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生物学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备考2023年中考生物时事跟踪专题1 碳中和

更新时间:2023-04-14 浏览次数:226 类型:二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2022七下·湘桥期末) 我国政府提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即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使碳净排放量降为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实现碳中和与居民日常用电量多少无关 B . 多植树造林是因为实现碳中和离不开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C . 碳中和意味着可以抵消生物产生的二氧化碳 D . 绿色植物不产生二氧化碳
  • 2. (2022九上·龙马潭期末) 我国政府提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即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使碳净排放量降为零。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加大光能等新能源的使用可以尽快实现碳中和 B . 碳在生态系统中可以循环利用 C . 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不会产生二氧化碳 D . 碳中和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密切相关
  • 3. 下列植被类型中有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之称的是(    )
    A . 草原 B . 荒漠 C . 森林 D . 草地
  • 4. (2023九下·乾安期中) 我国政府提出要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二氧化碳净零排放量)的目标。下列措施中有助于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是(  )
    A . 燃煤取暖 B . 焚烧垃圾 C . 过度放牧 D . 植树
  • 5. (2022·葫芦岛) 北京冬奥会成为奥运史上首个“碳中和”的冬奥会。“碳中和”是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能量与去除量相互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下列做法中有利于实现“碳中和”的是(  )
    A . 燃煤取暖 B . 秸秆焚烧 C . 过度放牧 D . 退耕还林
  • 6. (2022·英德模拟) 我国政府提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即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使碳净排放量降为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碳中和”又叫“碳达峰” B . 实现碳中和离不开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C . 绿色植物是生产者,不产生二氧化碳 D . 实现碳中和与人们日常用电量多少无关
  • 7. (2022七下·广安期末) “低碳生活”是一种低能量,低消耗的生活方式,指生活中所耗用能量少,从而降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下列属于“低碳生活”方式的是(  )
    A . 每天上学由家长开车接送 B . 晚上习惯将家里每个房间的灯都打开 C . 购物时自带环保袋,减少使用塑料袋 D . 用餐时习惯使用一次性筷子和餐盒
  • 8. (2023七上·新晃期末) 我国森林植被总碳储量已达92亿吨,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在我国植被中,森林占据了主体 B . 我国人均森林面积为0.145公顷,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 C . 过度放牧使许多草场退化、沙化 D . 每年的6月12日定为全国的“植树节”
  • 9. (2022·河源模拟) “我要碳中和”微信小程序,可随时记录“碳足迹”。以下行为不利于减少碳排放的是()
    A . 经常使用一次性餐具 B . 节约生活用水 C . 夏季空调温度调至26℃ D . 进行垃圾分类
  • 10. (2022·苏州) 倡导低碳生活,能有效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有利于减级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恶化的速度。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生活方式的是(  ) 
    A . 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 B . 尽量乘坐公共交通绿色出行 C . 植树造林,提高绿化覆盖率 D . 讲究卫生,多使用一次性餐具
  • 11. (2024·澧县会考) 我国政府提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即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使碳净排放量降为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碳中和意味着可以抵消生物产生的二氧化碳 B . 实现碳中和离不开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C . 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不产生二氧化碳 D . 实现碳中和与居民日常用电量多少无关
  • 12. (2023七下·游仙期末) “碳中和”就是指排出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被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如图)。下列途径中不利于降低二氧化碳浓度的是(  )

