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联盟学校2023届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一次大联考试卷

更新时间:2023-03-31 浏览次数:36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说经典

    梁衡

    ①什么是经典?常念为经,常数为典。经典就是经得起重复。常被人想起,不会忘记。

    ②常言道:“话说三遍淡如水。”一般的话多说几遍人就要烦。但经典的语言人们一遍遍地说,一代代地说;经典的书,人们一遍遍地读,一代代地读。不但文字的经典这样,就是音乐、绘画等一切艺术品都是这样。许多人都在梦想自己的作品、事业成为经典,好让自己被历史记住,实现永恒。但这永恒之梦,总是让可怕的重复之斧轻轻一劈就碎。修炼不够,太轻太薄,不耐用甚至经不起念叨第二遍。倒是许多不经意之说、之作,无心插柳柳成阴,一不经意间成了经典。当然,经典也有呕心沥血、积久而成的。像米开朗琪罗的壁画《末日的宣判》,一画就是八年。不管是妙手偶成还是苦修所得,总之,它达到了那个水平,它如铜镜愈磨愈亮,要是一只纸糊灯笼呢?用三五次就破了。

    ③经典所以经得起重复,原因有三:一是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二是有绝后的效果;三是上升到了理性,有长远的指导意义。经典不怕后人重复,但重复前人却造不成经典。

    ④文化的发展总是一层一层,积票而成。在这个积累过程中要有个性,能占一席之地必得有新的创造。比如教师一遍一遍讲数理化常识,如果他只教书而不从事科研,一生也不会成为数学或物理科学方面的经典。因为只有像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像伽利略发现了重力加速度,像爱因斯坦发现了相对论才算是科学发展史上的经典;马克思创造了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毛泽东创立了农村包围城市论,邓小平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这都是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的经典。它是创新,不是先前理论的重复。唐诗、宋词、元曲,书法的欧、颜、柳、赵,王羲之的行书、宋徽宗的瘦金书都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的经典。因为在这之前没有过,实现了“空前”,有里程碑的效果。它们是永远的参照点。

    ⑤经典又是绝后的,你可以重复它、超越它,但不能复制它。

    ⑥后人时时的想起、品位、研究经典的目的是为了吸收借鉴它,以便去创造自己新的经典。就像爱因斯坦超越牛顿,爱因斯坦和牛顿都不失为经典。齐白石谈到别人学他的画说:“学我者生,像我者死。”因为每一个经典都有它那个时代、环境及创造者的个性烙印。哲学家讲,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比如我们现在写古诗词,无论如何也不会有李白、李商隐、李清照的神韵。你只能创造你自己的高峰。唯其这种“绝后”性,才使它高标青史,成为永远的经典。

    ⑦我们对经典的重复不只是表面的阅读,更是一次新的挖掘。

    ⑧经典所以总能让人重复、不忘、总要提起,是因为它对后人有启示和指导价值。凡经典都超出了当时实践的范围而有了理性的意义,有观点、立场、方法、思想、哲理的内涵,唯理性才可以指导以后的实践。只有理性的东西才经得起一遍一遍地挖掘、印证,而它又总能在新的条件下释放出新的能量。如天然放射性铀矿一样,有释放不完的能量。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司马迁说:“人总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邓小平说:“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这都是永远的经典,早超出了当时的具体所指而有了哲理的永恒。就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小提琴曲《梁祝》中爱的旋律,还有毕加索油画中的哲理,张旭狂草中的张力也都远远超出自身的艺术价值而有了生命的启示。

