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别 |
温度(℃) |
聚乙二醇浓度(%) |
种子数(粒) |
萌发数(粒) |
1 |
15 |
0 |
1000 |
286 |
2 |
20 |
0 |
1000 |
536 |
3 |
20 |
5 |
1000 |
751 |
4 |
20 |
10 |
1000 |
702 |
5 |
20 |
15 |
1000 |
650 |
6 |
20 |
20 |
1000 |
555 |
7 |
20 |
25 |
1000 |
549 |
8 |
25 |
0 |
1000 |
373 |
9 |
30 |
0 |
1000 |
83 |
请回答下列问题:
第一步:与乙握手后,甲清洗手,再用大拇指在1号培养基上按三下,盖上盖子。
第二步:与乙再握手后,甲不洗手,直接用大拇指在2号培养基上按三下,盖上盖子。
第三步:把两个培养皿同时放入培养箱中,在28℃条件下培养24小时,并观察。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准备]
①取正常甘蔗,榨汁后灭菌,均分6组,每组500mL。
②将从“红心”甘蔗中分离得到的上述5种霉菌,分别接种于其中的5组甘蔗汁中。
③将_上述5组霉菌培养液和1组未接种的甘蔗汁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15天,备用。
④选同种健康、断乳小鼠750只备用。
[实验步骤]
①喂养实验:将备用的5组霉菌培养液和1组未接种的甘蔗汁各喂养20组小鼠(每组3只),每次给每只小鼠喂养0.5mL,未出现中毒症状的隔2小时加喂1次,最多4次。
②统计小鼠中毒组数:若每组3只小鼠中有2只或3只小鼠出现中毒症状,再用备用小鼠重复实验,结果仍有2只或3只小鼠出现中毒症状,确定为中毒组。
③症状对比:将小鼠中毒症状与人食用“红心”甘蔗的中毒症状对比。
[实验数据]
毒性试验结果统计表
接种霉菌种类 |
节菱孢霉菌 |
镰刀菌 |
假丝酵母 |
枝孢霉 |
刺黑乌霉 |
无 |
小鼠中毒组数 |
12 |
0 |
3 |
0 |
0 |
0 |
与人中毒症状对比 |
相同 |
- |
不同 |
- |
- |
- |
[实验分析及结论]
实验一:取两个相同的密闭玻璃罩,甲中放入点燃的蜡烛, 乙中放入与甲相同的点燃蜡烛和植物,并置于充足的光照下(如图甲乙)。
观察并记录现象,得出结论:植物可以产生氧气。
实验二:在图甲、乙实验基础上,进一步实验得出:植物在光照条件下才能产生氧气。
实验三:用水绵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把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放在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里,然后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一侧,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好氧细菌向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集中(如图丙);
②将上述临时装片完全暴露在光下,好氧细菌则分布在叶绿体所有受光部位的周围(如图丁)。
根据实验回答:
①制备土壤浸出液。
②在专业人士指导下配制培养基(内有除含氮物质外的其他必需物质),将培养基分装在A和B两个培养皿中。
③在A培养皿中再加入,B培养皿不加(如图甲)。
④将等量土壤浸出液涂抹在A和B两个培养皿的培养基表面,并在适宜环境下培养一段时间(如图乙)。
⑤在A和B两个培养皿中加入,观察颜色变化。
实验结果:A培养基表面显红色,B培养基表面不显红色。
实验结果分析:
⑴A培养基表面显红色是由于培养基中含有较多的氨水。这是由于X细菌在适宜环境下进行生殖(填生殖方式),产生较多的X细菌所致。
