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科学 /华师大版(2024) /七年级下册 /第3章 阳光 /本章复习与测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初中科学华师大版 七年级下册 第三章 光综合卷(提高卷)

更新时间:2023-04-07 浏览次数:47 类型:单元试卷
一、单选题
  • 1. (2023七下·慈溪期中) 下列不属于人类对紫外线的应用的是(   )
    A . 利用紫外线消毒灭菌 B . 日光浴 C . 鉴别纸币的真伪 D . 电视机的遥控器
  • 2. (2023七下·北仑期中) 打雷时,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因为( )
    A . 打雷时,总是先有闪电,后有雷声 B . 打雷时,闪电和雷声虽然同时发生,但人耳比人眼反应慢 C . 打雷时,闪电和雷声虽然同时发生,但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的传播速度大 D . 打雷时,闪电发生的地点和雷声发生的地点离人的距离不同
  • 3. 生活中许多物体可以发光,如图所示的物体中不属于光源的是( )
    A . 自行车尾灯 B . 霓虹灯 C . 太阳 D . 萤火虫
  • 4. (2022七下·仙居期末) 下列常见的光现象中,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造成的是( )
    A . 海市蜃楼 B . 桥的倒影 C . 筷子折断 D . 日食
  • 5. (2023七下·北仑期中) 阳光灿烂的日子,在茂密的树林下,常能在地上见到许多圆形的光斑,这些光斑是( )
    A . 太阳的影子 B . 太阳的像 C . 树叶的影子 D . 树叶的像
  • 6. (2023七下·萧山期中) 如图是 日偏食景象(如图)。此时,小明同学将太阳光垂直照射在纸板一个很小的“△”形孔上,那么在地面形成的光斑是(   )

    A . B . “△”形 C . “○”方形 D . " "形
  • 7. (2022七下·宁波期中) 光在以下介质中传播速度最快的是(   )
    A . 玻璃 B . C . 酒精 D . 空气
  • 8. (2022七下·鄞州期中) 在泰山上历史上曾多次出现“佛光”奇景。据目击者说:“佛光”是一个巨大的五彩缤纷的光环,与常见的彩虹色彩完全一样。“佛光”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 . 直线传播 B . 小孔成像   C . 光的反射 D . 光的色散
  • 9. 地球获得的太阳辐射几乎是平行的原因是( )
    A . 太阳很大,发出的光都是平行的 B . 太阳离地球很远,而且地球比太阳小得多 C . 太阳离地球较近,而且地球比较大 D . 以上说法均正确
  • 10. 点光源发出的光辐射是以它为球心向四周空间发射的,所以 ( )
    A . 离点光源越远,光照面积越大,在光照面积上得到的光辐射就越多 B . 离点光源越远,光照面积越大,在单位面积上得到的光辐射就越多 C . 点光源发出的光辐射到达被照面单位面积上的光辐射量随距离的增大而迅速减小 D . 恒星是点光源,所以地球上得到的恒星上的光辐射是绝对平行的
  • 11. 我国科学家在南极考察时,轮船困在南极冰层中,用黑炭、煤炭铺在冰面上,可使船安全脱险,其合理解释是( )
    A . 黑炭、煤炭燃烧产生热量,使冰熔化 B . 黑炭、煤炭的颜色是黑色的,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强,使冰熔化 C . 黑炭、煤炭跟冰反应,使冰熔化 D . 没有什么科学依据
  • 12. 冬天,在商店里购买的红外线烤火炉看起来发出淡红色的光,这是因为(   )
    A . 红外线本身就是一种淡红色的光 B . 烤火炉电热丝的温度较高,因此在发出红外线的同时,还发出少量红色的光,红外线本身是看不见的,看见的淡红色的光不是红外线 C . 红外线中有一部分是看得见的,有一部分是看不见的,看得见的那部分是淡红色的 D . 以上说法都是错误的
  • 13. (2023七下·金华期中) 图中光学现象与小孔成像的形成原理相同的是(    )
    A . 日食 B . 桥的倒影 C . 雨后彩虹 D . 水中“断笔”
  • 14. 阳光可给我们带来光和热,下列关于阳光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 阳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 B . 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因为紫外线具有较大的能量 C . 红外线可烘干一些物体,是利用红外线的热作用 D . 紫外线可用于识别伪钞,因为它能使荧光物质发生荧光
  • 15. (2023七下·杭州月考) 如图所示,将一束太阳光投射到玻璃三棱镜上,在棱镜后侧光屏上的AB范围内观察到了不同颜色的光,则(   )

