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主要移出地 | 主要移入地 |
1500~1850年 | 欧洲、非洲 | 美洲 |
1850~1945年 | 欧洲、亚洲 | 美洲 |
年份 | 1885—1894年 | 1895—1904年 | 1905—1920年 | 1920—1935年 |
出口 | 69216担 | 134998担 | 225000担 | 231124担 |
相关记述 | 出处 |
管仲“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下令如流水之源,令民顺心。” | 《史记》 |
韩非子“法者,宪令著于官府,赏罚必于民心。” | 《韩非子·定法》 |
商鞅“能治天下者,必先治其民者也;能胜强敌者,必先胜其民。放胜民之本在于治民”“法者,所以爱民也” | 《商君书·画册》《商 君书·更法》 |
港口 | 1702年 | 1788年 | 增长倍数 |
伦敦 | 140 | 315 | 1.3 |
利物浦 | 9 | 76 | 7.4 |
怀特黑文 | 7 | 52 | 6.4 |
布里斯托尔 | 17 | 38 | 12 |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之初,是一个生产力发展水平极端落后的农业大国。1952年中国工业净产值占工业净产值的比重仅为25.3%,工业劳动者占社会劳动者的比重只有6%。经过短暂的战后经济恢复阶段以后,中国进入了大规模的工业建设时期。国家为推进工业化,在农村和城市进行了一场规模浩大、持久深远的社会变革,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这种围绕工业化建立的体制将城市和农村分割为两个部门。在城乡分割体制下,农民没有自由择业权,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沉淀在土地上,人地矛盾加剧,逐渐形成城乡关系扭曲的二元结构。
——摘编自韩俊《中国城乡关系演变60年:回顾与展望》
材料二:近代西方工业化社会的形成,有力的改变了西方社会中传统的社会状况和生活结构,使有史以来的以农业为主要职业和以农民为主体的社会结构,出现一个大的转变。农村人口大量的向城市迁徙,祖祖辈辈从事于农业生产的农民,迅速的转向各种工商业工作,新兴的工业城市不断涌现。工业革命推动了近代城市化进程的到来,因此,城市化是近代工业化社会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
——摘编自郝宏桂《城市化与近代西方的社会变迁》
请回答:
材料一:清王朝的腐败,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人民的反抗——这种合力的作用,既注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解体,又激起人们对中国向何处去的探索。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历史上杰出的革命人物和思想家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由此产生了新的合力运动。这种合力,已经不再是腐朽的清王朝和种种守旧力量与西方帝国主义入侵者的合力,而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为新的历史主体的一方,与以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买办资产阶级为另一方进行斗争而构成的新合力。中国既已出现新的历史主体,就必然出现新的道路的探索。
——摘编自陈先达《历史合力与中国的道路选择》
材料二: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国家治理道路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中国走出了一条和苏联、西方国家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的、具有独创性的国家治理道路,既避免了像一些发展中国家那样国家能力软弱涣散,也避免了像苏联那样国家政权逐渐变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新时期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和毛泽东在中国开创的国家治理思想的探索和创新。
——摘编自江宇《国家治理的中国道路》
材料:16世纪开始,曼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1830年已有棉纺厂99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1838年,设立议会和市政府,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19世纪下半期,从传统的棉纺业衍生出许多新门类,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20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1961~1981年,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20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
——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材料提供了英国一个城市发展的案例,蕴含了城市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世界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