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青岛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

更新时间:2023-05-31 浏览次数:19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共29分)
  • 1. (2023高一下·青岛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学术基础是考古学,中国现代考古学之所以能够承担这样的任务并取得目前的成就,缘于其研究扎根于中国广袤的土地;揭示了创造中华文明起源的先民们与这片土地真实的互动。

    中华文明的独特性,与这片土地的地理形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类文明的起源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有大型河流为农业的稳定提供基础,二是生活环境周边有天然屏障为文明的存续提供保障。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古巴比伦依托两河流域,在伊朗高原、安那托利亚高原和波斯湾的包围下发展起来;古埃及依托尼罗河三角洲,在沙漠、地中海和红海的包围下发展起来;古印度依托印度河流域,在喀喇昆仑山脉、兴都库什山脉和印度洋的包围下发展起来。而古代中国的文明尺度,却不是一两条河流的流域和一块拥有天然屏障的地理空间可以概括的。

    中华文明诞生的舞台空间广阔,地形多元,以高原以及大海为天然屏障,内部拥有高原、盆地、平原等丰富多样的地形,划分出各具特色的地理单元。中华文明起源依托的河流众多,水系发达,又因为流域地形的多元而拥有丰富的支流水系,塑造出自成一体而又融汇连通的地理空间。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发现表明,正是在这若干大河及其支流流经的无效个地理空间内,诞生了“灿若星斗”的早期中华文明:湟水、洮河流域孕育了马家窑文化,渭河、泾河流域孕育了仰韶文化,钱塘江和太湖流域孕育了良渚文化等等。在这片广阔而又独立的空间里,多元的文化沿着相通而汇聚的水系在冲突与交流之中不断融合,逐渐塑造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独特气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揭示的,不只是中国史前文明的发展水平和分布格局,更是中华文明这一优秀基因的源头所在。

    中华文明诞生的这片土地空间广阔而多元,水系丰富而汇通,又因主体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主导的太平洋西岸地区而多水旱之患,所以自古就需要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人群在水利、救灾、交通等公共领域开展广泛的协调合作,才能实现群体的存续和文明的发展,达到“天下太平”之境。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对“统一”和“大同”的追求由此发端。

    无论是良渚古城气势恢宏的水坝,还是秦始皇辐射天下的驰道,抑或是隋炀帝沟通南北的大运河,都是中国人数千年不变的文明初心在这片土地上刻下的痕迹。当我们通过考古工作重新认识它们的时候,我们不仅可以感叹于祖先为文明发展所做的努力,更可以坚定我们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和信心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探索的是文明的过往,其成墨却昭示了中华民族甚至整个人类的未来。进入新时代,中国考古学对此依然重任在肩。

    (摘自高逸凡《中华文明探源的历史意义与中国考古学的未来之路》)

    材料二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华文明既是在自身文化传统基础上形成的原生文明,在形成过程中,也与域外其他文明发生交流、碰撞与融合。

    大约5000年前,发源于西亚地区的小麦和家畜黄牛、绵羊等经中亚传入我国西北地区,并继续向中原地区传播,丰富了中原地区农作物和家畜的种类,在黄河流域形成了五谷农业体系和家畜饲养体系。与此同时,来自西亚地区的冶金术经我国西北地区传入黄河中游地区后,与此前仰韶和龙山时代已经掌握的高温烧制陶器的技术相结合,诞生了青铜容器铸造技术,为夏商周王朝时期辉煌的青铜文明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放眼世界其他原生文明,无论是两河流域文明、古埃及文明,还是印度河流域文明皆是如此。至于世界各地非原生文明地区,更是由于接受了周围地区业已成熟的文明影响,从而加快了本地区的文化和社会发展,甚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例如,日本列岛的史前文化在自身基础上发展缓慢,进入公元前五六世纪,中国周代的稻作与粟作农业技术和青铜器经由朝鲜半岛传至日本列岛西部。进入公元一世纪后,日本列岛西部九州地区的一些小国向东汉王朝朝贡,与汉王朝建立了直接联系。由此,中国汉文化传入日本,稻作技术、铜器和铁器的制作技术陆续被其接受,大大促进了日本古代历史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考古学大力吸收借鉴欧美国家先进的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和理念,特别是各种自然科学的方法手段,令中国考古学焕发生机活力,极大提升了中国考古学分析研究古代遗存并从中提取各种信息的能力。加之中国具有5000多年文明史,历史实化精彩纷呈。地下遗迹遗物极为丰富,我们采用这些技术手段研究出的成果,远远超过欧美发达国家应用它们所得到的信息量。这是我们作为文明古国拥有考古沃土的得灭独厚之处。比如,关于良渚水坝的建筑年代,学术界曾有争论,通过对水坝建筑材料“草裹泥”中的草茎进行测年,确定了水坝是在约5000年前修建的。

