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科学 /浙教版(2024) /八年级下册 /第3章 空气与生命 /本章复习与测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同步练习:第3章 空气与生命 单元测试

更新时间:2023-04-12 浏览次数:112 类型:单元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 1. 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清新的空气,空气质量指数大 B . 空气质量的高低,仅受自然因素影响 C . 空气的组成成分中,含量最多的是氧气 D . 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有关,可以用空气质量指数来表示
  • 2. 空气是一种重要的天然资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下列关于空气中各成分的性质和作用,描述正确的是( )
    A . 氧气性质活泼,不仅能支持呼吸,还是一种优质的燃料 B . 氮气性质较活泼,是制造化肥、炸药的重要原料 C . 各种稀有气体通电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以用于制霓虹灯 D . 二氧化碳溶于水呈酸性,空气中含量增多可能会导致酸雨
  • 3. 下列处理事故的方法正确的是( )
    A . 家用电器着火时,立即用水扑灭 B . 室内起火时,立即打开门窗通风 C . 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浇水灭火 D . 扑灭森林火灾时,设置隔离带
  • 4. 下图是一定量的B2和AB在一定条件下混合以及混合结果的模型,则( )

    A . 反应得到的生成物有两种 B . 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不变 C . 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为3∶2 D . 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 5. 偏二甲肼是火箭使用的一种燃料,其化学式为C2H8N2 , 燃烧时发生如下反应:C2H8N2+2X2CO2+4H2O+3N2 , 则X的化学式为( )
    A . NO B . NO2 C . N2O D . N2O4
  • 6. 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检验氧气化学性质实验中,实验记录或操作不正确的是( )
    A . 用坩埚钳将木炭从上往下缓慢伸入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中,可充分利用瓶中氧气 B . 将打磨后的铁丝绕成螺旋状,可增大铁丝的受热面积 C . 红磷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并放热 D . 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集气瓶中应预先装有少量水或铺上一层细沙
  • 7.

    如图所示是研究植物某一生命活动过程的装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该实验可用于检验植物呼吸作用产生CO2 B . 装置甲的作用是吸收鼓入空气中的CO2 , 避免对实验造成干扰 C . 装置丙中的植物换成萌发的种子,装置丁中也会出现浑浊现象 D . 若装置丙不遮光,从装置丁出来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 8. 下列关于“植物在光照下制造淀粉实验”的相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 把天竺葵放在暗处一昼夜,目的是耗尽叶片内的淀粉 B . 天竺葵在光照下既能进行光合作用又能进行呼吸作用 C . 将叶片放在酒精中水浴加热的原因之一是避免酒精温度过高引起燃烧 D . 叶片经脱色、漂洗、滴加碘液后遮光部分显蓝色
  • 9. 下列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的部分操作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
    A . 检查气密性 B . 开始加热立即收集 C . 收集满后移除集气瓶 D . 结束后停止加热
  • 10. X、Y、Z、W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物质

    X

    Y

    Z

    W

    反应前的质量/g

    22

    34

    2

    0

    反应后的质量/g

    40

    待测

    2

    16

    A . 表格中待测值为0 B . 参与反应的Y和X的质量比是9∶17 C . Z在反应中一定是催化剂 D . W在该反应中是反应物
  • 11. 下列实验中,能证明燃烧需要氧气的是(    )
    A . B . C . D .
  • 12. 某学生在玻璃温室里进行植物栽培实验,为此,他对温室内空气中的CO2含量进行24 h测定。下列曲线中能正确表示其测定结果的是(横坐标为当日时刻,纵坐标为CO2浓度) ( )
    A . B . C . D .
  • 13. 氯气(Cl2)和氧气(O2)都是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在一定条件下它们都能与甲烷(CH4)反应。已知O2和CH4充分反应后的生成物是CO2和H2O,由此推断Cl2和CH4充分反应后的生成物可能是[温馨提示:联想氯气(Cl2)和氧气(O2)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
    A . CCl4和HCl B . CCl4和H2 C . CH2Cl2和H2 D . C和HCl
  • 14. 在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测得反应前及反应过程中两个时刻各物质的质量如图所示,图中a、b、c、d分别表示相应物质的质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 b的数值为14 B . 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C . 反应过程中乙与丁发生改变的质量比为5∶6 D . 充分反应后生成丙的质量为37.5 g
  • 15. 图中甲是肺内压随时间的变化示意图,图乙表示人体膈肌收缩和舒张时在胸腔内的位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图甲曲线ac段表示吸气 B . 图甲曲线ab段时,膈肌处于图乙所示的B位置 C . 图甲曲线ce段表示呼气 D . 图甲曲线de段时,膈肌处于图乙所示的A位置
  • 16. 根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图①中,ab段上升是因为胰岛素促进了葡萄糖的吸收 B . 图②中,若曲线表示一天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化,则b对应的时间为6点 C . 图②中,若b对应的时间为12点,则该曲线可以表示一天中氧气的变化 D . 图③可以表示种子萌发至长成植物体过程中,有机物的变化情况
  • 17. 下图是人体气体交换示意图,据图回答:甲、乙两处的气体交换主要通过的原理是 ( )

