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寒假...

更新时间:2023-05-10 浏览次数:63 类型:开学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0分)
  • 1. (2023高一下·哈尔滨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明清小说评点家们往往喜欢将小说与《史记》比附,在与《史记》比附的评点过程中,他们开始逐渐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区别。金圣叹的《第五才子书水浒传》就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其中著名的理论有“以文运事”说和“因文生事”说。

    “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中的“事”意思并不完全相同,前者之“事”乃实有之事,系本真之事,后者之“事”乃虚构之事,即逼真之事。“以文运事”是根据“事”而“算计”成文,“因文生事”则要顺着“笔性”“削高补低”。

    金圣叹认为《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传》是“因文生事”。

    金在《第五才子书水浒传》第二十八回回评中云:“夫修史者,国家之事也;下笔者,文人之事也。国家之事,止于叙事而止,文非其所务也。若文人之事,固当不止叙事而已。必且心以为经,手以为纬,踌躇变化,务撰而成绝世奇文焉……司马迁之书,是司马迁之文也,司马迁书中所叙之事,则司马迁之文之料也。”

    金圣叹认为“史”可以止于“事”,但司马迁不满足于“史”的叙事,而志在“文”,在记录人物言行和事件发展时,他较多地采用生活化的细节以突出人物的性格,使《史记》文采恣肆。“所叙之事”乃“文之料”,“以文运事”即作者算计先生成之事,写成的仍然是“史”,但“以文运事”的加入使“史”带上了“文”的色彩,金圣叹将《史记》与“杜诗”《左传》《西厢》《庄子》“韩文”一起列为“才子书”,说明他是以“文”的眼光看待《史记》的。

    史书之“以文运事”,既强调作者要尊重“事”,又强调作者要注意运用“文”的技巧。《史记》之所以没有沦为史实的干巴巴的罗列和编排,全在乎司马迁文才之高,他在史料和史实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让“事”皆着我之色彩。“以文运事”之“运”体现出作者旨在作“文”的主导地位,从“事”的层面上讲,史书在面对史实的时候,只能按照事实本来的样子写,不能将甲事写成乙事,也不能将甲某写作乙某。但当它作为“文”时,便有了独立的文体地位,它不必按照事实发生的前后顺序平铺直叙,对于历史事件,他可以根据自己的见识判断其轻重缓急,对于历史人物,他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在文中赋予情感,历史事件千头万绪,写作者可以以“文”的方式对其加以统摄。

    对于小说中的“因文生事”,金圣叹则在“施恩重霸孟州道武松醉打蒋门神”中说明小说中“文”与“事”之区分:

    如此篇武松为施恩打蒋门神,其事也;武松饮酒,其文也;打蒋门神,其料也。饮酒,其珠玉锦绣之心也。……凡若此者,是皆此篇之文也,并非此篇之事也,如以事而已矣,则施恩领却武松去打蒋门神,一路吃了三十五六碗酒,只依宋子京例,大书一行足矣,何为乎又烦耐庵撰此一篇也哉?(第二十八回回前评)金圣叹认为武松饮酒是“文”,他对武松之饮酒大加评论,认为饮酒之时的酒今,酒题等等都是“因文生事”的“文”,而非事,醉后打蒋门神才是所生之“事”。

    “事”与“文”的关系相辅相成,在史作中,“事”为“文”之料,在小说中,“事”又因“文”而生发,但两者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文传而事传”,“事”的传世,需借助于作者惨淡经营的“文”,若无“文”,则无“绝世奇文”。

    ——摘编自曾小霞《“以文运事”与“因文生事”试析》

    材料二:

    “史书之以文运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却要算计出一篇文字来”金圣叹认为,“虽是史公高才,也毕竟吃苦事”。其中“运”是算计,金圣叹在《水浒传》二十八回回评道:“是故司马迁之为文也,吾见其有事之巨者,而隐括焉;又见其有事之细者,而张皇焉;或见其有事之阀者,而附会焉;又见其有事之全者,而轶去焉;无非为文计,不为事计也。”所谓“张皇”“隐括”“附会”“轶去”等即是对历史事实的加工、算计。绝对客观的史著是不存在的,但历史不管如何代言,虚拟,毕竟难以任意飞翔,仍有一个“真实”的底本在,所以“史公高材,也必定是苦事”,“以文运事”之“运”体现出作者旨在作“文”的主导地位。

    小说则不然,它是一种创造。是“顺着笔性,削高补低都由我”且按照“未必然之事而必定然之文”的方法创造一个世界。《水浒传》是因文生事,“因文生事”之“生”就是根据表现文心才华的需要对“文料”按照“笔性”的要求“削高补低”式的虚构创作过程。

    这个“笔性”是指什么呢?我们可以看看金圣叹某些章节的具体评论来加以分析。如“鲁达遇着金老,却要转入五台山寺。夫金老则何力致鲁达于五台山乎?故不得已,却就翠莲身上,生出一个赵员外,所以有个赵员外者,故是鲁达入五台山之线索,非代州雁门县有此一个好员外,故在鲁达文中出现也”,赵员外是鲁达向五台山过渡的人物而已。作者对赵员外这个人物的“虚构”就是因文生事的“生”,而此“虚构”又必须遵循“笔性”,这里所谓的“笔性”就是文章情节构造的内在逻辑与张力,也是作者为了某个意图的实现而根据已知现有的情节创造出下一个情节或人物的材料组织安排方式所遵循的原则。这种安排不能超出可理解的范围,须符合情节构造与人物塑造的内在规律。

    要之,“以文运事”的“算计”过程与“因文生事”的“削高补低”都不能离开写作主体有目的的加工。在“算计”与“削高补低”这一点上,史书与小说具有一定的共通性。由此我们只能说金圣叹只是部分地解决了小说与史书的区别划界问题。

