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学期...

更新时间:2024-07-29 浏览次数:38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 1. 国民党一大选出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或中央候补执行委员,共产党员李大钊、毛泽东、林伯渠等10人当选,约占总数的四分之一。这反映出(    )
    A . 共产党取得国民革命领导权 B .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精神 C . 共产党掌握独立的革命武装 D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 2. (2024八上·从江期末) “从实践意义说,这次转移是由城市到农村的历史转折点,是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开端。”材料中的“这次转移”是指(   )
    A . 进军井冈山 B . 红军长征 C . 挺进大别山 D . 转战陕北
  • 3. (2023九下·姜堰月考) 《中国共产党简史》中写道:“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永远不变的军魂。这一根本原则和制度,发端于南昌起义,奠基于三湾改编,定型于。”文中横线处的内容应是(    )
    A . 八七会议 B . 古田会议 C . 遵义会议 D . 中共七大
  • 4. (2023九下·姜堰月考) “将他们(博古、李德)‘轰’下了台,这样重大的决定,不是经共产国际提出,而是由中国共产党自己做出,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材料所述史事反映的会议(   )
    A . 决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 B . 决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C . 指明中共战后奋斗方向 D . 保证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 5. (2023九下·姜堰月考)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国军民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抵抗。请仔细观察下图,判断它是哪场会战的示意图(   )

    A . 淞沪会战 B . 武汉会战 C . 广州会战 D . 长沙会战
  • 6. (2023八上·期末) 有人认为,武汉会战结束后,中国军队在战略层面取得胜利。这一观点的依据是(    )
    A .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B . 国民党军队取得抗战首次大捷 C . 中国军队开始战略反攻 D . 中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主战场
  • 7. 抗战期间,漫画家“以笔为刀,以画抗战”创作出许多优秀作品。以下作品共同传达出(    )

    A . 抗战胜利的喜悦 B . 抗战必胜的信念 C . 对国民党消极抗日不满 D . 民众希望国共联合抗日
  • 8. (2024九下·高州模拟) “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空前的胜利,它把中国历史划开了两个时代,在今天以前,是我们屈辱悲苦的黑暗时代,自今天起,将是我们富强康乐自由平等的光明时代。……中国五十年及东北十四年的大耻,今日得以昭雪。”文中“空前的胜利”、“中国五十年”及“东北十四年的大耻”分别是指(    )
    A . 南京解放、《南京条约》、九一八事变 B . 南京解放、《辛丑条约》、七七事变 C . 抗战胜利、《马关条约》、九一八事变 D . 抗战胜利、《马关条约》、七七事变
  • 9. (2024八上·射洪期末) 1945年8月,《新华日报》发表群众来信说:“毛先生来渝,证明了中共为和平、团结与民主而奋斗的诚意和决心,这的确反映和代表了我们老百姓的要求。”材料中的“毛先生来渝”取得的成果是(   )
    A . 实现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B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C . 国共签署了“双十协定” D . 实现了民主统一、和平建国
  • 10. (2023九下·姜堰月考) 关于党的发展制度,七届二中全会规定“城市党员的发展对象,主要应是产业工人,其次是手工业工人、店员和学生”,强调把工人阶级中的先进积极分子吸收到党的队伍中来,并适当控制农村党员的发展速度。这一规定( )
    A . 适应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B . 促进民主革命取得全国胜利 C . 奠定了新中国成立理论基础 D . 确立了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
  • 11. (2024八上·射洪期末) 在中国革命史的历史长卷中不难找到一座大山的名字,它呈西北东南走向,绵延千里,直插入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带,它就是大别山。大山无言,却在1947年见证了(    )
    A . 解放战争的打响 B . 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 C . 战略决战的开始 D . 人民解放军彻底消灭了国民党军主力
  • 12. (2023九下·姜堰月考) 如图所示战役的意义是(   )

    A . 推动了工农革命运动的发展 B . 开始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斗争 C . 揭开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D . 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 13. (2023八上·江油期末) 下表是1932年社会局统计的北平市各类车辆数量(单位:辆)。这反映出近代交通工具(   )