    无论是历史经验,还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现实变化都充分说明,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保持活力的法宝。一切生命有机体都需要新陈代谢,否则生命就会停止。文明也是一样,如果长期自我封闭,必将走向衰落。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

    (摘自王巍《从中华文明探源看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中华文明诞生的地理空间自成一体又融汇连通,并不符合人类文明起源的基本条件。 B . 两河流域为古巴比伦农业稳定提供基础,高原与海湾的包围为其文明存续提供保障。 C . 中华文明对统一的追求,发端于空间广阔多元、水系丰富汇通又多干旱之患的状况。 D . 日本列岛的史前文明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是因为其陆续接受汉朝文化成熟的技术。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中国现代考古学取得的成就启示人们,中华文明探源应关注人和周围环境的真实互动。 B . 如果不是多元文化在冲突交流中不断融合,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独特气质就难以形成。 C . 从良渚水坝在两则材料中都被提及可推知,良渚文化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对象。 D .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获得远超欧美的信息量,可以看出先进技术对考古起着决定性作用。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契合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 .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持续勾勒和描绘着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壮阔图景,让人民群众切实了解到我们的民族和文化如何走到今天。 B .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突破了西方学术界的标准,提出了判断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为中国乃至世界文明起源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C .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D .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示我们,要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
    4. (4) 两则材料都提到了古埃及文明,请简要分析其论证目的有何不同。
    5. (5) “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存在的价值。”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2. (2023高一下·青岛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马兰花

    李德霞

    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

    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

    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马兰花只当没听见。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

    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

    日子水一样流淌。转眼,一个月过去。

    这天,马兰花卖完莱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日头从西边出来啦?”

    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犒劳你的。”

    马兰花看着男人说:“到底咋回事?”

    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

    “信里都说了些啥?”

    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嘛。”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信中写道:“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了。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这笔钱。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多出来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儿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马兰花刚从市场接菜回来,三孬就急忙告诉她麻婶生病住院的事,还鼓动她到医院向麻婶女儿要钱,说明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 B . 小说以麻婶出事开篇,用交代麻婶借钱一事,引出下文马兰花去医院看望麻婶、夫妻俩因还钱引发冲突这一情节。 C . 小说以麻婶女儿来信作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一又在情理之中,不仅呼应了故事留下的悬念,还巧妙地造成了情节的逆转,颇具艺术匠心。 D . 马兰花与麻婶两家之间的故事温馨感人,蕴含着作者对当下社会伦理道德和人际关系的忧虑与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2. (2) 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 (3) 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二、古诗文阅读(共49分)
  • 3. (2023高一下·青岛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荀彧字文若,颖川颍阴人也。彧年少时,南阳何颙异之,曰:“王佐才也。”初平二年,或去绍从太祖。太祖大悦曰:“吾之子房也。”以为司马。明年,太祖领兖州牧。兴平元年,太祖征陶谦,任或留事。

