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磁场看不见摸不着,但可以借助小磁针感知它的存在
②磁感线是磁体周围空间实际存在的曲线
③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产生的
④越靠近磁极的地方磁感线越密
①地壳中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也就是金属铝
②地壳中非金属元素的总含量大于金属元素,种类少于金属元素
③人体中只含有非金属元素,没有金属元素
④人体中氢、氧元素含量很高,这与水占人体质量的70%以上有关
粒子名称 | 质子数 | 中子数 | 电子数 |
A | 14 | 14 | 14 |
B | 26 | 30 | 24 |
C | 14 | 14 | 18 |
D | 14 | 18 | 14 |
【提出问题】 影响感应电流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建立猜想】
猜想1:切割磁感线的速度大小会影响感应电流的大小。
猜想2:磁场强弱会影响感应电流的大小。
验证猜想1:当圆盘转速增大时,电流表指针偏转角度增大。
验证猜想2:保持圆盘转速不变,换用发现电流表指针偏转角度更大。
【实验结果】根据本实验可知,影响感应电流大小的因素有切割磁感线的速度、磁场强弱和。
【评价交流】上述实验中金属圆盘均逆时针转动,某同学发现电流表指针在实验中都向一个方向偏转。若想让电流表指针向另一个方向偏转,则可。
实验次数 | L/m | I1/A | I2/A | r/m | F/N |
1 | 1 | 0.2 | 0.2 | 0.1 | 1.0×10-7 |
2 | 1 | 0.1 | 0.2 | 0.1 | 0.5×10-7 |
3 | 1.5 | 0.2 | 0.2 | 0.1 | 1.5×10-7 |
4 | 1 | 0.2 | 0.2 | 0.05 | 2.0×10-7 |
5 | 1.5 | 0.2 | 0.4 | 0.1 | 3.0×10-7 |
分析表格实验数据,可获得的结论是。
原子种类 | 1个原子的质量/kg | 相对原子质量 |
氢 | 1.674×10-27 | 1 |
氧 | 2.657×10-26 | 16 |
碳12原子 | 1.993×10-26 | 12 |
已知两电路电源电压均为6V,保持不变,压力传感器R的阻值随所受压力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压板重力不计,电磁铁线圈电阻不计。
体重 | 小于等于15kg | 5-23kg | 23-40kg | 大于40kg |
每次用量 | 30mg | 45mg | 60mg | 75mg |
假如患病儿童的体重是20kg,在治疗过程中,需每天服用“利托那韦”药片2次,一个疗程5天,那么该患儿一个疗程共服用粒。(每粒药片含“利托那韦”75mg)
时间 | 人物 | 对“原子—分子”的认识 |
1803年 | 道尔顿 | 元素由微小的不可分的原子组成;不同元素的原子以简单数目比形成不可再分的原子——“复杂原子”。 |
1809年 | 盖·吕萨克 | 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不同气体中含有相同数目的原子(包括“复杂原子”)。 |
1811年 | 阿伏加德罗 | 提出分子学说。引入分子概念,指出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随后科学家们确立并逐步完善了“原子—分子”学说。 |
1897年 | 汤姆生 | 提出电子嵌于原子表面的枣糕型原子结构,否定了“原子不可再分“的观点。 |
1903年 | 卢瑟福 | 用a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推翻了汤姆生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为建立现代原子理论打下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