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
简介 |
《天下沿海形势录》 |
记述中国沿海地理形势,北起渤海湾,南至北部湾的地貌、水文、航运、海防 |
《东洋记》 |
记述朝鲜、日本及琉球 |
《东南洋》 |
记述台湾、菲律宾群岛、西里西伯岛、摩鹿加群岛和婆罗洲岛 |
《南洋记》 |
记述印度支那半岛、马来半岛及巽他群岛 |
《小西洋记》 |
记述南亚、西亚及中亚 |
《大西洋记》 |
介绍了非洲与欧洲,记载了欧洲各国的殖民扩张活动 |
《昆仑记》《南澳气记》 |
记录中国“千里石塘,万里长沙”的南海群岛 |
张载 |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
顾炎武 |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
材料:(唐朝)帝国疆域的扩大,陆上和海上商路的重新开放,致使许多外国宗教思想和大批传教士涌入中国,其中佛教的情况尤其如此。……虽然佛教在中国获得大量财富,产生了巨大影响,但在此过程中,它却完全中国化了。……中国化的另一特征是国家试图按照典型的中国人的观念——宗教应为国家利益服务,应作为国家精神机构发挥作用——来控制、甚至贿赂和拉拢寺院和庙宇……从长远的观点来看,控制的企图失败了,最后,政府采取了彻底迫害的政策。……系列的迫害,使佛教在中国虽不像在印度本上那样完全消失,但却遭到了极大的削弱。……就中国文明的全面发展而言,佛教介入的最终结果是微不足道的。虽然佛教对中国的哲学、玄学、艺术和文学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它并没像基督教改造欧洲社会那样,从总体上改造中国社会。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新中国卫生防疫政策变迁过程
阶段 |
代表性政策 |
政策背景 |
政策场所 |
政策目标 |
第一阶段 1955—1977年 |
《传染病管理办法》(1955) |
政治任务 |
党中央、国务院、卫生部 |
传统病常规防治为主 |
第二阶段 1978—2002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急性传染病管理条例》(1978) |
市场发展 |
党中央、国务院、卫生部、财政部 |
传统病常规防治为主 |
第三阶段 2003—2015年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003) |
公益服务 |
党中央、国务院、卫生部(卫健委)、财政部、民政部、社会组织、媒体、企业、专家、公众等 |
新型突发病应急防治为主 |
第四阶段 2016年至今 |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6)《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 |
健康安全 |
党中央、国务院、卫健委、政协、财政部、民政部、外交部、社会组织、媒体、企业、专家、公众等 |
新型突发病应急防治和传统病常规防治并重 |
——据武永超《新中国成立以来卫生防疫政策变迁审视》
提取材料中有关新中国卫生防疫事业变迁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
材料:马可·波罗和他口述的《东方闻见录》在引起13世纪末的意大利人对遥远的中国的好奇和兴趣上贡献良多。在意大利,关于中华帝国及其文化的详细知识是从16世纪就开始流传的。利玛窦和耶稣会士们为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开创了新局面。1685年到1750年这段时间是中国形象在意大利和欧洲的黄金时期。伏尔泰等人发现了儒家学说和中国社会中极其积极的东西,把它当作他们开放社会的自由运动的模范:羡慕中国没有那些在欧洲影响了政治和民事生活的教堂,赞美有利于社会秩序的道德体系。1760年以后,法国的哲学家们和经济学家们,只剩下重农主义者还对中国感兴趣了。孟德斯鸠对理想化的中国形象进行批判,他在《论法的精神》中把对专制的批判和礼仪制度比作是一种国家独裁主义的宗教表达。
——摘编自史华罗《17至18世纪意大利人对中国的印象和想象》
材料一:1850—2000年全球国际人口迁移表
时间 |
1850~1945年 |
1945~2000年 |
主要移出地 |
欧洲、亚洲 |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
主要移入地 |
美洲 |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
人口迁移数量 |
1846~1924年欧洲移出1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万~3700万 |
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 |
——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
材料二:以华工大规模出洋为主体的海外移民潮开始于19世纪40年代,仅仅数十年的时间里,几百万华工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华工出洋的目的地除了原先的东南亚之外,首次包括美洲、澳洲等地。在拉丁美洲地区,早在1847年,多达7000名华工已经被运到古巴的甘蔗种植园劳作。从1847年至1865年之间,每年到古巴的华工人数平均在6000人以上。到1865年,抵达中南美洲的华人有15万人之多。19世纪60年代,华人进入美国的人数为六万余人,而在70年代,华人移民的人数几乎又翻了一番。
——摘编自潘兴明《关于近代中国海外移民动因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