    ⑨总之,经典所以经得起重复是因为它丰富的内涵,每一次重复都能从中开发出有用的东西,像一块糖,因为有甜味人才会去嚼。同样一篇文章,一幅画或一个理论,能经得起人反复咀嚼而味终不淡,这就是经典与平凡的区别。一块黄土,风一吹雨一打就碎,而一颗钻石,岁月的打磨只能使它愈见光亮。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经典的文字、音乐、绘画等之所以称其为“经典”,就在于经得起人们一遍遍、一代代地去欣赏、品味。 B . 经典不会因为后人重复多了而变得平凡,但是仅仅重复前人的经典而不加创造注定是成不了经典的。 C . 教师一遍一遍讲数理化常识而一生也不会成为数学或物理科学方面的经典,是因为他只教书而不从事科研。 D . 经典可以重复,甚至超越,但就是不能复制,是因为每个经典都有它那个时代、环境及创作者的个性烙印。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点明“经典”的概念,接着指出经典经得起重复的原因,并展开论证,最后总结全文。 B . 第③④段、⑤⑥段和⑦⑧段都可以将两段合并为一段,之所以将③⑤⑦单独成段,是为了强调说明。 C . 第④段使用举例论证,列举牛顿、马克思、毛泽东、邓小平等大量事例,是为了证明创新成就了经典。 D . 第⑧段使用比喻论证,将经典比作天然放射性铀矿,目的在于证明经典的理性意义能使其不断地释放出新的能量。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有的经典经历数年的呕心沥血、苦修而得;有的却是不经意制作、妙手偶成,可见经典与时间长短无关。 B . 因其包含的理性意义,使得经典能够超越时代,不仅在它所处的时代里熠熠生辉,亦能在新的时代释放新的能量。 C . 经典有着丰富的内涵,有着取之不尽的养分,每个人每一次重复都能够从中获得有用的东西,这就是经典的价值所在。 D . 我们重复经典,更要透过经典的表面深刻地挖掘其时代内涵,用来指导我们现实的问题,这才是学习经典的意义。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家太空实验室——中国空间站舱内可以部署25台科学实验柜,每台实验柜都是一个小型的太空实验室,支持开展单学科或多学科交叉的空间科学研究,其成果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问天实验舱主要面向空间生命科学研究,梦天实验舱主要面向微重力科学研究,此外,还在舱外安排了材料舱外暴露试验装置和元器件与组件舱外通用试验装置,用于开展舱外实验项目。后续,我国还将发射与空间站共轨飞行的巡天空间望远镜研究设施,开展广域巡天观测。针对上述舱内科学实验机柜、舱外试验装置和巡天空间望远镜,在空间站建造阶段,共安排了近百项实验研究项目。后续转入常态化运营后,还将实施较大规模科学研究,预期将有力推动暗物质与暗能量、星系形成演化、物质本质规律、生命现象本质和人在太空的响应变化规律,以及地球可持续发展等重大前沿科学问题的突破,为未来我国开展近地以远的载人空间探索提供扎实的科学和技术积累。

    (摘编自《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2022年6月4日)

    材料二:世界航天大国为什么竞相发展空间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它能提供长期的微重力等特殊研究环境。在地球上,生命体和物质受到重力的作用,某些本质规律会被掩盖,在微重力条件下有望发现被重力掩盖的物质本质规律,如在微重力条件下会产生浮力对流极大的减小、沉淀和分层现象基本消失、压力梯度极大的减小等物理效应。著名的哈勃望远镜在轨工作了30余年,期间航天员乘航天飞机对哈勃望远镜进行了5次维修,才使哈勃望远镜能够长时间工作,取得众多国际瞩目的科学成果。载人空间站还可以进行天地往返运输,实现实验模块更换及实验样品返回。在轨开展的生命、材料等科学实验,有必要将实验后的样品返回,回到地面做进一步研究,如生命科学实验样品回到地面进行基因测序和后续的研究、材料样品进行剖分并开展X射线衍射研究等。除了这些案例外,空间站的建设对天文观测也大有益处,由于大气的吸收和干扰,宇宙中的伽马射线、X射线、紫外线、红外线和超长波等无法在地面有效观测到,相关谱段的天文观测需要发射观测仪到太空中开展观测。

    (摘编自张伟《为什么要在空间站做实验?》,解放军报2022年3月25日)

    材料三:什么是微重力?我们在地球上空300-400千米的轨道上,相对于6千余公里的地球半径,在空间站的轨道高度上重力并没有消失,为什么会出现微重力的现象?