    (摘编自论文《“因文生事”论》)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以文运事”与“因文生事”中的“事”同名但内容不同,它们只有在事件真实方面才存在着一致性。 B . 金圣叹在评点小说时已经认识到小说和史书的区别,我们可以从他的“以文运事”“因文生事”的理论中窥见一斑。 C . 金圣叹认为《史记》面对史实是按照事实本来的样子写的,但其中也有作者的主观剪裁和虚拟。 D . “以文运事”中运是“算计”,体现出作者旨在作“文”的主导地位,而又受“真实”底本的约束。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金圣叹认识到小说和史书的区别,但只是部分地解决了小说与史书的区别划界问题。 B . 史作中,“事”为“文”之料;小说中,“事”因“文”生发;其中“文”的内涵是一致的。 C . 酒生李小二夫妻并非真谓林冲有这样一个相识,这是按照“笔性”的原则为林冲逃了一命虚构出来的人物。 D . “以文运事”与“因文生事”不管有多大的区别,两者都离不开作者对“事”进行有目的地加工。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以文运事”观点的一项是(   )
      A . 史书中写奴婢言语,“开口即之乎者也,非文即理”,说出不近情理之言。 B . 冯梦龙云:“人不必有其事,事不必丽(依附)其人”,小说的问题不在于事真事假,而在于理真。 C . 金圣叹认为《三国演义》太拘泥于史实,实是“官府传话奴才”,虚构上远不如《水浒传》。 D . 钱锺书云:“史家追叙真人实事,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付度之,揣摩之,入情合理。”
  • 2. (2023高一下·哈尔滨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乡村的“信息闭环”特征发生了显著变化。原先,村民们的主要交流内容几乎仅来自某个特定村庄内发生的事情。一山之隔就可能使山两边的村落互不相闻,谈话内容毫不相干,这也使村民的社会化过程被缩短与简化,几乎没有逆向社会化与再社会化的过程。

    从某种程度上说,乡村中的文化环境与当下我们在互联网上所处的文化环境有些相似。在此不妨将乡村中的文化传播环境与互联网上的做一些对比。通过算法分析,应用程序向每个用户精准推送与其偏好一致的内容,推荐与其意见一致的其他用户。在这个“信息茧房”中,尽管我们可以第一时间获知天下事,但手中握着的选择权使我们更多地关注与自己观点相同的言论和内容。不仅如此,由于碎片化信息能够被快速理解与传播,更适应网络时代需求,网上的表达也趋于简单化。判定一个人说的话有没有道理,不是在于他的论据及论述过程,而是在于他的立场。这样,就形成了文化闭环,相似的声音回荡在其中,使闭环内部人员的文化观念愈发固化,使各种有门槛的、相互之间不甚了解的亚文化社群林立于互联网土壤之上。

    这种物以类聚的行为模式也催生着社群语言体系的适应性变化。语言和符号是文化的构成要素之一,人们使用的语言已不仅是属于他们自己的语言,同时也是社会的语言。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要使多数人能对同一象征具有同一意义,他们必须有着相同的经历,就是说在相似的环境中接触和使用同一象征,因而在象征上附着了同一意义。因此在每个特殊的生活团体中,必有他们特殊的语言,有许多别种语言所无法翻译的字句。”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农村中出现了属于各村、各个家族的内部话语体系,互联网上也出现了更迭速度极快的网络流行语。网上的各个亚文化圈中也流行着属于自己圈子的“行话”。

    综观互联网“信息茧房”与乡村的“文化回音壁”现象,我们会发现两者不仅有着相似的表征,而且在破除限制的方法上也不谋而合,即主体可以通过主观能动性跳出信息限制的怪圈。在互联网世界中,网民个体可以有意识地通过点击新话题、降低“奶头乐”内容点击率等行为自发跳出文化闭环。在万物互联的时代,只要剔除自己精神上“物以类聚”的过度依赖,就可以凭自己的力量,跨过画地为牢的门槛。对于乡村的文化闭环,由于其是受血缘、地缘等因素限制而产生的隔膜,在信息传播全凭口口相传的时代,村民们对于这种局面凭一己之力几乎无法改变。但随着乡村振兴的加速、人口流动性的提升、信息技术的普及,常居乡村的人们已经可以挣脱“文化回音壁”的束缚。

    在现代化发展帮助人们逐步冲破文化闭环的同时,这片地域上的淳朴亲情与中国乡村的特性并未随之被稀释。村民们会热情接待回乡的游子,乡邻之间会相互邀请对方来自家分享刚出炉的美味。乡村中并未变得人情冷漠。同时,人们的“乡愁”也不再局限于中国乡村,而是随着人口的流动扩展到全世界。有中国人的地方,就存在着扎根于中国乡村的乡土性。从这个角度来看,乡村和城市并没有完全割裂。在乡村振兴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削弱与消失的是封闭、愚昧和落后,存留的是亲情、乡情和家国情。乡土性并不囿于“村落”这个物理地域内,乡土性同时也是中国人的民族性。

    虽然中国现代化的脚步不可阻挡,但它的乡土性同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难以磨灭——这个国家的根还留存在这片土地上。这是当代中国与西方社会最根本的不同之处,它也使中国成为某种意义上独一无二的存在。

    (摘编自陈道逸《信息时代:乡土中国的存与失》)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互联网形成的文化闭环使闭环内部人员的观念越发固化,乡村中的文化环境与其存在相似性。 B . 乡村的“信息闭环”使得村民的社会化过程被缩短与简化,几乎失去了逆向社会化与再社会化的过程。 C . 互联网“信息茧房”使网上的表达趋于简单化,“信息茧房”里的人判定一个人说的话是否有理,在乎的是说话人的立场。 D . 随着乡村振兴的加速、人口流动性的提升、信息技术的普及,乡村的“文化回音壁”现象可以被打破。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的是(   )
      A . 文中运用“从某种程度上说”“从这个角度来看”等来指明前提,体现了论证思维的严密性。 B . 文章将“信息茧房”与“文化回音壁”两种现象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意在破除“信息茧房”。 C . 文章引用费孝通的话阐述了社群语言体系的形成原理,就是使用同一象征并附着同一意义。 D . 文章以信息时代为背景,论证了乡土中国的存与失,同时指出乡土性具有独特的民族性。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万物互联的时代,只要有意识地点击新话题,就能跨过画地为牢的门槛,打破文化闭环。 B . 应用程序通过算法分析向每个用户精准推送是信息社会形成“信息茧房”的首要原因。 C . 中国的现代化不可逆转,中国的乡土性难以磨灭,这是当代中国与西方最根本的不同。 D . 现代化发展虽然可以帮助乡村的人逐步冲破文化闭环,但也破坏了中国乡村的乡土性。
  • 3. (2023高一下·哈尔滨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白四爷说小说