⑵X细菌能将尿素转化为氨气,所以它是生态系统中的(填生态系统的成分)。
实验结论:土壤样品中含有能分解尿素的细菌。
注射器A | 注射器B | |
实验组 | 1%体积分数的H2O2溶液5mL | 2%质量分数的酵母菌溶液2mL |
对照组 | 1%体积分数的H2O2溶液5mL | 待填 |
①选用2套图甲装置分别设置实验组与对照组,并将表中所示液体吸入相应注射器中;
②将装置恒温10分钟后,观察并记录各活塞对应的刻度变化量;
③打开止水夹,将注射器A中的液体缓慢推至B中后再夹紧止水夹,恒温5分钟后,观察并记录注射器B活塞对应的刻度变化量,重复实验3次并取平均值;
④改变实验温度(温度设置:0℃、10℃、20℃、30℃、40℃、50℃、60℃),重复①②③步骤。
在不同温度下,步骤②中活塞对应的刻度变化量均为0,步骤③中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注射器B活塞对应的刻度变化量随温度的变化如图乙所示。
①观察及对问题的认识;培养细菌的培养基中,偶然生出青霉菌,其周围没有细菌生长。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
|
③结果:这种培养液阻止了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④弗菜明先生在持续的研究中分离出这一物质,分析出它的特征并将它命名为青霉素。
[说明]在实验室里培养细菌、真菌常用琼脂配制成的固体培养基,如图(1);
某些菌类需要添加特殊的培养液才能正常生长,如图(2)。
选取沙芥种子和斧翅沙芥种子若干,每组均分25粒种子,以5×5的方阵形式摆在垫两层滤纸的培养皿中,以后每天观察萌发情况,记录胚根长度大于2毫米的种子数量,共观察10天,计算不同光照条件下种子萌发率如下表(P表示光强,数据越大,光照越强)。
光照强度(P) |
沙芥 |
斧翅沙芥 |
||
24小时持续光照 |
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 |
24小时持续光照 |
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 |
|
0 |
84% |
84% |
81% |
81% |
25 |
0 |
3% |
6% |
45% |
100 |
0 |
0 |
0 |
1% |
200 |
0 |
0 |
0 |
1% |
400 |
0 |
0 |
0 |
0 |
步骤1:选择一定数量、大小相近、用清水浸泡过的苦瓜种子,用滤纸吸干种子表面的水分,随机平均分为5组,标为A、B、C、D、E。
步骤2:将B、C、D、E 4组种子分别浸泡在浓度为50毫克/升、100毫克/升、500毫克/升、1000毫克/升的赤霉素溶液中4小时,A组种子用清水浸泡4 小时,均放置在温度为30℃的环境中。
步骤3:取出苦瓜种子,用清水洗净,置于铺好湿润滤纸的培养皿中,于30℃的培养箱中进行培养。48小时后检查种子发芽情况,并统计发芽数。
组别 |
赤霉素浓度(毫克/升) |
发芽种子数(粒) |
发芽率(%) |
A |
0 |
103 |
68.6 |
B |
50 |
105 |
70.0 |
C |
100 |
118 |
78.6 |
D |
500 |
122 |
81.3 |
E |
1000 |
120 |
80.0 |
①取某双子叶植物种子800粒,平均分成8组(A~H)。
②将这8组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让其萌发生长。
③将其中的7组幼苗在萌发生长的不同时间去除子叶。(见下表)
④萌发生长两周后,同时收集各组幼苗,烘干,称量干重,所得结果如下表所示:
组别 |
处理方法 |
两周后平均干重(克/株) |
A |
不去除子叶 |
4.4 |
B |
培养到第3天时去除子叶 |
0.2 |
C |
培养到第4天时去除子叶 |
0.7 |
D |
培养到第6天时去除子叶 |
1.3 |
E |
培养到第8天时去除子叶 |