    A . 呼吸作用 B . 渗透作用 C . 扩散作用 D . 交换作用
  • 18. 将质量为15 g的大理石加入烧杯中,再加入120 g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该大理石所含杂质既不溶于水也不参加反应),所得溶液的质量为125.6 g(不考虑溶液中残留的二氧化碳),则大理石的纯度约为( )
    A . 66.7% B . 80% C . 90% D . 90.9%
  • 19. 1.69 g某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4 g二氧化碳和3.6 g水,关于该物质的组成有下列推断:①一定含C、H;②一定不含O;③可能含O;④一定含O;⑤分子中C、H的原子个数比为1∶2;⑥分子中C、H的原子个数比为1∶4。其中正确的是( )
    A . ①②⑥ B . ①②⑤ C . ①③⑥ D . ①④⑥
  • 20. (2024·浙江期末) 将25 g A物质和5 g B物质混合,加热后发生化学反应,经分析,反应后的混合物含10 g A和11 g C,同时还含有一种物质D。若A、B、C、D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30、20、44、18,则它们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可能是( )
    A . A+B=C+D B . A+2B=2C+D C . 2A+B=2C+D D . 2A+B=C+2D
二、填空题(共29分)
  • 21. ①纯净的氮气是无色、无味不溶于水的气体;②在放电条件下,N2跟O2能直接化合生成无色的NO气体;③NO气体不溶于水,在常温下易跟空气中的O2化合,生成红棕色的NO2气体;④NO2气体有毒,易溶于水,溶于水后生成HNO3和NO;⑤生成的HNO3随雨水淋洒在大地上,同土壤中的矿物质相作用,形成可溶性硝酸盐。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根据上述内容可知,氮气的物理性质是。 
    2. (2) 实验室制取NO气体宜用法收集。 
    3. (3) 写出NO2跟水作用的化学方程式:
  • 22. 小明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和药品在实验室进行相关气体的制取和性质实验(部分固定装置已省略)。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仪器①的名称是。 
    2. (2) 小明利用图甲中的装置A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3. (3) 用装置B、E制备并收集氧气,当装置E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时,再把导管口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里。在收集过程中发现装置B中有大量气泡产生,而装置E中只有少量气泡冒出。你认为实验过程中忘记了什么操作?。 
    4. (4) 小明在常温下进行图乙所示实验时发现试管中紫色石蕊试液(填“会”或“不会”)变成红色。 
  • 23. 某科学研究小组分别选择绿藻和蓝藻在不同的pH缓冲液中进行实验,图甲是光照装置示意图,图乙是实验结果示意图。

    1. (1) 该实验的目的是。 
    2. (2) 实验产生的气泡中含有的气体主要是氧气,其中绿藻产生氧气的场所是(填细胞质中某一结构名称),在该场所中,光能转变为能。 
    3. (3) 从图乙分析,在绿藻和蓝藻中,对pH变化适应性较强。 
  • 24. 合理运用燃烧与灭火的原理,对保障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1. (1) 做实验时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面燃烧起来,可用的灭火方法是。 
    2. (2) 着火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姿势跑离着火区域逃生,理由是____(填字母)。 
      A . 湿毛巾可防止吸入灼热的气体灼伤呼吸道 B . 湿毛巾会吸收CO C . 地面附近的有毒气体相对较少
  • 25. 目前,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已上升了1.1 ℃,其主要原因是自然界中的碳平衡被破坏。2020年9月22日,我国政府承诺:中国将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CO2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即通过各种方式抵消排放的CO2量,重新实现碳平衡,如图是碳循环和碳中和策略的示意图。

