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

更新时间:2023-06-30 浏览次数:18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3高二下·塔城期中)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

    《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东汉无名氏文人假托李陵所作的三首抒情诗,及假托苏武所作的四首诗,被人们合称为苏李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

    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他们唱出的都是同一哀伤,同一感叹,同一种思绪,同一种音调。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也就是说,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可信或无价值。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为什么不珍重自己生命呢?表面看来似乎是无耻地在贪图享乐、腐败、堕落,其实,恰恰相反,它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也是与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

    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徐(干)陈(琳)应(玚)刘(桢),一时俱逝”,荣华富贵,顷刻丧落,曹丕曹植也都只活了四十岁……既然如此,而既定的传统、事物、功业、学问、信仰又并不怎么可信可靠,大都是从外面强加给人们的,那么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突现出来了,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使之更为丰富满足,便突现出来了。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减)

    材料二:

    如果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都称作乱世,也许并不过分。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创作很自然地形成一些共同的主题。其中之一就是生死主题。

    生死主题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以及表现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在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中已有不少感叹生死的诗歌,《薤露》《蒿里》之作,以及“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等诗句,可以说是这类主题的直接源头。魏晋以后生死主题越发普遍了,曹丕的《与吴质书》很真切地表现了当时带有普遍性的想法:“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他因疾疫造成众多亲故死亡而深感悲痛,由此想到少壮当努力成就一番事业,又想秉烛夜游及时行乐。生与死是一个带有哲理意味的主题,如果结合人生的真实体验可以写得有血有肉,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陶渊明《拟挽歌辞》)“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江淹《恨赋》)如果陷入纯哲学的议论又会很枯燥,如东晋的玄言诗。

    对待人生的态度无非四种:一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及时勉励建功立业;二是增加生命的长度,服食求仙,这要借助药;三是增加生命的密度,及时行乐,这须借助酒。第四种态度,是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诗人不再是一个自叹生命短促的渺小生灵,他具有与“大化”合一的身份和超越生死的眼光,因此这类诗歌便有了新的面貌。

    (节选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有删减)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如果诗人的活动和观念时常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那么对生死存亡的思考就不可能出现。 B . 东汉末至魏晋诗歌中突出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悲伤,这是人的觉醒在文艺和审美心理领域的表现。 C . 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大体是乱世,在这样的历史时期文学创作上出现生死主题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D . 在对待人生的态度中,诗人的第四种态度无疑与同时代其他诗人不同,这一类作品便有了新的风貌。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诗十九首》以及苏李诗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时间的跨度上,也体现在群体的广度上。 B . 魏晋时期之所以会产生出新的世界观人生观,是这个时期的人们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怀疑和否定的结果。 C . 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诗人们对待人生的态度中,我们可以想见,酒和药在文人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D . 材料二以曹操、陶渊明、江淹的作品和东晋玄言诗为例,说明“因为对生死主题有了真实的生命体验,作品往往能有血有肉”。
    3. (3) 最能体现材料二中所提到的“对待人生的第四种态度”的一项是( )
      A .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B . 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 C .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D .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4. (4) 请简述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5) 请以曹操的《短歌行》为例,说明它如何体现了材料一中画线句子的观点。
  • 2. (2023高二下·塔城期中) 现代文阅读Ⅱ

    归心似箭

    一兵

        她是在大年三十下午匆忙赶到豫北农村婆婆家的。在村口,她被在疫情防控点值班的村支书拦住做了登记,测了体温,不发烧才进了村。

        当她提着行李箱戴着口罩推开那扇油漆斑驳的大门时,系着围裙在厨房的灶台上忙活的婆婆竟然没有认出她。

    “妈,我是小敏啊。”

        婆婆惊喜万分,双手在围裙上使劲擦了擦。“小敏啊,看我这眼睛越来越不顶用了,小敏都看不出来了。”婆婆疾步走过来要帮着她拿行李箱,又突然停了下来,眼睛期盼地向她身后瞅一瞅。

    “萌萌没来,疫情这么重,我把她留她姥姥那了。”

    “哦,赶快进屋吧。”婆婆脸上掠过一丝遗憾,满脸堆着笑说,“你不是说今年医院忙,不回来了吗?咋没打个招呼就来了啊?”

