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余姚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

更新时间:2023-05-31 浏览次数:45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 1. (2023高一下·余姚期中) 现代文阅读 I 

    材料一:

    清代袁枚《续诗品》 中,将“著我”列为二十四品中的一品:“不学古人,法无一可。 竟似古人,何处著我!字字古有,言言古无。吐故纳新,其庶几乎!孟学孔子,孔学周公, 三人文章,颇不相同。”它一方面强调了风格的创新,另一方面强调了风格的独特性。所谓 “作诗不可以无我,无我,则剿袭敷衍之弊大”,家书创作与诗文创作一样要强调自我,强 调个性,强调艺术的独特风格。“著我”的家书,在创作中表现强烈的自我个性,表达了对 艺术个性化的愿望和追求。

    在家书审美创造、鉴赏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出,但凡优秀的家书作品,其中必然表现出 强烈的自我色彩,从而形成独特的个性风格。欣赏朱自清的《给亡妇》,全篇既不是捶胸顿 足,也没有呼天抢地,只是深情地细诉亡妻生前的一切,平实地回忆了她十二年来对自己和 孩子的种种恩情,语气平淡冲和,不见任何突兀之处,但是我们能深深地感觉到作者的哀悼 之情。同样是写给亡妻的家书,并拥有相同的形式和内容,蔡元培的《致亡妻黄仲玉》却呈 现不同的艺术风格。蔡元培的家书是一种直抒胸臆火山爆发般的感情,声泪俱下地哀悼与自 己风雨同舟的妻子黄仲玉。家书中感叹词“呜呼”前后出现了十三次,作者心灵的风暴翻江 倒海般地扑面而来,让人感慨万千、涕泪横流。面对一封封血肉俱丰的家书,我们进行审美 鉴赏时,一定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主体审美意识,将审美视角锁定在作品中的 心理体验和深厚内蕴,才能产生情感的共鸣,领略家书艺术的审美价值。

    (选自李辉《家书的审美风格》)

    材料二:

    首先,家书是一笔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家书在中国延续数千年,代代相传,积累丰富, 特别是近百年来,留下了大量的家书文献。这些文献是人们进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的原始物证, 也是记录社会变迁的历史档案。其次,家书也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属性。作为一种信息沟 通手段和情感交流方式,家书是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文化空间,有着相对固定 的书写格式、礼仪称谓、寄递送达等操作规范,符合国家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一封典型的家书往往会见证一个时代的景象,这是家书独有的价值体现。各个时期五彩 斑斓的家书,从一个侧面真实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为后人全面认识那个时代提供了新的 视角。家书内容的广泛性、真实性、情感性,不仅可以丰富重大历史事件,补充国家历史的 细节,而且可以使那些尘封多年的个人史、家庭史和家族史浮出水面,还原那些被遗忘的历 史人物和历史细节。

    家书从称呼、行文,到祝颂、落款,都体现出较为严格的礼仪规范,是家庭伦理及社会 伦理的直接反映。其中的父慈子孝、夫妻恩爱、兄友弟恭等情感,能够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 人生观,培养优良的道德操守。长辈写给晚辈的信,体现了家书的家庭教育功能;晚辈写给 长辈的信,反映了传统的敬老美德;兄弟姐妹同学之间的通信,表现了同辈人之间的互相关 心、相互鼓励和共同进步。

    中国家书史还可以说就是一部书法史。家书是用美丽的中文方块字写在特制信笺上的作 品,其书法和信笺的完美结合就是一幅艺术品。与有意写成的书法作品相比,家书里的书法 更加率真和自然,不仅观赏性强,而且具有感染力,从而使家书成为有生命的书法作品。家 书是集邮的母体。那些带着邮史信息的信封、邮戳和邮票早就成为收藏者的宠儿,其中各个 时期经过实寄的家书就更加受到重视。

    (选自张丁《珍惜家书文化》,有删改)

    材料三:

    当今社会,传统家书日渐式微,家书文化面临衰败消亡的严峻考验。诚然,互联网实用 又快捷,打破了家人亲友间的空间阻隔,缩短了时间长度,但毕竟不是所有的亲情友情都可 通过键盘敲打出来。一些社会学家认为,互联网日益广泛的使用,降低了家人亲友交往的质 量和品位,应警觉和预防网络对优秀传统文化因素的稀释和削减。

