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生态文学作家们努力探索和尝试,让生态文学理念和实践在中国大地扎下根来。总结当代生态文学创作面貌,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质。
报告文学表现突出,多种文学体裁并进。早期生态文学多采取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文学形式以报告文学和散文居多。报告文学如徐刚写沙漠化防治的《穿越风沙线》,岳非丘写长江污染防治的《只有一条长江》等,可谓第一人称表达范例。散文如苇岸写华北大平原上动物、植物及农事活动的《大地上的事情》等,影响深远。近年来,小说和儿童文学领域也不乏生态文学佳作,带给我们惊喜。长篇小说周建新写人与海的《老滩》,儿童文学如黑鹤写动物的《银狐》等,都可圈可点。
全面观照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进展。近年来,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以及植被保护成效明显,生态文学作家以自觉的使命感和担当精神,关注和思考生态环境问题,热情讴歌和礼赞生态环境保护者。陈启文《穿越共和盆地》真实记录与反映新中国治沙成就,李云峰《汾河行思录》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等。这些作品涉及生态文明建设多个领域,呼吁人们提高生态环保意识,以更大力度、更多措施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以与时俱进的生态文明理念为当代文学增添新质。生态文学特征是什么?通过研究作家创作活动和作品,不难发现,生态文学一个重要特征是突出作家置身自然的体验和感受,或者说,作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及其体验和感受,这是生态文学的独特之处。生态文学作家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照,无论记人、叙事、状物、抒情,或是回溯历史、描摹心灵,都能从关注自然生态到走入人类内心,关注人类普遍精神生态。作家们以人文主义情怀,对人类社会生态问题进行理性深刻的剖析与反省,努力探寻人类走出生态困境的可能出路。
(选自李青松《生态文学绿意盎然》,2020年4月3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新冠肺炎病毒正在全球肆虐的时候,生态文学的话题似乎有了更多的关注度。传统的文学,长时间来被人们理解为是人的文学,是以个性的语言故事、人物探析表达人的社会环境存在感受和命运的文学,是围绕着人的价值利害情景展开的语言叙述。生态文学则是对包含着人类在内的所有自然对象和生命表现感受的一种叙述,其包含对象和目标显然是远远广泛于传统的文学界地的。生态文学有新的展开领域与活动舞台。因此,生态文学的开启,是一次深刻的文学变革与革命。
自古老的诗歌开始,文学就在以各种方式努力表达着人的社会感受和理想追求。经过几千年的时间和文学表达过程之后,如今人们渐渐地发现,仅仅依赖传统的文学观念和视野,着眼人类自己感受追求范围内的内容,已经很难解释和说明身边的人与环境、与他物的矛盾困窘关系与迷茫了。在人类痴迷地实现着自己的文化、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价值目标,甚至以近似疯狂的力量和速度呈现影响结果的时候,却对自身赖以生存生长的摇篮地球的破坏严重地忽略了,对于与人类一起生长于地球上的各种具有生命的动植物的被毁坏严重忽略了,以至发生了地球生态家园的严重危机。这个现实而严重的危机,正是传统文学的困窘之处和生态文学现象新生的时代背景,正是生态文学对传统文学以革命与变革的表现提出挑战的根源。在茫然的地方寻觅,在盘桓的地方发现,在新的方向目标下出发,这就是生态文学勃发生长的机会与能动进取的意义价值。