    冯骥才

    天津人好武侠小说,写武林的高手大多扎在天津。有一人名气特别大;别人都是写小说,他说小说。他是白云飞,排行老四,人称白四爷。

    白四爷长得怪,大身子,四肢短,肚子圆,屁股低,脑袋大如斗;但脑子比脑袋还怪,过目不忘,思路快得离谱。他书看得不多,写得比看得多。最初也用笔写,可是笔杆跟不上脑子,就放下笔,改用嘴说。

    那时天津卫时兴办刊办报。报刊为了吸引人,就请名家在报刊上连载武侠小说,刊物每期一段,报纸每天一段。小说名家成了香饽饽,天天给编辑逼着趴在桌上从早写到晚第二天再接着干。唯有白云飞活得舒服,不写只说,只用嘴巴不费力,要说他活得舒服,还不止如此呢——

    白四爷好泡澡。他说,一天不泡,浑身是土,两天不泡,浑身长毛。他在劝业场隔壁的大澡堂子华清池有个单间——甲排四号。他一年四季,除了大年三十和八月十五,天天在此,每天整一下午。

    他先在热水池子里泡足,然后光着身子,腰上裹一条大白毛巾,一掀甲排四号的门帘,进去往小床上一躺。澡堂子里的单间都是左右两张小床,中间一个小方柜子。他躺在一张床上,另一张床给找他的人当椅子坐。他一躺下,小伙计便过来,搓泥,修脚,一通忙跟着,伙计端来各样小吃;酱油瓜子、话梅、和切成片儿水灵灵的青萝卜……这些吃喝有热有凉有甜有咸有脆有黏有硬有软;这种活法,就是市井里的神仙。

    一天,门帘一撩进来一人,戴着眼镜,是报馆编辑。他往白四爷对面的小床上一坐,拿出纸笔说:“白四爷,明儿咱没稿子登了,您今儿得给我们说上一段,两段更好。”

    “你哪个报?”

    “《庸报》啊。我天天来,您怎么不记得?”

    “天天七八个报馆杂志找我,没前没后叫我说哪段我就说哪段,哪能都记得?我没把你们的故事说混了,就算不错。”

    “四爷,您是嘛脑子,同时说七八部小说。不仅天津没第二人,天下也找不出第二人!”

    白四爷听了高兴,来了神儿,便说:

    “我在贵报连载是哪一部?把前边一段念给我听听。”

    戴眼镜编辑笑道:“四爷,您在我们报上连载的是《武当争雄记》。我给您带来今天的报了,您听着,这段是……人摸到窗前,伸出舌头一舔窗纸,悄无声息地把窗纸舔了个洞,一根细竹管子便伸了进来。这人用嘴一吹竹管外边那头,里边这头就冒出一缕青烟,这就是要人命的迷魂药——‘鸡鸣五更返魂香’!”编辑念到这里停住,说道,“您上一段就停在这里。”

    “好,咱说来就来了!你记——”白四爷像抽一口大烟,来了精神。他一张嘴就把前边的故事接上,“窗外那人把迷魂香吹进屋内,半天没见动静。他凑上耳朵听,屋里只有鼾声,这便抽出腰刀轻轻撬开窗户,飞身落入屋中。”四爷说到这儿,眼睛四处溜溜地看了两眼,似乎在找下边的词儿。他一望到现在房内的两张床,再往上一看,马上把故事接下来说,“这人手下极是利索,身子一翻,左右两刀,分别砍在左右两张床上,发出‘啪啪’清脆的两声,他忽觉声音不对,定睛一看,床上没人。人呢?他心想不好,未及再看,两条人影忽然由天而降—原来谢虎和廖含英早就伏身在房梁之上。不容这贼人反应过来,他俩已飞落下来,三下两下用绳子捆了,点灯一瞧,同声惊呼:‘怎么是你?’”

    四爷停住了。这戴眼镜编辑说:“我还没听够呢,四爷,您接着往下说呀!”

    “行了,够五百字了。扣子也留下来了,不是说好每天五百字吗?”白四爷笑着说道,你看,人家《369 画报》的老秦已站这儿等半天了。”

    《庸报》编辑赶忙撤走。白四爷未等老秦开口,便笑道:“我在你们那里连载的是《花面侠》吧。我记得上次说到,花面侠正在山间野店要了一大盘子红烧豹肉,对吗?”

    老秦说:“四爷好记性!您兵分八路,竟然一路不乱,您是奇人!”

    此时白四爷边听边在寻思,他正捏着一片碧绿的萝卜往嘴里送。他盯着这萝卜片,嘴里已将今天一段的开头说了出来:“忽然她手一抖,咔嚓一声,只见两根筷子中间不是那块豹肉,而是一柄六七寸、银光耀眼、两面开口的飞刀!”

    “好!”老秦大叫,“这开头太漂亮了!神来之笔!四爷说来就来,满脑袋奇思妙想啊!”老秦是报业老江湖,懂得给写东西的人煽风点火,撩动兴致。他这一捧,白四爷上了劲,大江决堤般说了下来。不知不觉间,老秦身边又坐了一高一矮两位,也是来要稿的编辑。

    真叫人不明白,他这些小说哪儿来的?没见过他苦思冥想,咬着笔杆,愁眉苦脸,也从不把自己关在书斋硬憋自己。泡澡、搓背、喝茶、嗑着瓜子,指天画地一通乱侃,不动笔杆,就把活儿全干出来。而且是几个不同故事的长篇同时干。他口才好,记下来便是文章,完全用不着编辑加工润色。编辑们你来我往,要哪段他说哪段。他脑袋里这些故事就像天津的电车,红黄蓝绿白花紫七个牌七条线,各走各的,绝不撞车,也没人上错车。

    白四爷红了三十年。所有连载的书都由有正书局印行,发行量津门第一,北边卖到黑龙江,南边远到香港。直到 1947 年华清池热水池屋顶给常年蒸汽熏糟了,掉一块砸在白四爷脖子上,砸坏颈椎,天天犯晕,便停了各报刊上的连载,一年后去了湖北老家养伤养老。

