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第7课《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

更新时间:2023-06-14 浏览次数:71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在海南《文氏族谱》等谱牒中,记载了不少生于19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往番”“客洋"(移民海外)之人,其中往往只有这些人的“生时”,而没有其“忌日”。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海南族谱中有关迁往国外的移民的记载则广泛涵盖了人口、职业、婚姻、家庭等内容。这一变化深刻反映出(   )
    A . 信息记录手段的进步  B . 近代社会的转型印记 C . 航海安全保障的提升       D . 民族产业的更新迭代
  • 2.   1949年,古巴作家阿莱霍·卡彭铁尔的小说《人间王国》问世,作者运用“神奇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描写了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法国统治下的海地,黑奴传播非洲迷信故事、土著和黑人皈依天主教、西班牙教堂里的巫术气息等现象。据此可知,该作品(    )
    A . 反映了拉美不同种族文化的交融 B . 具有深刻的种族歧视倾向 C . 真实再现了法国殖民扩张的史实 D . 表达了人民对和平的珍惜
  • 3. (2024高二下·仁寿期中) 冷战结束后国际社会上以族群、宗教为冲突的暴力行为越发严重。据统计,冷战结束以后在冲突中死亡人数超过1000人的族群冲突有61起,死亡人数高达195.9万人,涉及37个国家,其中有过被殖民经历的国家30个,占81.1%。这说明了(    )
    A . 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B . 种族隔阂难以逾越 C . 殖民政策带来的“后遗症” D . 深刻改变了世界历史的政治格局
  • 4. (2024高二下·江阳期中) 保留地是美国人对印第安人驱逐的最后地区。它的作用就是把印第安人与白人社区隔离开来,负担“文明开化”的功能,迫使保留地印第安人采取白人的生活方式。在政府支持下,宗教团体和传教士开赴印第安人的居住区进行大规模地传教活动。伴随西进运动,从19世纪前期开始,广泛在印第安人居住区实行。该制度最重要的影响是(   )
    A . 促进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B . 改变了北美洲的族群结构 C . 导致美国长期的种族矛盾 D . 南北矛盾激化且不可调和
  • 5. (2024高二下·江阳期末) 在澳大利亚,英国人到来之前原住民人口达75万人,1901年只剩下9万多人。在新西兰,18世纪原住民有25万,19世纪中叶只剩下5万多人。这一变化客观上导致大洋洲(   )
    A . 难民救助问题尤为突出 B . 华工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 C . 混血人种成为最大族群 D . 主流文化出现替代性变化
  • 6. 1518 年西班牙国王颁布特许状,允许本国在美洲的殖民者把非洲黑奴输入加勒比海群 岛,被视为欧洲各国“合法”从事黑奴贸易的起点。到 1825 年,西属美洲和葡萄牙殖 民地巴西的人口构成如下表。在此期间(   )
    项目 西属美洲(%) 葡萄牙殖民地巴西(%)
    欧洲人 18.2 23.4
    混血种人 28.3 17.8
    非洲奴隶 11.9 49.8
    印第安土著 41.7 9.1
    A . 西葡两国的黑奴贸易远超他国 B . 土著印第安人遭到种族灭绝 C . 美洲的人口结构产生显著变化 D . 非洲文化发展为拉美的主流
  • 7. 在欧洲定居者到来之前,美洲大平原上生活着约1000万-3000万头野牛,印第安人狩猎野牛的历史超过一万年。到1879年,美国南部的野牛群已完全消失。下列选项中与“野牛群消失”相关的有(   )

    ①横跨北美大陆的太平洋铁路的修建 
    ②制革技术进步对野牛皮需求的刺激

    ③印第安部族的资源和产业遭到破坏 
    ④工业流水线改变了美国的产业结构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8.  1860年《北京条约》准许英、法招募华工,这是清政府首次明确允许本国人民出洋务工。19世纪后期英国招募的华工,主要在澳大利亚、南非、东南亚等地采矿。美国也大量引进华工,修筑铁路或在种植园从事繁重的劳动。以下关于华工问题的评论,正确的是(   )

