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西省宜丰县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3月月考试...

更新时间:2023-05-10 浏览次数:47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8分)
  • 1. 考古学家在今中国辽宁朝阳、韩国庆州地区的7—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俑的形象既有来自地中海地区的东罗马人、波斯人,也有中亚地区的回鹘人、粟特人。这表明当时(    )
    A . 东亚风俗深受西方文化影响 B . 中西交流主要依赖于海上交通 C . 丝绸之路已延伸到朝鲜半岛 D . 中国与东罗马建立了外交关系
  • 2. (2024高三上·道真月考) 据1世纪航海手册《厄里特里亚航海记》记载,印度的黄油、蔗糖沿近岸航线贩至阿拉伯或直接运到东非;意大利的葡萄酒经由埃及转运到东非、阿拉伯甚至印度;波斯湾市场上原产的枣酒或转运自西方的葡萄酒,出口到印度和阿拉伯。由此可知,当时(   )
    A . 世界贸易体系初步确立 B . 跨区域商品贸易比较繁荣 C . 海上贸易路线遍布全球 D . 各大洲建立直接商贸往来
  • 3. (2024高二下·四平期中) 1450—1500年间,欧洲图书量猛增至900万册,铁链加锁的图书逐渐消失。图书馆原有的管理图书与生产图书两大职能逐渐分离,形成图书馆和图书出版两个行业。欧洲图书业的发展变化得益于(   )
    A . 行业生产技术改进 B . 传教士推动中西交流 C . 市民渴求获得新知 D . 联通东西新航线开辟
  • 4. 1902年11月11日,天津《大公报》撰文指出“诚能多编戏曲以代演说,不但民智可开,而且民隐上达”,故所谓“开化之术”唯有“编戏曲”。这表明《大公报》(   )
    A . 重视艺术的社会功能 B . 呼吁政府进行政治改革 C . 反对激进的革命思想 D . 倡导京剧实行内容革新
  • 5. (2023高二下·仙游期中) 古埃及神话中记载了埃及人崇拜的植物、农业和丰饶之神奥西里斯教人们酿造啤酒,奥西里斯的妻子把小麦变成了面包的故事;中国也有神农尝百草,后稷教民耕种的传说。由此可知,在早期社会(   )
    A . 人类普遍存在英雄崇拜 B . 英雄人物引领历史走向 C . 不同区域神话相互借鉴 D . 食物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 6. (2024高二下·广东期末) 20世纪70年代末,新加坡发起了全国范围的“文化再生运动”,融合进东方的儒家理念、印度人的气质、马来西亚人的风俗以及西方的理性精神,使得国内各民族的文化传统都能够在新加坡文化中有所体现。此举意在(   )
    A . 抵制外来文化侵装 B . 维系移民社会安定 C . 消除不同民族差异. D . 确立儒家正统地位
  • 7. 古代中国女子通常被排除在正规教育的行列之外,这一局面直到近代教会女校出现之后才被改变。教会女校的创办初衷是文化侵略,培养中国的基督教宣传者,后来也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和近代科学课程。教会女校的开办(   )
    A . 体现了文化侵略的双重影响 B . 提高了妇女的政治权利 C . 改变了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 D . 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程度
  • 8. (2024高二下·阆中期中) 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主张输入西方的概念及其哲学、科学,结合中国传统的方法,对中国古代的学术进行整理。整理古代学术的目的是使从前少数人懂得的,变成现在人人理解的。据此可知,胡适意在强调(   )
    A . 对待外来文化应取其精华 B . 思想界的排外意识较浓厚 C . 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性 D . 新文化运动要保持灵活性
  • 9. (2024高二下·信宜月考) 1964年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规定:古迹保护与修复目的旨在保存和展示古迹的美学与历史价值,并以尊重原始材料和确凿文献为依据。一旦出现臆测,必须立即予以停止。这一规定强调对古迹保护与修复应(    )
    A . 以真实性为第一要义 B . 以艺术性为审美追求 C . 以主观性为研究依据 D . 以完整性为修复目标
  • 10. (2023高二下·宜丰月考) 芯片是制造业的核心技术。1985年,日本半导体市场占有率首次超过美国,美国因此对日本发动“芯片战”,以破坏日本的半导体产业。2020年,随着华为高端芯片占据领先位置,美国同样也对华为的高端芯片发起制裁,致使华为陷入芯片危机。美国频频发动“芯片战争”说明(   )
    A . 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恶化 B . 信息技术发展具有两面性 C . 芯片成为现代科技的核心 D . 世界经济新秩序亟待建立
  • 11. (2023高二下·宜丰月考)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张)骞还,拜为大行。岁余,骞卒。后岁余,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其后,乌孙竟与汉结婚。”材料说明张骞的行为利于西汉(   )
    A . 国力达到鼎盛 B . 扩大政治影响 C . 扩大统治疆域 D . 开通丝绸之路
  • 12. 1518年西班牙国王颁布特许状,允许本国在美洲的殖民者把非洲黑奴输入加勒比海群岛,被视为欧洲各国“合法”从事黑奴贸易的起点。到1825年,西属美洲和葡萄牙殖民地巴西的人口构成如下表。在此期间(   )