    “我和别人调了个班,今天回来,初二回去。”她说。一进屋,她就看到了墙上挂的丈夫的遗像。她怔了一下,呆呆地看着照片上的丈夫对着自己微笑着。

        丈夫是一位消防官兵。那天也是大年三十,一家三口做了一桌菜正准备吃,突然接到队里的火情电话。丈夫穿上衣服,女儿急忙绕过桌子跑去抱着他的腿。丈夫抱起女儿亲了一口:“萌萌乖,和妈妈在家不要淘气,爸爸一会儿就回来了。”看着丈夫急切的神情,她走上前,为他把扣子扣上:“萌萌来,让爸爸赶快走,你没看到爸爸归心似箭的样子吗?”

        丈夫一走就再也没有回来。女儿无数次问她,爸爸啥时候回来啊?归心似箭是啥意思啊?她含着泪说,归心似箭,就是遇到国家和人民的紧急大事,急着赶过去为国家和人民尽责尽力的心情。

    “小敏,洗洗手吃饭吧。”婆婆看到她发呆地看着儿子的照片又掉泪了,端着一碗水饺在旁边说。

         她摘下口罩,打开行李箱,从里面掏出一包医用口罩。

    “妈,现在外面的疫情非常严重,我给你带了一包口罩,你在家不要出门,如果非得出门,一定戴上口罩,回来后一定要洗洗手。这是一瓶消毒液,这是喷壶,家里多消消毒,特别是院子门口多喷喷。”

        丈夫十岁时就失去了父亲,婆婆含辛茹苦把他抚养大,供他考上了军校。每次丈夫和她谈到自己的身世,就会默默流泪,这时她会给丈夫轻轻擦干眼泪……

        丈夫走了以后,她想把婆婆接到南方自己生活的城市一起住,可婆婆不去,她说舍不得自己养的鸡鸭,舍不得豫北的这个村儿,这个院儿,几分地里的活儿……

        她就每年春节带着女儿萌萌回来看婆婆。每次回来,婆婆总是早早地在村口迎接她和女儿。

    “我从电视里看,今年这疫情可严重啊,全国都影响了。咱村的大喇叭这两天也在一个劲广播呢。”

    “是啊,妈,全国去了好多医疗队,我们医院可能也要去。”

    “工作忙就不要管我了,我一个人在家有吃有穿的,啥也不缺。”

        吃完饭,她看到婆婆正给擦得一尘不染的丈夫的遗像上香烧纸钱,看着婆婆佝偻的身影,望着微笑着看着自己的丈夫,她的眼泪又扑簌簌地掉了下来。

        婆婆走过来。“孩子别哭了,都过去了,都过去了……”

        她抬头看到婆婆没有哭,眼里一滴泪花也没有。

        突然,她的电话响了,单位的……

    “妈,我得走了,我们医院组织了医疗队也要去援助,要求我今晚赶到单位,明早出发……”她一边收拾行李一边急切地对婆婆说。

         婆婆急忙跑到里屋,提了几个塑料袋子:“这是萌萌爱吃的糯米丸子,这是你爱吃的豆包……还有,这红包是给萌萌的压岁钱,我专门到镇上信用社换的新钱,到超市买的红包……”

    “妈,你不用给萌萌压岁钱,她不缺钱。这是我给你的一千元钱,你收好了,别舍不得花,想买点啥就买,我得赶紧走。”

         她急切地想赶回单位,突然更真切地体会到了归心似箭的贴切含义。她最后看了一眼丈夫的遗像,提着行李箱就向外走。村支书在村口的疫情防控点又挡住了她,不让她出村:“不行啊,再急你可能也走不了了,现在出租车、公交车都停了,私家车更不让跑了。”她说明了情况,急得皱起了眉头。村支书接着说:“你别急,你的事确实万分重要,我给派出所说一下试试。”

