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2023年中考历史模拟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3-05-24 浏览次数:77 类型:中考模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 目要求的。
  • 1. 传说中“黄帝发明了陶器,炎帝发明了酿酒”;山东省龙山文化遗址出土了距今4000多年的黑陶杯。这一考古发现可以印证(    )
    A . 炎黄二帝的真实存在 B . 中华文明起源于今山东 C . 该陶杯是黄帝的作品 D . 先民们已学会制作陶器
  • 2. 《左传》有这样的记载:“鲧作城郭”“芒芒禹迹, 划为九州”“夏有乱政, 而作禹刑(刑,法律)”等。据此可以判断出(    )
    A . 水灾治理成功 B . 阶级分化出现 C . 早期国家产生 D . 世袭制度确立
  • 3. 《吕氏春秋》(注:战国末年成书)说深耕可使“大草不生,又无螟蜮(螟蜮,危害禾苗的两种害虫)”,使禾、麦得到好收成。当时农业提倡“深耕”所具备的条件是(    )
    A . 自然条件优越 B . 都江堰工程的修建 C . 曲辕犁的使用 D . 铁制农具广泛使用
  • 4. 司马迁的《史记》将历史人物列入本纪(帝王)、世家(诸侯、贵族)、列传(文武大臣、名人等)三个类别。来自社会底层的陈胜被归入“世家”一列。这说明了(    )
    A . 陈胜是诸侯或贵族的后代 B . 陈胜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 C . 司马迁肯定陈胜反抗暴政 D . 《史记》对历史人物随意归类
  • 5. 《洛阳伽蓝记》记载,汉人王肃刚入仕北魏,不习惯奶酪羊肉。之后,“肃与高祖殿会,食羊肉酪粥甚多”,同时北魏“朝仪国典咸自肃出”。这主要反映了(    )
    A . 胡汉矛盾已经根除 B . 少数民族逐渐汉化 C . 民族文化互相交融 D . 北魏物质生活丰富
  • 6. 唐初,三省以尚书省为首,尚书令位高权重。唐太宗时,因其曾任尚书令,“其后人臣莫敢当”,尚书令一职时有空缺,并逐渐演变成荣誉职衔。后来,唐高宗下令废除尚书令。唐前期尚书令地位的变化反映了(    )
    A . 君主专制得到了加强 B . 宰相制度被彻底废除 C . 决策权与执行权分离 D . 中央集权不断地强化
  • 7. 据统计,两宋时期北方水利工程项目日趋减少,南方诸省水利工程数目不断增加。宋代有水利工程1043项,其中北方仅78项。这一情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 游牧民族大量内迁 B . 南方社会相对稳定 C . 北方人口开始南迁 D . 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 8. 元朝统一后,许多南方士人前往北方旅行考察,走访孔子故里曲阜,汉唐故都长安、洛阳,北宋故都开封等地。这说明了( )
    A . 南方缺少历史文化资源 B . 元朝统一加强南北联系 C . 国内民族矛盾基本消除 D . 南方士人社会地位提高
  • 9. 明成祖曾命郑和等人护送古里、爪哇、满刺加、占城等十余国使者归国;返回时随郑和船队来访的有阿丹国、祖法尔、木骨都束等国使者。这些史事表明郑和下西洋(    )
    A . 消除了中西方的矛盾 B . 加强了与亚非国家的往来 C . 促进了各民族的交融 D . 大致解除东南沿海的倭患
  • 10. “子以《红楼梦》为小说耶?夫福善祸淫,神之司也;劝善惩恶,圣人之教也。……而善恶报施,劝惩垂诫,通其说者,且与神圣同功。”该观点肯定了《红楼梦》具有(    )
    A . 教化百姓功能 B . 史料研究价值 C . 浪漫主义风格 D . 文学鉴赏价值
  • 11. 下图为《1842-1854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示意图》,该图所示现象(    )

    A . 表明中国处于贸易顺差的地位 B . 表明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未发生变化 C . 表明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较缓慢 D . 成为列强再次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 12. 洋务派认为“一旦海上有事,海程梗阻……而内地又无处采买……贻误军需。”因此,除最初几个军工厂位于沿海外,后来绝大多数军工厂都选址内陆。军工厂布局的调整反映出洋务派(    )
    A . 由“自强”逐渐转向“求富” B . 摆脱了对国外技术的依赖 C . 致力于平衡东西部工业发展 D . 寻求更加稳妥的国防战略
  • 13. 1908年11月16日,《申报》发布光绪帝驾崩的电讯:“上病大渐,今日西正二刻升遐。”这条电讯附一按语:“此电于前夜接到,因恐不确,未录昨报。”这说明《申报》(    )
    A . 注重新闻的真实性 B . 以赢利为主要目的 C . 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D . 专门发表政论文章
  • 14. 有学者指出,五四运动以后形势大变,只听得这处也谈新思潮,那处也谈新思潮;这处也看见新出版物,那处也看见新出版物,且新出版物骤然增至四百余种之多。这表明五四运动推动了(    )
    A . 近代国人思想解放 B . 白话文广泛使用 C .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 . 文学作品世俗化
  • 15. 下表为 1920年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活动(部分)的简况。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些活动(    )