    于是,原先有一种说法重新冒了出来:他一离开澡堂小说就没了。不管闲话怎么说,打开他的小说一看,还得服人家。

    (选自《俗世奇人》,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白四爷说小说时,身边的寻常之物也能启发他的联想和想象,如澡房内的两张床手指间夹着的萝卜片等。 B . 小说开篇,作者从知名度大和写作方式的奇特两个方面介绍了主人公白四爷,行文简洁,入题快。 C . 小说最后一句话说明,澡堂的独特环境对白四爷说小说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正是澡堂成就了他高质量的创作。 D . 从白四爷与两个编辑对话后的反应看,白四爷喜欢听奉承话,而且这些奉承能激发他说小说的兴致和灵感。
    2.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戴眼镜的编辑和老秦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两者形成强烈对比,这样写使小说情节跌宕多姿,内涵更加丰富。 B . 作者对白四爷的肖像描写,扣着“奇人”落笔,突出他的长相之“怪”,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 C . 作品详略有致,戴眼镜的编辑、老秦是详写,其他编辑则一笔带过,这都从侧面烘托了白四爷说小说的功夫。 D . 小说语言幽默诙谐通俗,又有一点江湖气市井气,读来像听评书、听相声,这与说武侠的白四爷形象是相吻合的。
  • 4. (2023高一下·哈尔滨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直面烦恼,认清孤独

    ——史铁生写给侄子小水的三封信(其一)

    孤独不好,孤独意味着自我封闭和满足。孤独感却非坏事,它意味着希望敞开与沟通,是向往他者的动能。以我的经验看,想象力更强、艺术感觉更敏锐的人,青春期的孤独感尤其会强烈;原因是他对未来有着更丰富的描绘与期待。

    记得我在中学期间,孤独感也很强烈,但自己不知其名,社会与家人也多漠视,便只有忍耐。其实连忍耐也不意识,但确乎是有些惶然的心情无以诉说。但随着年龄增长,不知自何日始,却已不再恐慌。很可能是因为,渐渐了解了社会的本来面目,并有了应对经验——但这是次要的,根本是在于逐渐建立起了信念——无论是对自己所做之事,还是对生活本身。

    那时我还不像你,对学习有着足够的兴趣,只是被动地完成着功课。所以,课余常就不知该干什么。有时去去阅览室,胡乱翻翻而已。美术老师倒挺看重我,去了几回美术组,还得到夸奖,却不知为什么后来也就不去了。见别人兴致勃勃地去了田径队、军乐队、话剧队……心中颇有向往,但也不主动参加。申请参加,似乎是件不大好意思的事,但也不愿承认是不好意思,可到底是因为什么也不深问。然而心里的烦恼还在,于是,更多时候便只在清华园里转转。若有几个同学一块儿转还好,只是自己时,便觉心中、周围乃至阴云下或阳光里都是空空落落的,于是很想回家。可真要回到家,又觉无聊,家人也不懂你,反为家人的无辜又添歉意。其实自己也不弄懂自己,虽终日似有所盼,但具体是什么也不清楚。

    现在才懂,那就叫“成长的烦恼”。身体在长大,情感在长大,想象与思考的能力都在长大,但还没能大到——比如说像弈棋高手那样—— 一眼看出许多步去,所以就会觉得眼前迷茫,心中躁动。就好比一个问题出现了,却还不能解答;就好像种子发芽了,但还不知能长成什么树;或就像刚刚走出家门,不知外界的条条道路都是通向哪儿,以及跟陌生的人群怎样相处;烦恼就是必然。如果只是棵树,也就容易,随遇而安呗。如果压根是块石头,大约也就无从烦恼,宇宙原本就是无边的寂寞。但是人,尤其还是个注重精神、富于想象的人,在这世间便有了烦恼。人即烦恼——人出现了,才谈得上烦恼。

    想象力越是丰富、理想越是远大的人,烦恼必定越要深重。这便证明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现实注定是残缺的,理想注定是趋向完美。现实是常数,理想是变数。因而,没有冲突只能意味着没有理想,冲突越小意味着理想越低、越弱,冲突越强,说明理想越趋丰富、完美。善思考,想象,是你的强项;问题是要摆清楚务虚与务实的位置,尤其要分清楚什么是你想做也能做的,什么是你想做却没有条件做的,什么是你不想做但必须得做的。只要处理得当,这——现实与理想的——冲突越强,创造力就越强。

    所以,我看你从事艺术或思想方面的工作也许更合适。但不急,自始至终都是一条笔直而无废步的路是没有的。路是趟出来的,得敢于去趟。但话说回来,对每一步都认真、努力的人来说,是没有废步的,一时看不出作用,积累起来则指不定什么时候就有用,甚至有大用。况且,一切学习与思考的目的,并不都是为了可用,更是为了心灵的自我完善。

    我能给你的建议只是:直面烦恼,认清孤独,而不是躲避它、拖延它。内心丰富的人,一生都要与之打交道;而对之过多的恐惧,只是青春期的特有现象。就像你,考试之前紧张,一进考场反倒镇静下来了。就像亚当、夏娃,刚出伊甸园,恐惧尤甚,一旦上路则别有洞天。要紧的是果敢地迈出第一步,对与错先都不管,自古就没有把一切都设计好再开步的事。