    项目

    西属美洲(%)

    葡萄牙殖民地巴西(%)

    欧洲人

    18.2

    23.4

    混血种人

    28.3

    17.8

    非洲奴隶

    11.9

    49.8

    印第安土著

    41.7

    9.1

    A . 西葡两国的黑奴贸易远超他国 B . 土著印第安人遭到种族灭绝 C . 美洲的人口结构产生显著变化 D . 非洲文化发展为拉美的主流
  • 13. (2023高二下·宜丰月考) 下图是“1570年前后墨西哥和秘鲁地区人口变动(单位:万人)”,从这一变动可知(   )

    A . 大批当地土著居民被卖为奴隶 B . 大规模洲际人口流动即将展开 C . 新航路开辟致使人口流动频繁 D . 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人口布局
  • 14. (2023高二下·宜丰月考) 有些印欧人从未听说过美索不达米亚,但他们在遥远的迁徙过程中却使用了美索不达米亚发明的车轮和金属冶炼技术,这在从欧洲到印度甚至更远的地方,乃至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都是如此。这反映出(   )
    A . 美索不达米亚人最早发明冶金术 B . 民族的迁徙促进了文明传播 C . 车轮和冶金技术帮助印欧人扩张 D . 金属冶炼技术由印度人传播
  • 15. (2023高二下·浦北期中) 中国引种美洲作物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总数接近30种,中国的一些农作物也传入美洲。欧洲人饮用从中国和印度输入的茶、来自阿拉伯的咖啡和品尝用来自美洲的可可加工成的巧克力。随着热饮的盛行,购置中国瓷制的饮具、炊具成为欧洲家庭的时尚。这表明( )
    A . 新航路的开辟促进全球性联系的建立,食物物种实现了世界的自由流动 B . 殖民扩张活动扩展了欧洲的势力,加强了对美洲和亚洲的掠夺 C . 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食物物种的交流,丰富了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 D . 欧洲国家的殖民活动加强了世界的联系,成为沟通美洲和亚洲的纽带
  • 16. 17-18世纪,中国商人在海外贸易中主营的瓷器等商品引发了欧洲装饰艺术中的“中国风”。他们从中国的装饰纹样中寻找灵感,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典雅、华丽、异国风情的装饰风格。这种“中国风”的形成主要体现了(   )
    A . 西学东渐的趋势 B . 全球贸易网形成 C . 商品的文化价值 D . 殖民扩张的影响
  • 17. (2023高二下·宜丰月考) 面对辛丑之后的瓜分危机和席卷而来的“西化”浪潮,章太炎、刘师培等人成立“国学保存会”,出版《国粹学报》,搜罗古籍,编刊《国粹丛编》《国粹丛书》,形成了一股较有影响的学术文化思潮。该时期,学者的主要目的是(   )
    A . 排斥和抵制西方的经济侵略 B . 依托民族精神激发民族自信 C . 借助传统文化宣传维新变法 D . 保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 18. (2023高二下·宜丰月考) 有学者认为,来自亚洲腹地的蒙古人征服的规模无与伦比……亚洲和大部分欧洲的政治组织都变换了,许多地区的人民被灭绝或四散,永远改变了其种族特征;世界主要宗教的分布和力量也发生了变化;同时,横越欧亚大陆的道路由一个政权所控制,旅行变得安全了。这反映了蒙古西征(   )
    A . 改变了欧亚社会的发展进程 B . 破坏了亚欧大陆的政治格局 C . 促进了基督教向东广泛传播 D . 推动了不同地域文化的交融
  • 19. (2023高二下·宜丰月考) 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中央电视台将赛事转播等信息系统迁移至云平台,采用“奥运转播云”向全球转播;冬残奥会还提供全流程智能化数字人手语生成服务。这说明(   )
    A . 冬奥会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 B . 奥林匹克文化融合中国文化 C . 科学技术促进人类文化共享 D . 中华文化不断向外辐射传播
  • 20. (2024高二下·汕头月考) 一位法国官员评论道:“参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这17.5万非洲士兵,在法兰西和佛兰德的壕沟里掘好了旧非洲的坟墓。”据此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   )
    A . 参战的士兵主要来自非洲和亚洲的殖民地 B . 导致非洲和亚洲的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C . 唤醒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意识 D . 导致法国在战后的分赃中受到不公平待遇
  • 21. (2023高二下·嘉兴期末) 柏拉图强调审美教育第一步从只爱某一个形体开始,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综合,掌握美的普遍性,进而学会“把心灵的美看得比形体的美更为珍贵”,并更深层次领悟由“行为和制度的美”到“各科学问知识的美”,最后达到理念美的境界。他意在强调(   )
    A . 科学对美育的重要性 B . 审美教育的理性精神 C . 审美教育的步骤方法 D . 城邦制度的发展完善
  • 22. (2023高二下·玉林期中) 教会文学是中世纪欧洲的正统文学,主要内容是赞美上帝的权威和歌颂圣徒的德行。骑士文学在11世纪流行,大都是骑士们行侠仗义,建功立业和爱情至上的故事。这一时期骑士文学的流行反映出当时(   )
    A . 对世俗生活的追求 B . 工商业阶层壮大 C . 人文主义广泛传播 D . 天主教会的衰落
  • 23. (2023高二下·宜丰月考) 莫高窟的一幅壁画上描绘的日神、月神图像既有印度和中亚(粟特人)艺术的要素,又受到希腊、波斯艺术的影响。这说明(   )
    A . 异域艺术成为石窟艺术的主流 B .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 C . 莫高窟是多元文明交流的见证 D . 中西审美趋于一致
  • 24. (2024高二下·仁寿期中) 拿破仑在武力征服意大利和德意志地区后,在行政上采取集权统治,宣扬公民权利平等,努力实现市场的统一。这些做法(   )
    A . 推翻了欧洲的封建制度 B . 埋下了民族仇杀的根源 C . 推动了近代文明的传播 D . 助长了拿破仑军事独裁
二、材料分析题(52分)
  • 25. (2023高二下·宜丰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公元前561年,古希腊哲学家卓罗斯为当时的奥运会起草了一份竞赛章程,规定:竞技者必须是希腊人,女子不能参加和参观比赛,违者处死等。古希腊奥运会开幕式第一天举行献给宙斯的祭礼,运动员和裁判员在宙斯像前举行宣誓仪式。最初竞赛项目只有场地跑,后来逐渐增加了摔跤、五项全能、拳击、赛马、角斗、战车赛等,最多时达23项。