    优秀文化具有永恒的魅力。当今时代,人们既需要现代网络的迅疾和轻灵,又需要高雅 文化的温润和熏陶。不难想象,通过网络隔空进行的对话沟通,无论如何都显得文化底蕴不 足。昔日尺牍信札中真挚的感情、熟悉的字迹、质朴的语言,都被程式化的简单符号所代替; 而这些网络符号转瞬即逝、难以恢复,即便其中有时也能迸发出智慧火花和闪光言语,但难 以完整保留、长久珍存。世界上许多优秀文化消失的教训告诫人们,现在应警惕和防范包括 家书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遗产断层。在现实生活中,纸质书信早已淡出很多人的视野,而对 很多“90 后”“00 后”来说,家书无疑是一个陌生的概念。

    家书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成为尘封的话题和遥远的回忆。家 书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功能是网络所无法替代的。应慎终追远、固本强基,在全社会积极 倡导手写家书,让笔墨文字所蕴含的温情暖意抚慰疲惫而躁动的都市心灵,让家书文化成为 人们寄托情感的精神家园。特别是要引导和鼓励青年学生坚持书写家书与运用信息技术并重, 使家书文化在信息时代延续下去并融入百姓生活。

    (选自刘金祥《让家书文化融入百姓生活》,有删改)

    1.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 作者列举朱自清和蔡元培的家书进行对比,就是为了论证家书的风格、形式和内容都具 有多样性。 B . 袁枚认为,家书创作既要强调风格的创新,也要强调风格的独特性,后者更能表达艺术

      个性化的愿望和追求。

      C . 家书的个性风格根据写信人的抒情需求而异,有的语气平淡冲和,有的则是声泪俱下, 其中并没有高下之分。 D . 我们若能整体把握作者的主体审美意识,用心领略家书传达的心理体验与深厚内蕴,就 能产生共鸣。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从创作上看,家书与诗歌等艺术作品有不少共通之处;从欣赏上看,家书有着诗歌所不 具备的历史和伦理上的价值。 B . 家书虽然是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但同时又具有与端午节、中国书法等文化艺术形式一

      样的文化遗产属性。

      C . 传统家书在信息时代受到冲击,但其文化熏陶作用依然为时代所需要,我们应倡导手写 家书在信息技术环境的回归。 D . 家书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文化作品,其历史悠久、意蕴丰富,可雅俗共赏,传承家书文 化具有深远的时代发展意义。
    3. (3) 下列各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 )
      A . 1954— 1966 年间,傅雷先生及夫人给自己的孩子傅聪、傅敏写了一系列的家书,教育孩 子做人、成家的道理。 B . 上世纪八十年代,小宇一直和远在云南的同龄小朋友保持着书信往来。两位小朋友通过 写信结下了真挚的友谊。 C . 在外地读书的王华和妈妈每天微信聊天,每月还相互写信深入交流,王华常在一个人的 时候反复读妈妈的信件。 D . 身处都市的小华非常重视亲情。工作再忙,他也会定期挤出时间来,跟家乡的爷爷奶奶 视频聊天或者发微信问候。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三各自论述的侧重点。
    5. (5)  下面一段材料是曾国藩写给弟弟曾国荃的家书。请结合材料二分析这则家书所蕴含的价 值。

      “十八①之败,杏南表弟阵亡,营官亡者亦多,计亲族邻里中或及于难,弟 日内心绪之 忧恼万难自解。然事已如此,补救一分,即算一分。安知此两番之大败,非天之磨炼英雄, 使弟大有长进乎?谚云吃一堑,长一智,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蓄 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苶然② 自馁也。 ”

      【注释】①十八:十八日。②苶然:精神颓丧的样子。

  • 2. (2023高一下·余姚期中)  现代文阅读Ⅱ 

    老屋的贝大爷

    史铁生

    我坐着轮椅来到这两间破旧的老屋,后来,旁边又用碎砖垒成了几间新房。 贝大爷正蹲在屋顶上,给漏雨的屋顶铺沥青。

    贝大爷七十多岁了。砌砖和泥、立柱架梁、攀墙上房,他都还做得。贝大爷当过兵打过

    仗,枪林弹雨里走过来,竟奇迹般没留下一点儿伤残。

    “那会儿不懂不是? ”贝大爷说,“心想当兵吃粮呗,给谁当还不一样?我看枪子儿找 不找你的麻烦。饥荒来了,就出去当两天兵,还能帮助家里几个钱。年岁好了就溜回来,种 地,家里还有老娘在呢。”

    有人问:“您当兵,抢过老百姓么? ”