        一辆警车停在了村口。她提着行李放到后备箱,拉开警车车门坐上了车。

        一直紧跟着她的婆婆急忙走到警车边,拍着玻璃,喊她的名:“小敏,小敏……”

        她急忙落下车窗:“妈,你回去吧,五一节我带着萌萌再来看你。”

    婆婆把头伸到车里,伏在她耳际,用布满皱纹的手挡着嘴压低声儿说:“孩儿啊,遇到好的你就再找一个吧,啊,别亏待了自己……”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以疫情暴发为宏观背景,以主人公在年三十匆匆来又匆匆走为微观背景,展现了她义无反顾逆行“参战”的家国情怀。 B . 小说开篇写她被村支书拦住做登记、测体温,展现了以豫北农村为代表的基层到位的防控措施,让人感受到疫情的严重性。 C . 小说中“婆婆疾步走过来要帮着她拿行李箱,又突然停了下来”,一“走”一“停”的矛盾动作写出了婆婆的遗憾之情。 D . 婆婆“专门到镇上信用社”换新钱以及在儿媳收拾行李准备回去时“提了几个塑料袋子”等细节体现她对晚辈的朴实情感。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运用补叙手法写丈夫当年赶赴火情现场的场景,映村主人公援助疫区之举,使作品内涵更加丰富。 B . “女儿无数次问她”这一句话感人至深,引出下文“她”对“归心似箭”的解释,也深化了小说主旨。 C . 小说略写村支书和派出所联系的情节,因为这不是小说的主要内容,显示出作者对情节安排的匠心独运。 D . 结尾写“村支书在村口的疫情防控点又挡住了她”,既照应开篇,也表现了村干部对工作的严谨负责。
    3. (3) 请简要分析婆婆这一人物的性格特征。
    4. (4) 小说以“归心似箭”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3高二下·塔城期中) 文言文阅读

    高祖六年。初,匈奴畏秦,北徙十余年。及秦灭,匈奴复稍南渡河。单于头曼有太子曰冒顿。后有所爱阏氏生少子,头曼欲立之。是时东胡强而月氏盛,乃使冒顿于月氏。既而头曼急击月氏,月氏欲杀冒顿。冒顿盗其善马,骑之亡归。头曼以为壮,令将万骑。冒顿乃作鸣镝 , 习勒其骑射。令曰:“鸣镝所射而不悉射者,斩之!”冒顿乃以鸣镝自射其善马,既又射其爱妻,左右或不敢射者皆斩之。最后以鸣镝射单于善马,左右皆射之。于是冒顿知其可用,从头曼猎,以鸣镝射头曼,其左右亦皆随鸣镝而射。遂杀头曼,尽诛其后母与弟及大臣不听从者。冒顿自立为单于。

    东胡闻冒顿立,乃使使谓冒顿,欲得头曼时千里马。冒顿问群臣,群臣皆曰:“此匈奴宝马也,勿与。”冒顿曰:“奈何与人邻国而爱一马乎!”遂与之居顷之东胡又使使谓冒顿欲得单于一阏氐冒顿复问左右左右皆怒曰东胡无道乃求阏氏请击之冒顿曰:“奈何与人邻国爱一女子乎!”遂取所爱阏氏予东胡。东胡王愈益骄。东胡与匈奴中间有弃地,莫居千余里,各居其边,为瓯脱。东胡使使谓冒顿:“此弃地,欲有之。”冒顿问群臣,群臣或曰:“此弃地,予之亦乎,勿与亦可。”于是冒顿大怒曰:“地者国之本也,奈何予之!”诸言予之者皆斩之。冒顿上马,令国中有后出者斩,遂袭击东胡。东胡初轻冒顿,不为备,冒顿遂灭东胡。既归,又西击走月氏,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遂侵燕、代,悉复收蒙恬所夺匈奴故地,与汉关故河南塞至朝那、肤施。是时汉兵方与项羽相距,中国罢于兵革,以故冒顿得自强,控弦之士三十余万,威服诸国。