    ——摘编自许海山《古希腊简史》

    材料二:1896年4月6日,第一届现代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在雅典开幕,来自澳大利亚、保加利亚、大不列颠、希腊等13个国家的使者出现在体育场的跑道上。比赛项目有古典式摔跤、自行车、田径、游泳、射击、网球、举重和击剑。30岁的希腊妇女斯塔马塔找到组委会,坚决要求参加马拉松比赛,因为选拔参加者的期限已过,组委会无法将她列入比赛名单,但允许她与另一位报名参加马拉松赛的美国妇女一起竞技,后来那名美国妇女缺席,斯塔马塔一个人跑完全程。

    ——摘编自瓦·利·施泰因巴赫《奥运会通文》

    材料三:1984年7月28日,第23届奥运会在美国洛杉矾开幕,来自140个国家和地区的6802名运动员参加了本届奥运会。首次参加奥运会的有孟加拉国、巴标、格林纳达、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所罗门群岛、赤道几内亚等国代表。未参加本局奥运会的有苏联、民主德国、保加利亚、波兰、匈牙利、古巴、捷克斯洛伐克、蒙古、越南、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等国代表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运动员第一次出现在奥运会赛场上,许海峰在50米小口径步枪射击移动靶中获胜,产生洛杉矶奥运会第一枚金牌,也是中国奥林匹克运动员夺得的第一枚奥运会金牌。

    ——摘编自瓦·利·施泰因巴赫《奥运会通文》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希腊奥运会相比,第一届现代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突出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参加洛杉矶奥运会的背景及意义。
  • 26. (2023高二下·宜丰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朝中央官学有三个系统,分别是普通教育、特殊教育和职业教育。普通教育以国子监为主体,下设六学,即国子学,收三品以上官员子弟;太学,收五品以上官员子弟;四门学,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及庶人之俊异者;书学,以《说文解字》《字林》为专业,学习文字、书法;算学,学习《九章算术》《周髀算经》等;律学,学习法律条令。以上前三学是儒经学校,属大学性质;后三学乃专科学校性质,凡八品以下官员的子弟及庶人均可入学。特殊教育主要是为了满足一等贵族子弟的教育需求,在门下省设弘文馆,东宫设崇文馆,礼部设崇贤馆,只招收皇室近亲、外戚、宰相、一品功臣的子弟。由著名学者担任教师,是兼有教育与研究双重任务的学校。职业教育在唐代也颇具规模。在太医署,设有医科、针科、药科、按摩科等,培养各类医学人才。学习期满,考试合格者送尚书省录用或送高一级学校深造,亦可参加科举考试。