    ⑥“苍天在上,可不敢。冲锋陷阵,闹着玩的?缺德一点儿枪子儿也找你。都说枪子儿 不长眼,瞎说。枪子儿可是长眼。当官儿的后头督着,让你冲,你他妈还能想什么?你就得 想咱一点儿昧良心的事儿没有,冲吧您哪。不亏心,没事儿,也甭躲,枪子儿知道朝哪儿走。 电影里那都是瞎说。要是心虚,躲枪子儿,哪能躲得过来?咣当,挺壮实的一条汉子转眼就 完了。我四周躺下过多少呀! 当了几回兵,哪回我娘也没料着我能囫囵着回来。我说,娘, 你就信吧,人把心眼儿搁正了,枪子儿绕着你走。”

    “贝先生,枪子儿会拐弯儿吗? ”

    “会,会拐弯儿。”

    你惊讶地着贝大爷,想笑。 贝大爷平静地看着你,让你无由可笑。“这辈子我就信这 许人家对不起你,不许你对不起人家。”

    在基建队,贝大爷随时护着三子,不让他受人欺侮。冬天的末尾,冻土融化,变得温润 松软时,贝大爷在门前那块空场上画好一条条白线,砖瓦木料也都预备齐全,老屋里洋溢着 欢快的气氛。但阵阵笑声不单是因为新屋就要破土动工,还因为贝大爷带来的“基建队”中 有个傻子。

    “嘿,三子,什么风把你刮来了? ”

    “你们这儿不是要盖房吗? ”

    “嗬,几天不见长出息了怎的,你能盖得了房? ”

    三子愧怍地笑笑:“这不有贝大爷吗? ”

    三子?这名儿好耳熟。我正这么想着,他已经站到我跟前,并且叫着我的名字了。“喂, 还认得我吗? ”他的目光迟滞又迷离。

    “噢……”我想起来了,这是我的小学同学,可怎么这样老了呢?驼背,而且满脸皱纹。 “你是王……”

    “王……王……王海龙。”他一脸严肃,甚至是紧张。

    又有人笑他了:“就说‘三子’多省事儿!方圆十里八里的谁不知道三子?未必有人能 懂得‘王海龙’是什么东西。”

    三子的脸红到耳根,有些喘,想争辩,但终于还是笑,一脸严肃又变成一脸愧怍,笑声 只在喉咙里“哼哼”地闷响。

    我连忙打岔:“多少年了呀,你还记得我? ”

    “那我还能不记得?你是咱班功课最棒的。”

    众人又插嘴说:“那最孬的是谁呢? ”“小学上了十一年也没毕业的,是谁呢? ”“俩腿 穿到一条裤腿里满教室跳,把新来的女老师吓得不敢进门,是谁? ”

    “我- !妈了个巴子的,行了吧?!”三子猛喊一声,但怒容只一闪,便又在脸上化作 歉疚的笑,随即举臂护头。

    果然有巴掌打来,虚虚实实落在三子头上。

    “三子!”贝大爷喊,“还不快跟我干活儿去?这群老‘半边天’一个顶一个精,你惹得 起谁? ”

    贝大爷领着三子挖地基去了,甩下老屋里的一片笑骂。三子一边挖土一边念念叨叨地为 我叹息:“谁曾想他会瘫了呢?唉,这下他不是也完了?这辈子我跟他都算完了……”

    三子的话刺痛了我。这个二十三岁、两腿残废的男人,正在恋爱。他爱上了一个健康 漂亮又善良的姑娘。属于那个年轻的恋爱者的,只有一个词:折磨。

    三子的话,又在我心里灌满了惶恐和绝望。一个傻人的话最可能是真的。

    晚上,三子独自东转西转,无聊了,就还是去贝大爷那儿坐坐。

    生产组的新车间盖好了,贝大爷搬去那两间老屋里住,兼做守卫。木床一张,铺盖一卷, 几件换洗的衣裳,最简单的炊具和餐具,一只不离身的小收音机。三子到贝大爷那儿去,有 时醉醺醺的。贝大爷说:“再喝那玩意儿,什么好东西? ”三子说:“您不也喝? ”贝大爷说: “我什么时候死都不蚀本儿啦!喝敌敌畏都行。”三子说:“我也想喝敌敌畏。”贝大爷喊他: “瞎说,什么日子你也得把它活下来,死也甭愁活也甭怕才叫有种!”三子便愣着,撕手上 的老茧,  目光望向老屋北边的护城河。

    夏天的傍晚,烈日晒了一整天的河水疲乏得几乎不动,没有浪,浪都像是死了。若是大 雨过后,河水涨大几倍,浪也活了,浪涌浪落,那才更像一条地地道道的河。长久地看那一 浪推一浪的河水,你会感到一种必然的启示。似乎是这样一个问题:浪与水,它们的区别是 什么呢?浪是水,浪消失了水却还在,浪是什么呢?浪是水的形式,是水的信息,是水的欲 望和表达。浪活着,是水,浪死了,还是水。水是什么?水是浪的根据,是浪的归宿,是浪 的无穷与永恒吧。

