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评...

更新时间:2023-05-31 浏览次数:23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老子之“道”和孔子之“仁”,是中国儒道文化精神的两大基石。“道”与“仁”虽然考察问题的逻辑起点不同,具体方法不同,但是所彰显的社会价值观则基本相同。

    老子之“道”,是万物生成的本原,又是现象存在的本体。

    道,表现在价值原则上是“上善”。上善,就是至善的道德。万物中,水最能体现道德之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道,表现在社会行为上是“无为”。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像水那样为而无为。社会行为的核心是“治国治身”。治国顺乎民性,修养生息。治身以学养性,行循自然。

    道,表现在主体性情上是“复性”,复性,就是回归于本然之性,本然之性至真至纯,是圣人道德境界的标志。出乎本性的道德是“上德”,迫于外在规范的道德则是“下德”。

    孔子之“仁”,是君子道德人格的核心,又是社会伦理秩序的规范。

    仁,必须形之于“德”。仁,是心性修养的一种抽象存在,必须以道德的形式具体呈现出来。所以,乳子既将仁作为人生矢志不渝追求的道德目标,又将仁作为人生修养的道德品质,其核心是“爱人”“济众”。仁与德,必须表现在博爱与正己之间。

    仁,必须导之于“礼”。自由追求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秩序建构是社会存在的必然前提。孔子既强调“克己复礼”,自觉遵守秩序;也热爱生命自由,在不越礼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享受自由人生。仁与礼,必须落实于自由与规范之间。

    仁,必须成之于“行”。“仁”是君子精神世界的支点,但必须落实到人生行为之中,才能彰显其意义。孔子将君子之道概括为“不忧”“不惑”“不惧”,并强调唯有仁者、智者、勇者才能做到。仁与行,必须落实于精神与生活之间。

    综上所论,“道”和“仁”都立足于救世,因而构成辩证性关联。老子论“道”,强调人性的本然状态;孔子论“仁”,强调社会的应然状态。在理论逻辑上,老子从道德人心的角度、企图救赎异化的人性:孔子从伦理教化的角度,企图重构崩溃的秩序。二者构成理论上的互补关系,价值观上的辩证性关联。

    (选自光明日报《老子之“道”和孔子之“仁”》,有删改)

    材料二:

    中国有着悠久的知识分子传统,可以在儒道文化中找到根源。

    儒家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儒家知识分子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中坚力量,儒家传统文化深刻地形塑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给他们的性格特征、价值理念、精神人格等打上了难以磨灭的烙印。具体来讲,儒家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鲜明特征。

    一是对“道”的追求和担当;二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参与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就是“治国平天下”:三是儒家知识分子对自我修养的极端重视。

    以上可以说是儒家知识分子身份认同上的正能量,但是儒家文化也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最主要的是根深蒂固的忠君硕圣意识使知识分子很容易成为权势的奴婢,丧失宝贵的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孔子所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奠定了儒家士人忠君的理念,君王如果不行仁政,士人臣子只能劝诚、谏言,无论如何不能有不忠之心。

    道家思想对中国知识分子身份建构的影响:如果说儒家思想使中国传统士人成为立法者和合作者,那么道家思想则使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带有更多的避世者和逍遥者的色彩。

    首先是道家的“无为”思想使士人在不得志之时可以避世者自居。从积极的一方面说,“无为”的思想使传统士人在仕途不顺之时能够以退为进,韬光养晦,不急不躁,不气不馁,以辩证的态度和平和的心态面对逆境和挫折。但是另一方面,道家的“无为”带来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小觑。道家浓厚的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色彩使中国知识分子很容易染上“软骨病”和“人格分裂症”。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身份认同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是审美自由人格的塑造。与儒家重视社会伦理不同,道家更重视自然审美人格的塑造,引导人们在自然山水之间获得心灵的自由和解脱,挣脱世俗名利的羁绊,不在意他人的评判,不在意种种世俗价值观念对人的规定和束缚,回归自然的本性,才能达到无拘无束的心灵自由。