    地点

    人物

    主要活动

    北京

    李大钊

    散发《劳动宣言》,讲解五一劳动节的历史和意义

    长辛店

    邓中夏

    出席有1000多名工人参加的纪念大会并在大会上作演说

    上海

    陈独秀

    参加“世界劳动节纪念大会”筹备会,并就劳工问题作演讲

    A . 推动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B . 完成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C . 掀起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潮 D . 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 16. 1938年,在延安兴起的街头诗运动曾出现这样的诗句: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刺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的骨头说:“看,这就是奴隶!”该诗句旨在(    )
    A . 揭露国民党围剿红军事实 B . 号召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 . 激发人民群众的抗战斗志 D . 宣传抗战前线取得重大胜利
  • 17.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农村的变化是组织和心理上的。捐税和地租的重担从穷人的背上移开了;拥有土地不再意味着拥有支配别人的权力。”这种变化出现的原因是(    )
    A . 土地改革的完成 B .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 C . 人民公社的成立 D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 18. 1949年我国护照为单页版,1950版、1953版、1958版护照为中俄文对照,1971版、1975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我国护照语种的变化反映了(    )
    A . “一国两制”政策出台 B . 经济实力的增强 C . 改革开放的曲折历程 D . 外交关系的变迁
  • 19. 1985 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强调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这一文件有利于(    )
    A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B . 技术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 C . 科学技术研究与国际接轨 D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
  • 20. 下表反映了当时广大台湾同胞(    )

    1987年台湾地区电影电视热门题材情况统计表(部分)

    电影公司或电视台

    飞腾公司

    中华电视台

    台湾电视台

    影片或栏目

    《跨过海峡》

    《返乡探亲》

    《落叶归根,海外返乡行》

    A . 对“九二共识”的认同 B . 渴望能到祖国大陆经商 C . 享受到两岸三通的便利 D . 充满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 21. 2009年,国家三次出台抛售储备棉政策,以抑制国内棉花价格持续上涨的趋势,稳定棉花市场。这体现了经济的发展需要(    )
    A .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B . 政府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 C . 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D . 因地制宜发挥好区域优势
  • 22. 下表为世界古代文明的概况。由此可知,世界古代文明(    )

    发源地

    文字

    建筑

    北非尼罗河流域

    象形文字

    胡夫金字塔

    南亚印度河、恒河流域

    印章文字

    那烂陀寺

    东亚黄河、长江流域

    甲骨文

    长城

    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爱琴海地区

    腓尼基字母

    帕特农神庙

    A . 濒临大河、农耕为主 B . 宗教主导、相互交融 C . 文字多样、交流频繁 D . 丰富多彩、多元发展
  • 23. 西欧中世纪时期,基督教会通过向信徒出售赎罪券大发横财,同时也制定了懒惰、贪婪等七宗罪和“不可杀人”“不可偷盗”等十诫。这反映出中世纪时期的欧洲教会(    )
    A . 促进文艺复兴运动兴起 B . 加速专制王权国家诞生 C . 社会功能具有双重性质 D . 维护罗马法的权威地位
  • 24. 受牛顿力学体系的影响,洛克提出了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的主张;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斯宾塞提出了证明白人殖民扩张合理性的理论。这说明近代自然科学(    )
    A . 影响资产阶级价值观的形成 B . 适应了早期殖民扩张的需要 C . 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D . 推动了西欧的思想解放潮流
  • 25. “欧洲各国历史中没有比法国革命更重要的。它的重要性不在于改变政府的形式,而在于每个人的意识中,因革命引起了对人生与社会种种新的认识。”这体现了法国大革命(    )
    A . 揭开了资产阶级革命序幕 B . 促进了君主立宪制的形成 C . 创建了新型的联邦制国家 D . 广泛传播了自由民主思想
  • 26. 对下图解读准确是(    )

