语言简明、连贯,句式不要求完全一致。

    示例:"机遇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我们是有准备的人,所以最终我们将获得机遇。

  • 8.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检验是疾病诊断不可成缺的环节。我国中医疾病诊疗讲究“望、闻、问、切”,这是在没有现代科技加持下,,也是古人经验积累的结晶。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生物医学与现代科学实验方法融合,发明了种类繁多、准确性较高的检验方法,。医学检验常常需要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工作异常辛苦。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正在加速融入医学检测,,还能精准揪出那些“捣蛋”细胞,有助于疾病的精准诊断和有效治疗。

四、写作(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复活》中,聂赫留朵夫与自我抗争,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最终战胜自己,是向精神的复活;《大卫·科波菲尔》中,大卫与命运抗争,历经艰辛,不甘沦落,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成为一名有成就的作家;《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与自然抗争,遭遇鲨鱼的五次攻击,舍命相搏,精疲力竭,最终拖着一副鱼骨回到港口.

    材料中故事主人公与自身命运或外界环境进行抗争,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对“抗争”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