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 | 王 | 出身国 | 阶层 | 身份 | 依据 | 封王始年 | 终年 |
齐 楚 | 韩信 韩信 | 楚国 | 平民 | 汉将 | 军功 | 汉四年二月 高五年正月 | 高五年正月徙封楚王 高六年十二月废 |
赵 | 张耳 | 魏国 | 官僚 | 军功 | 汉四年十月 | 高五年薨 | |
燕 燕 | 臧荼 卢绾 | 燕国 楚国 | 平民 平民 | 燕王 汉将 | 军功 姻亲 | 汉元年二月 高五年八月 | 高五年九月被杀 十二年亡入匈奴 |
韩 | 韩信 | 韩国 | 王族 | 韩将 | 军功 | 汉二年十一月 | 高七年十月亡入匈奴 |
梁 | 彭越 | 魏国 | 平民 | 魏将 | 军功 | 高五年二月 | 高十一年三月被杀 |
淮南 | 英布 | 楚国 | 平民 | 九江王 | 军功 | 汉四年七月 | 高十二年被杀 |
长沙 | 吴芮 | 楚国 | 官僚 | 衡山王 | 军功 | 高五年正月 | 高五年六月薨 |
材料一:中国古代科技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下,自成体系而且独立性与排外性强,与政治联系密切,以官办为主,形成了大一统的结构体系。在思想上,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儒学化的特征非常明显。在应用上,学术主要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国计民生,实用性很强。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对传统典籍的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科学实验,轻视对理论的概括和研究。在发展水平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遥遥领先于世界,但在明清时期落后于西方,没有形成近代科学,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遗憾。
——摘编自谭周桂《浅谈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材料二:下图所示为中国与西方的“科学技术水平累加增长曲线”,学界形容这一时期的中国具有“超稳定结构”并处于“高水平停滞”时期,并据此得出了一个结论:无论是对于中国还是西方来说,科学技术结构和社会结构之间都存在着适应性。也就是说,制度大于技术,中国的经济和科技的落后首先体现在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的不思进取上。
(纵轴表示科学技术成果积分对数值)(纵轴表示科学技术成果积分对数值)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水平累加增长曲线西方科学技术水平累加增长曲线
——据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整理
材料一:民国初年,南北分裂、各地大小军阀互相开战,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国家统一无望。处于南北要冲的湖南更是苦不堪言,百姓饱受蹂躏,一片焦土。雪上加霜的是,北京政府任命的督湘的督军更是穷凶极恶,先后有汤芗铭、傅良佐、张敬尧,一个比一个残暴、贪婪。张敬尧督湘期间,更是恶名昭著,对湖南人民犯下的罪罄竹难书。为了破解当时的时局,湖南人民在左冲右突之中,率先选择了联省自治之路,湖南宣布自治,制定省宪,以自治求统一,希望通过省自治,然后联省自治,最后达到国家统一。湖南具有深厚的政治文化的传统底蕴,“敢为天下先”的湖湘文化孕育了近代一批批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知识分子和民主主义者。西方联邦思想在中国的影响、清末地方主义势力的兴起及地方自治运动的发展无不对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影响。
材料二:在湖南众多士绅通过上层路线要求撤换湘督的同时,湖南的青年学生也组织起来,爆发大规模的学潮,响应驱张运动。1920年夏,以谭延闿为首的湘军在湖南民众的协助之下成功驱逐了张敬尧。9月13日,谭延闿召集工农商学各工团代表和湖南省各界名流以及新闻记者,举行会议,商讨自治大针,准备制定湖南省宪法。在1921年3月成立了由13名国内外著名学者组成的省制宪委员会,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完成了《湖南省宪法草案》。它是一部基于西方宪政思想的法律文本,采用英法式责任内阁制,贯彻权力制衡的政治原则。经过宪法审查和公民投票程序之后,《湖南省宪法》于1922年元月公布于众。1922年是湖南的大选之年,按照宪法规定,从省议会的选举到县议会的选举,从省政府机构人员的选举到县级单位的选举如火如荼展开。
材料三:1926年8月,随着唐生智废除《湖南省宪法》,湖南联省自治运动宣告结束。它将宪政、共和、联邦主义制度进行了整合,为医治中国专制极权主义提供了药方。湖南联省自治运动作为人民探索地方民主政治的努力,虽然最后没有取得成功,但却为中国打开了民主政治能够实现的曙光之窗,并埋下了自由的种子。
——以上材料摘编自梁晶《民国时期湖南联省自治运动探析》
材料:18世纪英国进出口贸易额(年平均数,单位:万磅)
|
纯进口贸易额 |
国内出口贸易额 |
进出口贸易总额 |
1700—1709年 |
480.5 |
396.1 |
876.6 |
1710—1719年 |
516.7 |
477.5 |
994.2 |
1720—1729年 |
629.6 |
493.7 |
1123.3 |
1730—1739年 |
704.1 |
585.8 |
1289.9 |
1740—1749年 |
622.7 |
655.6 |
1278.3 |
1750—1759年 |
825.7 |
875.0 |
1700.7 |
1760—1769年 |
1063.7 |
1004.3 |
2068.0 |
1770—1779年 |
1181.1 |
928.7 |
2109.8 |
1780—1789年 |
1576.0 |
1088.9 |
2664.9 |
1790—1799年 |
2119.2 |
1769.7 |
3888.9 |
——据钱乘旦《英国通史》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