    类别

    自行车

    人力车

    马车

    汽车

    摩托车

    骡马大车

    数量

    64100

    42900

    300

    2200

    40

    9400

    A . 呈现出新旧并存的特征 B . 受到新式教育发展的影响 C . 体现出自由平等的风尚 D . 变化首先出现在沿海地区
  • 14. (2023九下·姜堰月考)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下列哪一图片所示内容是本次会议上决定的?(    )
    A .   B . C . D .
  • 15. (2023九上·宣城开学考) 下图是长津湖战役中“冰雕连”一位战士写下的绝命诗。据此可知,“冰雕连”肩负的神圣使命是(   )

    我爱亲人和祖国

    更爱我的荣誉

    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者战士

    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

    哪怕是冻死

    我也要高傲的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A . 解放全中国 B .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C . 向工业化进军 D . 建设现代化钢铁长城
  • 16. (2023七下·肇州月考) 下图为1953年创作的宣传画《把更多的钢铁送到祖国建设的最前线》。该宣传画体现了我国(    )

    A . 人民打败美帝国主义的坚定信念 B . 土地改革后农民支持工业的决心 C . 一五计划时期工人建设祖国的热情 D .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工人的愿望
  • 17. (2023八下·高邮月考) 1953年12月,新中国进行了全国规模的基层选举。许多工业、农业和其他各方面的优秀人才被选为人民代表,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体人民参加的空前规模的普选。由此可知,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基础的是(   )
    A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 18. (2024八下·潮州期末) 1956年,全国手工业工人代表、雕刻家杨士惠在献给毛主席的喜报信中写道:“毛主席、共产党指出了合作化的方向,给我们开辟了光明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这突出表现了(   )
    A . 获得民族独立的自豪 B . 对人民当家作主的骄傲 C . 实现公私合营的喜悦 D . 对中国发展道路的认同
  • 19. (2023九下·姜堰月考)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下列他的论断或著作标志中国共产党对适合本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有了一个良好开端的是(   )
    A . 政权是从枪杆子中取得 B .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C . 《论持久战》 D . 《论十大关系》
  • 20. (2023九下·姜堰月考) 下表是1953-1980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其中1963-1965年增长最快,主要原因是(   )

    时间

    年均增长率(%)

    1953—1957年

    4.5

    1958—1962年

    4.3

    1963—1965年

    11.1

    1966—1970年

    3.9

    1971—1975年

    4.0

    1976—1980年

    5.1

    A . 优先发展农业的政策 B . 工农业生产平衡发展 C . “八字方针”的实施 D . 苏联经济援助和扶持
  • 21. (2023九下·姜堰月考) 2020年3月,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新闻宣传中心携手中国航天基金会等,发起纪念某航天成就五十周年的作品征集和评选活动。该航天成就应是(   )
    A .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着陆 B . 嫦娥五号成功采集月球样本 C . “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D .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 22. (2024八下·衡阳期末) 西方曾有人断言: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可能兼容,社会主义不可能搞市场经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实践和理论总结,有力而响亮打破了这个谶言。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是(   )
    A . 中共十二大 B . 中共十四大 C . 中共十五大 D . 中共十九大
  • 23. (2023·阿荣旗一模) 观察下图,1978—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增长,这主要得益于(    )

    A . 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 B . 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 C . 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D . 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 24. (2024八下·茂名期末) 某校九年级一班在设计板报内容时选取了以下几个部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符合这些内容的板报主题应该是(   )
    A . 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思想成果 B . 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社会主义理论 C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指导思想 D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
二、综合题
  • 25. (2023九下·姜堰月考) 阅读材料,回到问题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

    材料一:《决议》对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的四个历史时期进行了总结,每个时期的奋斗都有标志性的特点。

    时期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特点

    浴血奋战百折不挠

    自力更生发愤图强

    解放思想锐意进取

    自信自强守正创新

    史实

    A

    B

    C

    D

    材料二:《决议》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之一是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共产党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样为世界和平稳定作出重要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仅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进程,摆脱了西方那种靠殖民掠夺的模式,为人类发展开辟了新道路。