    道家对审美自由境界的追求影响了无数在儒家仕途上艰难前行的士人,从归隐回园的陶渊明到钟情山水的谢灵运,从旷达超然的苏东坡到一心报国的陆放翁,道家思想成为儒家最好的补充,为士人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庙堂与山水之间、入仕与隐逸之间的挣扎和苦闷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使他们获得了心灵的平衡和慰藉,也在一定程度上将“分裂的人格”弥合起来。

    (选自人民网《儒道传统文化与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有删改)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老子之“道”和孔子之“仁”,虽然考察问题的逻辑起点和具体方法不同,但二者都立足于救世,相互补充,互为辩证。 B . 老子之“道”,是万物生成的本原;孔子之“仁”,是君子道德人格的核心。二者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影响均利弊共存。 C . 道家思想使知识分子成为权势的奴婢,丧失宝贵的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导致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成为避世者和逍遥者。 D . 儒家重视社会伦理,道家更重视自然审美人格的塑造,引导人们在自然山水之间回归自然的本性,达到心灵自由。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儒道文化二者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 . 道、表现为“上善”“无为”“复性”,强调人性的本然状态,企图救赎异化的人性, C . 仁、必须形之于“德”,导之于“礼”,成之于“行”,强调社会的应然状态,企图重构崩溃的秩序。 D . 儒道互补、彻底解决了古往今来士人在人世与出世之间、庙堂与山水之间的矛盾与纠结。
    3.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语句能诠释“儒道融合”的一项是(   )
      A .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B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C .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避趋之 D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5) 作为当代知识青年,你认为应该如何从儒家文化和道家思想中汲取营养,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黑头

    冯骥才

    这儿说的黑头,可不是戏曲里的行当,而是条狗的名字。这狗不一般。

    黑狗是条好狗。但不是那种常说的舍命救主的“忠犬、义犬”,这是一条除了它再没第二的狗。

    黑头是条菜狗——那模样,说它都怕脏了舌头!白底黑花,花也没样儿,像烂墨点子,东一块西一块;脑袋整个是黑的,黑得看不见眼睛,只一口白牙,中间耷拉出一小截红舌头。不光人见人嫌,野狗们也不搭理它。

    天津北大关顶大的商号的老伙计商大爷见黑头皮包骨头,瘦得可怜,时不时便叫小伙计扔块鱼头给它。狗吃肉不吃鱼,尤其不吃生鱼,怕腥;但这小崽子却领商大爷的情,就是不吃也咬上几口,再朝商大爷叫两声,摇摇尾巴走去。这叫商大爷动了心。

    一天商大爷下班回家,黑头一直跟着他,距离拉得不近不远,也不出声,直送他到家门口。商大爷开门进去,扭头一看,黑头就蹲在门边的槐树下边一动不动瞧着他。第二天下班回家时,黑头不知嘛时候又出来了,又是一直跟着商大爷,不声不响送商大爷回家。一连三天,商大爷明白这小崽子的心思,回到家把院门一敞说:“进来吧,我养你了。”

    商大爷日子宽裕,很快把黑头喂了起来,个子长得飞快,一年成大狗,两年大得吓人,它那黑脑袋竟比小孩的脑袋还大,白牙更尖,红舌更长。它很少叫,商大爷明白,咬人的狗都不叫,所以从不叫它出门,即便它不咬人,也怕它吓着人。

    其实黑头很懂人事,它好像知道自己模样凶,决不出院门,也决不进房门,整天守在院门里房门外。每有客人来串门,它必趴下,把半张脸埋在前爪后边,不叫人看,怕叫人怕,耳朵却坚着,眼睛睁得挺圆,决不像那种好逞能的家犬,一来人就咋呼半天。可是一天半夜有个贼翻墙进院,它扑过去几下就把那贼制服。它一声没叫,那贼却疼得吓得唧哇乱喊。这叫商大爷知道它不是吃闲饭的;看家护院,非它莫属。