    A . 植树造林 B . 化石燃料的燃烧 C . 太阳能发电 D . 不使用一次性筷子
  • 13. (2022·陇县模拟) 我国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关于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叙述错误的是(  )
    A . 主要通过光合作用维持生物圈碳一氧平衡 B . 可以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但不能调节气候 C . 通过蒸腾作用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D . 是人和动物的食物之源
  • 14. (2021七下·阳东期末) 习近平书记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 “零排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 . 生物圈中只有生产者可以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 B . 实现二氧化碳 “零排放”,就要禁止使用化石燃料,改用清洁型新能源 C . 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生物的呼吸作用 D .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过高会导致酸雨现象
  • 15. (2022七上·揭东期末) 我国力争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即排出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被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我们每种下一棵树木,能让“碳中和”进度条前进一小步,因为树木能进行(   )
    A . 光合作用 B . 呼吸作用 C . 运输作用 D . 吸收作用
  • 16. (2024八下·东营开学考) 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郑重承诺,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达峰”和“碳中和”分别是指(  )
    A . 一氧化碳排放达到上限,一氧化碳相对“零排放” B . 二氧化碳排放达到上限,二氧化碳相对“零排放” C . 二氧化硫排放达到上限,二氧化硫相对“零排放” D . 二氧化氮排放达到上限,二氧化氮相对“零排放”
  • 17. (2022·漳州模拟) “碳中和”是指生态系统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吸收量相当,达到相对“零排放”。如图是碳循环示意图,其中①~④表示生理过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②维持了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B . 为达到“碳中和”必须促进④ C . ③表示植物中的有机物完全流向动物 D . 完成“碳中和”关键是促进①并减少燃烧
  • 18. (2023七上·罗湖期末) “碳中和”是指自然界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吸收相互抵消,即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吸收量相当。目前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已是全球共识。下列不利于实现碳中和的措施是(   )
    A . 退耕还林 B . 绿化荒漠 C . 退牧还草 D . 焚烧秸秤
  • 19. (2022七下·南沙) 中国科学家在人工合成淀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是国际上首次在实验室实现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这一最新研究成果有望为农业生产提供新的途径,同时为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实现的技术路线提供一种新思路。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过量的二氧化碳排放会加剧全球的温室效应 B . 人工合成淀粉技术能为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提供帮助 C . 这项成果可能对节约农业种植的耕地和淡水资源有重大作用 D . 农田大量施用化肥有利于提高农作物淀粉的合成,且不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 20. (2022七下·赤壁期末) 中国科学家在人工合成淀粉方面取得重大颠覆性、原创性突破一国际上首次在实验室实现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这一最新研究成果有望为农业生产提供新的途径,同时为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实现的技术路线提供一种新思路。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过量的二氧化碳排放会加剧全球的温室效应 B . 这项成果可能对节约农业种植的耕地和淡水资源有重大作用 C . 人工合成淀粉技术能为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提供帮助 D . 农田大量施用化肥、农药不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 21. (2024八下·张店月考) 为了减缓温室效应,我国提出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其中,“碳中和”是指通过多种途径抵消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达到“净零排放”的目的。下列做法不利于实现“碳中和”的是(  )
    A . 大力植树造林 B . 开发清洁能源 C . 逐步放弃燃煤发电 D . 露天焚烧玉米秸秆
  • 22. (2022·宁夏) 下列做法不利于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的是(    )
    A . 保护现有森林,并大力植树造林 B . 使用节能电器,绿色低碳出行 C . 使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D . 使用一次性木筷,多用纸质品
  • 23. (2023七上·阳西期末) “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我国政府提出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据此资料完成小题。
    1. (1) 下列关于“碳中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碳中和”意味着停止工厂排放二氧化碳 B . 实现“碳中和”离不开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C . 绿色植物只消耗二氧化碳,不产生二氧化碳,可实现“碳中和” D . 植树造林是实现“碳中和”的唯一途径
    2. (2) 绿色植物不仅有助于“碳中和”,在生物圈中也起着其他作用,以下对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作用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能为自己和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B . 温室效应主要是由植物的呼吸作用造成的 C . 绿色植物对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发挥着重要作用 D .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
  • 24. (2023八上·达川期末) 2020年9月,中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其中,碳中和“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或生态系统中二氧化碳的收支相抵,即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吸收量相当。

    为了提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保护生物圈。有同学从以下两个方面给出了建议:
    Ⅰ.增加二氧化碳吸收:从世界各地大量引入适应性强、吸收二氧化碳量大的绿色植物

    II、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捕杀不能为植物传粉、传播种子且二氧化碳释放量大的动物
    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图中过程①是由环境中所有细菌和真菌通过呼吸作用完成的 B . 图中没有动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就无法进行 C . 建议I能增强图一中的过程④,属于合理建议 D . 建议II会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属不合理建议
二、读图理解题
  • 25. (2023七上·绿园期末)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提出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彰显了大国担当。“碳中和”是指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各种措施使排放的二氧化碳和消耗的二氧化碳总量相等。达到相对“零排放”。

    1. (1) 如上图所示,向生物圈排放二氧化碳的途径有动植物的作用、微生物对动植物遗体和排泄物的作用及化石燃料的燃烧。
    2. (2) 1公顷树木,每天吸收150~500千克的二氧化碳,并释放出60~400千克的氧气。这是植物的作用的结果。因此说绿色植物的这种作用有利于维持生物圈的平衡。
    3. (3) 为实现“碳中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写出一条,合理既可)
  • 26. (2023七上·东港期末) 2020年9月22日,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两个阶段性的碳减排奋斗目标(简称“双碳”战略)。