    A . 明治维新使日本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B .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 C . 英法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迅速 D . 美国己取代英国成为新的世界霸主
  • 27. “临时政府已被推翻。国家政权已转到……领导彼得格勒无产阶级和卫戍部队的革命军事委员会手中”,这一历史场景反映的是(    )
    A . 农奴制改革 B . 巴黎公社成立 C . 十月革命 D . 二月革命
  • 28. 只要苏联能够在抵抗德国的进攻中坚持住,不溃败,英美就不会在1942年冒风险和付出巨大牺牲去减轻苏联的压力,因而一再拖延开辟第二战场。这表明当时英美主要考虑(    )
    A . 实现夹击德国的计划 B . 国家自身现实利益 C . 太平洋战场上的局势 D . 减轻苏联军事压力
  • 29. 欧盟成立后,先后制定了《跨 大西洋纲要》《亚洲战略新构想》和《欧洲安全事务构想》,并积极筹划建立欧洲防务部队,广泛发展与俄罗斯、中国和日本等国的战略关系,加大与美国的竞争力度。欧盟的这些举措意在(    )
    A . 带动亚洲,协同发展 B . 对抗美国,谋求独立 C . 扩大合作,增强实力 D . 组建军队,殖民扩张
  • 30. 学习历史需要关注章节标题,以便把握内容的主旨。根据下面提供的关键词,为其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单元标题(    )

    关键词:联合国与世界贸易组织  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

    A . 联合国与世界的发展 B . 一战后初期的世界 C . 走向和平发展的世界 D .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4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4分,共40分
  • 3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境内出土的原始居民文物

    材料二:“文化整合” 是文化变为整体的或更为完整的过程,秦汉帝国正是春秋战国以来中国文化不断整合的结果……秦朝实施一系列强化国家统一的政治变革,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国家政体……秦亡后,汉代统治集团建立大一统帝国模式。

    ——冯天瑜、杨华、任放《中国文化史》

    材料三:东亚国家大量吸收中国文化,是在唐室中衰以后,自此可见,中国文化的价值并非完全依附国力对外传播。一些东亚国家把唐代的经书作为士大夫的必读书,其典章制度几乎完全由中国移植而去,城市的格局也仿照长安的市坊制建立。

    ——《东亚文化圈》

    1. (1) 指出材料一中的文物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根据所学知识概括远古时代的中华文化呈现出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以来中国文化不断整合的结果;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朝“政治变革”的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亚国家大量吸收中国文化的原因。
  •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绘制

    1. (1) 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新文化运动的两个代表人物。
    2. (2) 阅读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 33. 马铃薯源于美洲,被尊奉为“丰收之神”,见证了人类由分散走向整体的历史。

    材料一:西班牙人给美洲 带来橄榄树和欧洲葡萄树,……作为回报,印第安人贡献出玉米和马铃薯等……动植物的交换并不限于欧亚大陆和南北美洲之间,整个世界都曾卷入这种交换。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当1740年欧洲农作物歉收时,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敦促臣民更广泛地栽培马铃薯。他的政府分发手册,解释如何种植这种新作物,并分发免费的马铃薯种……在俄罗斯,凯瑟琳大帝的医药顾问说服她马铃薯可以对抗饥荒;波希米亚与匈牙利的政府也倡导栽培马铃薯……奥地利政府威胁农民,如果他们拒绝接受这种作物,将处以40下鞭刑。战争也促使人们改变态度……到1800年,马铃薯已成为重要的新食材。

    ——[美]汤姆·斯坦迪奇《舌尖上的历史》

    材料三:

    组别

    历史现象

    出处

    第一组

    拿破仑战争时,马铃薯成为欧洲的粮食储备,到1815年它已成为整个北欧地区的主粮作物。那时工业革命使数百万农村人口涌入城市,马铃薯成为首个现代“便利食品”。

    郑南:《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第二组

    马铃薯带来了一个帝国,“通过养活迅速增加的人口,使少数欧洲国家得以在1750年至1950年间统治世界的绝大多数地方。”

    [美]查尔斯.C.曼恩朱菲、王原译:《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第三组

    荷兰东印度公司于1665-1792 年五次来华,船上马铃薯常流入途经沿海城市,“爪哇薯”之名源于此。

    翟乾祥:《16-19世纪马铃薯在中国的传播》,《中国科技史料》第25卷第1期

    1. (1) 材料一中的“动植物的交换"与哪一事件有关。
    2. (2) 依据材料二,概括马铃薯成为重要新食材的原因。
    3. (3) 依据材料三,概括种植马铃薯引发的社会变化。
    4. (4) 美国学者麦克尼尔认为“马铃薯改变了世界历史”,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