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农作物种类单一 ②依据经验 ③遵循自然规律 ④讲究农时
①祖冲之的数学成就 ②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③著名书法作品《兰亭集序》 ④建立起中医学基础理论
⑤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⑥龙门石窟
观点一 | 孝文帝汉化改革,丢掉的是拓跋的长处——勇武质朴,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 |
观点二 | 孝文帝推行的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严重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 |
①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
②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③确立县制,奖励军功
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全国所辖郡数 | 秦岭淮河以北郡数 | 秦岭淮河以南郡数 | |
西汉 | 103 | 74 | 29 |
西晋 | 162 | 86 | 76 |
材料一:张骞通西域后,中国的丝织品源源不断地从长安运出,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到达中亚、南亚和西亚,再转运到大秦,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凿井、冶铁等技术传到西方;中亚的葡萄、黄瓜、胡萝卜、大蒜等农作物,罗马的毛织品、玻璃等手工艺品和杂技,以及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材料二: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引自《资治通鉴》
材料三:随着历史的进展……每一个阶段,中国都要面对别的人群及其缔造的文化,经过不断接触与交换,或迎或拒,终于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那些族群的文化……使中国文化不断成长,也占有更大的地理空间。
——许倬云《万古江河》
材料一:西周有一个中央政权,在中国北方黄河流域的范围之内发号施令,让自己的功臣、周室宗亲等等各种各样的人到东方去开辟土地。与周代的制度相比,秦汉所形成的统一否定了周的这个政治制度,但是又不是绝对否定。……这位中国的恺撒不仅是一位征服者,而且还是一位天才的管理者,他把秦国的祖先们所创立的军事和民事中央集权制扩大到了整个帝国。
——摘编自田余庆《中国古代史上的国家统一问题》等
材料二: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随着经济的发展,诸侯王的势力也膨胀起来,出现“尾大不掉”之势。(主父偃)偃说上(汉武帝)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弟子,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
——摘自班固《汉书·主父偃传》
材料三:晋武帝(司马炎)为了藩卫皇室,大封同姓诸王。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魏晋以来积蓄,扫地无遗。”
——摘编自司马光《资治通鉴》等
材料四: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模式,政治制度不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来抽象评判,不能定于一尊,不能生搬硬套外国政治制度模式。……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国政治制度就完美无缺了,就不需要完善和发展了。制度自信不是自视清高、自我满足,更不是裹足不前、固步自封,而是要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在坚持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制度体系完善和发展。
——摘编自《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要文献选编》等
材料一
“中华史诗美术大展”解说词 |
||||
展览作品 |
雕塑:《孔子讲学》(局部) |
雕塑:老子与 《道德经》 |
油画:战乱中的 墨子(局部) |
雕塑:法家韩非子 |
解说词 |
A |
B |
C |
D |
材料二 “文化整合”是文化变为整体的或完全的过程,秦汉帝国正是春秋战国以来中国文化不断整合的结果。追求国家统一,整合多元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还只是哲人的思想和社会趋势,这种思想与社会趋势到秦汉方变成制度性实现。秦朝实施一系列强化国家统一的政治变革,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国家政体……秦亡后,汉代统治集团建立大一统帝国模式。
——冯天瑜、杨华、任放《中国文化史》
材料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后,为了巩固政权也因汉文化发展相对成熟,逐渐“汉化”,其中最具代表的便是鲜卑族的改革……这一时期,胡汉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在战乱中相遇,促使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这些发展使中华文化更加多元化,思想不局限于一种,为隋代大一统和唐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之风做了充分铺垫。
——高畅《魏晋时期胡汉冲突下的文化交融》
①道家学派创始人,他主张“无为而治”。
②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
③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 ,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④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
A: B: C: D:
材料一: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理想追求和道德情感。组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潜移默化,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大一统”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
﹣﹣黄朴民《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材料二: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实在是关系到整个中华大地再次统一的重大事件,这是因为文明的内容与程度的相对接近才是国家统一昌盛的真正基础。
﹣﹣李凭、袁刚《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文明发展脉络》
——摘编自张帆著《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秦统治者把“帝”这个头衔作为自己的专属称呼,皇帝之下是三公,三公之下有九卿,“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辖若干县,县按大小设县令或县长。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学概要》
材料三:“今诸侯或连城数十……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原,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
材料四: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
——根据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等整理
请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