    (《通鉴纪事本末·匈奴和亲》)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遂与之/居顷之/东胡又使使谓冒顿/欲得单于/一阏氏/冒顿复问左右/左右皆怒曰/东胡无道/乃求阏氏请击之/ B . 遂与之居/顷之东胡/又使使谓冒顿/欲得单于一阏氏/冒顿复问左右/左右皆怒曰/东胡无道/乃求阏氏/请击之/ C . 遂与之居/顷之东胡/又使使谓冒顿/欲得单于/一阏氏/冒顿复问左右/左右皆怒曰/东胡无道/乃求阏氏请击之/ D . 遂与之/居顷之/东胡又使使谓冒顿/欲得单于一阏氏/冒顿复问左右/左右皆怒曰/东胡无道/乃求阏氏/请击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高祖,为庙号,我国封建时代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起的名号,如太宗,文帝等。 B . 质,即质子,是指古代派往敌方或他国去的人质。多为王子或世子等出身贵族的人。 C . 鸣镝,又曰响箭、嚆矢。古时一种射出去带响的箭,多用于发号令。 D . 瓯脱,古代少数民族屯戍或守望的土室。指两国分界的缓冲地带,中立地区。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单于头曼因为偏爱阏氏所生少子而想废长立幼,将本为太子的冒顿作为人质留在月氏,这为后来冒顿射杀头曼埋下祸根。 B . 冒顿深谋远虑,为了夺取权力他制作鸣镝,训练士卒并控制士卒,不惜以自己的良马、爱妻等为代价,最终达到了目的。 C . 冒顿不拘小节,做事极有分寸,他不顾群臣反对答应东胡要千里马和阏氏女子的要求,但即便是荒废的土地却寸土不让。 D . 冒顿强大,东胡却不自知,仍向冒顿提无理要求,终被灭国,并且冒顿乘机进攻乃至入侵月氏、楼烦乃至汉朝等他国。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冒顿盗其善马,骑之亡归。头曼以为壮,令将万骑。

      ②是时汉兵方与项羽相距,中国罢于兵革,以故冒顿得自强。

    5. (5) 冒顿单于有“草原秦始皇”的美誉,他是如何一步步巩固自己的地位的?
  • 4. (2023高二下·塔城期中) 古代诗歌阅读

    山花

    钱起

    山花照坞复烧溪,树树枝枝尽可迷。

    野客未来枝畔立,流莺已向树边啼。

    从容只是愁风起,眷恋常须向日西。

    别有妖妍胜桃李,攀来折去亦成蹊[注]。

    [注]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比喻为人品德高尚、诚实、正直,用不着自我宣传,就自然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仰。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照坞”意为照亮山坞,“烧溪”意为映红了溪水,写出了山花的艳丽色泽。 B . “树树枝枝”写出了花分布之广和茂盛,“迷”写出了山花的娇艳迷人。 C . 野客还没来得及前来欣赏,流莺早已立于枝头唱起了婉转动听的赞歌。 D . 颈联描写了大风将山花吹落一地的景象,诗人以花自比,沉溺在伤春惜春中。
    2. (2) 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描写“山花”?请简要分析。
  • 5. (2023高二下·塔城期中) 名篇名句默写
    1. (1) 李密在《陈情表》中用“”两句说明自己缺少亲人、童仆的帮助,不得不事必躬亲。
    2. (2)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两句以云、鸟自喻,表现作者过去做官出自无心,如今归田恰如倦鸟还林。
    3. (3) 在《项脊轩志》中,描写了项脊轩里面有书香之味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3高二下·塔城期中) 语言文字运用Ⅰ