    A . A处应是紫光 B . 只有AB之间有光 C . 将照相底片放到AB范围B的外侧,底片会感光 D . 将温度计放到AB范围A的外侧温度不会升高
  • 16. (2022七下·鄞州期中) 小明在学习“光的传播”时,看到老师的一个演示实验,过程如下:①用激光笔射向水中,观察到光线是一条直线;②用漏斗向水中慢慢注入海波溶液,观察到光线发生了弯曲;③经搅拌后,观察到光线又变直。小明根据上述现象得出的结果,正确的是( )
    A . 光的传播需要介质          B . 光只有在水中才沿直线传播 C . 光在海波溶液里不能沿直线传播    D . 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能沿直线传播
  • 17. (2024七下·杭州期末) 小欢用针孔照相机(即小孔成像实验装置)观察蜡烛的烛焰,若保持小孔和蜡烛的烛焰位置不变,如图所示。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 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是正立的 B . 若内筒位置不变,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是放大的 C . 若向右拉动内筒,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将变大 D . 若保持小孔和内筒的位置不变,向左平移蜡烛,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将变大
  • 18. (2022七下·宁波月考) 如图所示,甲、乙两人分别站立于一面墙的两边,若要在墙上开一个窗使两人彼此都能看到对方的全身,则所需的最小窗的位置应为(   )

    A . ae B . ad C . bc D . bd
二、填空题
  • 19. 大约两千四百年前,我国的学者墨翟和他的学生做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像的实验,解释了小孔成像的原理。小光同学将两个长度均为50 cm的直简套在一起,做成如图所示的仪器(M筒的直径稍大,可以套在N筒外并能前后移动)。

    1. (1) 小孔成的像是(填“正立”或“倒立”)的(填“实”或“虛”)像。
    2. (2) 小孔成像可以用光的解释,所成的像与小孔的形状(填“有关”或“无关”)。
    3. (3) 若直筒M、N位置不动,让物体远离N简,像距,像的大小。(均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 20. 某兴趣小组在空易拉罐的底部中央戳个小圆孔,将顶部剪去后,蒙上一层塑料薄膜,制作成一个简易针孔照相机。如图所示,将其水平放置,在左侧固定一只与小孔等高的小灯泡,小灯泡发光时,可在塑料薄膜上看到灯丝(填“倒立”或“正立”)的像。若水平向左移动易拉罐,像的大小(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若只将小圆孔改为三角形小孔,则像的形状(填“改变”或“不变”)。

  • 21. 太阳是一个不断进行着核爆炸的大火球,它以形式不断地向周围空间释放能量,这种能量叫,它给人类提供了
  • 22. 不同物体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不同,色、表面粗糙的物体吸收太阳辐射的本领强;色、表面光滑的物体吸收太阳辐射的本领弱。
  • 23. 如图所示,太阳光是白光,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叫光的。如果用一个白屏来承接,在白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这说明白光是由混合而成的。 

  • 24. (2023七下·北仑期中) “金星凌日”是地球上观察到金星从太阳表面上移过的现象。如图所示为发生“金星凌日”现象时的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1) 发生“金星凌日”现象时,金星的位置应该在图中处;
    2. (2) 古代时,人们由于无法解释类似这种现象的成因,会迷信地认为这是一种凶兆。现在我们可以用光的来解释此类现象的成因。
  • 25. (2022七下·临海期中) 为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学校工作人员每天喷洒消毒液,并对进入校园的人员测量体温,常用的测温枪是利用人体发出的(填“红外线”或“紫外线”)来测量体温的。
  • 26. 光的传播
    1. (1) 光能在中传播,还能在透明物质中传播。
    2. (2) 光在真空或物质中是沿传播的。
    3. (3) 在小孔成像中,物体通过小孔成一个立的像,像的形状跟物体的形状相似,跟孔的形状。像的大小跟到小孔的距离和到小孔的距离有关。
    4. (4)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约为m/s,在其他物质中的传播速度都比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小。
  • 27. 如图所示,小明探究“树荫下的光斑”时,在一块硬纸板上挖一边长为4.5毫米的正方形的孔,把这块挖有正方形孔的纸板对准太阳光,当纸板和地面相距较远时,在地面上能观察到(填“正方形”“圆形”或“三角形”)亮斑,这是光的造成的;再逐渐增大纸板与地面的距离时,你会发现地面上那个亮斑将变(填“大”或“小”);当纸板和地面距离非常非常近时,在地面,上能观察到(填“正方形”“圆形”或“三角形”)亮斑。

三、实验探究题
  • 28. (2021七下·浙江期中) 书籍和棉被等久放在房间中容易长霉菌,为了除湿、杀菌,人们经常将它们放在太阳下晒。学校科学兴趣小组对此产生兴趣。他们提出了“阳光中哪种辐射可以杀菌”的研究课题,并制定以下实验步骤:

    ⑴查阅资料:知道阳光主要由红外线、和紫外线组成。

    ⑵提出假设:红外线也可能有杀菌功能。

    ⑶实验并记录数据:

    光的种类

    红外线

    红光

    黄光

    绿光

    蓝光

    紫光

    紫外线

    光照前细菌菌落数

    20

    20

    20

    20

    20

    20

    20

    光照时间

    4h

    4h

    4h

    4h

    4h

    4h

    4h

    光照后细菌菌落数

    20

    20

    20

    20

    20

    20

    0

    ⑷实验结论:实验假设是(选填“正确”或“错误”)的。阳光中具有杀死细菌、霉菌和病毒等微生物的辐射是

  • 29. 下面是对太阳光发生色散现象的探究实验。

    实验一:用平面镜引入一束日光,通过狭缝照到三棱镜上,如图所示。调整棱镜的方位,在白色光屏上可以看到白光通过棱镜折射后得到的彩色光带。把白纸放在棱镜前,让学生看到照到棱镜上的光是白光,由此得知白光通过棱镜后分解成各种颜色的色光。