    会张邈、陈宫以兖州反,潜迎吕布。彧知邈为乱,即勒兵设备,驰召东郡太守夏侯惇。惇至,其夜诛谋叛者数十人,众乃定。豫州刺史郭贡帅众数万来至城下,或言与吕布同谋,众甚惧。贡求见彧,彧将往。惇等曰:“君,一州镇也,往必危,不可。”或曰:“贡与邈等,分非素结也,今来速,计必未定。及其未定说之,纵不为用.可使中立。若先疑之,彼将怒而成计。”贡见彧无惧意,谓鄄城未易攻,遂引兵去。彧常居中持重,太祖虽征伐在外,军国事皆与或筹焉。太祖问或:“谁能代卿为我谋者?”彧言:“荀攸、锺繇。”先是,或言策谋士,进戏志才。志才卒,又进郭嘉。太祖以或为知人,诸所进达皆称职。建安五年,与绍连战。太祖保官渡,绍围之。太祖军粮方尽,书与彧,议欲还许以引绍。或曰先退者势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太祖乃住遂以奇兵袭绍别屯,斩其将淳于琼等,绍退走。八年,太祖录彧前后功,表封彧为万岁亭侯。十二年 复增彧邑千户,合二千户。十七年,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密以谘彧。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会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因辄留彧。太祖军至灞须,彧疾留寿春,以忧蔓,时年五十,谥曰敬侯。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十》)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彧曰/先退者势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太祖乃住/ B . 彧曰/先退者势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太祖乃住/ C . 彧曰/先退者势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太祖乃住/ D . 或曰/先退者势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太祖乃住/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素结指平时勾结,“素”字与《陋室铭》中的“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的“素”字含义不同。 B . 如此是指像这样,“如”字与《赤壁赋》中的“浩浩乎如冯虚御风”的“如”字的含义相同。 C . 劳军指慰劳军队,“军”与中“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的“军”含义相同。 D . 疾留指因生病留守,“疾”与中“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的“疾”字含义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荀彧年少有才,南阳人何颙称赞其是辅佐帝王的良才,后来荀彧归附魏太祖,亦被赞有张良之才。太祖虽征战在外,军国大事都要与荀彧筹划。 B . 太祖征讨陶谦时,任命荀彧担任留事,他及时发现了张邈等人的反叛行为,诛杀叛将,稳定局面。后又不顾个人安危出见郭贡,最终使其退兵。 C . 官渡之危时,因为军粮将尽,太祖本打算退兵许县以引开袁绍军队,后在荀彧的建议下就地坚守,进而以奇兵偷袭袁绍的其他军营,斩其大将。 D . 太祖先前对荀彧赞赏有加,让其晋爵加邑,后荀彧反对太祖晋爵,认为太祖应怀忠诚之心,保持退让,两人关系出现裂痕,荀彧最终忧郁而死。
    4. (4) 郭贡最终带领军队离开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5. (5)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③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④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 4. (2023高一下·青岛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暑旱苦热