    ①工业革命使西欧需要更多的劳动力       ②清政府迫于人口压力鼓励移民海外

    ③补充奴隶贸易终止后劳动力的不足       ④西方侵略势力掠夺中国劳动力资源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9. 下图是16世纪—20世纪初世界人口大迁徙示意图(简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 ①因自然灾害、经济恶化产生于欧洲的难民在遭到纳粹德国的迫害后流亡到大洋洲 B . ②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中国的一些“知识精英”流向北美 C . ③为了弥补劳动力的不足,殖民者把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为工厂提供自由劳动力 D . ④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等国在美洲进行殖民扩张和掠夺,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
  • 10. 1611年,西班牙殖民者要求居住在菲律宾的非基督教华人,每人每年必须缴付8比索的贡税。1615年,西班牙殖民者共征收贡税53832比索,1635年共征收116916比索。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20年间居住在菲律宾的华人人数已增加了一倍多,仅1635年就有14614名华人缴纳贡税,这些还没有包括贫穷的免税者和偷漏税者。这一状况(   )
    A . 源于海外贸易的兴旺发达 B . 折射东西方文化的冲突 C . 导致明政府厉行海禁政策 D . 解决了中国的人地矛盾
  • 11. 美国西进的移民者,大体包括土地投机家、资本家、冒险家及迫于生存压力而去西部冒险谋生的东部落魄者及外来移民。早期的西进运动没有政府的外力支持,交通极为不便,这些移民能够抵达美国西部主要依靠的是(   )
    A . 开拓进取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B . 新航路开辟后有利的国际环境 C . 良好的气候和自身丰厚的储备 D . 南北战争后政府对西部开发的认可
  • 12. 1910年,墨西哥爆发了反对波菲利奥·迪亚兹独裁统治的革命,导致“大批难民从普雷西迪奥(Presidio)入境美国寻求避难”。要求避难的人数之多,以至于在1915年出现了210名受伤的墨西哥军人非法进入美国的现象。这表明(   )
    A . 世界大战引发难民问题 B . 民主进程决定移民方向 C . 政局变动影响区域移民 D . 移民社会具有多元文化
  • 13. 1887年,王咏霓在《归国日记》中说:“金山(旧金山)为太平洋贸易总汇之区,华人来此者六七万人,租屋设肆,洋人呼为唐人街。六会馆之名曰三邑,曰阳和。”这一史实可用来说明(    )
    A .   奴隶贸易的延续性 B . 区域经济的封闭性 C . 人口的跨地域流动 D . 华人的垄断性贸易
  • 14. (2024高一下·邵东月考) 欧洲最初从西非将黑人奴隶运往欧洲,但最多时每年也未超过1000人。17世纪,运往美洲的黑人奴隶大幅增长,仅荷兰每年贩运到美洲的黑人奴隶就达25000人左右。至18世纪后期,仅英国贩运到美洲的黑人奴隶每年就达到75000人左右。导致这种变化的重要因素是(   )
    A . 欧洲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 B . 海上运输条件的改善 C . 欧洲对劳动力的需求增长 D . 美洲种植园经济兴起
  • 15. 人是文化的主体,移民社会具有保存当地文化,多元文化共存、互相交融的特质。下列不同时空的移民社会不具有这一特质的是(   )
    A . 公元前6世纪的波斯帝国 B . 3—6世纪的中国 C . 1803—1876年塔斯马尼亚岛 D . 2020年的新加坡
二、材料分析题
  •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表117~20世纪初美国外来移民统计

    时期

    数量

    来源地

    职业

    1607~1776年

    100万

    英格兰

    贫苦农民及手工业者

    1820~1860年

    500万

    主要源自西欧与北欧,尤其是德意志和爱尔兰,东欧,南欧移民开始出现

    农民、工人

    1861~1880年

    500万

    主要源自西欧与北欧,东、南欧移民逐渐增多

    农民、工人

    1881~1920年

    2350万

    东欧、南欧及东南欧移民数量大大超过西欧、北欧,成为主要移民来源地

    农民、工人

    ——摘编自梁茂信《1860——1920年外来移民对美国城市化的影响》

    材料二:19世纪的欧洲,经济危机与革命交替,大量人口失业。19世纪40年代,爱尔兰遭遇严重饥荒,大量人口不得不远渡海外谋生。南北战争后,美国经济发展迅速,劳动力缺口巨大。186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鼓励外来移民法》,许多企业远赴欧洲招聘,并为移民提供路费。1860~1920年,美国东北部的城市化率从35.7%跃升至75.5%,城市人口中有一半是外来移民。此外,还有大量外来移民进入美国西部,开垦了大片土地。而西部铁路的修筑则在相当程度上依赖华工。来自不同地区的移民带来了不同的文化与风俗,融合成美利坚文化。移民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经历也造就了美国的民族性格。