    ——摘编自陈伟等《党的百年奋斗深削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

    材料三:《决议》总结提炼了百年党史积累的宝贵经脸,即“十个坚持”。“十个坚持”既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其中,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是党百年奋斗的胜利之本和根本价值追求。

    ——摘编自王毅《“十个坚持”的逻辑体系与深刻内涵》

    1. (1) 将下列史实填入A、B、C、D的相应位置。(写序号)

      ①大庆油田建成②四大经济特区设立③红军长征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A.B.C.D.

    2. (2) 写出上表中各个时期开始的标志。

      ;②;③;④

    3. (3) 运用具体史实,说明中国共产党为抗日战争胜利所作的贡献(写出史实即可)。依据材料二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
    4. (4) 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史实说明“坚持人民至上是党百年奋斗的胜利之本和根本价值追求”。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哪一百年奋斗目标已经实现?
  • 26. (2023九下·姜堰月考) 讴歌青春力量,礼赞青春人物。某校九年级(1)班在五四青年节开展了下列活动

    活动一图片展

    活动二歌咏赛

    活动三 故事会

    故事一真正的少年英雄

    1933年8月5日,少共国际师宣告成立。全师由1万多名青年组成,党团员占70%以上,战士平均年龄18岁左右,还有不少十四五岁的红小鬼。全师指战员宣誓“我们是工农的儿子,准备以最后一滴血,为着苏维埃奋斗到底!”当十几岁的孩子扛枪战斗在第一线时,这些少年义无反顾,甘愿流尽最后一滴血,他们是真正的少年英雄。

    故事二舍身炸碉堡的战斗英雄

    董存瑞(1929-1948),1945年7月参加八路军。1948年5月25日,参加隆化战斗,身为爆破组长的他率领全班连续炸掉4座炮楼、5座碉堡。部队在冲锋时遇到一座隐蔽的桥型暗堡中的机枪猛烈火力的封锁。他抱着炸药包冲到桥下,发现无处安置炸药,而总攻时间已到,于是毅然托起炸药包抵住桥身炸毁暗堡,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道路。

    1. (1) 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回答图一学生们哪一口号最能反映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性质?说明图二画作“启航”的寓意。
    2. (2) 由《国民革命歌》歌词指出国民革命的重要任务。《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里发出的时代最强音是什么?
    3. (3) 故事一中少共师孩子们心中怀着怎样的信念甘愿流尽最后滴血?根据故事二说出董存瑞军旅生涯经历的两个历史时期。作为革命英雄,他们具有怎样共同的优秀品质?
    4. (4) 通过以上活动,请青春的你写下对青春的寄语。
  • 27. (2023九下·姜堰月考) 史料承载着历史信息,记录了历史进程,对于建构历史解释具有重要价值。

    【实物史料——见证历史】

    【文献史料——印证历史】

    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模式。这种模式……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口述史料——回忆历史】

    口述人:陆德兴(上海第三钢铁厂退休职工)调查人:澎湃网记者

    口述内容:

    我叫陆德兴,今年71岁,是土生土长的浦东人。“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在九十年代开发开放之前,从外滩看过来,浦东就是一片小渔村。浦东的交通、生活设施都很不方便,老百姓的居住条件也很差。1990年,国务院正式宣布开发开放浦东。随之而来的,是交通越来越便利、生活越来越方便,高楼大厦一幢幢建起来。一些省份和国企也在浦东投资建造了自己的高楼。那时从浦西看浦东,是一派热闹的建设景象。就这样,浦东越来越繁华。

    1. (1) 图一反映了当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率先进行了怎样的探索?图二表明我国出现了哪种经济现象?
    2. (2) 根据材料,说明这种“僵化模式”的弊端及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随着改革深入,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转型?
    3. (3) 依据口述内容,概括上海浦东前后的巨变及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典型代表。
    4. (4) 综合以上史料研读,你能得出怎样的史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