    空间站上的微重力原理

    如上图所示,航天器在做近8千米/秒的高速运动,按照牛顿第一定律,航天器应该是保持远离地球的匀速直线运动,而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使航天器绕着地球做圆周运动,航天器所受的重力提供了航天器绕地球做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这两个力基本相等,使得在航天器上感受到的只有残余的重力,称为微重力。

    (摘编自张伟《为何在空间站做实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2022年3月10日)

    1. (1)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微重力条件下加热比如水或空气等物体时,浮力对流消失后热交换基本停止,加热的水或空气可能停留在容器底部。 B . 根据微重力条件下的沉淀分层现象可以得知,油和水混合在一起后,会出现分层现象。 C . 在太空微重力条件下,物体受到的水压不会随水的深度变化,即不同深度的位置水压是基本不变的。 D . 在太空微重力条件下,当把铁块等密度大的物体放入密度小的水中时,这些物体将不会下沉。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建设和运营空间站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科技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我国在广域巡天观测领域能够走在世界前列,其中巡天空间望远镜功不可没。 B . 材料二通过列举哈勃望远镜成功在轨运行三十余年的例子,向我们论证了在微重力条件下有望发现地球上某些生命体和物质的本质规律。 C . 空间站的轨道高度上航天器所受重力虽时有时无,但其仍然可以同地球的引力共同作用,使航天器绕着地球做圆周运动。 D . 中国空间站舱内的太空实验室已经初步具备开展空间科学研究的技术,其成果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 (3) 建设空间站具有什么重要的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亚麻田里黄灿灿

    〔俄〕维克托•阿斯塔菲耶夫

    夏末时节,亚麻田黑油油的土壤渐渐失去了光泽。天空呆滞而冷漠。四周欲雨不雨,灰蒙蒙的。亚麻开始成熟,沉甸甸的麻茎下垂着,颗颗种子鸟眼似的窥视大地。和谐的沙沙声在亚麻田里徜徉。土地干涸而板结养分已经消耗殆尽。它只有中午时分才能够享受到太阳当顶时散发出的炎热,尽管这种热已是很微不足道了。这时候能够听得到四周哗剥哗剥的声响,声音很轻很轻。暖烘烘的热尘在成熟的亚麻上空萦回,红铜色的小型球状蒴果里盛着的麻籽在互相冲撞,也发出簌簌的响声。夜幕降临后,大地像老态龙钟的人一样,长满了皱纹。只有在冰冷的露珠滋润之下,它才变得冷却了,松软了。野草和生在根茎部分还没有枯萎的小花不约而同地从散发着寒气的小溪把头转向成熟的亚麻田。几乎直到黎明暖洋洋的热浪一直在亚麻田上空浮动。耕地里宁静安详,甜梦难醒。

    沿着亚麻田走去,你会不由自主地伸出手来,在散发温馨的亚麻上暖一暖手掌。有时会刷拉拉地腾起一群野鸽,扇动着毛茸茸的翅膀,把麻籽从果萌中震落,在亚麻田上方盘旋,然后向四面八方飞去。紧接着,被响声惊呆了的松鸡笨拙地四处奔逃,把亚麻田踩得凌凌乱乱。松鸡逃到地界石以后便再也飞不动了,因为丰腴的饲料已经把它们喂得过于肥胖,这些鸟中的大块头拥挤在马林树丛和枯十的柳叶草丛当中,忧心忡忡地四下张望,看一看从哪个方向有危险袭来?是谁妨碍它们从地上啄食如此美味的麻籽?地界石好似早已烧尽的俄式炉台,撤了火后仍有余温,松鸡透过褐色的眉毛遮盖的双眼仔细顾盼近处,疲倦地趴在地上,羽毛紧贴着暖融融的地界石,饱餐之后它们昏昏欲睡,竟打起盹来了。

    当你去采摘马林果或者去小河畔的醋栗丛时,松鸡会一动也不动,它们很难被发现,就好像已经和它们赖以取暖和暂时栖身的地界石融为一体,可是一旦走到它们近旁,松鸡便会扇动起翅膀,扑棱棱一声猛地飞起,你会不自觉地被吓得哆嗦一下,心怦怦直跳。不过,当你弄明白没有理由大惊小怪后,为了舒缓情绪,你会长吁一口气,说上一声:“这些讨厌的家伙!”然后目送松鸡向森林里飞去。硕大的松鸡飞进笔直的山杨树林,碰掉一些枯干树叶,长时间地,像是很吃力的样子在树上爬来爬去。它们的鸟喙不知为什么微微地动了几下,梳理过身上的羽毛,随后安定了下来,自上而下地打量着熟悉的大地,眺望着松鸡在发情期时群集浪游过的远方松林,观赏着像是金子浇铸的黄灿灿的亚麻田。