    商大爷常说黑头这东西有报恩之心,很懂事,知道怎么“做事”。商大爷这种在老店里干了一辈子的人,讲理讲面讲规矩讲分寸,这狗和他的性情,所以叫他喜欢。只要别人夸赞他的黑头,商大爷辄必眉开眼笑,好像人家夸他孩子。

    可是,一次黑头惹了祸,而且是大祸。

    那些天,商大爷家西边的厢房落架翻修,进进出出全是生脸。黑头没见过场面,如临大敌,浑身的毛全竖起来。但又不能出头露面吓着人,便天天猫在东屋前,连盹儿也不敢打。七八天过去,老屋落架,跟着放一大挂雷子鞭,立时引来一群外面看热闹的孩子连喊带叫,拥了进来。

    黑头以为出了事,突然腾身蹿跃出来,孩子们一见这黑头花身、张牙舞爪、凶神恶煞般的模样,吓得转身就跑。外边的往里拥,里边的往外挤,在门里门外砸成一团,跟着就听见孩子又叫又哭。

    商大爷跑过去一瞧,一个邻居家的男孩儿被挤倒,脑袋撞上石头门墩,开了口子冒出血来。邻居家大人赶来一看不高兴了,迎面给商大爷来了两句:“使狗吓唬人——嘛人?”

    商大爷是讲礼讲面的人,自己缺理,人家话不好听,也得受着。一边叫家里人陪着孩子去瞧大夫,一边回到院里安顿受了惊扰的修房的人。

    这时,扭头一眼瞧见黑头,心火冒起,拾起一根杆子两步过去,给黑头狠狠一杆子,骂道:“畜生就是畜生,我一辈子和人好礼好面,你把我面子丢尽了!”黑头挨了重重一击,本能地蹿起,呲牙大叫一声,那样子真凶。商大爷正在火头上,并不怕它,朝它怒吼:“干吗,你还敢咬我?”

    黑头站那儿没动,两眼直对商大爷看着,忽然转身夺门而去,一溜烟儿就跑没了。商大爷把杆子一扔说:“滚吧,打今儿别再回来,原本不就是条丧家犬吗?”

    黑头真的没再回来。打白天到夜里,随后一天两天三天过去,影儿也不见,商大爷心里觉得好像缺点嘛,嘴里不说,却忍不住总到门外边张望一下。这畜生真的一去不回头了吗?

    又过两天,院门敞着,黑头忽然出现在门口。这时候,商大爷去隆昌上班,工人都盯着手里的活,谁也没注意到它。黑头两眼扫一下院子,看见中间有一堆和好的稀泥,突然它腿一使劲,朝那堆稀泥猛冲过去,“噗”地一头扎进泥里,用劲过猛,只剩下后腿和尾巴留在外边。这一切没人瞧见。

    商大爷下晌回来,工人收工时,有人发现这泥里毛糊糊的东西是嘛呢,拉出来一看,大惊失色,原来是黑头,早断了气,身子都有点发硬了。它怎么死在这儿,嘛时候死的,是邻居那家弄死后塞在这儿的吗?

    大伙猜了半天说了半天,谁也说不清楚。半天没说话的商大爷的一句话,把这事说明白了:“我明白它,它比我还要面子,它这是自我了结。”随后有感慨地说,“唉,死还是要死在自己家里。”

    (节选自《俗世奇人》有删改)

    文本二:

    二十年前,脑袋忽冒出一群人物,全是我家乡天津卫的奇人异事。文化学者好述说一地的特征,写小说的只想把这一方水土独有的人物写出来,由此实实在在捧出此地的性情与精神,所以自从我写小说,此地的人物就会自个儿钻出我的笔管,然后一个个活脱脱站出来,独立成篇;一个人物一个故事一篇小说,反过来一篇小说一个故事一个人物,比如《俗世奇人》我喜欢这样的写法,一个个雕出有声有色有脾气有模样的形象。

    天津这块地里边,有碱有盐有硝,因生出各色性格的人,又热又辣又不好惹。我相信——如果没这些人物,就不知道嘛叫作天津卫。

    若说地域文化,最深刻的还是地域性格。一般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只是一种表象,只有进入一个地方人的集体性格的文化才是不可逆的。它是真正一种精灵。还有比《朝花夕拾》那些人物更鲜明的鲁镇,比《骑兵军》那些故事彰显得更夺目的哥萨克吗?

