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步骤如下:①按如图连接电路。②将一条未注水的猪肉条接入电路,测量猪肉条两端电压及电流,记录数据。 ③向该猪肉条注一定量的水后再次接入电路,测量电压及电流,记录数据。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注水情况 | 电压表示数/V | 电流表示数/mA | 电阻大小/Ω |
未注水 | 3.0 | 0.75 | 4000 |
注水 0.1mL | 3.0 | 0.80 | 3750 |
注水 0.2mL | 3.0 | 0.90 | 3333 |
①由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
②有同学说本实验方案还不够完善,请补充完整,使实验结论更可靠。。
质量m/千克 |
0.10 |
0.15 |
0.20 |
0.25 |
0.30 |
0.35 |
0.40 |
滑行距离s/米 |
0.42 |
0.41 |
0.43 |
0.42 |
0.43 |
0.42 |
0.42 |
说明与建议:①实验可设计5组左右:②每支试管取用溶液总体积为10毫升;③每次实验总时间为120分钟。实验室提供质量分数为8%的氯化钠溶液、蒸馏水、鲜榨的含菠萝蛋白酶的菠萝汁及其蛋白酶活性测定仪等仪器。
实验序号 |
电压/伏 |
电流/安 |
电功率/瓦 |
1 |
2.0 |
0.18 |
0.36 |
2 |
2.5 |
|
0.50 |
3 |
3.0 |
0.22 |
0.66 |
这个实验方案是 (选填“正确”或“错误”)的,因为 。
次数 |
玻璃 |
冰块质量/g |
电压/N |
熔化时间/min |
1 |
薄 |
100 |
6 |
3 |
2 |
薄 |
100 |
9 |
2 |
3 |
薄 |
100 |
12 |
1.5 |
4 |
厚 |
100 |
6 |
6 |
5 |
厚 |
100 |
9 |
4.5 |
6 |
厚 |
100 |
12 |
3 |
[实验原理]种子萌发过程中,如只进行有氧呼吸,则O2吸收量和CO2释放量相等;如只进行无氧呼吸,则只释放CO2不吸收O2。
[实验装置]实验装置及材料如图所示。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甲装置红色液滴左移,乙装置红色液滴不动 |
只进行有氧呼吸 |
甲装置红色液滴不动,乙装置红色液滴右移 |
只进行无氧呼吸 |
|
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 |
|
步骤1: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在确保装置气密性良好的基础上,按图示在各装置中添加药品。
步骤2:缓慢推注射器活塞,利用甲酸(一种无色溶液,溶质为HCOOH)与浓硫酸在80℃
水浴的条件下制备一氧化碳。
步骤3:待万用瓶中澄清石灰水下降至安全线以下后再点燃酒精灯。
步骤4:当B中出现 现象时,可熄灭酒精灯;待装置完全冷却后,再进行整理。
实验对象 |
处理方法 |
检测 |
|
甲组 |
选择80名年龄、病情、身体状况相似的志愿者,平分为甲乙组。 |
|
检测患者24h内尿样 中红细胞和蛋白质的含量。 |
乙组 |
口服中药汤剂 |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编号 |
氯化镁溶液浓度/g•L﹣1 |
反应温度/℃ |
Mg(OH)2转化率/% |
a |
20 |
30 |
27.06 |
b |
40 |
30 |
56.77 |
c |
40 |
40 |
69.64 |
d |
40 |
60 |
54.30 |
e |
60 |
60 |
50.60 |
他们查阅资料得知:葡萄的果皮上含有多种微生物。
根据所学回答下列问题:
⑴在酒精发酵阶段,发挥作用的微生物是;在操作过程中,发酵罐先通气后密闭。在通气阶段,该微生物主要通过如图2所示的方式大量繁殖,这种繁殖方式是。
⑵酒精发酵时要将环境温度控制在18~25℃,以利于该种微生物生长。
⑶在醋酸发酵阶段,可向葡萄酒中加入醋酸杆菌。醋酸杆菌与制酒用到的微生物相比,其结构上最大的特点是。
⑷在醋酸发酵阶段如果能产生一定量的乳酸,会使葡萄醋的口味更佳。现有如图所示的两种发酵方法。
方法一:每天都对发酵罐中的原料进行翻动,使其充分接触氧气,发酵30天;
方法二:将发酵罐中的原料分为A、B两层,每天只翻动A层,发酵15天;之后,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将A、B层颠倒,每天只翻动B层,再发酵15天。
为了获得乳酸风味的葡萄醋,他们应选择的方法(选填“一”或“二”)发酵。
【提出假设】
假设一:可能含有氯化镁
假设二:可能含有镁粉
假设三:可能含有氢氧化镁
【查阅资料】①镁可与热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②氢氧化镁在水中溶解度很小,水溶液呈弱碱性。
【设计并进行实验】各取少量灰白色沉淀加入2支试管中,进行如下实验:
编号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1 |
加入一定温度的蒸馏水、搅拌 |
沉淀未见减少 |
实验2 |
加入适量稀盐酸 |
沉淀全部溶解,没有气泡产生 |
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在小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和去除氧化膜的镁带,测量溶液pH的变化,并观察实验现象。结果如下表:
时间/min |
0 |
2 |
4 |
8 |
12 |
16 |
20 |
24 |
溶液pH |
2.0 |
5.3 |
7.0 |
8.6 |
9.3 |
9.8 |
10.0 |
10.0 |
实验现象 |
镁带溶解较快,产生大量气泡,试管温度升高,无沉淀生成 |
镁带缓慢溶解,产生气泡速率减慢,溶液变浑浊,烧杯底部有灰白色沉淀 |
根据表中信息,请你说说溶液pH值出现这样变化的原因:。
【提出问题】实验产物是暗红色固体,很难观察到紫红色固体。暗红色固体是什么?