    亚麻田的四周规整地排放着已经龟裂了的地界石,地界石上面长满了苔葬。亚麻田里充满沙沙声、噼啪声。田中间有一条行人踩出来的小路,坑坑洼洼,积存着浑浊的水,但亚麻田有自己的生活,永恒的终古不息的生活。这种永恒赋于古老的松鸡沉静和自信。它们确信大地和田野、飞鸟和森林、天空和天体之光永远不可分割。

    1. (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通过细腻的笔触,大量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一派宁静和谐的田园风光。 B . 作者描写大自然的景色时不只是静态写生,还有大量动态地连续“抓拍”。 C . 文章用了很大的篇幅写了憨态可掬、生机勃勃的松鸡。很显然,这种生灵身上寄寓了作者向往自由、超越世俗的人生理想。 D . 文章中,虽相当大程度上是在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但是我们依然能感受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作者的情感。
    2. (2) 有人说,维克托•阿斯塔菲耶夫的作品具有鲜明的色彩感和音乐性,请结合文章第一自然段做简要的分析,并说明其表达效果。
    3. (3) 文中最后一段说“田中间有一条行人踩出来的小路,坑坑洼洼,积存着浑浊的水,但亚麻田有自己的生活,永恒的终古不息的生活。这种永恒赋于古老的松鸡沉静和自信。它们确信大地和田野、飞鸟和森林、天空和天体之光永远不可分割。"你是怎么理解的?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俞”只是明白,君子只于是非上明白得尽,小人只于利欲上明白得尽。行在笃好之后,笃好又在深喻之后。

    程子谓“惟其深喻,是以好”,正指已成之君子小人。

    “喻”字兼深知笃好而言,然必深知然后笃好。看“深”字“笃”字,皆非恒人之知与好所得而与也。俞利人但将贪污一流罩煞不知这里面正有人物在。天下颇有忠信廉洁之行,而其实从喻利来者,盖其智慧实晓得如是则利,非然则害,故所行亦复近义。然要其隐微端倪之地,实不从天理是非上起脚,而从人事利害上得力,此之谓喻利之深笃;若贪污之人,止知小利而不知大害.知近利而不知其后之大不利.此并不能喻利者C虽均之为小人.而其等高下悬殊。不能深喻者,其为小人犹浅,至喻之能深笃者,直与君子疑似,后世不 , 每为所欺,而此种学术,遂流传于天地之间。如孔孟所指之乡愿,今人竟望为君子不可及之人矣,岂不可恨可痛!

    喻兼性学,不是漫然便晓,只是人门一歧,一路必造其极。

    世间只有这两条路,不喻义即喻利,中间并无隙地可闲歇一班人!而且喻义者必利,喻利者必贼义,中间亦更无调停妙法可两不相妨。

    陆子静说志习在此,则俞在此,是从喻字前说。子静谓科举纯是喻利,看来确然如此。今日举业愈趋愈下,即不利亦鹫之,只是妄求耳,并未曾喻.然则求昔日之小人亦不可得矣。

    (节选自吕留良《四书讲义》)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天下颇有忠信廉洁之行/而其实从喻利来者/盖其智慧实晓得如是则利/非然则害/故所行亦复近义。 B . 天下颇有忠信/廉洁之行而其实从喻利来者/盖其智慧实晓得/如是则利非然则害/故所行亦复近义。 C . 天下颇有忠信/廉洁之行而其实从喻利来者/盖其智慧实晓得如是则利/非然则害/故所行亦复近义。 D . 天下颇有忠信廉洁之行/而其实从喻利来者/盖其智慧实晓得/如是则利非然则害/故所行亦复近义。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力行在笃好之后”与“有志与力,而不随以怠”(《游褒禅山记》)两句中的“力”字含义不同。 B . “惟其深喻,是以笃好”与“则刘病日笃”(《陈情表》)两句中的“笃”字含义相同。 C . “后世不察”与“察邻国之政”(《寡人之于国也》)两句中的“察”字含义相同。 D . “而且喻义者必远利”与“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两句中的“远”字含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君子对于义和小人对于利,都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因为深刻地明白它,进而十分爱好它。 B . 都是小人,但是不同的小人其实差异很大,那些对利益原则领悟极深刻的小人其实与君子已经差异不大。 C . 追求道义的人和追求私利的人走的是不同的道路,所以二者没有可能调和。 D . 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某种程度上,科举制度已经背离了君子之道。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若贪污之人,止知小利而不知大害,知近利而不知其后之大不利,此并不能喻利者。

      ②今日举业愈趋愈下,即不利亦鹫之,只是妄求耳,并未曾喻,然则求昔日之小人亦不可得矣。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咏怀(其五)

    [晋]阮籍

    平生少年时,轻薄好弦歌。

    西游咸阳中,赵李相经过。

    娱乐未终极,白日忽蹉跄。

    驱车复来归,反顾望三河

    黄金百镒尽,资用常苦多。

    北临太行道,失路将如何?

