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辽宁省沈阳市第120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

更新时间:2023-04-24 浏览次数:36 类型:开学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 1. 有商一代创造了辉煌的青铜文明。这一时期中国特别是中原地区的青铜器大多为礼器、乐器和兵器,很少有农具,很少见人物或动植物的青铜形象。这反映了(   )
    A . “甲兵不起而王” B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 .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D . “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
  • 2. 老子认为“民之饥,以其上取食税之多”;孔子叹“苛政猛于虎”;孟子斥责梁惠王之流“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草”是“率兽而食人”;庄子则揭露国君们“轻用民死”。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
    A . 彼此吸纳走向融合 B . 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C . 得到统治者的支持 D . 迎合新兴地主政治诉求
  • 3. 秦简《日书》成书于商鞅变法后,是流行于当时社会下层的一种用于推择时日、判断吉凶的生产、生活手册。根据考古研究,《日书》中记载有极多的经商吉日。这说明(   )
    A . 商鞅变法是秦朝统一的重要条件 B . 当时迷信盛行干扰经济发展 C . 国家政策不能完全左右经济结构 D . 文物文献结合才能确认真相
  • 4. 《史记》、《汉书》、《后汉书》等文献中常见有“四海之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方内安宁”“日月所照”等类似表述。这反映了汉代(   )
    A . 边疆治理趋于完善 B . 地方行政制度有所发展 C . 大一统的政治诉求 D . 华夷之辩的思想占主流
  • 5. 隋唐时期,士族阶层在政治上已经衰落,但重视家族背景的门第观念仍然十分流行。到宋代,出现了“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尚阀阅”的现象。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 . 士人价值观念的转变 B . 选官制度的改变 C . 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D . 专制集权的强化
  • 6. 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政治家们充满创造活力的时期,少数民族的政权统治者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   )
    A . 效仿了汉人的国家治理模式 B . 根植于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异 C . 实现了疆域内各民族的平等 D . 有效巩固了国家疆域的统一
  • 7.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指出:“汉、唐、宋有干与朝政之奄宦,无奉行奄宦之朝政。今……天下之财赋,先内库而后太仓。天下之刑狱,先东厂而后法司。其他无不皆然。”这番言论反映了明代(   )
    A . 君主专制的强化 B . 六部沦为宦官臣属 C . 中央集权的巩固 D . 内阁掌握朝政实权
  • 8. 以诗证史是史学研究的方法之一。宋人诗句与其反映的历史现象对应正确的是(   )


    诗句

    历史现象

    A

    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人身控制在减弱

    B

    日薄人家晒蚕子,雨余山客买鱼苗

    雇佣劳动普遍化

    C

    尽将精好输公贼,次把斗升求市人

    赋税征收货币化

    D

    碧豆密争桑荫底,绿荷杂出稻花中

    土地利用率提高

    A . A B . B C . C D . D
  • 9. 康熙年间议定“有贩米私出外洋者……严查禁止,使湖广、江西贩买之米俱入江南、浙江地方,则米价自平”。乾隆年间,湖广总督议及米价措施时,要求防止“搬运出洋”“于通洋口岸,严查禁惩”。这些措施旨在(   )
    A . 严格限制区域间长途贩运 B . 提高南方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 C . 维护国内粮食市场的稳定 D . 破除江南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
  • 10. 戊戌维新派通过使“人”民族化、“契约”法纪化、“个人”集体化、“权利”义务化的方式改造西方“人权”理论,建立了新的“民权”说。这一理论(  )
    A . 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 B . 试图通过“限制”民权来争取民族独立 C . 从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D . 成为“限制”君权推动维新变法的基础
  • 11. 1900年,梁启超写下著名的《少年中国说》,自此以后,“少年中国”一词便迅速流行开来。但总的来说,“少年中国”的符号意义,五四运动以前,以“国家”为中心,五四运动之后,开始转移到以“少年”为中心。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 . 民族危机暂时得到缓解 B . 青年的进步性受到社会认可 C . 进化论思想进一步传播 D . 时代转换推动国家改造进程
  • 12. 五四运动爆发后,胡适对其曾评价说:“凡在变态的社会与国家内,政治太腐败了,而无代表民意机关存在着;那么,干涉政治的责任,必定落在青年学生身上了。”晚年却认为五四运动是对新文化运动的一个“政治性干扰”。胡适这一认识的变化反映了( )
    A . 历史解释需要不断被重构 B . 历史解释受阶级立场影响 C . 救亡与启蒙间的矛盾冲突 D . 五四运动反帝爱国的性质
  • 13. 1934年,《红色中华》曾记录了江西兴国的一位女工的发言:“以前女人都是被男人管的,现在我们女人都不受男人管理。以前女人话事(赣南方言,说话)也不自由,现在我们女人可以在会场上演说;以前我们女人不能在外面做事,现在我们女人都热烈地参加革命工作。”这表明在当时( )
    A . 中国共产党积极构建革命统一战线 B . 民国时期妇女受西方思想影响较大 C . 苏维埃政权积极推进苏区社会变革 D . 国民革命引发了妇女解放的新浪潮
  • 14. 为实行“社会革命”,1948年国民党当局推出《农地改革法草案》。条文中规定了土地农有、温和地补偿地主“地价”、现役军人服役期间得准其保留农地所有权、自耕农民得加入当地农业合作社等内容。据此判断,这一草案的颁布( )
    A . 有利于扩大国民党的阶级基础 B . 说明国民党效法共产党进行土地革命 C . 是国民政府对民族危机的应对 D . 体现了国民党对改进统治秩序的思考
  • 15. 下图为1937—1945年中国共产党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提出的关于宣传大生产运动、财政经济政策、耕种作物要求、生产与战斗相结合的经济类标语口号的统计情况。据此判断,其中④为宣传( )