2.0 |
F |
培养到第10天时去除子叶 |
4.1 |
G |
培养到第12天时去除子叶 |
4.3 |
H |
培养到第14天时去除子叶 |
4.4 |
分析以上实验方案并回答:
实验组别 |
① |
② |
③ |
④ |
实验处理 |
圆纸片滴加等量 |
|||
抗生素P |
抗生素q |
蒸馏水 |
抗生素P和q |
|
|
|
|
| |
温度 | 37℃ | 37℃ | 37℃ | 37℃ |
实验结果 |
|
|
|
|
培养皿 |
甲 |
乙 |
丙 |
丁 |
光照条件 |
用黑纸遮光 |
照橘红光 |
先照橘红光,再照远红光 |
先照橘红光,再照远红光,最后照橘红光 |
一周后萌发的种子数/ 粒 |
0 |
99 |
40 |
98 |
请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
小鼠数量(只) |
饲喂方式 |
实验结果 |
|
小肠绒毛状态 |
体重增长值(g/只) |
|||
甲 |
20 |
? |
数量多排列整齐 |
7.34 |
乙 |
20 |
每只小鼠每日饲喂含0.3%微塑料A的普通饲料8g,连续27天 |
数量少排列散乱 |
1.84 |
丙 |
20 |
每只小鼠每日饲喂含3%微塑料A的普通饲料8g,连续27天 |
基本消失 |
-0.12 |
I.取六个洁净培养皿,分别放入品种相同、大小相近、胚完整的蚕豆种子各50颗。
II.用Cu2+浓度分别为0mg/L、20mg/L、40mg/L、60m/L、80mg/L、100mg/L的等量溶液充分浸泡一段时间。
III.取出蚕豆种子放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培养,每天喷洒等量对应的浸泡液。
IV.7天后,记录各组 , 并计算出萌发率。
V.另取蚕豆种子300粒,均除去1片子叶后随机平均分成六组,重复上述实验II——IV,记录数据如下表;
子叶完整度 萌发率 Cu2+的浓度mg/L |
2片 |
1片 |
0 |
82 |
81 |
20 |
86 |
86 |
40 |
90 |
89 |
60 |
88 |
87 |
80 |
81 |
83 |
100 |
68 |
65 |
实验1:将V菌接种到A组小鼠肠道中,结果这些小鼠在特制的跑步机上跑的时间明显延长。
进一步研究发现,乳酸是V菌唯一的营养来源,代谢转化产物是丙酸盐,乳酸堆积会引起局部肌肉的酸痛,影响运动能力,那么V菌对运动能力的影响,是通过分解消除乳酸起作用,还是乳酸消除后产生的丙酸盐起作用呢?
实验2:在B组小鼠肠道内滴注一定浓度的丙酸盐,重现了实验1的结果。
这就表明,肠道内V菌通过乳酸消除后产生的丙酸盐来改善运动能力,而运动又能使肠道内V菌数量增加,所以要加强训练以提升运动能力。
根据实验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试管编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水草 |
无 |
有 |
有 |
有 |
有 |
有 |
有 |
距日光灯的距离 (厘米) |
20 |
遮光 |
100 |
80 |
60 |
40 |
20 |
50分钟后试管中溶液的颜色 |
浅绿色 |
黄色 |
浅黄色 |
黄绿色 |
浅绿色 |
浅蓝色 |
蓝色 |
若不考虑其它生物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
第1组 |
第2组 |
第3组 |
第4组 |
第5组 |
||||||
实验步骤 |
①加蔗糖溶液 |
0.125M |
0.025M |
0.05M |
0.1M |
0.2M |
|||||
a1 |
b1 |
a2 |
b2 |
a3 |
b3 |
a4 |
b4 |
a5 |
b5 |
||
②加等量叶圆片 |
+ |
- |
+ |
- |
+ |
- |
+ |
- |
+ |
- |
|
③放置15分钟 |
|||||||||||
④加一粒亚甲基蓝结晶 |
+ |
- |
+ |
- |
+ |