    无论是贯通南北的“大动脉”大运河,作为人类历史上伟大壮举的长征,_____________的“民族脊梁”万里长城,还是孕育五千年中华文明的长江黄河,它们都展现着中华山河壮美,凝聚着_____________、众志成城等精神文化内核。几大国家文化公园涉及地域广阔,沿线分布着大量的文化遗产,也_____________起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从发展历史来看,大江大河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根脉,起到了“一线串珠”的作用。如长江流域拥有上游的巴蜀文化、中游的荆楚文化、下游的吴越文化,不同文化形态_____________,交融互动,共同构成了包容开放、多元共生的长江文化。在湖南,“半条被子”的故事感人至深;在广西,湘江战役悲壮辉煌;在贵州,遵义会议改变了历史……跨越大半个中国,超过2000处长征文物散布在沿线15个省区市的广袤的国土上。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将更好地发掘、保护和建设分散的红色文化资源,对讲好长征故事、弘扬长征精神意义深远。

    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需要现象级的符号来承载,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将着力打造世界级文化品牌,激发文化认同,展现文化自信,也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通过打造一批中华文化标识,编织中华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国家符号体系和传播体系,有助于推动文明互鉴,提升国内外对中华文化的整体认知水平。

    1. (1) 下列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蜿蜒起伏 自强不息 穿通 兼容并包 B . 连绵不断 自强不息 串联 兼收并蓄 C . 连绵不断 坚持不懈 穿通 兼容并包 D . 蜿蜒起伏 坚持不懈 串联 兼收并蓄
    2. (2) 请赏析两处画波浪线语句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 (3) 文中画横线句子有两处语病,请找出来并订正。
  • 7. (2023高二下·塔城期中) 语言文字运用Ⅱ

    最早的智力测验更像是一场针对儿童的脑力营养体检,鉴别出“营养”不良的儿童,然后给予他们特别关注和额外帮助。说到智力,      。“智商”最初于1911年前后提出,英文简称“IQ”,其公式是:IQ=(心理年龄/实际年龄)×100。看到 , 有人或许已经意识到,智商只是一个测验分数,并不能等同于智力。

    智力是“从经验中学习、解决问题和运用知识适应新情境的能力”。它不跟我们想象中那样,达到某一水平之后,    。由于智力的生理基础——大脑不断地发展变化,所以智力也随之产生变化。再者,后天训练以及年龄也会影响智力的变化。有科学家把人类的智力分为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晶体智力是我们所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例如语言,它会因我们不断地学习获得提高,在我们65岁达到顶峰,然后逐渐下降;      , 那么其下降将会获得较大地延缓。流体智力是解决新异问题的能力,在自然情况下会在我们25岁达到顶峰,随后逐渐下降;然而经过不断地学习和训练,不仅可以延缓这种智力的衰减,甚至还有可能把它进一步提高,直至中年时期。

    1. (1) 下列句子中的“这”和文中画横线处的“这”,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毕业二十年后再相聚,我们俩说这说那,聊了整整一个晚上。 B . 陈辰一会唱歌儿,一会跳舞儿,哄了半天,孩子这才不哭了。 C . 老李说话这快,跟开机关枪似的,我们大部分时间只有听的份儿。 D . 蔡英文勾连外部势力作乱,挟洋谋独,这是所有中华儿女不能接受的。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2023高二下·塔城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手机、数字游戏、VR智能体验等数字化产品被源源不断地研发出来。为了让更多人加入数字化消费,资本不仅用沉浸式、交互式、“可体验”的数字广告呈现数字化产品,刺激消费者的视、听感官和欲望,而且对“个性”“成功”“权力”“尊严”等价值范畴进行符号化赋义,创造“虚假需求”,消费者借助数字化产品获得自我确证和社会认同,经过媒介传播,符号消费逐渐主导了人们的消费观念,数字化品牌产品的消费成为人们炫耀、攀比、展示身份和地位的新载体和新途径。商家把娱乐明星、网络红人等偶像包装成符号的代言人,让他们通过广告、真人秀、短视频、影视剧等大肆宣传,诱导人们盲目跟风消费。资本还宣称“生活需要仪式感”,创造各种购物狂欢节,努力营造符号化的生活氛围。马克思曾说人们应该安装自己的尺度和需要“自由地面对自己的产品”。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认知。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相关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