    1. (1) 植树造林有利于“双碳”目标的实现,原因是绿色植物可以通过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释放,维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2. (2) 植树能将根尖吸收的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通过作用进入大气中,促进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3. (3) 请写出图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4. (4) 图中③指的是
    5. (5) 请你提出一个日常生活中,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建议
  • 27. (2022八下·泰安月考) 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中提出2060年前力争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指通过节能减排和吸收二氧化碳,抵消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如图一表示某荒漠生态系统部分食物网,图二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 (1) 图一中共有 条食物链,若图二中的a、b、c代表图一中具有食物关系的三种生物,则c代表 
    2. (2) 在生态系统中,碳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的主要形式是 。图二中生物体内的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有 (填序号)。
    3. (3) 图二中,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从 (填序号)过程开始,能量在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传递过程中是 的。
  • 28. (2022·滨州) 我国向世界郑重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或生态系统中二氧化碳的收支相抵,即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吸收量相当。图一是某草原生态系统部分食物网,图二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并回答问题:

    1. (1) 图一中共有条食物链。若此食物网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生物成分是图二中的
    2. (2) 若图二中的a、b、c代表图一中具有食物关系的三种生物,则b代表。碳在a、b、c三种生物体内以的形式存在。
    3. (3) 在“草→鼠→蛇→猫头鹰”这条食物链中,如果猫头鹰获得1千焦能量,则至少需要消耗草千焦能量。
    4. (4) 与农田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强的原因是
    5. (5) 为了我国2060年前力争实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作为中学生的你应该怎样做?(答出一条即可)。
  • 29. (2023七上·鞍山期末) 我国政府提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即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和吸收量相互抵消)。下图是生物圈维持碳氧平衡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____]”中填序号、“____”上填文字。)

    1. (1) 图中代表植物,代表动物,细菌等代表微生物。它们通过作用消耗氧气和产生二氧化碳(表示为过程③~④、⑤~⑥、⑦~⑧)。
    2. (2)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在作用过程中,吸收大气中的(表示为过程①),向大气中释放出(表示为过程②),使大气中碳氧含量保持相对平衡。
    3. (3) 当今世界,由于人口不断增多、的破坏以及的大量消耗燃烧,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气候发生显著变化,严重影响到人和动物等的生存。
    4. (4) 公民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和减少私家车出行次数,(填有利于或不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
  • 30. (2022八上·望花月考) 2022年8月,“碳中和”一词被收释《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四版,“碳中和”是指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各种措施使排放的二氧化碳和消耗的二氧化碳总量相等。下图简单描绘了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途径,请据图回答问题:(注:①~④表示生理过程)

    1. (1) 图中向生物圈排放二氧化碳的途径有[③]和[]所代表动、植物的作用,还有微生物对动植物遗体和排泄物的[④]作用以及化石燃料的燃烧。
    2. (2) 由图可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消耗主要依靠绿色植物的作用。
    3. (3) 图中共有条食物链,其中最短的一条食物链是
    4. (4) 此生态系统中青蛙的发育方式为
    5. (5) 为实现“碳中和”,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写两点即可)
  • 31. (2022·青海)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宣布,我国将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二氧化碳排放不再增加),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二氧化碳净零排放)的目标。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碳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分析作答:

    1. (1) 图中二氧化碳的排放包括(填图中序号)三种途径,其中(填图中序号)途径是导致温室效应增强的主要原因。
    2. (2) 图中2表示呼吸作用,其实质是分解释放能量。
    3. (3) 绿色植物可通过(填图中序号)吸收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维持生物圈中的平衡。
    4. (4) 为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你在护绿、低碳方面不该做些什么(答一条即可)
  • 32. (2022·华蓥模拟) 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承诺2060年前力争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指通过节能减排和吸收二氧化碳,抵消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图甲是某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A~D表示该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③表示相关的生理作用。图乙表示该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食物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图甲中,该生态系统中二氧化碳来源的途径有条。
    2. (2) 写出图乙中鹰获得能量最少的食物链
    3. (3) 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能力。
    4. (4) 绿色植物通过作用,能够维持维持生态系统中的碳-氧平衡,从而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 33. (2022七上·禅城期末)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提出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或生态系统中二氧化碳的收支相抵,即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吸收量相当)。绿色植物在碳中和中发挥重要作用。请你学以致用:

    1. (1) 细菌和真菌的分解作用、燃料的燃烧,以及动物和植物的作用,不断向周围环境排放二氧化碳。
    2. (2) 绿色植物可通过甲图的[]过程,不断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同时又将氧气排放到大气中,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平衡。该生理作用在植物细胞的叶绿体中完成。
    3. (3) 绿色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在根尖的区,吸收的水分大部分通过作用散失到大气中,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该生理过程即甲图[]过程。
    4. (4) 夏季白天阳光充足,光合作用强,其变化曲线可以用乙图中的[](填“Ⅰ”或“Ⅱ”)来表示。叶片积累有机物最多的是[]点(填“a”、“b”或“c”)。
    5. (5) 为早日实现碳中和,作为中学生的你,在护绿、低碳方面能做些什么?(答出一条即可)。
  • 34. (2022·东营) “力争碳排放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对世界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我市积极行动,通过建设海洋牧场(如图),“碳”索蓝色增汇,为“碳中和”贡献东营智慧。

    1. (1) 海洋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碳吸收能力,能够更有效率地固定、封存和储存大气中二氧化碳,也就是所谓的“蓝碳”。海带属于多细胞藻类,其结构特点是 ;作为生态系统中的 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达到减碳的目的。
    2. (2) 分析如图可知,包含贝类的最长一条食物链是 ;贝类利用 构建贝壳,贝壳的主要成分不是有机物,所以基本不会被海洋中的分解者分解,从而 (促进/抑制)了碳的循环。
    3. (3) 辽阔的海平面能吸收大量二氧化碳,海洋植物制造每年产氧量的70%,因此,海洋生态系统在维持生物圈中的 和水循环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4. (4) “碳中和”的实现与我们每个人的碳足迹密切相关,作为一名中学生,你是怎样响应低碳生活号召的?(写出两条即可) 
  • 35. (2022七上·江城期末) 综合应用:“碳中和”是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国家战略,本质上是通过多种途径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山东省某地区利用海洋资源发展的“藻-贝”共生养殖模式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注:图中CO₂代表二氧化碳

    1. (1) 影响海带生长的阳光、海水、浮游动物、贝类等因素统称为,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1中未体现的生物成分是
    2. (2) 科研人员监测了养殖区与非养殖区海水的相关指标,以判断该养殖模式的效果。

      ①据图2可知,该养殖模式可以显著(填“提高”或“降低”)表层海水二氧化碳相对含量。

      ②结合图1分析形成上述二氧化碳相对含量差异的原因:和海带作为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可以通过把海洋中的和水化合成有机物;贝类食性广泛,通过滤食多种浮游生物和海带碎屑,促进有机物沿传递,可增加碳的储存;而贝类利用碳酸盐(由二氧化碳转化合成)构建的贝壳主要成分却不是有机物,所以基本不会被海洋中的分解者分解,从而(促进/抑制)了碳的循环。综上所述,“藻-贝”共生养殖模式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促进大气二氧化碳向海洋的扩散,从而助力实现

    3. (3) 保护生物圈,人人有责。作为中学生的你,在护绿、低碳方面能做些什么?(答出一条即可)
三、资料分析题
  • 36. (2022八上·天河期末) 下图为二氧化碳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根据图和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1.获得2021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证明了人类排放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其中人类燃烧煤、石油、天然气与森林砍伐和工农业各种生产一样,改变了大气成分,引起气候变化。

    资料2.为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减缓气候变化有两大主要途径:一是工业和能源领域提高能效、降低能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即减排:二是通过森林、草原、湿地等保护修复措施增加对温室气体的吸收。

    (资料来源:学习强国)

    1. (1)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和水合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出。植物和动物通过①和②作用,把有机物分解成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
    2. (2) 枯枝、落叶和粪便等被生态系统中的A分解成水、无机盐和,供植物再利用,这一生理过程的实质属于作用。A对于自然界中起着重要作用。
    3. (3) 根据资料1和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多选题,填写序号)

      ①导致全球变暖的原因是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硫

      ②燃烧石油、煤、天然气等化学燃料,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等气体

      ③“碳减排”的途径之一是通过植树造林、修复各生态系统等措施增加对温室气体的吸收

      ④只要停止所有工业的生产就能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最终达到“零排放”

