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深圳市2023年初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85 类型:中考模拟
一、选择题(共46分)
  • 1. (2023·深圳模拟) 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A . 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 . 封制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 . 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 . 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 2. (2023·深圳模拟) 青岛某中学九年级的李华同学在进行专题复习时,设计整理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部分)”(见下图)。图片反映出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是(        )

    A . 注重灌溉工具的变革 B . 重视生产工具的演变与改进 C . 以农业的种植为中心 D . 自给自足的经济占主导地位
  • 3. (2023·深圳模拟) 下列两幅图片可用于说明当时(      )

    A . 中日两国都实行中央集权制 B . 唐王朝注重传播中华优秀文化 C . 日本的建筑技术源自于中国 D . 唐文化对周边国家具有吸引力
  • 4. (2023·深圳模拟) 经考证,1134年陕西关中地区唐乾陵武则天的无字碑上以契丹文8字刻写了《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记》(简称《郎君行记》),且在旁边配有汉字译文108学,内容是“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向疆场无事,猎于梁山之阳,至唐乾陵,殿虎颜然,一无所睹,麦命有司鸠工修饰……”。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契丹文字成为书法艺术 B . 《郎君行记》记载了金太宗出行 C . 契丹文字受汉文字影响 D . 金政权统辖范围包括陕西关中地区
  • 5. (2023七下·金安期末) 列表法是历史学习中常用的方法,通过列表可以把同类型史实或者人物进行归纳总结。小李同学以“中国古代科学家”为主题制作了下面的知识简表,从中可以得出(        )

    姓名

    主要成就

    宋应星

    整理各地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经验,编著《天工开物》

    李时珍

    搜集和整理了800多种医药书籍,编著《本草纲目》

    徐光启

    编著《农政全书》,该书全面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

    徐霞客

    编著《徐霞客游记》,该书记录各地的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尤其对丹霞地貌的考察和记述,居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

    A . 中国古代科技多居于世界前列 B . 科技成就大多源于实践经验 C . 科技著作由政府统一组织编写 D . 科学家勇于创新开拓的精神
  • 6. (2023·深圳模拟) 明清时期,江南人家有田十亩,必延请塾师(私塾的教师)培养子弟应举入仕;商人、高利贷者也热衷于培养后代在科举场博取功名,还不惜血本捐官买爵。这反映出当时 (   )
    A . 八股取士弊端暴露无遗 B . 政治权势对社会影响加重 C . 商品经济发展惠及百姓 D . 官商勾结玷污了社会风气
  • 7. (2023八上·新华期末) 下表为不同角度对黄海海战的战役记述。根据“孤证不立”(只有一个例子不能证明某件事情成立)的史学研究方法,能够被认定的共同历史事实是(   )

    记述

    出处

    致远弹药尽,向吉野冲突。吉野即驶避,而致远|中其鱼雷,机器锅炉迸裂,船遂左倾,顷刻沉没……

    (清)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

    致远忽出阵冲突吉野,于是吉野炮击之,密如雨下,三点三十分遂沉没。

    浅野正恭《日清海成史》

    日舰第一游击队见致远舰奋然挺进,连连轰击。有数颗榴弹同时命中致远水线,致使其舷旁鱼雷发射管内一枚鱼雷爆炸,右舷随即倾斜,最终舰首先行下沉。

    1895年出版《普拉茨塞海军年签》

    A . 致远舰被日舰鱼雷击沉 B . 致远舰欲与吉野同归于尽 C . 吉野号发炮击沉致远舰 D . 致远舰直冲日舰被击而沉
  • 8. (2023·深圳模拟) 下图是20世纪著名漫画家何剑士的漫画《小磨香油》,该漫画实质反映了(       )

    A . 该漫画意在讽刺清政府固守石头磨子,不采用近代机器 B . 该漫画揭露了清政府榨取人民血汗,满足帝国主义贪欲的行径 C . 该漫画讽刺了清政府沦为列强在华统治的工具 D . 该漫画在辛亥革命前具有醒世作用和教育意义
  • 9. (2024八上·福田月考)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
    A . 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B . “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C . 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D . 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 10. (2023·深圳模拟) 如表是1864年至1914年间,中国各种报纸、杂志对民主的各种含义和使用数量统计。据此可知(    )

