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贵州省贵阳市2022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更新时间:2023-04-20 浏览次数:115 类型:中考真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 1. 为保证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圆疆土,西周实行“封邦建国,广建诸侯”的政治制度。这一政治制度是(   )
    A . 禅让制 B . 世袭制 C . 分封制 D . 郡县制
  • 2. 厉慎思同学在参加学校组织的“城市历史沿革"调查活动时,搜集到如图所示某城市的历史信息。据此判断,他调查的城市是(   )

    A . 西安 B . 洛阳 C . 开封 D . 北京
  • 3. 燃放烟花爆竹是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中形成的节日习俗。今天,我们在燃啟烟花爆竹时的正确行为是(   )
    A . 在人口密集的小区燃放烟花 B . 在规定区域内安全燃放烟花爆竹 C . 将炮仗点燃后丢进井盖 D . 用小型无人机吊起烟花爆竹进行燃放
  • 4. 1999年国际天文学会决定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林则徐星”,以永久纪念他的禁海功勋。与林则徐相关的历史史事是(   )
    A . 虎门销烟 B . 金田起义 C . 戊戌变法 D . 义和团运动
  • 5. (2022八上·泉港期中) 正确地计算历史时间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把图所示的“民国八年”换算成公元纪年是(    )

    A . 1914年 B . 1919年 C . 1924年 D . 1929年
  • 6. 1949年10月1日,当五星红旗第一次在人民首都的晴空里徐徐开起。参加庆典的王金风激动地说道:“你说多少年了吧?109年!就是中国人民前仆后继啊,是不是啊?我想这个红旗真正是烈士的鲜血染成的。”与该场景相关的史事是(   )
    A . 重庆谈判 B . 渡江战役 C . 开国大典 D . 三大改造
  • 7. 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为香港顺利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的是(   )
    A . 民主集中制的实行 B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C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 D .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 8. 史明州同学准备撰写“新中国国防力量增强"的研究报告,他可以参阅的资料是(   )
    A . 互联网上关于青高素研究的论文资科 B . 图书馆收藏的焦裕辣人物传记 C . 《人民日报》关于“辽宁规”的报道 D . 博物馆“服饰文化展”的图片
  • 9. 古代亚非地区的文明是在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产生的。古代埃及文明发源于(    )
    A . 尼罗河流域 B . 两河流域 C . 印度河流域 D . 黄河流域
  • 10. 史科是认识历史的主要依据。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和解读。图的史斜可以用来解读(   )

    A . 公历的缘起 B . 庄园的出现 C . 城市的自治 D . 大学的兴起
  • 11. 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 .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 B . 1787年美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C . 1792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 D . 1868年,明治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
  • 12. 他是一位天才的作曲家,克服了两耳失聪带来的困难,创作出一部反映重火社会题材的不朽之作一《英雄交响曲》。表达了对自由平等和博爱的涡织。这位天才作曲家是(   )
    A . 但丁 B . 达·芬奇 C . 巴尔扎克 D . 贝多芬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5分
  • 13. 【官负选拔·社会治理】隋朝开创的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大变革。这一制度以考试取人,扩大了用人范围,对历代封建国家政权的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
  • 14. 【晚清危局·探索自救】面对内优外患,清政府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掀起了一场旨在“白强”“求富"的。由于其初衷不是改变封建统治,只是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所以它的失败是必然的,它没们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 15. 【不懈追求·粮食增产】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水稻的平均由产只有100多千克,粮食问题是个必待解决的严乖问题。当时还是湖南省农业学校教员的他。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技术。10余年攻关。他的杂交水稻技术在1975年把水稻平均市产提高到了300千克。2014年,他的“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百亩试验田平均亩产突破1000千克.创造了世界纪录。为人类消除饥饿做出了突出贡献。这里的“他"是我国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名
  • 16. 【地跨三洲·东西交汇】下图反映的史事是

  • 17. 【革命战歌·鼓舞斗争】“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这是全世界无产阶级战歌--《国际歌》中的歌词,是在世界上第一个一无产阶级政权一失败后,由欧仁.鲍迪埃创作的,展现了无产者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国际歌》也曾鼓舞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地为建立新中国而斗争。
三、综合问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 18.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澶洲之盟(1005年)以后,宋辽双方达成协议,在河北沿边陆续开放了雄州(雄县)、霸州(霸县)、安肃军(徐水)、广信军(保定西北)等四处榷场,其中以雄州榷场最为重要,双方交换的主要商品,宋方有昏药、茶叶。琴角、象牙,漆器、瓷器、麻布和儒家典籍等,辽方有羊。马。骆驼。银子等。