    记得有位大学问家说过这样的意思:别想把一切都弄清楚,再去走路;比如路上有很多障碍,将其清理到你能走过去就好,无需全部清除干净。鲁莽者要学会思考,善思者要克服的是犹豫。目的可求完美,举步之际则勿需周全。就像潘多拉盒子,每一答案都包含更多疑问;走路也如是,一步之后方见更多条路。更多条路,又只能选其一条,又是不可能先把每条都探清后再决定走哪一条。永远都是这样,所以过程重于目的。当然,目的不可没有,但真正的目的在于人自身的完善。而完善,惟可于过程中求得。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即烦恼,对于注重精神、富于想象的人而言,更是如此;人有越是丰富的想象力,烦恼必定越要深重。 B . 没有冲突意味着没有理想;只要处理得当,我们的创造力会越来越强,就能消除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C . 孤独感意味着希望敞开与沟通,但也意味着自我封闭和满足,因此作者一直以来都非常讨厌孤独。 D . 伴随着人的成长,身体、情感、想象与思考的能力都在长大,但还没能大到一眼看到未来,人可能会产生迷茫与躁动。
    2. (2)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便觉心中、周围乃至阴云下或阳光里都是空空落落的”运用心理描写,真切地表现出“成长的烦恼”。 B . 本文语言与人物的身份极为相符,具有亲切感,在平实质朴的口语化表述中,又寓含精辟入里的人生道理。 C . “那时我还不像你”,作者现身说法,将自己与侄子做对比,将侄子的优异成绩与“我”的无所事事形成对照。 D . “好像种子发芽”运用比喻,“像刚刚走出家门”运用类比,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面对未知时的迷茫感。
二、古诗文阅读(24 分)
  • 5. (2023高一下·哈尔滨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杨守谦字允亨,徐州人。登嘉靖八年进士,授屯田主事。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上言偏头老营堡二所余地千九百余顷请兴举营田因荐副使张镐为提调牛种取给本土帝称为忠,即可。俄移抚延绥。请久任镐,终其事。其后二年,营田大兴。守谦荐镐可大用,且言延绥、安定诸边可如例。户部请推行之九边。帝悦,命亟行之。守谦至延绥,言:“激劝军士在重赏。令斩一首者升一级,不愿者予白金三十两。赏已薄,又文移察勘,动涉岁时,以故士心不劝。近事棘,稍加赏 , 请倍增其数,镇巡官验明即给。”兵部以为然,定斩首一级者与五十两,著为令。二十九年进副都御史。去镇之日,倾城号泣,有追送数百里外者。未几,俺答入寇,守谦率师倍道入援。会副总兵朱楫,参将祝福、冯登亦各以兵至,人心稍安。守谦孤军薄俺答营,而阵无后继,不敢战。而尚书丁汝夔虑丧师,戒勿轻战。诸将离城远,见守谦不战,亦坚壁,辄引汝夔及守谦为辞。流闻禁中,帝怒。初,寇抵安定门,诏守谦与楫等合击,莫敢前。守谦亦无部檄,第申儆备。寇遂毁城外庐舍。城西北隅火光烛天,内臣园宅在焉,环泣帝前,称将帅为文臣制,故寇得至此。

    帝怒曰:“守谦拥众自全,朕亲降旨趣战,何得以部檄为解。”寇退,遂执守谦与汝夔廷之。坐失误军机,即日戮于市。守谦临刑时,慨然曰:“臣以勤王反获罪,谗贼之口实蔽圣聪。皇天后土知臣此心,死何恨。”边陲吏士知守谦死,无不流涕者。守谦坦易无城府,驭下多恩意。守官廉,位至开府 , 萧然若寒士。然性迟重,客有劝之战者,应曰:“周亚夫何人乎?”客曰:“公误矣,今日何得比汉法?”守谦不纳,竟得罪。隆庆初,赠兵部尚书,谥恪愍。

    (节选自《明史·杨守谦传》)

    1.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帝称为忠,即可         报:回复 B . 稍加赏 , 请倍增其数      格:规格 C . 守谦亦无部檄         委:委任 D . 遂执守谦与汝夔廷之          鞫:审问
    2.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上言/偏头老营堡二所/余地千九百余顷/请兴举营田/因荐副使张镐/为提调牛种取给本土/ B . 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上言偏头老营堡二所/余地千九百余顷/请兴举营田/因荐副使张镐/为提调牛种取给本土/ C . 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上言偏头老营堡二所/余地千九百余顷/请兴举营田/因荐副使张镐为提调/牛种取给本土/ D . 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上言/偏头老营堡二所/余地千九百余顷/请兴举营田/因荐副使张镐为提调/牛种取给本土/
    3. (3)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屯田:汉代以后历代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而由政府组织经营的一种农业集体耕作制度。 B . 户部:古代官署名,掌管全国土地、赋税、户籍、俸禄、粮饷、财政收支、水利等。长官为尚书。 C . 檄:古代官府往来的文书名称之一,檄移文的一种,檄文多用于声讨和征伐;移文多用于晓喻或责备。 D . 开府:古代指高级官员,如三公、大将军等建立府署并自选僚属之意。也可指代具有开府权利的官员。
    4.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守谦进言献策,为国举荐贤能。他增加士兵赏赐的建议,得到了兵部的认可;他推荐的张镐在山西颇有政绩,张镐兴举屯田的做法深受朝廷肯定。 B . 守谦受谗蒙冤,临刑感慨叹息。宦官们因宅院被焚而向皇帝诋毁他,最终他被判罪处死;他临刑感叹,说天地若知道他除掉奸臣之心,他就虽死无恨了。 C . 守谦为官廉洁,深受百姓爱戴。他官居高位,家中却简朴得如同寒门士子;离任延绥时,百姓哭泣相送,对他眷念不舍,甚至有人追送他至数百里之遥。 D . 守谦坚持己见,不肯接受劝说。当初左右有人劝说他出战,但他却认为自己可以像汉代的周亚夫那样,没有接纳左右的意见,最终也因此而获罪。
  • 6. (2023高一下·哈尔滨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其年,迁熹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憙典边事,思为久长规。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及薨,车驾往临吊。时年八十四。谥曰正侯。

    (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

    1. (1) 下列对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 B . 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 C . 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 D . 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下车,古代可以代指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 . 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C . 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D . 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
  • 7. (2023高一下·哈尔滨开学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小题。

    田家行

    王建

    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

    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

    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

    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①输得官家足。

    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

    田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

    【注】①的知:确切知道。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首句运用互文的手法,写出了村子里的男男女女喜乐自得的样子。他们因为丰收,平日的愁怨一洗而空,连话语的音调也与平常不同。 B . 三、四两句描绘了一幅“檐下缫丝图”,叠词“索索”写出了一派忙碌的场景。织妇因喜悦,虽面对五月艳阳,仍觉麦香中的热风清凉宜人。 C . 七、八两句写村民们拿辛勤劳动所得的粮食、绢匹交租,因丰收而足够应付官家,村民们的这种喜悦心情契合全诗的感情基调。 D . 此诗直陈其事,全诗语言朴素自然,不事雕饰,立意精巧,凝炼精警,于平易中见深刻,是乐府诗中的佳作。
  • 8. (2023高一下·哈尔滨开学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小题。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①