    【注】①赵李,一说汉成帝赵后飞燕和汉武帝李夫人起于倡伎歌舞,均以善歌妙舞受宠。此是借赵飞燕、李夫人比喻“纵倡乐”之好。②三河,泛指全国的江河。③镒(yi),古代的重量单位,合二十两(一说二十四两为一镒)。

    1. (1) 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歌“平生”两句写出作者的品性与嗜好。诗人以“轻薄”二字概括昔日年少的性情,充满了悔恨之意。 B . “西游咸阳”二句则将“轻薄好弦歌”的生活指实,言其整日过着游乐于天南地北,往来于歌楼舞榭的生活。 C . “娱乐”二句写壮年后的“蹉跪”之叹。欢乐尚未到极点,岁月便骤然消逝。“忽”字形容时过之速,饱含着诗人的痛惜之情。 D . 作者钱财耗尽,家用无法解决,生活陷入了贫穷的困境,面对前路不知何去何从,悔恨的情绪溢于言表。
    2. (2) 作者面对“太行”陷入“失路”的迷茫中,李白《行路难•其一》里也有“将登太行雪满山”的诗句。这两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是否一致?请结合两首诗歌试作分析。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杜牧《阿房宫赋》中从民心、人性同理心的角度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地抨击的语句是:“。”
    2. (2) 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总是容易成功,《劝学》中表达上述意思的概括性的两句是:“。”
    3. (3) 流水以其连绵不断,奔腾不息的特点,往往成为古诗词中表达无尽愁苦的意象,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近日,河南若非物质文化遗产陈氏叶雕传承人陈黎明将_ 的大千世界“搬上”了树叶,

    带给大众非同一般的艺术享受。叶雕又名“剪叶”,它是中华文化发展演变过程中诞生的一种传统艺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人们利用这些叶子,剪出了花鸟鱼虫,剪出了山川湖海,也剪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飘落的树叶在很多人看来没有任何价值,而在叶雕家的眼中它们却是________雕刻材料,经过叶雕家之手,它们可以获得全新而永恒的生命。叶雕家在创作上一方面________,广泛借鉴版画、微雕、剪纸等艺术表现形式来展现落叶之美。另一方面,利用叶材纵横交织的脉络、自然残缺的形态来创造出叶片的生命状态,造就神奇的艺术瞬间,使作品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阅读以上文字,给“叶雕”下一个恰当的定义。要求:语言简洁、连贯,不超过70个字。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随着气象现代化的发展,测雨仪器经历了从人工到半自动,如今已经实现 _______。降水既然有液态降水和固态降水之分,自动化的测雨仪器当然也不能掉链子。现在,气象上常用的测量液态降水的自动仪器叫作“翻斗式雨量传感器",而 _______主要是“称重式降水传感器" 。

    翻斗式雨量传感器有单翻斗和双翻斗,目前以双翻斗为主,以上两者均基于翻斗的翻转,触发干簧管产生脉冲信号,实现对雨量的相应记录。双翻斗雨量传感器的优势在于增加了一个上翻斗和汇集漏斗的好处,这样可以减少雨强对于降水量测量准确度的影响,使流入到计量翻斗里的雨水尽量流速一致。                                         

    称重式降水传感器是通过测量盛水桶重量,换算得到降水总量。在气象观测上,这两种自动测雨仪器。当夏季出现冰雹时,在地面产生累积而不能立即融化时,翻斗式雨量传感器就无法实时获取准确的降水量,这时称重式降水传感器就可以派上用场。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试说明两种测雨仪器的工作原理。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国情怀与其说是一种情感要求和心灵皈依,不如说是一种生命自觉和文化承续。无论是《礼记》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追求,还是《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担当,抑或是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使命驱动,家国情怀往往与摄入心魄的文学书写紧密相连,与情真意切的诗意表达密不可分。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