因此,当我们在这里谈论生态文学的时候,最先要清楚地意识和理解,生态文学同传统的文学有很大区别,更是与传统文学中那种几乎是以人为中心而展开的历史、政治、文化、民族等局限性特点的文学表达有着质地的不同。生态文学,应当是出于人类的认识感受、在全球视野仔细认真地探求地球生命如何相互依存、共生并长的途径,实现共同长远和谐发展目标的新的未来的文学。这种生态文学,是关乎地球平衡运行和地球物种整体健康冷暖命运的文学。只有在这样的视野下,方能够感受到她的魅力和瑰丽的身姿。
(选自李炳银《生态文学:文学的变革与革命》2020年4月2日《文学报》)
材料三:
生态文学是以生态作为创作和表现对象的一种文学形态。生态文学可以深入反映生态保护、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等问题,承担起文学反映现实、抚慰人心、启发思考的社会责任。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首要是中国主题、中国题材、中国成就、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的表现,它可以为世界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镜鉴。
生态属于全人类,生态文学更易具有世界普遍性,是可以被全人类读者广泛接受和认可的一种文学样式。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和中国样本,可以丰富和充实世界生态文学宝库。同时,生态文学对中国独特的生态保护解决方案、经验、模式的描绘和书写,也能为世界生态文学包括自然文学、动植物文学、环境文学等带去许多有益的启示。
今后,中国生态文学应继续沿袭参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做法,创作出更多体现绿色发展理念,反映绿色中国、美丽中国建设成就,赞美绿水青山,讴歌美好生活的作品。同时,生态文学也应继续致力于鞭挞那些肆意滥杀野生动物、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劣行为,推动人们思想和社会观念的变革,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素养。
(选自李朝全《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2020年3月1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一个站立在悬崖边的族群
晓华
在鸟儿的鸣叫里醒来,窗外微雨初歇,我们的梅州之行正式开始。
踏上梅州的土地,客家话便不绝于耳了,女孩子们说起来曲折婉转,男人们则带着浓重的喉音。虽然注意地听了半天,一句也没能听懂,但总算是学会了一个第一人称的字“亻厓”(ngai),客家人就是这样称呼自己的,这个字连字库里都没有,是单人旁加一个“悬崖”的“崖”的下半部分。在客家博物馆,迎面而来的就是这个巨大的“厓 ”字,占满了一面墙,可见这个字在客家文化里的分量,用讲解员的话来说,它就是客家精神的体现。客家人创造了这个字,人站在悬崖的边上,每走一步都如临深渊,客家人时刻在提醒自己身处危机之中,需要不停地奋斗。的确,这个族系在历史上就是一个不安定的群体,据说他们曾经历过六次大迁徙。客家先民发源于中原河洛一带,自东晋以来,为躲避战乱和灾荒,数次被迫大批向南迁移,辗转到闽、粤、赣交界之地,由于不断迁移,每到一处都如同过客,当地人称他们为“客”或“客人”,他们自己也以“客”自居,最终“客家”成了这个族群的代称。