    1. (1) 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是碳平衡被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此可采取的碳中和策略②有。 
    2. (2) 要实现我国政府提出的目标,除图中策略外,还可用化学方法人工捕获,如将空气通入氢氧化钾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钾和水。写出用氢氧化钾捕获CO2的化学方程式:
三、实验探究题(共20分)
  • 26. 将等容积等质量(包括瓶塞、导管、燃烧匙)的两集气瓶置于天平左右两盘,并调至平衡,然后分别放入等质量的白磷和木炭,如图所示,关闭弹簧夹a、b,使二者充分燃烧后,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簧夹a、b。

    1. (1) 打开弹簧夹a、b时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 
      A . 甲中进水 B . 乙中进水 C . 甲、乙二者都进水 D . 甲、乙二者都不进水
    2. (2) 打开弹簧夹a、b后,天平____。 
      A . 处于平衡状态 B . 指针偏向左 C . 指针偏向右 D . 无法确定
    3. (3) 若将甲、乙两瓶直接用一导管连接(撤掉水槽,其他条件不变),当白磷和木炭充分燃烧,并使两瓶恢复到原来的温度,此时的天平____。 
      A . 仍处于平衡状态 B . 指针偏向右 C . 指针偏向左 D . 无法确定
  • 27. 材料一 1673年,玻义耳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密闭的曲颈瓶中加热金属时,得到了金属灰,冷却后打开容器,称量金属灰的质量,发现与原来金属相比质量增加了。

    材料二 1703年,施塔尔提出“燃素学说”,其主要观点有①燃素是组成物体的一种成分,一般条件下被禁锢在可燃物中;②燃素在可燃物燃烧时会分离出来,且燃素可穿透一切物质。

    材料三 1756年,罗蒙诺索夫重做了玻义耳的实验。他将金属铅装入容器后密封、称量。然后把容器放到火上加热,银白色的金属变成了灰黄色,待容器冷却后再次称量,发现容器的总质量没有发生变化。罗蒙诺索夫对此的解释是:“容器里原来有一定量的空气,且容器中的空气质量减少多少,金属灰的质量就比金属增加多少,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是守恒的。”后来,拉瓦锡等科学家经过大量的定量实验,推翻了“燃素学说”,质量守恒定律得到公认。

    1. (1) 由“燃素学说”可知,物质燃烧后质量应该减少。请根据所学知识写出一个可以推翻“燃素学说”的事实:
    2. (2) 罗蒙诺索夫重做了玻义耳的实验是基于金属加热后,增加的质量并非来自燃素而是来自的假设。 
    3. (3) 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三,玻义耳错过了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4. (4) 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过程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填字母)。 
      A . 分析问题应该全面、严谨 B . 实验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药品的选择 C . 定量分析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D . 科学研究既要尊重事实,也要勇于创新
  • 28. 植物的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了物质基础,而呼吸作用则为光合作用提供了能量和原料。
    1. (1) 为研究种子的呼吸作用,小柯对种子消毒杀菌后,按图中甲所示的实验进行研究。对种子消毒杀菌后再进行实验,其目的是。几天后,澄清石灰水最先出现明显浑浊现象的装置是(填“A”“B”或“C”)。 

    2. (2) 研究人员在晴天环境下,对栽有绿色植物的密闭玻璃温室,进行24 h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绘制的曲线如图乙所示。据图分析,植物的光合作用开始于(填“P点前”“P点”或“P点后”)。
四、解答题(共11分) 
  • 29. 小科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测量某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注射器水平放置,夹持装置未画出。他在试管中加入1 g石灰石样品和足量的稀盐酸(石灰石中其他成分不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快速用连有注射器的橡皮塞塞紧试管口,实验结果如下表。(忽略活塞与筒壁之间的摩擦及温度变化对实验的影响)

    反应时间/min

    0

    1

    2

    3

    4

    活塞对应的刻度/mL

    0

    98

    152

    176

    176

    1. (1) 实验中判断石灰石和盐酸反应完全的依据是。 
    2. (2) 本实验条件下二氧化碳的密度约为2 g/L,请利用表格中的数据,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