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母戊鼎 |
都江堰 |
丝绸之路 |
大运河 |
夏朝青铜器代表 |
沟通了湘江漓江 |
开通于东汉时期 |
加强了南北交通 |
A |
B |
C |
D |
①隋文帝时,科举制正式创立 ②唐朝时科举制得到了完善
③宋朝重视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④清朝时期的八股取士埋没了很多人才
公元 626 年 | 公元 630 年 | 公元 641 年 | 公元 649 年 |
即皇帝位 | 征突厥,俘颉利可汗,后被尊为“天可汗” | 遣文成公主远嫁吐蕃 | 崩,葬昭陵 |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无积聚而多贫。——《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苏湖熟,天下足”——南宋谚语
材料二:“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
① | 政治局面:重新实现统一 |
制度创新:② | |
边疆管理: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 |
民族关系: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民族交融 |
◆北宋时匠人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北宋末年中国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
◆元朝时发明了火铳
材料一:科举制从创立之初就采用自由报考的办法,与以往士子被动 的等待举荐入选有本质区别。而考试成绩是取舍的主要依据,且是竞争性的差额考试,之前一般是非竞争性的等额录取。从选人标准上将具体且有标准化衡量尺度的文化知识作为考试内容,相比之前以名望等模糊标准这又是进步。
——摘编自赵家冀等《中国教育通史隋唐卷》
材料二:宋太祖“黄袍加身”夺取政权后,通过“杯酒释兵权”,将协助他登上皇位的将领实权予以削夺。为了填补这些式将留下的空缺,统治者将目光转向普通知识分子。因此通过科举选拔文官成为强化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以下是北宋前期科举次数与录取进士人数统计表:
时期 |
科举次数(次) |
录取进士总数 (人) |
平均每榜录取进士数(人) |
宋太祖 |
15 |
188 |
13 |
宋太宗 |
8 |
1487 |
186 |
宋真宗 |
12 |
1760 |
147 |
宋仁宗 |
13 |
4561 |
351 |
——摘编自李兵《科举:不只是考试》
材料三:明朝以八股取士, 专取“四书”“五经”命题考试。“四书”要以朱熹的集注为依据。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章。这是一种僵死的官僚式文体,把知识分子的思想控制在孔孟之道、程朱理学的范围内。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一: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
——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材料三:隋唐时重新建立起大一统的帝国并且使之更为完善,接下来100年间的和平与繁荣使唐时国力大大超过了汉朝,同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而这一进展反过来又推动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四:中国边疆最早确立于秦汉之际……在长期边疆治理实践的基础上,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
——周平、李大龙《中国的边疆治理:挑战与创新》
材料一:
主要派别 |
代表人物 |
.思想主张 |
墨家 |
墨子 |
兼爱、非攻;选贤任能;提倡节俭 |
儒家 |
孟子 |
仁政治国,民贵君轻 |
道家 |
庄子 |
顺其自然,独立人格 |
法家 |
韩非 |
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
材料二:武帝治下, 儒学在朝中受到尊崇,而武帝却往往被指责为具有法家之风。武帝认为任用饱读儒家经典之士有利于君主,因为他们自律、利他、识礼、循规,而且忠于上司。因此,他建立了一种用儒家经典来培养未来官吏的国家教育体系,建太学,聘用博士讲授五经《易》《书》《诗经》《礼》和《春秋》。
——(美)伊佩霞《剑桥中国插图史》
材料三:忽必 烈认识到儒学作为治国之“道”的价值,儒学成为官方学说受到推崇。他“行汉法”,任儒臣。在文化方面,对汉族传统的儒家思想进行尊崇,包括建立学校、修建孔庙等。
——摘编自《中国通史大师课》等
材料四:清朝统治者将儒家思 想作为官方意识形态。清帝格外尊重孔子及其代表的儒学,康熙帝首次南巡,目的之一是到曲阜祭孔子庙;他命令儒臣编纂经书,认真学习儒家经典,悟出追求稳定、修身治德、民为邦本等都是治国的重大问题。
——摘编自常建华 《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