    (节选自冯骥才《<俗世奇人新篇>序》,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用比喻写黑头貌丑,又用“大得吓人”“白牙更尖,红舌更长”写其凶,为后文黑头“惹祸”埋下伏笔。 B . 黑头挨了重击后,蹿起呲牙大叫,面露凶相,并非真想咬商大爷,可能是被打后的应激反应。 C . 黑头走后,商大爷的反应说明他当时说的只是一时气话,他内心对黑头还是顾念和担心的。 D . 文章结尾,黑头最终负气而死,是一种不被理解的委屈,更是对商大爷无声的反抗和强烈的控诉。
    2. (2) 下列对两则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本一中的黑头形象,既具有一般文学作品中的同类形象的共性,亦有其独特个性,可以说是成功的文学典型。 B . 文本二是一部作品的序言,说明了作品的写作缘由、内容概述和艺术特色等,与《兰亭集序》作用相同。 C . 文本二中谈及了小说的地域性问题,文本一中一些口语元素,比如“嘛”,非常能体现地方语言的特点。 D . 根据文本二的说法,家乡的地域文化往往能够在作家的创作中有所投射,正如绍兴之于鲁迅,北京之于老舍。
    3. (3) 黑头是能动不能言的动物形象,作者是怎样写出其丰富的“内心世界”的?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4. (4) 文本二中冯骥才说天津人“又热又辣又不好惹”,黑头是否具有这样的地域性格特征?请结合文本一举例说明。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颎字昭玄,自云渤海蓨人也。父宾,背齐归周,大司马独孤信引为僚佐,赐姓独孤氏。颎少明敏,有器局,略涉书史,尤善词令。年十七,周齐王宪引为记室。武帝时,袭爵武阳县伯,除内史上士,寻迁下大夫。以平齐功,拜开府。寻从越王盛击隰州叛胡,平之。高祖得政,素知颎强明,又习兵事,多计略,意欲引之入府。遣邗国公杨惠谕意,颎承旨欣然曰:“愿受驱驰。纵令公事不成,颎亦不辞灭族。”于是为相府司录。时长史郑译、司马刘昉并以奢纵被疏,高祖弥属意于颎,委以心膂。尉迟迥之起兵也,遣子惇率步骑八万,进屯武陟。高祖令韦孝宽击之,军至河阳,莫敢先进。高祖以诸将不一,令崔仲方监之,仲方辞父在山东。时颎又见刘昉、郑译并无去意,遂自请行,深合上旨,遂遣颎。颎受命便发,遣人辞母,云忠孝不可两兼,歔欷就路。至军,为桥于沁水。既渡,焚桥而战,大破之,因平尉迟迥。高祖受禅,拜尚书左仆射,兼纳言 , 进封渤海郡公,朝臣莫与为比,上每呼为独孤而不名也。颎深避权势,上表逊位,让于苏威。上欲成其美,听解仆射。颎每坐朝堂北槐树下以听事,其树不依行列,有司将伐之。上特命勿去,以示后人。开皇九年,晋王广大举伐陈,以颎为元帅长史,三军谘禀,皆取断于颎。及陈平,晋王欲纳陈主宠姬张丽华。颎曰:“武王灭殷,戮妲己。今平陈国,不宜取丽华。”乃命斩之,王甚不悦。及军还,以功加授上柱国,进爵齐国公。上并州,留颎居守。及上还京,赐缣五千匹,复赐行宫一所,以为庄舍。上尝从容命颎与贺若弼言及平陈事颎曰贺若弼先献十策后于蒋山苦战破贼臣文吏耳焉敢与大将军论功帝大笑,时论嘉其有让。时荧惑入太微,犯左执法。术者刘晖私言于颎曰:“天文不利宰相,可修德以之。”颎不自安,以晖言奏之。上厚加赏慰。