    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②,驿路梨花处处开。

    【注】①这是诗人得悉均州的武矩报捷官军收复西京洛阳而作的。②朝陵使:朝祭陵墓的使者。北宋诸代皇帝的陵墓皆在西京。

    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 . 首联写得知捷报后兴奋不已,挥笔喜赋此诗,歌颂白发将军武巨收复西京的壮举,感佩武将军老当益壮,雄心犹存。 B . 颔联用“千年计”和“一日回”进行对比,意在突出诗人的自豪感和对敌军的轻蔑鄙视,情感态度鲜明。 C . 颈联运用“疾风雷”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国家中兴的的赦令会像风雷一样迅速颁布到收复的西京。 D . 本诗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都表达了收复失地的快意,不同的是本诗还蕴含自己功业无成的失落。
三、语言文字运用(36分)
  • 9. (2023高一下·哈尔滨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一唱三叹的京剧,婉转悠扬的黄梅戏,缠绵悠远的昆曲……作为承载着中华文化精髓的艺术形式,中国戏曲流传千年,________。(________)。剧种数量急剧减少、人才队伍________、精品力作缺少、基层院团生存艰难等问题日渐凸显。如何有效遏制颓势,让衰落的戏曲再现生机?

    今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提出“发挥互联网在戏曲传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通过新媒体普及和宣传戏曲”等多方面意见。互联网是戏曲传播的新节点,我们要跨界思考,打破行业壁垒,移动互联的思维模式运用到戏曲的创新和传承中去。不久前,长安大戏院的“京川合演盛典”由百位川籍戏迷通过众筹发起,演出前通过网络进行大量宣传,2000多张票很快被________。基于移动平台、交互平台的戏曲呈现方式也逐渐涌现,比如戏曲动漫、戏曲舞台剧、戏曲动画、戏曲交互游戏等。此外,戏剧文化的衍生品未来也有广阔市场,戏曲元素将借助网络传播的力量更多地出现在流行音乐、广告、平面设计中,在________中影响人们的生活。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历久弥新   青黄不接  一扫而空 潜移默化 B . 经久不衰   青黄不接  一抢而空 潜移默化 C . 历久弥新   难以为继   一抢而空 耳濡目染 D . 经久不衰   难以为继   一扫而空 耳濡目染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我们要打破行业壁垒,跨界思考,把移动互联的思维模式运用到戏曲的传承和创新中去。 B . 我们要跨界思考,打破行业壁垒,移动互联的思维模式运用到戏曲的创新和传承中去。 C . 我们要跨界思考,打破行业壁垒,把移动互联的思维模式运用到戏曲的创新和传承中去。 D . 我们要打破行业壁垒,跨界思考,移动互联的思维模式运用到戏曲的传承和创新中去。
    3. (3)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然而,时代的变迁使戏曲艺术日渐式微 B . 况且,随着时代的变迁,戏曲艺术日渐式微 C .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戏曲艺术日渐式微 D . 况且,时代的变迁使戏曲艺术日渐式微
  • 10. (2023高一下·哈尔滨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奥林匹克宪章》明确规定,奥林匹克运动的主旨在于鼓励所有人都能“享受”竞技和非竞技运动。“体育为大众”“重要的是参与,不是胜利”等口号对人们耳熟能详,都反映了奥林匹克运动广泛的参与性和群众性。但在我国,尽管《全国健身计划纲要》已经_________了十几年,群众体育活动也蒸蒸日上,但大众传媒对于群众体育的报道频率报道力度报道水平都无法与竞技体育运动相比。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群众体育在激烈程度精彩程度,以及明星运动员的_________等方面都远逊于竞技体育运动;同时,大多数竞技体育赛事通常都有商业资本赞助,媒体可通过报道、转播等途径获得可观的收入,(_________)。因此,大众传媒通常都会在满足“受众期待”的堂皇旗号下,倾力传播竞技体育,而 甚至轻视群众体育运动。这种做法无论是从视体育为重要教育手段的奥林匹克运动来看,还是从大众传媒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来看,都属于_________。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施行   号召力 漠视 买椟还珠 B . 实行   感召力 忽视 舍本逐末 C . 实行   感召力 漠视 买椟还珠 D . 施行   号召力 忽视 舍本逐末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而带有公益性质是大多民间群众体育运动的特点 B . 而媒体传播民间群众体育运动却收益甚微 C . 而民间的群众体育运动却不能给媒体带来收益 D . 而民间的群众体育运动则多带有公益性质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体育为大众”“重要的是参与,不是胜利”等口号对人们而言耳熟能详,都反映了奥林匹克运动广泛的参与性和群众性。 B . “体育为大众”“重要的是参与,不是胜利”等人们耳熟能详的口号,都反映了奥林匹克运动广泛的群众性和参与性。 C . “体育为大众”“重要的是参与,不是胜利”等口号对人们耳熟能详,都反映了奥林匹克运动广泛的群众性和参与性。 D . “体育为大众”“重要的是参与,不是胜利”等对人们来说耳熟能详的口号,都反映了奥林匹克运动广泛的参与性和群众性。
  • 11. (2023高一下·哈尔滨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史记》体大思精,________,通过描写起伏跌宕的情节,展示了________的历史画卷。3000 多年历史,风起云涌的时代,宏大壮阔的场面,纷繁复杂的史事,林林总总的人物,汇聚三寸笔端。《史记》一书最有文学价值的是人物传记。在编排人物传记时司马迁表现出高超的技巧,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造成自己独特的叙事脉络。本纪、世家的传主基本上都是传说或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皇帝侯王,根据政治地位决定他们入本纪还是入世家。司马迁的安排,可谓________,是对历史事实的充分尊重,也是合乎逻辑的归纳。《史记》各层次的人物传记的排列基本上是以时间为序,但又兼顾了各传记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着以类相从的原则。司马迁对人物传记次序的巧妙编排,形成了《史记》一书婉转多变的叙事脉络。人物传记有分传与合传。分传即人各一传,合传则是把几个人的传记合在一起,写成一篇传记。合传是以类相从,把某些相同类型的人物放在一起,在人物合传中,历史和逻辑有时达到________的程度,叙事手法非常高超。通过叙述某一类型的人物的所作所为,描绘出特定领域的总体风貌,人物合传以这种方式集中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应有尽有   波澜壮阔   独具慧眼  天衣无缝 B . 包罗万象   云谲波诡   见微知著  滴水不漏 C . 包罗万象   波澜壮阔   独具慧眼  天衣无缝 D . 应有尽有   云谲波诡   见微知著  滴水不漏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在编排人物传记时司马迁表现出高超的技巧,使它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造成自己独特的叙事脉络。 B . 司马迁在编排人物传记时表现出高超的技巧,使它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形成自己独特的叙事脉络。 C . 在编排人物传记时司马迁表现出高超的技巧,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形成自己独特的叙事脉络。 D . 司马迁在编排人物传记表现出高超的技巧时,使它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造成自己独特的叙事脉络。
  • 12. (2023高一下·哈尔滨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地衣非常小,常栖息在户外的裸石之上,如果不细心观察,很容易忽视它们的存在。然而,就是这微小冷门的物种,却有人甘愿终生以此为职业。这就是中国地衣学科的开创者魏江春。魏江春指出,地衣有防风固沙的作用,他还提出了沙漠生物地毯工程的概念。用地衣来治理沙漠,这无疑是给我们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无穷尽的想象。地衣研究是一条漫长的路,是一项需要几代人去接力的任务,当务之急是培养更多的接班人。好在当下中国的地衣学,不再是魏江春一个人的孤勇探索。我们有了专业的科研团队,有了更多敢于攻坚克难的后生加入,并在多个研究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魏江春用一辈子的时间,将一个荒芜的学科培育成硕果累累的良田,焕发无限的生机与希望。回首一生,他凝缩的不过这样一句寻常话:"人要与人为善诚信在,平等待人和为先;做学问要勤于思考多实践,勇于探索求发现。"