    我听见,贝大爷的收音机里不紧不慢,反反复复地唱着这样一句歌词:不管浪活着,还 是浪死了,都是水的梦想……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本文在情节安排上颇具特色,主要通过设置“贝大爷与人聊天”“贝大爷呵护三子”两个 场景来刻画人物,凸显主题。 B . 文中三子因为智力因素受到众人嘲笑,但他对此习以为常,麻木不觉;贝大爷对他的默默 守护和其他人对他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 . 本文结尾写夏天护城河的浪,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使浪具备了生死的生命状态,引发了作 者关于生命的思考,凸显了文章主旨。 D . 本文主体情节由对话构成,可以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叙述情节 更加集中。
    2. (2) 对本文标⑥这一段贝大爷的回答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贝大爷反复说“枪子儿可是长眼”“枪子儿知道朝哪儿走”“枪子儿绕着你走”等话语,作 者这样安排意在表现农村出身的贝大爷有着浓厚的迷信思想。 B . 贝大爷回答的语言主要由短句组成,极具口语化色彩,富有生活气息,符合贝大爷的身份 特征,也生动地再现了他在战场上自我安慰的心理。 C . 这段话中“当官儿的后头督着”“我四周躺下过多少呀”等看似平静的叙述,表现了在那 个动乱的年代底层老百姓生活的艰辛苦难。 D . 本文结尾有关“浪”与“水”的关系的哲思,与贝大爷的人生经历形成呼应,其实贝大爷 的从军经历就是他人生中的一个浪。
    3. (3) 本文集中体现了史铁生对生命本质和人性光辉深入思考的主题,本文是如何用贝大爷的形 象来表现这个主题内涵的?请简要概括。
    4. (4) 文中两处画横线部分均出现了叙事人称的转换,请分别说明并分析其效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 (35 分)
  • 3. (2023高一下·余姚期中)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贞观初,尝谓公卿曰:“人欲 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 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谏议大夫王珪对

    曰:“臣闻木从绳则正,君从谏则圣。是故古者圣主必有诤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 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 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者十有余人。

    食器之间,何须苦谏? ”遂良对曰:“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 已,必玉为之。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太宗曰:“卿言是矣。比见前 史,或有人臣谏事,遂答云业已为之,或道业已许之,竟不为停改。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 而待也。 ”

    (节选自《贞观政要 ·论求谏》)

    材科二: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 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 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 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 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 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 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节选自《谏太宗十思疏》)

    1. (1) 下列实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惟君臣相遇    惟:也许 B . 承天景命      景:大 C . 将有作        作:作为 D . 代下司职      司职:司仪
    2. (2) 下列对文中画双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 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 过/遂至灭亡 B . 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 过/遂至灭亡 C . 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 过/遂至灭亡 D . 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 过/遂至灭亡
    3. (3) 下列对有关词语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疏,原本是“疏通”的意思。后来作为一种公文形式,成了古代官员向帝王进言,以便 使下情上达的进谏奏文。如贾谊的《论积贮疏》、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等。 B . 豫游:出游,游乐。豫,欢喜,快乐。帝王秋天出巡为“豫”,春天出巡为“游”。 C . 贞观,唐太宗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 按旧制一帝一号。 D . 谏议大夫,官职名,秦代开始设置,专掌议论。唐代的谏官有权力驳回明显不合理的诏 书。
    4. (4) 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② 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

    5. (5) 魏征在劝谏李世民的过程中,希望李世民能戒除自己人性中的哪些弱点,请根据原文用 自己的话概括。
  • 4. (2023高一下·余姚期中)  古代诗歌阅读

    咏雪

    白朴

    【大石调】【青杏子】空外六花翻,被大风洒落千山。穷冬节物偏宜晚。冻凝沼沚,寒侵帐 幕,冷湿阑干。

    【归塞北】貂裘客,嘉庆卷帘看。好景画图收不尽,好题诗句咏尤难。疑在玉壶间。    【好观音】富贵人家应须惯,红炉暖不畏初寒。开宴邀宾列翠鬟,拼酡颜,畅饮休辞惮。 【幺篇】劝酒佳人擎金盏, 当歌者款撒香檀。歌罢喧喧笑语繁,夜将阑,画烛银光灿。  【结音】似觉筵间香风散,香风散非麝非兰;醉眼朦腾问小蛮,多管是南轩蜡梅绽。