    (节选自《隋书·高颎传》,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上尝从容命颎与贺若弼言/及平陈事/颎曰/贺若弼先献十策/后于蒋山苦战破贼臣/文吏耳/焉敢与大将军论功/ B . 上尝从容命颎与贺若弼言及平陈事/颎曰/贺若弼先献十策后/于蒋山苦战破贼臣/文吏耳/焉敢与大将军论功/ C . 上尝从容命颎与贺若弼言/及平陈事/颎曰/贺若弼先献十策后/于蒋山苦战破贼/臣文吏耳/焉敢与大将军论功/ D . 上尝从容命颎与贺若弼言及平陈事/颎曰/贺若弼先献十策/后于蒋山苦战破贼/臣文吏耳/焉敢与大将军论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纳言,古代官职名,主出纳王命。史书记载:“纳言,喉舌之官,听下言纳于上、受上言宣于下,必以信。” B . 三军,我国古代指步、车、骑三种兵种,与现代陆、海、空三军的实质意义不同,亦可用于对军队的通称。 C . 幸,封建时代称皇帝亲临。“幸”有“召幸”与“近幸”之分,前者指帝王召嫔妃等侍寝,后者则多指帝王宠信臣下。 D . 禳,祭祀名,祭祀鬼神以祈求消除灾祸。祈禳是佛教最富特色的法术,祈求福祥,袪除灾变。《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欲用禳星之术延长自己的寿命,却失败了。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高颎聪明敏捷。高祖在执掌北周朝政时,因其能干聪明、擅长军事又多有谋略而重用之。 B . 高颎有担当精神。朝廷危急,高颎辞母,仲方辞父,都体现了可贵的忠义与担当精神。 C . 高颎深为皇帝倚重。高祖对高颎常呼其姓,留下高颎听政的槐树,足见高颎深得高祖的重视。 D . 高颎直言敢谏。高颎以妲己祸乱殷商为鉴,劝谏晋王,冒着被晋王记恨的危险斩杀了张丽华。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时长史郑译、司马刘昉并以奢纵被疏,高祖弥属意于颎,委以心膂。

      ②颎深避权势,上表逊位,让于苏威。上欲成其美,听解仆射。

    5. (5) 高颎辅佐隋文帝建立了隋朝,居功至伟,被后人称为“真宰相”,是难得的人才,那么他在自己的人生路上是否遇到过两难抉择呢?请找出来一处。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齐天乐·与冯深居登禹陵

    吴文英

    三千年事残鸦外,无言倦凭秋树。逝水移川,高陵变谷,那识当时神禹。幽云怪雨。翠萍湿空梁 , 夜深飞去。雁起青天,数行书似旧藏处。

    寂寥西窗久坐,故人悭会遇,同翦灯语。积藓残碑,零圭断璧,重拂人间尘土。霜红罢舞。漫山色青青,雾朝烟暮。岸锁春船,画旗喧赛鼓。

    【注释】据嘉泰《会稽志》卷六:梁时修禹庙,唯欠一梁,俄风雨大至,湖中得一木,取以来梁,即“梅梁”也。夜或大雷雨,梁辄失去,比复归,水草被其上,人以为神,縻以大铁绳,然犹时一失之。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是一首怀古词,开篇“三千年事”有纷至沓来之势,有苍茫古远的历史之感。 B . “空梁”据传说来用典,增加了诗歌的神秘色彩,既照应题目,又激发想象。 C . “故人”点明与冯深居的关系,平日经常见面,白天同登禹陵,灯下久坐晤对。 D . 词末写春日祭禹赛会的喧闹景象,与寥落凄凉的秋日之景形成了鲜明对比。
    2. (2)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 5. 名句默写填空。
    1. (1) 《侍坐》篇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所说的“”中可以看出。
    2. (2) 《侍坐》篇中,曾皙的志向是在暮春时节和大伙一起“,咏而归”。
    3. (3) 《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
    4. (4) 《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强调“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告诫他们,头发花白的老人便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的两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京中轴线长7.8千米,从永定门到钟楼,它由南至北横穿城市核心地带,包括连续而有着内在关联的众多建筑、道路组成。其中有的建筑人们           , 有的则相对陌生。作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线性历史文化遗产,这条驾驭全域、地位至尊的中轴线,决定了城市整体的格局,极大地作用于京城政治空间、社会空间、商业街区、文化空间以及公共活动空间的分布,           地影响着市民的日常生活。