    ——摘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元朝的民族融合并不是单向的,而是民族之间互相影响、接受和包容,它不是强制同化的结果,而是在长期交往和共同生活中自然浸润而成的。在多民族共居的情况下,蒙古人,色目人带来了他们的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同时他们主动学习儒家文化,涌现出一大批少效民族诗人。艺术家。各族人士通过婚姻,诗文酬答、宴会雅集等交流,深化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在文化西貌和生活习惯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陈彩公《元朝强化了中华民族一体格局》

    1. (1)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

      以上图片反映了民族间经济交往的

      以上图片反映了民族向文化交流的有

    2. (2) 说出材料二中图国反映了契丹人哪一生活习俗。根据材料二的图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生活习俗的历史背景。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民族交融的特点。
    4. (4) 综合上述三则材料,谈谈你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的认识。
四、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9小题11分,第20小题10分,共21分
  • 19.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历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阅读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存在的地方,不是那种并未经过民主革命影响的地方,例如四川,贵州、云尚及北方各省,而是在一九二六和一九二七两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中工农兵士群众曾经大大地起来过的地方,例如湖南、广东、湖北,江西等省……虽有很好的工农群众,若没有相当力量的正式武装,便决然不能造成割据局面,更不能造成长期的和日益发展的割据局面。

    ——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年10月5日)

    材料二:抗战以前,存在着许多亡国论的议论。例如说:“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抗战十个月以来,各种表现急性病的意见也发生了……许多人有一种毫无根据的乐观倾向,他们把日本估计过低……

    总起来说,日本的长处是其战争力量之强,而其短处则在其战争本质的退步性、野蛮性,在其人力,物力之不足,在其国际形势之寡助。这些就是日本方面的特点,

    ……总起来说,中国的短处是战争力量之弱,而其长处则在其战争本质的进步性和正义性,在其是一个大国家,在其国际形势之多助,这些都是中国的特点。

    ……强弱对比虽然规定了日本能够在中国有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的横行,中国不可避免地要走一段艰难的路程,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而不是速决战;然而小国、退步、寡助和大国进步、多助的对比,又规定了日本不能横行到底,必然要遭到最后的失败,中国决不会亡,.必然要取得最后的胜利。

    ——毛泽东《论持久战》(1938年5月)

    材料三:人民解放军的战争所具有的爱国的正义的革命的性质,必然要获得全国人民的拥护。这就是战胜蒋介石的政治基础。

    在人民战争的基础上,在军队和人民团结一致,指挥员和战斗员团结一致以及瓦解敌军等项原则的基础上。人民解放军建立了自己的强有力的革命的政治工作。这是我们战胜敌人的重大因素。

    ……全党必须明白,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是现阶段中国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

    ——毛泽东《当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1947年12月25日)

    1. (1) 材料一中,毛泽东认为“中国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存在"于什么地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最先创造“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地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的历史背景,并分析抗日战争为什么是一场持久战。
    3. (3) 根据材料三,归纳毛泽东认为人民解放战争终将取胜的主要因素。
    4. (4) 综上所述,谈谈你对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认识。
  • 20. 敬畏自然,保护生态环境。阅读材相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时间

    内容

    18世纪以来

    西方社会在“自然是供人类索取和利用的资源”的自然现影响下,毫无节制地开发资源,无所顾忌地排放废弃物。

    20世纪60-70年代以来

    西方国家开始确立重视自然,与自和私睦相处并协调发展的现代观念。

    1972年6月

    联合国发布《人类环境空言》,第一次呼吁全人类要对自身的生存环境进行保护和改善。之后,西方发达国家开始了对环境的认真治理。

    1992年6月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合就世界环境与发展问题共商时策,探求协调今后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方法。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整理自梅雪芹《工业革命以来西方主要国家环境污染与治理的历史号察》

    材料三:中华先民得益于自然环境和广大宇宙的善意滋养,生成天人合一的思维观念。庄于主张“与天为一”“人与天一",明代王阳明提出“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可见,天人合一思想是各家各派共同的理论基础与思维取向。习近平在2021年“领导人气候峰会”上宣示:“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足见其对天人合一生态智慧的然继承。

    ——整理自刁生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中华传统生态智毖的传承与发展》

    1. (1) 材料一反映了地球面临哪些生态问题(至少两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这些生态间题的历史根源。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方社公自然观的变化。并妇纳联合国为保护生态环境所作的努力。
    3. (3) 根据材料三,说出中华先民在对待自然环境方面的态度,请你为保护我们共同的生态环境提一条身体力行的建议。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