    1. (1) 下列选项中对于这组套曲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曲中大雪纷飞、寒凝大地的景象,暗示着元代统治者对汉族人民的欺压,揭示了社会矛盾。 B . “疑在玉壶间”写出了夜雪澄净无瑕的特点,其中“疑”字写出了人物身置美境的恍惚之 感。 C . 风雪肆虐与宴饮欢歌的场景,与杜甫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异曲同工,讽刺辛 辣。 D . 本套曲由同一宫调的五支曲子组成,每支曲子单独押韵,曲调不同,但都围绕“咏雪”展 开。
    2. (2) 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白朴这组套曲是怎样“咏雪”的。 
  • 5. (2023高一下·余姚期中)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在《子路、 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

      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

      。”

    2. (2)  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文章一开篇,魏征就用生活中的木与水作比,是为了向唐太 宗说明
    3. (3)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信中的“生事”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  ,不为生事。
三、语言文字运用 (20 分)
  • 6. (2023高一下·余姚期中)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 . ①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 . 闻道也固先乎吾                  ②吾未见 C . ①今弃黔首以资敌国                ②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 . ①却宾客以业诸侯                     ②损民以益仇
  • 7. (2023高一下·余姚期中)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 B . 吏民,封府库 C . 范增数项王 D . 君为我呼入,吾得事之
  • 8. (2023高一下·余姚期中) 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夫晋,何厌之有

    A . 以其无礼于晋 B . 蚓无爪牙之利 C . 吾属今为之虏矣 D .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 9. (2023高一下·吉林月考)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在建设文化强国的今天,制造者在传播精神文明的过程中“失信”,许多消费者不以为然,欣然接受盗版出版物并且陶醉其中。 B . 张老师针对学生数学成绩差强人意的状况,讲课时注意分层指导。 C . 整改不能只是在口头上说,更要落实到行动上,相信到下一次群众评议的时候,大家对机关作风的变化一定都会有口皆碑。 D . 在电脑、手机的冲击下,汉字书写面临着日渐式微的窘境,不少人动笔写字的兴趣不再浓厚,他们的汉字书写能力正在下降,“提笔忘字”成了他们真实的书写状态。
  • 10. (2023高一下·余姚期中)  语言文字运用 

    中国上下五千年,①____ ,古代常称的“文房四宝”,就是传统文化的 外在体现。②____ ,其中四宝之首的笔,即毛笔,是中国独有的文化产品。在 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中, 中国文人都是用它挥洒奇思,宣泄情怀。文人以笔为锄, 以纸为田, 笔耕不辍 , 因而漫长的中国历史便成了“笔下春秋”。毛笔,比古埃及的芦管笔、欧洲的羽 毛笔历史更为悠久,可后者已退出历史舞台,( ),在当今的书画史上依然大放

    异彩,其生命力之强大令人叹为观止。

    关于毛笔始于何时,③____ 。最有故事性的说法要属秦国大将军蒙恬造笔。 《史记》《博物志》等书籍上都有记载。但据史家考证显示, 中国毛笔起源远早于此,距今至少有 6000 年以上历史。

    1. (1) 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虚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B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C .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D .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 而毛笔与近代出现的钢笔、铅笔、圆珠笔并称为当代四犬笔 B . 近代出现的钢笔、铅笔、圆珠笔与毛笔并称为当代四大笔 C . 到了近代,毛笔与钢笔、铅笔、圆珠笔并称为当代四大笔 D . 钢笔、铅笔、圆珠笔与毛笔在近代并称为当代四大笔
    3. (3) 文中画双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 但据史家考证显示,中国毛笔起源远早于此,距今有 6000 年以上历史。 B . 但据史家考证,中国毛笔起源远早于此,距今至少有 6000 年以上历史。 C . 但据史家考证显示,中国毛笔起源远早于此,距今至少有 6000 年历史。 D . 但史家考证显示,中国毛笔起源远早于此,距今至少有 6000 年历史。
    4. (4) 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 不超过 15 字。
四、写作 (60 分)
  • 11. (2023高一下·余姚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光明社区为应对敬老院志愿者紧缺的问题,决定设立“时间银行”,让更多 年轻人利用闲暇时间主动为老人提供服务。参加者只需将自己的服务时间存入 “时间银行”,便可以获得“时间本息”,未来有需要时可以享受相应的被服务时 间。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 以青年学生的身份完成写作。

    ①写一篇演讲稿,准备在“时间银行”启动仪式上发表演讲。

    ②写一篇评论文章,对光明社区的做法发表自己的见解。

    要求:结合材料, 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贴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