    下列句子中,与文中波浪线句子中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原来你家小栓碰到了这样的好运气了。这病自然一定全好;怪不得老栓整天地笑着呢。”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鲁迅《药》) B . 福林路工房的两千个左右的包身工人,隶属在五十个以上的带工头手下,她们是顺从地替带工赚钱的机器。(夏衍《包身工》) C . 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D . 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孙犁《荷花淀》)
  • 13. (2023高一下·哈尔滨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大洋一号”是中国第一艘现代化的综合性远洋科学考察船。自1995年以来,这艘船经历了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和大陆架勘查多个航次的任务。今年,它又完成了历时 5天、航程6208海里的综合海试任务。对不熟悉的人而言,走进“大洋一号”,犹如进入了一座迷宫。在这里,重力和 ADCP 实验室、磁力实验室、地震实验室、综合电子实验室、地质实验室、生物基因实验室、深拖和超短基线实验室等各种实验室应有尽有,分布在第三、四层船舱。由于船上配备了很多先进设备,人不用下水就能进行海底勘探。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这艘船执行了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和多个大陆架勘查航次的任务。 B . 这艘船经历了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和大陆架勘查多个航次的调查。 C . 这艘船经历了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完成了多个航次大陆架勘查任务。 D . 这艘船执行了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完成了多个大陆架勘查航次的任务。
  • 14. (2023高一下·哈尔滨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春风一吹,黄陂湖的湖面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展现在眼前。白鹭成群地飞翔,在浅滩处落下。也许是小鱼小虾还沉浸在冬眠的梦里,白鹭轻而易举地觅得食物,不一会儿,它们就嬉戏起来,我啄你一下,你啄我一下;一个腾地飞起,一个紧追不舍,湖湾里一片热闹景象。岸边,除了柳树风光无限,芦苇和水草也呈现了强劲的势头。别看芦苇表面枯萎,但你往它的根部看,已经有小生命在萌动,隐约有纤纤玉指粗的芦笋崭露头角。西北的长堤上有一丛竹子,也有几株桃树,却不见桃花,没有“竹外桃花三两枝”的意境,让我有些失落。但堤上的蒌蒿葱郁,得意地拔出地面,有鹤立鸡群的味道,又让我欣喜。蒌蒿在冬季就依偎在枯草里顽强地生长,一到春天,一些草芽不声不响地顶破泥土,呈现出锐不可当的韧劲和气势。春风一亲吻,小草就长一截;春雨一滋润,又长一截。“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状况在不知不觉中变得绿草如茵。

    黄陂湖送出了春讯,一个欣欣向荣、姹紫嫣红的春天指日可待。

    1. (1) 下列对文段中画线语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依偎在枯草里”运用了比拟手法,把蒌蒿在枯草丛中东歪西倒的的样子写得如在眼前。 B . “顶破”极为形象,“顶”写出了草芽在春天到来后向上生长的态势,“破”显示结果。 C . “春风一亲吻……又长一截”四句话,句式整齐,还运用了反复的手法,读来琅琅上口。 D . 借韩愈诗句的意境,生动地写出了春初大地的草色,也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和文采。
    2. (2)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竹外桃花三两枝”的引号,作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是“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B . 船上的人听到水面的喊声,在隐约里也喊出:“二老,二老,你真能干,你今天得了五只吧?” C .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D . 清代的法律规定:“境内只要发现天花患者,一定要将其隔离;凡海外来华的船只,要严格排查‘出痘者’,切断一切输入通道。”
  • 15. (2023高一下·哈尔滨开学考) 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   )

    临摹名帖时,法帖的轮廓和神韵会潜移默化地塑造我们当下的心境。不断临帖的过程,其实就是与古人神交的过程。在笔、纸、手、心长时间的磨合中,以前粗糙的书写方式逐渐被破除,同时性情中焦躁、杂乱的习气也会被削弱,静谧的书香墨海能渐渐陶冶出精神之光。“旧我”不断褪色后,温文尔雅的君子形象将卓然而立。