    实验二:在狭缝前放置红色玻璃(或蓝色玻璃),用白纸显示出照在三棱镜上的光是红光(或蓝光);通过三棱镜后,光改变了传播方向,但不分解,仍然是红光(或蓝光)。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你认为太阳光通过棱镜后在光屏上得到了七色光是因为____。
      A . 太阳光中含有七色光,通过棱镜后各色光分散开了 B . 棱镜中含有七色光,有太阳光通过时各色光分散出来
    2. (2) 你得到(1)中答案的根据是什么?
    3. (3) 由实验现象可以看出各色光通过棱镜时,哪种光的偏折最大?哪种光的偏折最小?太阳光发生色散的原因是什么?
  • 30. (2020七下·丽水期末) 为了研究影子长度与哪些因素有关,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在水平地面上竖直固定一根长杆,长杆上装有一个可以上下移动的光源A,再在地面上竖立一根短木条(短木条始终低于光源A)。保持短木条的长度和位置不变,将光源A从图示位置逐渐向上移动,测得数据如下表:

    光源高度 h/厘米 20 30 40 50 60
    影子长度 l/厘米 30 15 10 7.5 6
    1. (1) 实验中影子形成的原因是光的
    2. (2) 该实验要验证的假设是越大,影子长度越小;
    3. (3) 分析实验数据还可推断:若光源高度为70厘米时,影子长度可能是       (填字母)。
      A . 4厘米 B . 4.5厘米 C . 5厘米
  • 31. (2019七下·永康期末) 学习小组用图甲所示的圆柱形纸筒做“探究小孔成像规律”的实验,发现像的大小不同,亮度也不一样。

    关于像的亮度与哪些因素有关,他们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1:与小孔到光屏的距离有关。

    猜想2:与小孔的形状有关。

    猜想3:与小孔的大小有关。

    1. (1) 验证猜想1时,应固定的位置,让光屏从图示位置沿纸筒慢慢远离小孔,在这过程中观察光屏上像的亮度。
    2. (2) 验证猜想2时,固定烛焰、纸筒和光屏的位置,更换使用如图乙所示的三个小孔进行实验,分别观察比较所成像的亮度。他们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是
    3. (3) 为验证猜想3,固定烛焰、小孔和光屏位置,只改变圆孔直径,观察现象如下表。

      圆孔的直径/mm

      小于1.0

      1.0

      1.5

      2.0

      2.5

      4.0

      像的清晰度

      清晰

      清晰

      清晰

      清晰

      较模糊

      模糊

      像的明亮程度

      ——逐渐变亮→

      实验现象表明:在小孔成像清晰时,

    4. (4) 通过该探究实验,当成像清晰时,可观察到的像的形状有      
      A . 烛焰形 B . 三角形 C . 圆形 D . 棱形
  • 32. (2022七下·余姚期中) 某科学兴趣小组在硬纸板上挖孔进行了多组实验,探究“不同情况下太阳通过小孔成像在地面上形成的光斑的形状”。实验记录表如下:

    小孔的形状

    小孔的最大外径/mm

    1

    5

    10

    1

    5

    10

    1

    5

    10

    小孔到地面10 cm时

    小孔到地面20 cm时

    小孔到地面40 cm时

    小孔到地面80 cm时

    小孔到地面120 cm时

    小孔到地面200 cm时

    小组成员通过分析表格数据,得出了一些结论。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由于太阳距我们很远,到达地面的光线几乎平行。所以,当小孔到地面的距离足够小时,地面上的光斑形状与小孔的形状(填“相同”或“不同”),这不是太阳的像。
    2. (2) 要使太阳通过小孔成像,必须注意小孔的大小和小孔到地面的距离。当小孔到地面的距离一定时,小孔越(填“大”或“小”),地面上就越容易得到太阳的像。
    3. (3) 当小孔形状为“☆”时,小孔到地面80 cm时,地面上的光斑形状为“〇”。则小孔到地面120 cm时,地面上的光斑形状为        (填字母序号)。
      A . B . C . D .
四、解答题
  • 33. (2021七下·江山期末) 学习了地球运动的知识后,老师安排了测量竿影变化规律的实践活动。晴朗的日子,分别在不同时间测量并记录竹竿影子的方向和长度,如图所示。

    1. (1) 竿影的形成是由于太阳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沿传播的。
    2. (2) 一天中竿影长度的变化规律是
    3. (3) 在夏至日和冬至日前后,测量并记录正午竹竿影子的方向和长度,绘制了图2中A、B两幅图。根据你的经验,A图测绘的时间应该是日前后。
  • 34.

    “坐井观天,所见甚微”,请用图描出其中的道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