    ——摘编自丁则民《外来移民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17~20世纪初美国外来移民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至 20世纪初美国出现外来移民潮的原因。
    3. (3)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外来移民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新(新加坡)马(马来亚)地区的华侨约为4万人,1911年,英属马来亚华侨总数为916600人,其中新加坡华侨为222655人。19世纪后期,曾游历南洋的洋务派智囊马建忠记载:“埠(槟城)中督理玛·马克谓,本埠殷商,尽系华民”。同治年的《游历笔记》载,“新加坡华人皆闽广人,善贸易,绅商富户甚多。其中华街,大小店铺、庙宇、会馆、戏园、酒楼、茶店成备其间,闽人十之七,广人十之二三。”槟榔屿、新加坡先后成为南洋华工的集散地。新马地区经济的骨干行业采锡和树胶,所用几乎全是华侨劳工。

    ——摘编自庄国土《鸦片战争后东南亚华侨的人口结构》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末,新加坡政府推广儒家伦理运动。政府规定自1984年始,在中学三、四年级的德育课程中增设儒家伦理课程。此后,还邀请海外一些著名儒学专家访问新加坡,在政府新闻界的协助下举行专题讨论与演讲。新加坡社会各界也都很重视对儒家文化的研究和弘扬。华人社团组织,如南洋学会、亚洲研究会、中华总商会等,在这一过程中都极为活跃。新加坡华人从原先全面认同西方文化,逐渐转向认同糅合马来文化、印度文化精华部分的儒家文化。

    ——摘编自王付兵《二战后东南亚华侨华人认同的变化》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新马地区华侨数量快速增长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加坡政府独立后文化建设的影响。
  • 18. 新加坡的历史是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求独立、谋发展的一个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初,工业资本主义的兴起推动着英国的殖民活动进入新阶段——向马来半岛殖民扩张。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南端、马六甲海峡出入口,控制着欧洲与中国之间的最短航线。成立于1600年的特权贸易公司-东印度公司,也推动了英国向这一地区扩张。1818年底,东印度公司派遣它的得力干将莱佛士前往马六甲海峡东面进行殖民探索。1819年,莱佛士登陆新加坡,1824年,新加坡沦为英国殖民地。

    ——整理自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新加坡史》

    材料二:19世纪的辉煌过后,大英帝国逐渐衰落,新加坡当地的政治力量在战后逐渐发展壮大,它们要求自治和独立的倾向日益加强,全球范围内的民族独立浪潮也在冲击着英国的地位,使得英国的殖民统治更是雪上加霜。1959年,新加坡在英联邦范围内实行自治,1963年,成为马来西亚联邦内的一个州,1965年8月,退出马来西亚联邦,建立了独立的新加坡共和国。独立后的新加坡是一个具有明显移民特征的城市国家,多元文化和谐共处,为新加坡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整理自刘颖《新加坡独立问题研究》

    材料三: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受到世界瞩目,有“亚洲四小龙”的美誉。新加坡经济发展是多种因素作用而成,但儒家文化对新加坡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容忽视,新加坡将西方文化的精华和儒家文化的精华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为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机遇。

    ——整理自朱婷婷等《儒家文化在新加坡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殖民新加坡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东印度公司在殖民过程中拥有的“特权”。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新加坡独立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加坡“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表现。
    3. (3)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写出“西方文化的精华”和“儒家文化的精华”的具体内涵。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40~1871年是德国农村人口流动的高潮期。随着工业化的兴起,农村人口愿意到居住地附近的城市活动,其职业也纷纷从农业转入城市的工业及服务业。农民的就业和城市化相互促进,来自农村的人口为城市化提供了大批劳动力,城市也供给他们更多的就业机会。

    ——摘编自方家、张士昌《近代德国国内人口变迁析论》

    材料二:19世纪以后,美国领土的大举西扩需要大量劳动力的西移,而东部众多的穷苦人民和种植园园主以及国外移民构成了美国西进运动的主要力量。在西部发现的黄金、石油等资源为大批淘金者向西迁移提供了历史契机,并且直接带动了当地交通运输业和商业等行业的兴起和发展。人口的迁移带来了西部城市的兴起和经济的繁荣,不仅形成像圣迭戈、洛杉矶、旧金山、西雅图这样的地区中心城市,而且产生了城市发展的倍增效应。

    ——摘编自辜胜阻等《美国西部开发中的人口迁移及城镇化及其借鉴》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1840至1871年间德国人口迁移的基本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与德国相比,19世纪美国人口迁移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