    4. (4) 为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倡导低碳生活。下列行为有利于低碳生活的是(多选题,填写序号)

      ①多植树,增加纸张的使用;②养成随手关闭电器电源的习惯,避免浪费电力;③购物带环保袋,减少使用塑料袋;④出门自带喝水杯,减少使用一次性杯子;⑤夏季天气热可以多开空调;⑥自驾出行,少坐公共交通工具

  • 37. (2023七上·南海期末) 我国宣布“力争碳排放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其中一个重要途径是增加碳汇。生态系统增加碳汇的路径主要有陆地碳汇和海洋碳汇,分别称为“绿碳”和“蓝碳”。请分析以下资料作答。

    资料1:“绿碳”是充分利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来吸收二氧化碳。如扩大森林绿地面积、保有健康的湿地、给高楼和立交桥架的水泥立面种上爬山虎等都是绿碳的重要组成部分。

    资料2:“蓝碳”是指利用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海洋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海洋储存了地球上约93%的二氧化碳,海岸带植物生物量虽然只有陆地植物生物量的0.05%,但每年的固碳量却与陆地植物相当。红树林、海藻场、海草床等海洋生态系统都承载着“蓝碳”使命。

    资料3:某地通过建设海洋牧场,构建“藻-贝”共生养殖模式(如图),探索海洋碳汇发展之路。

    1. (1) 森林生态系统是由种类众多的生物与构成的统一整体。森林植物可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为储存能量的,从而有效降低二氧化碳浓度,该过程属于(填“绿碳”或“蓝碳”)。
    2. (2) 海藻场中的海藻没有根、茎、叶的分化,属于植物;海藻和海草都属于海洋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达到减碳的目的。
    3. (3) 资料3的“藻-贝”共生养殖生态系统中,影响贝类生存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水质因素等被称作因素。据图写出包含贝类的最长一条食物链:;由图可知,贝类利用构建贝壳,贝壳的主要成分不是有机物,所以基本不会被海洋中的分解者分解,从而抑制了碳的循环。
    4. (4) 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在维持生物圈中的平衡和水循环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碳中和”的实现与我们每个人的碳足迹密切相关,作为一名中学生,你是怎样响应低碳生活号召的? 。(写出两条即可)
  • 38. (2023七上·长顺期末) 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随着各国二氧化碳排放,温室气体猛增。因此,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期间,中国代表提出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即二氧化碳的排放与吸收平衡)。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吸收主要依赖绿色植物。下图中图1表示发生在绿色植物体内的两种重要生理过程。图2为“碳中和”的模式图,请据图及相关知识回答:

    1. (1) 当今人类活动使全球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全球气温不断上升,导致
    2. (2) 绿色植物通过图1中所示的过程A 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一氧平衡,有助于实现“碳中和”。该过程主要在细胞的(填“线粒体”或“叶绿体”)中进行。
    3. (3) 绿色植物在白天、夜晚都能向空气中排出“碳”,是因为其通过图中所示过程B 释放二氧化碳。
    4. (4) 由图1可知,植物体吸收水分运输的方向是由
    5. (5) 要早日实现“碳中和”目标,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A . 植树造林 B . 开车上班 C . 乱扔垃圾 D . 减少煤炭等化石燃料的使用
  • 39. (2023七上·斗门期末) 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加强生态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就要从植树造林,保持生态平衡,净化水质,改善空气质量上下功夫。要实施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大规模进行增绿植绿,改善干旱少雨的问题。

    请同学们利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回答下问题。

    1. (1) 多植树造林,能有效增加森林的覆盖率,树多了植物可以通过作用将水分通过叶片的散失到大气当中。蒸发量大、空气湿度增大,从而增加降雨量,能有效改善部分地区干旱少雨的状况。
    2. (2) 在移栽树苗时,为了提高移栽的成活率。常常有两种措施:①带土移栽,②剪掉移栽植物的部分叶片。其中措施①能;措施②能
    3. (3) 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区,然后通过根中的组织,将水分运输到地上部分。
    4. (4) 树木不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吸收空气中的,还向空气中释放,保持了生物圈的碳-氧平衡,还能净化空气,吸收空气中的有害物质二氧化硫,能减少酸雨的形成等,所以植树造林好处多多。
    5. (5) 晨练不去树林,是因为早上树林中树木的作用消耗较多的,使周围环境的空气不如傍晚清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