- |
+ |
- |
+ |
- |
|
⑤取a管中一滴蓝色溶液置于b管中部 |
|||||||||||
实验结果 |
蓝色液滴 |
下沉 |
不动 |
微上浮 |
上浮 |
明显上浮 |
说明:⒈“+”表示添加,“-”表示不添加。
⒉加入的亚甲基蓝结晶极小,溶解后会使溶液呈蓝色,对溶液浓度影响忽略不计。
①取长势、叶片大小、数量相同的3条同种植物的枝条,分别编号A、B、C。
②A枝条不作处理,B和C的处理如图所示。(凡士林能封闭气孔,阻止植物与外界之间H2O、O2、CO2等气体的交换)
③将枝条分别置于装有等量清水的3个相同锥形瓶中,并分别加入等量的油形成油层。
④将锥形瓶分别放置于3个大小相同的钟罩内,钟罩内壁贴足量、等质量的硅胶干燥胶片,用以完全吸收钟罩内空气中的水蒸气。
⑤将三个装置置于阳光下相同的时间后,分别称量锥形瓶中水的质量和硅胶胶片的质量。
实验装置 |
实验前质量/g |
实验后质量/g |
||||
A |
B |
C |
A |
B |
C |
|
锥形瓶中的水 |
a |
a |
a |
a1 |
a2 |
a3 |
硅胶胶片 |
m |
m1 |
m2 |
m3 |
①如果a1、a2、a3的大小关系是,那么实验小组便可得出结论:气孔是植物蒸腾作用散失水份的“门户”。
②该小组通过研究数据发现,(m1﹣m2)>(m2﹣m3),说明该植物叶片下表皮气孔数目上表皮。(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作出假设】太阳光比照明灯光更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
【材料准备】玻璃钟罩、量筒、同一品种的天竺葵、水、白磷和其它必需的器材。
【实验步骤】
⑴按如图所示的装置连接好实验器材,并检验装置气密性。
⑵取6株生长状况相同的天竺葵,分别放入6套相同装置内,每套装置如图所示,平均分成两组。
⑶第一组装置放在阳光下,第二组装置放在密闭的黑色帐篷中(内有温控装置),用具有自动调光系统的照明灯照射。
⑷6小时后,用激光笔点燃足量白磷,待白磷燃烧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测得并记录量筒内水量的变化数据。
【交流与讨论】
①剪取生长旺盛的金鱼藻,放入250毫升的量筒中,组装好实验装置。
②将实验装置先放入0℃的水浴锅(冰浴)中,给予适宜的光照(灯光距离5厘米)。
③待量筒中溶液温度达到实验设定温度、气泡产生的速度均匀后开始计数,每次计时1分钟,连续记录3次,并计算平均值。
④依次改变水浴温度,使其温度分别为10℃、20℃、30℃、40℃, 重复步骤①②③。
Ⅰ.实验步骤:
①装置的烧杯中放入NaOH溶液,装置密封后放入水浴中,关闭阀门,等红墨水停止移动后用记号笔记下红墨水的位置。
②将装置进行处理。
③1小时后测出装置红墨水滴向左移动了2厘米。
①从水浴中取出装置,将烧杯中的液体换成NaHCO3溶液(缓慢释放 二氧化碳),装置重新密封后放入水浴中,关闭阀门,等红墨水停止移动后用记号笔记下红墨水的位置。
②将装置放在光照强度恒定的环境中。
③1小时后,记录到装置红墨水滴向(选填“左”或“右”)移动了6厘米。
Ⅱ.实验分析:假设红墨水滴每移动1厘米,植物体内的葡萄糖增加或减少1克。那么该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是克/小时。
实验准备:
①将水蕴草(一种水生植物)放入暗室内一昼夜;
②利用煮沸并冷却到常温的水配制一定量淡蓝色的BTB溶液。
实验过程和结果:
请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如图显示的是:在均匀涂布大肠杆菌的平板培养基上,顺次放置浸有不同浓度青霉素溶液的圆纸片,置于37℃恒温,培养3天后的结果。
①浸有不同浓度青霉素的圆纸片周围出现清晰区的原因是。
②大肠杆菌和能产生青霉素的青霉菌在细胞结构上最主要的区别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