    A . 大生产运动 B . 财政经济政策 C . 生产与战斗相结合 D . 耕种作物要求
  • 16. (2023高三下·长春开学考) 1955年,新中国外交部制定了《培养外交干部十二年规划》,1958年又制定了以“通用语言为主,提高质量,增加数量,补齐语种”为中心任务的《十年规划》等培养外交人才的措施,初步健全了外交系统的人才培养机制。新中国外交部这些举措旨在:( )
    A . 强化“一边倒”外交方针 B . 拓展与美英等国建交新途径 C . 践行“不结盟”外交政策 D . 扩大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局面
  • 17. 1992年至今,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鼓励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允许“四荒”(荒水、荒滩、荒山、荒坡)使用权的拍卖,推进乡镇企业股份制改造等。这些政策(   )
    A . 提高了乡镇企业生产积极性 B . 推动了农业的规模集约经营 C . 促进了农业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 D . 实现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型发展
  • 18. (2018高一下·城固开学考) 毛泽东指出:“我们的这个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但还不是完全社会主义的宪法……”导致“宪法”具有这个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
    A .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B . 人民代表大会制尚未建立 C . 新民主主义的过渡尚未结束 D . 社会主义工业化尚未结束
  • 19.  1964年至1965年,一大批工人、干部、科技人员和解放军官兵告别繁华的都市,举家西迁。中国在西南、西北部署的新建、扩建和续建四川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成昆铁路、重庆兵器工业基地、湖北十堰第二汽车制造厂等大中型项目300多个。上述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A . 为了改变全国工业布局 B . 国家安全发展的需要 C . 加速中国现代化的完成 D . 实现全国人口大迁移
  • 20. (2022高一上·绍兴期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人自己的事,要由中国人来决定。我们坚持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选项”。下列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措施,排序正确的是(   )

    ①《告台湾同胞书》    ②《反分裂国家法》

    ③“九二共识”     ④汪辜会谈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①③④ C . ①③④② D . ④③①②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
  •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成祖朱棣命翰林院学士胡广等人编写了官学教材《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并将三大全刊赐天下。自此,三大全成为全国各类各级学校的核心教材。《大明太宗孝文皇帝实录》卷一五八记载:“(此举)使天下之人,获睹经书之全,探见圣贤之蕴……使家不异政,国不异俗。”

    ——摘编自刘爱华《明清时期学校教材研究》

    材料二:1877年5月,传教士在上海成立“学校教科书委员会”,旨在为教会学校及洋务学堂编译用于课堂教学的文本资源。由此,正式诞生了中国近代编译出版教科书的专门组织,“教科书之名自是始于我国矣。”到1890年,据统计,学校教科书委员会共出版、审定书籍图表98种189册。其中,供给学校教学采用的教科书有数学类8种,科学类45种,历史类4种,地理类9种,道学类(包括哲学和宗教)19种,读本类1种,其他12种。

    ——摘编自吴洪成《西方传教士与近代中国早期学校教科书》

    材料三: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使用的中小学教科书主要汲取了苏联经验、延安经验和民国经验。1950年12月,我国组建了人民教育出版社,从全国调入一批高水平人才编写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科书,开始实行中小学教科书国家统编制(又称“国定制”),即“一纲一本”教科书政策。1996年10月,根据需要,国家教委颁布了新的《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工作章程》,对“教材审定制”作出了详细安排及规定。

    ——摘编自卢德生《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教科书政策的演变》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政府编写官方教材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近代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编译教科书的活动。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小学教科书编写的特点。
  •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朝自太祖朱元璋及以后诸帝放弃元朝凭借边疆向外扩展的做法,继承汉唐“守在四夷”的治边之策。朱元璋分封的诸子大都遣镇北方,前朝重北轻南的治边传统仍被明朝继承。为防范“北虏”南下,明朝修建九边重镇,修缮长城并驻重兵,以强硬的军事手段应对北方游牧势力。明朝对南部边疆也未放弃经营。在南部蛮夷地区大量派驻军队,以卫所的形式驻守各地。卫所军士有军籍,携带家眷子女,世代相继为军户。军士中大部分参加屯田,小部分驻防。在南部边疆各省,郡县、卫所互为表里,施政则相辅相制。卫所主要安置在农业地 区及形胜险要之处,遂形成大规模的军事性质的移民浪潮,推动了卫所地区社会的发展。在设置卫所以外蛮夷 聚居的边远地区,明朝普遍推行土司制度,总体上实行卫所与土司结合统治的双轨制。

    ——摘编自方铁《论元 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前后,为巩固和建设边疆,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多样的政策措施对边疆进行治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作为新中国建国的政治纲领,对民族政策做了全面规定。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派遣民族访问团赴西南、内蒙、东北等民族地区进行党的民族政策宣讲,积极争取边疆各少数民族对新中国的认识和了解,实现新生政权的稳固。与此同时,中央人民政府下发《中央人民政府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的指示》,禁止民族间的歧视和侮辱。为实现共同纲领民族政策的需要进行培养民族干部,在北京设立中央民族学院,原新疆学院改称民族学院。截至 1952 年 6 月,全国已建立各级民族自治区共 130 多个,自治区内少数民族人口约计 450 万人。 

    ——摘编自白江波《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边疆治理政策概述》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对南北边疆治理不同措施的积极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治理边疆的主要特点。
  • 2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下图为中国古代制度(部分)简图

    试从图中任选两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再补充一个符合该主题的关键词,并运用这三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阐释。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