    时间

    含义

    人民统治

    与君主制相反的制度

    君主

    1864—1894年

    12

    323

    10

    1895—1900年

    149

    640

    7

    1901—1908年

    391

    1210

    0

    1909—1914年

    76

    490

    3

    A . 早期维新派宣传革命思想不彻底 B . 维新思想与宣传“人民统治”矛盾 C . 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反封建较彻底 D . 思想宣传的程度决定了民主的程度
  • 11. (2023·深圳模拟) 1939年1月,毛泽东在为《八路军军政杂志》撰写《发刊词》时明确肯定:“八路军的这些成绩从何而来?由于上级领导的正确,由于指战员的英勇,由于人民的拥护,由于友军的协助,这四者是八路军所以获得成绩的原因。其中友军的协助是明显的……”据此可知,毛泽东(       )
    A . 强调了国共两党在抗战初期已经实现全方位合作 B . 肯定了国民党正面抵抗客观上支持中共敌后战场 C . 认为抗日战争时期的敌后战场始终是抗战主战场 D . 旨在突出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日战争做出卓越贡献
  • 12. (2023·深圳模拟) 1941年2月,以美国总统罗斯福代表身份来华的居里正式向蒋介石声明:“美国在国共纠纷未解决前,无法大量援华。中美间的经济、财政等问题不可能有任何进展。”这表明当时美国(      )
    A . 以中国内部纠纷为由拒绝对华援助 B . 反对国民党采取的反共政策 C . 敦促国共两党放弃各自的政治主张 D . 借助援助促成国共两党全力抗日
  • 13. (2023·深圳模拟)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合约上签字;1943年1月,中国分别与美英两国签署新约,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切权利。从这些变化可以看出(  )
    A . 中国近代主权丧失 B . 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强国 C . 中国外交逐渐自强 D . 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压迫
  • 14. (2023·深圳模拟) 欧战前后我国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年别表(见下表)所呈现的历史现象(       )
    时间 注册的工业公司数量(个) 资本总额(元)
    1914年8月前 146 41148205
    1914年8月-1920年 272 117434500
    A . 推动民族工业实现独立 B . 有利于工业全面发展 C . 保证共和政治顺利实施 D . 为社会变革积蓄力量
  • 15. (2023·深圳模拟) 1953年,《人民日报》出现了12次“共同富裕”,主要集中在“向农民宣传总路线”专栏,鼓励“大家联合起来,用大规模生产和新的农具、农业机器,使大家能够共同富裕”。对这种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 . 农民迫切希望能实现共同富裕 B . 目的是支援抗美援朝战争 C . 适应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 D . 说明我国初步实现了工业化
  • 16. (2023·深圳模拟)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对1950-2005年中美两国双边关系进行了定量测量,测量结果如下图。图中曲线的变化说明了(         )

    A . 中美关系逐渐走向正常化 B .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C . 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 D . 中美两国国家利益和力量的博弈
  • 17. (2023·深圳模拟) 公元前340年,雅典一下层女子因亵渎神灵被控犯罪,按法律当处死。辩护人用动情的言辞质问:“难道你们忍心让这位阿芙罗狄特(古希腊美丽女神)的弟子香消玉殒吗?”这打动了陪审团。经投票,陪审法庭判其无罪。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
    A . 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 B . 妇女享有广泛政治权利 C . 法律注重保护平民权益 D . 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的程序
  • 18. (2023·深圳模拟) 《拿破仑法典》不仅继承了罗马法的精髓,而且将启蒙思想的成果和资产阶级的利益融入其中。所有词文条目都是文学家和语言学家进行修饰,被视为法文写作的典范。这反映了《拿破仑法典》(        )
    A . 注重对欧洲传统文化的吸收 B . 有力地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 C . 是大革命后立法成果的集中体现 D . 首次将法国启蒙思想付诸法律实践
  • 19. (2023九上·东莞期末) 1882年,发明家尼古拉·特斯拉发明了高频交流电。爱迪生却把这种沿用至今的伟大发明称之为“魔鬼的触角”,并宣扬交流电具有强烈的不稳定性,甚至会毁灭人类。这反映出
    A . 特斯拉技术难以超越爱迪生 B . 科技的应用与推广举步维艰(   ) C . 交流电缺陷明显且影响使用 D . 技术革命需要更多科学支持
  • 20. (2024九上·武汉月考) 文艺复兴前夕,意大利的市民阶层重视自由,因为没有自由就不能携带商品走南闯北;敢于冒险,因为害怕漂洋过海,商品就缺乏广阔的市场;主张宗教宽容,因为不敢和异教徒接触,就会失去可观利润。这说明意大利(    )
    A . 最早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B . 经济发展催生人文主义 C . 资产阶级宣扬自由平等 D . 最先开始远洋探险活动
  • 21. (2023·深圳模拟) 下图是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一幅宣传画,上半部分描绘的是苏联人民制定计划开展经济建设,下半部分描绘的是西方国家制定计划对苏联进行军事包围与封锁。由此可知(        )