    A . 练习书法的关键,是要凝神聚力、平心静气地临摹名帖。 B . 研习书法可以怡养性情,提高个人品味,提升修养境界。 C . 只有温文尔雅、卓然而立的君子,才能成为著名书法家。 D . 书法要靠领悟,悟明书法之道,才能不断提高书法水平。
  • 16. (2023高一下·哈尔滨开学考)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张老师面若冷霜,看上去让你心惊肉跳。如果他发现你在课堂捣乱,在室外打闹,会将你请到办公室,假以辞色 , 大加训斥。 B . 在 2016 年四川省青少年步枪比赛中,选手们屏气凝神,目不交睫地盯着靶标,丝毫不理会观众的叫好声。 C . 我们并不反对准备,但反对长期准备论,反对饱食终日的亡国现象。文恬武嬉 , 行阵和睦,才是我们队伍建设的最终目标。 D . 党和政府努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研究生毅然去创业无可非议 , 但摆摊卖烤脑花就值得商榷了。
  • 17. (2023高一下·哈尔滨开学考) 下列选项中,加点成语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反腐败斗争的形势依然严峻,部分领导干部互相勾结,上下其手 , 牟取私利。执纪执法偏宽偏软,瞒案不报、压案不查的问题时有发生。

    ②当年,穆生忠将军栉.风.沐.雨.,率领筑路大军,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将青藏公路修到了格尔木,又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把公路修到了拉萨。

    ③在《群英会蒋干中计》中,作者罗贯中运用生动细致的动作和神态描写,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胸无城府却又自作聪明、迂腐可笑的蒋干形象。

    ④项羽被困垓下,兵少食尽,外面汉兵层层包围,其处境之危险真是如履薄冰。想起“西楚霸王”之威名,让人不禁感慨万千。

    ⑤著名作家王蒙的最新力作《得民心得天下》对儒家经典《孟子》进行了睿智深刻的解读,再现了《孟子》的微言大义 , 尽展大师风采。

    ⑥为了应付高考,教师越教越细,学生越学越碎,其结果是肢解了一篇篇完整的美文。长此以往,学生自然目无全牛 , 见一斑而不见全豹。

    A . ①③⑥ B . ②③⑥ C . ①②⑤ D . ②④⑤
  • 18. (2023高一下·哈尔滨开学考)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习近平指出,维护台海和平稳定符合中美共同战略利益。希望美方恪守一个中国政策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停止售台武器,以实际行动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B . 作为国家水资源配置整合的重大水利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一项“南北双赢”的伟大工程。对于湖北而言,这既是一次奉献,也是一次发展的机遇。 C . 专家指出,最新数据显示,我省肺癌发病率达千分之一,约为全国平均值的 2 倍。肺癌已成湖北人所患癌症中的“头号杀手”,男女患者死亡均最高。 D . 开创“贞观之治”盛世局面的明君唐太宗胸怀宽阔,有海纳百川的容人之量,就是和自己意见不一样的大臣,也能坦诚相对,信任并重用。
  • 19. (2023高一下·哈尔滨开学考)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举酒客(劝请);半山雾若带然(居住);倚歌而之(和谐);自京师风雪(冒着) B . 一苇之所如(任凭);师之不传也久矣(风尚);正襟坐(危险);而皆若(佝偻) C . 驳色(白色);相与枕乎舟中(垫着);亭东自足下皆云(弥漫);歌而和(循) D . 圣人无师(平常);多松,生石(缝隙);不于时(限制);吾与子之所共(适宜)
  • 20. (2023高一下·哈尔滨开学考)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学(鼓励);②酒临江(斟酒);③盖自其变者而观之(表假设);④其远古刻尽漫失(弥漫);⑤其南北分者(在); ⑥六艺经传皆习之(沟通);⑦其生气(阻碍);⑧谷皆入济(阴暗)

    A . ①②④⑦ B . ②④⑤⑥ C . ①④⑤⑧ D . ②③⑤⑦
  • 21. (2023高一下·哈尔滨开学考)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乌鹊飞;②崖当道者;③位卑则足 , 官盛则近谀;④或焉,或不焉;⑤非能也;⑥吾从而之;⑦鱼虾而友麋鹿;⑧孤舟之嫠妇;⑨苍山负雪,明天南;⑩学而大遗

    A . ①②⑨/③/④⑤/⑥⑩/⑦⑧ B . ①②⑩/③/④⑤/⑥⑦/⑧⑨ C . ①②/③⑧/④⑤⑥/⑦⑨/⑩ D . ①②/③⑥⑦/④⑤⑨/⑧/⑩
  • 22. (2023高一下·哈尔滨开学考) 下列句子中,全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   )

    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③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④浩浩乎如冯虚御风;⑤金就砺则利;⑥须臾成五采;⑦句读之不知;⑧举酒属客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④⑤⑥ C . ②③④⑦ D . ③⑤⑦⑧
  • 23. (2023高一下·哈尔滨开学考)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吾尝终日思矣          惑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B . 师不必贤弟子          青,取之于蓝而青 C . 师道不传也久矣         取无禁,用之不竭 D . 于其身也,耻师焉,惑矣            三人行,必有我师。
  • 24. (2023高一下·哈尔滨开学考)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 B . 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举匏樽相属 C . 智乃反不能及 贤不及孔子 D . 何为其也 苏子愀
  • 25. (2023高一下·哈尔滨开学考) 下列句子与例句的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何为其然也?

    A . 而又何羡乎? B . 而今安在哉 C . 青,取之于蓝 D . 何以解忧
  • 26. (2023高一下·哈尔滨开学考) 下列句子中,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④凌万顷之茫然;⑤不拘于时;⑥是造物者之无尽臧也;⑦相与枕藉乎舟中;⑧崖限当道者;⑨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

    A . ①④⑧/②③/⑤⑦/⑥⑨ B . ①③/②⑤/④⑧/⑥⑦/⑨ C . ①④⑧⑨/②⑦/③/⑤/⑥ D . ①⑧/②⑤⑦/③④/⑥⑨
  • 27. (2023高一下·哈尔滨开学考) 下列对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经》“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B . 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读,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句。 C . 婉约词派,内容侧重儿女风情,代表人物是李清照。豪放词派,气象恢弘雄放,代表人物是辛弃疾。 D . “阳”指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阴”则指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故“淮阴”指淮河以南地区。
  • 28. (2023高一下·哈尔滨开学考) 下列对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号,又称别号、表号。一般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尊敬。 B . 古代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城”,外边的一道为“郭”。《登泰山记》“望晚日照城郭”一句中,“城郭”指城市。 C . 在古代,人们常用晦、望、既望、朔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晦,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三十日叫朔。 D . “斗”“牛”是“二十八宿”中的两个。古人把地上州国的位置与天上星宿相对应,就天文说,称作分星;就地面说,称作分野。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