    今年推出的《北京中轴百年影像),选取南起永定门、北至钟楼的23个重要节点,以点串线,依序排开,全面展示了北京中轴线上城市空间的系统性、功能性。作为珍贵的历史记录,这些老照片有的注重对特定景观的全貌完整呈现,有的讲究对历史的瞬间           。有的厚重犹如           , 有的细腻恍若江南小曲。( ),体现了北京城大气、包容、典雅、内敛的首善气质,阐释出承接古今、蕴合中外、示范四方的品质,向世人证明了北京中轴线的历史魅力和现实价值。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它由南至北纵贯城市核心地带,包括连续而有着内在关联的众多建筑、道路组成。 B . 它由南至北纵贯城市核心地带,由众多连续而有着内在关联的建筑、道路组成。 C . 它由南至北横穿城市核心地带,由连续而有着内在关联的众多建筑、道路组成。 D . 它由南至北横穿城市核心地带,包括众多连续而有着内在关联的建筑、道路组成。
    2. (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耳熟能详 潜移默化 精雕细琢 黄钟大吕 B . 如数家珍 耳濡目染 精益求精 黄钟瓦釜 C . 耳熟能详 耳濡目染 精雕细琢 黄钟瓦釜 D . 如数家珍 潜移默化 精益求精 黄钟大吕
    3. (3)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无论是微观叙事还是宏观描述,这些老照片都定格了瞬间的城市记忆 B . 这些老照片无论是宏观叙事还是微观描述,都定格了瞬间的城市记忆 C . 无论是宏观叙事还是微观描述,这些老照片都定格了瞬间的城市记忆 D . 这些老照片无论是微观叙事还是宏观描述,都定格了瞬间的城市记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今年秋分,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如期到来。2021年,中国粮食生产迎来“十八连丰”,总产量再创历史新高;2022年夏,中国夏粮产量达2948亿斤,勾勒全年“丰收答卷”。曾经,“馑”“旱”“凶”“歉”充斥我们的历史;现在,“饥荒”只留下一个遥远的背影。曾经,“如何养活中国人”让我们难以释怀;现在,中国人的饭碗被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对于一个数千年与饥饿抗争的民族而言,“吃饭”曾是多么关键而又沉重的命题!哪怕就问问上一代人,谁能想到,盼了千年的小康真能一朝梦圆;100年前,谁又能预料,  ①  !这一切都离不开“奋斗”二字。

    天道必然酬勤。过去几十年,全球摆脱饥饿的人口中有2/3在中国,第一个实现联合国“零饥饿”目标的发展中国家是中国,居民膳食结构超速向高能量、高蛋白转变的是中国!什么是由富而强?什么是历史巨变?  ② 

    大地、耕种、果实———永远代表着苦心不负、劳有所获,永远传递着踏实感和安全感。所以,丰收节不仅仅属于中国农民,  ③  。在这个节日到来之时,让我们在自己的行业中“行其田野,视其耕耘,计其农事”,共品事业之甘苦,长思奋斗之所得。

    1. (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比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四、写作(60分)
  • 8. (2017高一下·辽宁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商人发现并买下一块晶莹剔透、大如蛋黄的钻石。他请专家检验,专家大加赞赏,但为钻石中有道裂纹表示惋惜,并说:“如果沿裂纹切割成两块,能使钻石增值;只是一旦失败,损失就大了。”怎样切割这块钻石呢?商人咨询了很多切割师,他们都不愿动手,说是风险太大。

        后来,一位技艺高超的老切割师答应试试。他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然后指导年轻的徒弟动手操作。当着商人的面,徒弟一下子就把钻石切成两块。商人捧起两块钻石,十分感慨。老切割师说:“要有经验、技术,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