    A . 列宁新经济政策取得较大成效 B . 两极格局及冷战局面已经形成 C . 斯大林模式形成有其特殊条件 D . 经济危机导致了国际关系恶化
  • 22. (2023·深圳模拟) 有网友认为,“如果你的粉丝超过了100,你就是一本内刊;超过1000,你就是个布告栏;超过1万,你就是一本杂志;超过10万,你就是一份都市报;超过100万,你就是一份全国性报纸;超过1000万,你就是电视台”。这从侧面反映了互联网(         )
    A . 促进了信息传播的平等性 B . 将取代传统的传播媒体 C . 成为思想解放的主要手段 D . 激发了信息技术的革新
  • 23. (2023·深圳模拟) 纵观二战结束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这30年美苏的军备竞赛过程,可以说是一种军事技术先质量升级然后数量急剧增加的螺旋式竞赛模式。这种相互攀比升级的结果是,苏联从原先在进攻性战略核武器方面的劣势发展成70年代与美国处于均势的局面。材料强调的重点是(       )
    A . 科技是美苏对峙的支撑 B . 冷战是维护和平的有效手段 C . 军备竞赛发展打破美苏均势 D . 对峙局面必然导致军备竞赛
二、综合运用题(共24分)
  • 24. (2023·深圳模拟) 城市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材料一: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层形成了,并从中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商人和银行家。商人和银行家作为市民阶层的上层,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广大西欧城市 展了争取自治权利的斗争,并制定自己的法律,建立自己的武装,向封建王权和各级封建主发起挑战。一些城市中,如法国的巴黎、英国的牛津和剑桥还建立了大学,成为著名的大学城。

    ——摘编自侯建新《西欧城市的兴起》

    材料二: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中说,随着贸易从波罗的海移往北海,阿姆斯特丹 始成为货物的转运港口。由于有一条长长的水上路线通往这个港口,这条路线,平稳安全。因此,阿姆斯特丹交易所成了货币市场的中心。1602年,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在阿姆斯特丹成立,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可上市交易的股份公司。此后陆续成立了证券交易所、贷款银行等。阿姆斯特丹人口在1567年时有3万,到1603 年时增加到大约11.5万。

    17 世纪初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武装商船

    材料三:18 世纪下半叶到 19 世纪初英国工人工资和生活费指数

     

    1769-1778

    1779-1788

    1789-1798

    1799-1808

    1809-1818

    工资

    81

    86

    94

    114

    114

    生活费

    72

    85

    97

    137

    159

    材料四:到 19 世纪中期,随着资本和人口的不断集中,英国利物浦、曼彻斯特等大中小城市,商业和工业日益繁荣,资本和国民财富迅速增长。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现代的工人却相反,他们并不是随着工业的进步而上升,而是越来越降到本阶级的生存条件以下。工人变成赤贫者,贫困比人口和财富增长得还要快”。

    1. (1) 依据材料一,概述中世纪西欧城市发展的表现。
    2. (2) 依据材料二,说明阿姆斯特丹得以发展的条件,并分析其影响。
    3. (3) 依据材料三,说出 18 世纪下半叶到 19 世纪初英国工人阶级的生存状况。
    4. (4) 依据材料四,概括19世纪中期英国的社会现象。
  • 25. (2023·深圳模拟) 【问题一:肯定与否定】

    材料一:“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近代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济、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问题二:成功与遗憾】

    材料三: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病逝于北京,终年59岁。世人闻此噩耗,纷纷书写挽联纪念,其中蔡元培先生的挽联是:

    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

    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

    1. (1) 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对于两者对于民国的不同看法。

      根据材料三,简述“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的含义。

    2. (2) 请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