【查阅资料】氧化亚铜(Cu2O)为红色固体;Cu2O+H2SO4═CuSO4+Cu+H2O。
【猜想与假设】暗红色固体除铜外还可能含有Cu2O。
【设计实验】取少量暗红色固体,加入稀硫酸,如果观察到现象:,说明猜想正确
原理:Cu2O+H2 2Cu+H2O,称取一定质量的固体样品,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固定装置略去,碱石灰为氧化钙和氢氧化钠混合物),通过测定反应前后装置d的质量达到实验目的。
a.装置a中用稀硫酸而不用稀盐酸,原因是;
b.若不加装置e,实验结果会偏高,原因是;
c.点燃酒精灯前涉及的部分操作如下,正确的顺序是
①打开K2 , 关闭K1 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③关闭K2 , 打开K1 , 通氢气一段时间
步骤 |
实验过程 |
试管甲 |
试管乙 |
试管丙 |
|
1 |
注入1%的淀粉溶液 |
2毫升 |
2毫升 |
2毫升 |
|
2 |
在设定温度下保温5分钟 |
37℃ |
37℃ |
0℃ |
|
3 |
注入新鲜稀释的唾液继续保温 |
2毫升 |
2毫升 |
2毫升 |
|
4 |
加入盐酸调节pH值 |
7 |
2 |
7 |
|
5 |
滴加碘液 |
1滴 |
|||
6 |
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
未出现蓝色 |
未出现蓝色 |
出现蓝色 |
|
若要分析低温抑制酶的活性是否能够恢复,我们需要对丙试管进行的下一步操作是。
【提出问题】溶液红色褪去的原因是什么?
【查阅资料】①Na2O2和H2O反应生成NaOH和H2O2 , 反应放出的热量使H2O2部分或全部分解为H2O和O2;②滴加酚酞呈现红色的溶液遇到H2O2时,H2O2可以破坏酚酞的分子结构,使酚酞在碱性溶液中不能再显红色;③酚酞在稀碱性溶液中稳定显红色,而在浓氢氧化钠等溶液中显红色后又褪色。
【猜想】猜想A:氢氧化钠溶液与空气中的CO2反应;
猜想B:反应后的溶液中存在H2O2;
猜想C:生成的氢氧化钠溶液可能太浓。
【探究】
猜想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结论 |
B |
取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后的溶液放入试管中,; |
产生气泡,木条复燃 |
猜想B符合题意 |
C |
取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后的溶液放入试管中,。 |
溶液变红,一会红色消失 |
猜想C不符合题意 |
时间/min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蜡的温度/℃ |
42 |
44 |
46 |
48 |
49 |
50 |
51 |
52 |
温度/℃ 清除时间/min 组别 |
20 |
30 |
40 |
50 |
60 |
甲(不含酶) |
87 |
82 |
75 |
69 |
64 |
乙(含脂肪酶) |
65 |
45 |
25 |
10 |
6 |
①调节滑片使电压表的示数为额定电压;
②保持滑片位置不变,只将电压表的a点接线改接到c点,测出R0两端的电压U0 , 通过计算得到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指出他的设计方案中存在的两个问题:
问题一:;
问题二:。
【实验装置】
【资料查阅】
①加热条件下,气体X能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水和氮气。
②碱石灰为固体氢氧化钠和氧化钙的混合物,不与气体X反应。无水氯化钙可吸收气体X。
③本实验条件下,装置内空气中的水与二氧化碳对相关数据测定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实验步骤】
①连接仪器,并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取一定量氧化铜,准确称得其质量为2.40g。
③按图所示装入药品,测量并记录相关数据Ⅰ(见表中数据Ⅰ列)。
④连接A、B、C装置,将气体X缓缓通入一段时间后,连接上D装置,读数后开始加热。当A装置中氧化铜反应完全,停止加热,继续通入气体X至玻璃管冷却,再次测量并记录相关数据Ⅱ(见表中数据Ⅱ列)。
【相关数据】
数据编号 测量项目 | Ⅰ(刚装入药品时) | Ⅱ(反应完全、冷却后) |
玻璃管(含药品)的质量/g | 52.40 | 51.92 |
B装置(含药品)的质量/g | 102.00 | 102.54 |
【回答问题】
实验步骤如下:
①如图甲,连接试管、带活塞导管、漏斗、橡皮塞、广口瓶。
②检查装置气密性。
③向漏斗中装入少量棉花,向广口瓶内装入浸湿的黄豆种子。
④在静放一昼夜
⑤如图乙,向试管中加入澄清石灰水,打开导管上的活塞,再向漏斗内倒入清水。
组别 | 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 温度(℃) |
1 | 8 | 32 |
2 | 12 | 50 |
3 | 8 | 20 |
4 | 12 | 32 |
实验次数 |
1 |
2 |
3 |
4 |
电压UV |
1.0 |
2.0 |
3.0 |
4.0 |
电流I/A |
0.12 |
0.18 |
0.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