    ——摘编自钟坤杰《试论中国古代教育机制的沿革及变迁》

    材料二:南京临时政府《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各科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凡民间通行之教科书,其中如有尊崇满洲朝廷及旧时官制、军制等科,应由各书局自行修改。初等小学校,可以男女同校。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小学手工科,应加重视。中学以健全国民为宗旨,科目有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大学应国家需要为宗旨,分文、理、法、商、医、农、工七科。规定‘实业学校以教授农工商业之知识技能为目的’。”

    ——摘编自王凌云《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中央官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文化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作用。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教育相比南京临时政府教育制度的发展,并加以简要评价。
  •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表117~20世纪初美国外来移民统计

    时期

    数量

    来源地

    职业

    1607~1776年

    100万

    英格兰

    贫苦农民及手工业者

    1820~1860年

    500万

    主要源自西欧与北欧,尤其是德意志和爱尔兰,东欧,南欧移民开始出现

    农民、工人

    1861~1880年

    500万

    主要源自西欧与北欧,东、南欧移民逐渐增多

    农民、工人

    1881~1920年

    2350万

    东欧、南欧及东南欧移民数量大大超过西欧、北欧,成为主要移民来源地

    农民、工人

    ——摘编自梁茂信《1860——1920年外来移民对美国城市化的影响》

    材料二:19世纪的欧洲,经济危机与革命交替,大量人口失业。19世纪40年代,爱尔兰遭遇严重饥荒,大量人口不得不远渡海外谋生。南北战争后,美国经济发展迅速,劳动力缺口巨大。186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鼓励外来移民法》,许多企业远赴欧洲招聘,并为移民提供路费。1860~1920年,美国东北部的城市化率从35.7%跃升至75.5%,城市人口中有一半是外来移民。此外,还有大量外来移民进入美国西部,开垦了大片土地。而西部铁路的修筑则在相当程度上依赖华工。来自不同地区的移民带来了不同的文化与风俗,融合成美利坚文化。移民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经历也造就了美国的民族性格。

    ——摘编自丁则民《外来移民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17~20世纪初美国外来移民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至 20世纪初美国出现外来移民潮的原因。
    3. (3)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外来移民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 28. (2023高二下·宜丰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上的“中国”一词含义较多,大致进程如下:

    西周时期

    青铜铭文中最早出现“中国”一词,指天子所居之城或“王畿”地区,即周人的政治中心;或以洛阳居“天下之中”,称为“中国”。

    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有了民族名称即华夏族的含义,与“蛮夷戎狄”等相对,且华夏族的内涵也在发生变化,如原被视为“蛮夷”的秦、楚,在战国时期逐渐成为华夏族,其分布区也因之成为地理空间意义上的“中国”。

    汉代

    将汉朝所统治区域视为中国,常与西域的一些国家对举。但在更多的情况下,“中国”一词仍是华夏族和汉族、汉朝核心控制区的含义。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中国”一词多指汉族、汉族政权及汉族分布的中原地区,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便以“中国”自居,如拓跋魏认为自己才是中国的正统,反而把汉族建立的南朝叫作“岛夷”。唐代李延寿的《南史》《北史》把所有政权和民族都作为一体,仅有南北之分,但都是“中国”。

    宋元时期

    宋人只把宋朝看成“中国”,把辽、金、元等看成夷狄,但辽、金、元则常常自称“中国”。元朝的脱脱主持撰修前朝历史时把辽、金、西夏等国与宋朝一样,都看成“中国”的王朝。

    明清时期

    明朝官私文献中涉及与海外国家和民族交往的语境之下,“中国”一词开始具有国家的含义。晚清时期,传统的国家观即“华夷观”开始发生巨大变化,“中国”一词的内涵和外延发生质的变化。

    民国时期

    “中国”正式具有了包含各民族在内的历史文化、政治主权实体的含义,成了具有近现代国家意义的正式国名。

    ——摘编自龙晓燕、王文光:《地域、民族、国家:“中国”一词作为国家名称的历史过程述论》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围绕“中国”一词含义的变化,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