一个以“客”为称的族群注定是会有一种不安定、不安全之感的,所以他们抱团取暖的心情才特别迫切。这种感觉在我一次次走进他们的围屋时越来越强烈。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大埔的蓝氏泰安楼,这个已经有700多年历史的建筑,至今依然稳稳地站立在那里,它的外墙像城墙一样的高大威武,有十几米高,近一米厚,大大小小的石块嵌在墙里,给人坚硬、稳固、凛然不可侵犯之感。大门和窗都很小,与房屋的整体很不相称,与采光和通风相比,客家人一定是认为防御更为重要。走进大门,里面别有洞天,中间是方形的二堂二横的祖祠,外环是一个三层的弧形小楼,青砖黑瓦,在远处青山的衬托下,气势巍然。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期待的林氏花萼楼的参观临时取消了,我只能在图片和书籍中一睹它的面目。花萼楼比我们看到的泰安楼还要早建一百多年,与泰安楼前方后圆的造型不同,它是标准的圆形土楼,而且是三个大圆,内环是一层的平房,二环是两层楼,三环是三层楼,这与我想象中的客家人的守城建筑相吻合,越中心,越低矮,越安全;越外围,越高拔,越抵御。据说它的门楼上还有蓄水池,有孔眼导出,那是为了防御火攻的装置,外墙开的是窄竖的长窗,平时通风,战时则可以作为枪孔,可见客家人为了族群的安全真是煞费苦心。
客家人把他们的住处统称为“客家围”,客家围屋充分体现了中国的传统礼制、伦理观念、阴阳五行、风水地理和哲学思想,也是客家文化的精华所在,而它的建筑艺术更是让人叹为观止。我们在梅州的南口镇,就看到了这样一个别致而完整的围屋——“南华又庐”。
我没有去细数它有多少间屋子,在里面转得真有点晕,从堂屋到花园,再从花园到走廊,从楼下到楼上,一间一间的屋,一个一个的天井,楼和楼之间还有天桥相连,它们既各自独立,又连成一体,分中有合,合中有分,再加上点缀其间的小花园和树木盆景,真是有目不暇接之感。尤其让人感到诧异的是围屋的两侧还各有一个戏台,是当年看戏打牌的地方,现在或许已作别用,但仍可以想象当年的热闹场面,八个大家庭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老老小小也有上百号人吧,如今安静的老屋里曾经是怎样的人头攒动,欢声笑语。
在一个小天井墙壁的老照片上,我看到了一群风流倜傥、自信满满的年轻人,他们穿着西装旗袍,在南华又庐原先的铁艺大门前摆出各种随意的姿势,很文艺的样子,这张颇有现代感和西洋感的照片与老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客家人就是这样,走出去再走回来。但是,我总感觉到,这群看似走出村落走出国门的人,当他们重新回到客家的聚集地,重新来修建自己的家园的时候,他们的危机感和不安全感会再次涌上心头,因为我分明看到了这座房子与其他的围屋一样,防御工事修得相当仔细,它除了在最高处建了两个炮楼外,在围屋的四周都有观察口和射击口,从观察口往外望,周围的情况一目了然,而从房屋的外观整体上看,这些小洞却不易被人发觉,所以,当危险尚未到来之时,他们已经早早地做好了准备。这真是一个站立在悬崖边的族群。
走出南华又庐,已是黄昏,四周是稻田,青青的稻谷映着夕阳,宁静,安详。曾经在外族进犯时被迫南迁的客家人饱尝过颠沛流离之苦,如今风调雨顺,那种危机感也许不那么强烈了吧,但是我想,保全自己、不妥协、不受辱的客家传统和精神恐怕已经深入骨髓,他们会不停地奋斗的。无论是有意识地顽强地保留方言母语的语言心理,还是建造庞大的族群聚居的围屋,还是那些振聋发聩的名字,都让我们油然而生敬意。
(有删改)
李泌,字长源,魏八柱国弼六世孙,七岁知为文。尝赋诗讥诮杨国忠、安禄山等,国忠疾之,诏斥置蕲春郡。
肃宗即位灵武,泌谒见,陈天下所以成败事,愿以客从。始,军中谋帅,皆属建宁王,泌密白帝曰:“建宁王诚贤,然广平冢嗣 , 有君人量,岂使为吴太伯①乎?”帝曰:“广平为太子,何假元帅?”泌曰:“使元帅有功,陛下不以为储副,得耶?”帝从之。初,帝在东宫,李林甫数构谮,势危甚,及即位,怨之,欲掘冢焚骨。泌以天子而念宿嫌,示天下不广,使胁从之徒得释言于贼。帝不悦。对曰:“上皇春秋高,闻陛下录故怨,将内惭不怿。万有一感疾,是陛下以天下之广不能安亲也。”帝感悟。因从容问破贼期,对曰:“贼掠金帛子女,悉送范阳,有苟得心,渠能定中国邪?华人为之用者独周挚高尚等数人余皆胁制偷合至天下大计非所知也不出二年无寇矣陛下无欲速”崔圆以泌亲信,疾之,泌隐衡山。