    王令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首句用一“屠”字,把风当作刀,希望清风“杀掉”暑热,却不能成功,表达了诗人对暑热的强烈憎恶。 B . 落日本该下山,诗人却写它犹如生了翅膀,飞上了山,表现了盼望太阳赶快坠落、凉爽快些到来的心理。 C . 颔联由描写转入议论,写人们担心江海枯竭,连上天也害怕银河干枯,直接表达对民生的忧虑。 D . 颈联宕开一层,诗人因暑热而思冰雪,由热思寒,从而触发了对清凉世界昆仑山和蓬莱岛的联想。
    2. (2) 本诗既有丰富的浪漫主义色彩,又有强烈的现实主义思想,请结合尾联简要分析。
  • 5. (2023高一下·青岛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好场景:
    2. (2) 《谏太宗十思疏》开篇用生动的比喻推理引出本文的中心论题:“”可谓喻巧而理至。
    3. (3) 《诗经·大雅》中有“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告诉人们要善始善终,《谏太宗十思疏》中:“”也论述了同样的道理。
    4. (4) 古典诗词中常用“流水”这一意象比喻时光的流逝,或代指知音,或表达不尽的愁情,或以景衬情,如“ ”。
    5. (5)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化用诗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词句是“ ”。
    6. (6) 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这首词中描摹了洞庭月色,并抒发了自己的怀抱,他“”的胸怀,与洞庭月下“”的气象融合,超越了世俗的宠辱得失,体现出词人高洁的人格。
    7. (7) 《登岳阳楼》中的“”两句,表达了杜甫面对国家动荡不安而报国无门的哀伤。
    8. (8)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写道: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偶然听到《牡丹亭·游园》中的“”两句,戏中女子思索如何度过美好的春天,感叹何人才有这欢心愉快。黛玉听后不觉点头自叹。
三、语言文字运用(12分)
  • 6. (2023高一下·青岛月考) 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的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申提出,世代定居的传统中国社区本质上是熟人社会。在熟人社会中,人们做事靠的       。在这个社会体系中出了案子,首先关乎的       。乡绅会“先照例认为这是件全村的丑事”:“这简直是丢我们村子里脸的事!你们还认了错,回家去。”费孝通说乡土中国的最高理想是“无讼”,就好像足球比赛中每个人都能自觉遵守双方的规则,而犯规的代价       。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首要的技能               

    ①不是金钱和利益,而是名声和面子

    ②不单是被罚,更是整个团队的耻辱

    ③不是赚钱致富,而是分辨善恶美丑

    ④不是商业和法治,而是道德和礼治

    A . ①③②④ B . ③②①④ C . ①④②③ D . ④①②③
  • 7. (2023高一下·青岛月考) 下面是某高中学校文学社社长草拟给高校一位《乡土中国》研究专家的邀请函。以下4处画线句中,表达恰当的一项是(  )

    尊敬的***教授:

    您好!

    我是**学校的文学社社长。[甲]您的大名,如雷贯耳。您对《乡土中国》的研究很有造诣。4月23日下午,我校将举行读书节开幕式,诚邀您做《乡土中国》读后感写作的辅导报告。[乙]无论如何,您一定要千方百计过来。随函寄去10篇《乡土中国》的读后感,[丙]我有一篇屈居其中。[丁]请您拜读和赐教 , 不胜感激。我和同学们热切期待您莅临指导!

    ***

    2022年4月20日

    A . B . C . D .
  • 8. (2023高一下·青岛月考)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拟在《红楼梦》剧中编入能体现“差序格局”典型场景的几出戏。下列是编剧打算选编的场景,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A .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B . 周瑞家的送宫花 C . 皇恩重元妃省父母 D .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 9. (2023高一下·青岛月考)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宗庙会同,“宗庙”是指天子或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会同”是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其中“会”是指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是指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B . 疏,奏文的一种,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疏”始创于汉代,用途广泛,论谏、劝请、陈乞、待罪、推荐、辞官等,均可用“疏”。 C . 《窦娥冤》是元杂剧的代表性作品,其作者关汉卿与马致远、王实甫、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且关汉卿位居首位。 D . 元杂剧的角色大致可分为旦、末、净、杂四类,旦是女角,女主角称正旦,如窦娥;末是男角,外末指次要男演员;净俗称“花脸”,如《窦娥冤》里的公人;杂是杂角,如孛老、卜儿、孤等
四、写作(60分)
  • 10. (2023高一下·青岛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配止现代曲调、改编成流行歌曲的古诗《琵琶行》在网上走红;3D打印技术在一些传统建筑的设计上大显身手;疫情严重时期,网络授课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方式······互联网时代,很多传统的东西,在被新方法创新传承着。

    青少年作家协会举行以“互联网时代的传统与创新”为主题的作文竞赛,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议论文,表达你的感触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