德宗在奉天,召赴行在。时李怀光叛,岁又蝗旱,议者欲赦怀光。帝博问群臣,泌破一桐叶附使以进,曰:“陛下与怀光,君臣之分不可复合,如此叶矣。”由是不赦。贞元三年,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初,张延赏减天下吏员,泌请复之,曰:“今户口虽耗,而事多承平十倍。陛下欲省州县则可,而吏员不可减。所谓省官者,去其冗员,非常员也。”又条奏:“左右赞善三十员,其二十员可罢。如旧制,诸王未出阁 , 官属皆不除。”德宗悦。是时,州刺史月奉至千缗 , 而京官禄寡薄,自方镇②入八座③ , 至谓罢权。泌以为外太重,内太轻,乃请随官闲剧,普增其奉,时以为宜。
赞曰:泌之为人也,异哉!其谋事近忠,其轻去近高,其自全近智,卒而建上宰,近立功立名者。
(节选自《新唐书•李泌传》)
【注】①吴太伯:姬姓,其父为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太伯虽排行老大,但其父欲传位于三弟季历及其子姬昌,太伯遂避让,迁居江东。②方镇:拥有兵权而管理一方的长官,文中指节度使。③八座:一般用作尚书或高级官员的代称,文中指京官。
①泌谒见,陈天下所以成败事,愿以客从。
②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٠春日寄内
苏辙
春到燕山冰亦消,归骖迎日喜嫖姚注。
久行胡地生华发,初试东风脱敝貂。
插髻小幡应正尔,点盘生菜为谁挑。
附书勤扫东园雪,到日青梅未满条。
注:嫖姚(piáo yáo),劲疾貌。
在庆祝建党百年的历史时刻,反映中国共产党创建历程的电视剧《觉醒年代》一经播出,即引发广大观众的热烈关注。该剧讲述了1915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的这段历史,这是一个国运飘摇、 的艰难时世。
《觉醒年代》以独特的艺术审美,让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具有了更加感人的艺术魅力。一是该剧所采取的叙事手法和史诗风格,与所讲述的历史内容 , 形质交融,既让观众内心感受到雄浑悲壮的审美体验,也获得了强烈的思想震撼。二是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中,更加注重细腻、委婉、深情、动人的情感渲染、人性剖析和对人物独特性格的揭示。《觉醒年代》塑造的人物 , 伟人的形象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可敬可爱。“情与爱”的注入,让伟人们不再是百年间千里独行的“苦行僧”,而是真的在中国的土壤里落了地,生了根,开出了感人肺腑、明艳活泼的花朵。三是剧组坚持“以史为据、以人为本”“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尽可能呈现历史真实、传递爱国情怀,无论剧本、表演,还是服装、化妆、道具,各环节都力求 。
2021 年 7 月中国航天员在空间站首次完成出舱活动。( )机械臂相当于空间站的左膀左臂,主要
用来完成载荷搬运、大范围转移等任务,能够辅助对接实验舱和核心舱。
作为我国首个可长期在太空轨道运行的机械臂,空间站核心舱机械臂肩部设置了 3 个关节、肘部设置了 1 个关节、腕部设置了 3 个关节, 。每个关节对应 1 个自由度,就如同人的手臂 一般,具有 7 个自由度的活动能力。 , 机械臂能够实现自身前后左右任意角度与 位置的抓取和操作,为航天员顺利开展出舱任务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为扩大任务触及范围, 。机械臂的肩部与腕部各安了一个末端执行器,配 合各关节的联合运动,从而实现在舱体上的爬行转移。
2023年2月开学那天在接待学生返校时我经历一段“温情”的时刻,在学校门口一位满脸镌刻着时光记录的父亲给孩子大包小包的拎着,他们是从出租车下来的,但是走的时候这位父亲是过马路等大巴车走的。曾经我也是被自己父亲送去学校入学的,如今我成为了一位父亲。我在原地回忆着以前的种种,据我母亲和我说:以前只有放假我从学校回来时候我家人才会舍得买多一些鱼啊,肉啊,虾啊等等营养价值高的食物;因为我家人想我能考上个好的大学,以后别那么辛苦,有个好的前程!
以上内容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