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实 | 结论 | |
A | 西周时期,周公将远古到殷商的原始礼仪加以整理、改造,形成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至深的“周礼” | “周礼”源远流长,继往开来 |
B | 3一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 |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传承性和包容性 |
C | 伏尔泰认为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言基督未曾说过,赞美孔子“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思想 | 儒家思想总体上符合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
D | 莱布尼茨在阅读中国的《易经》后,发现易经图可以用来解释二进制数表 | 《易经》推动了西方近代科学的产生 |
材料一 明清之际耶稣会士传入中国的西方文化,自然科学是其主要部分。这些西洋学术对于中国来说都是新鲜的:欧几里得几何及其演绎推论给中国思想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世界舆图使中国人获得了新的世界概念。对此,徐光启、李之藻、方以智等明代科学文化界的先进人士,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徐光启在其著述中多次谈到,传教士带来的西方科学技术,“多所未闻”;从其学习与钻研中,他感到有一种“得所未有”的“心悦意满”;在驳斥反对派的诘难时,他更鲜明地指出,外来文化“苟利于中国,远近何论焉”。李之藻也说,利玛窦等传教士带来的物理、几何等科学,“有中国累世发明未晰者”。方以智在《考古通论》中指出,西洋学术能“补开辟所未有”。这种对外域学术的开明态度,反映了中国早期启蒙学者的宽阔胸怀。
-摘编自张明《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由传统民族意识向近代民族观念的跨越,是一个艰难而复杂的历史过程,从“华夷”向“中西”话语的转型,则是这一历史性跨越的基本前提。......《瀛寰志略》却特立独行地放弃以“夷”来指称西方各国,建构起一种具有近代意义的话语模式,构建了从传统观念的“天下”到近代意义的“世界”的新的认知体系。
-王先明《从“华夷”到“中西”话语的演变》
材料三 在“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框架内,各方秉持......原则,携手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状挑战,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不断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迈进。这是我提出这一倡议的初衷,也是希望通过这一倡议实现的最高目标。
-习近平《开辟合作新起点谋求发展新动力)(2017年5月)
材料一 西汉时产生了中国与西方历史上一次重要的物品大交换。原产于中国的桃和杏被丝绸商人带到了西方,梨和桃也传入印度。同时,西方的大量植物也随着商业交流而遍布中国的土地,如苜蓿、葡萄、胡桃、石榴等四大作物,还有胡麻、胡葱、黄瓜等;印度和罗马的马戏和戏法也从西域传入中国,《汉书》更是总结了戏法的所有形式。这些异域的文化加上舶来的植物、马匹,共同丰富了汉代的社会,促进了多元文化的融合。
——摘编自郭建龙《丝绸之路大历史》
材料二 明清之际,有别干拉丁字母的方块字一方面引起了西欧人的广泛兴趣。另一方面也成为西欧人学习汉语的一大挑战。在欧洲汉语人才稀缺、双方接触受到限制及汉语教材匮乏的情况下,西方学者创造了汉字记忆术、从索引学角度理解汉字、通过推测研究汉字、从部件构形认识汉字等独特方法,还编写了很多汉语教材,如《西国记法》《大中国志》《中国图说》《华语官话语法》《汉语札记》《通用汉言之法》等,由此逐步了解中国,学习和研究悠久的中华文明。与此同时,伴随西方“汉语热”的兴起,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对西欧社会产生了显著影响。
——摘编自严靓雯《明清时期来华西方人所编汉语教材中的汉字教学研究》
材料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不能算是最早的,但是唯一的从未中断过的文明。……中华文明的组成,既包括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的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文明。它的演进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过程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此后虽然历经战乱与分裂,不断有新的文明元素加入进来,但没有任何一种文明的分支分裂出去,所以这个大格局始终保持着它的完整性而没有打破。
——严文明《中华文明史》(第一卷)
材料二∶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开设的规模最大的机器制造的军事工业。1876年,李鸿章又派唐廷枢以官督商办形式筹办开平矿务局,这是一家大型新式采煤企业。……洋务派后期,少数"官督商办"企业的民用企业发展为独立经营的商办企业,从而产生了早期的民族贵本主义企业。
——根据《中外历史纲要(上)》等改编
材料三∶宋代的毕弄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15世纪40年代,德国工匠谷登堡在中国活字印刷和油墨技术的基础上,创造出了金属活字排版印刷,并把造酒用的压榨机改装成了印刷机,代替了纯粹的手工操作,从而提高了质量和效率,使得文字信息的机械化生产和大量复制成为可能。谷登堡的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1455年,谷登堡用他的活字印刷方法印刷了第一批拉丁文《圣经》,这个事件标志着西方进入了一个信息迅速、廉价传播的时代。
——摘编自《外国新闻史名词解释》
材料一 自16世纪利玛窦用拉丁文翻译朱熹注《四书》后,“中国热”兴起,“中国学”正式成为欧洲显学。到17世纪末叶已有数十种中国经典译本在欧洲流行,如《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四书,及《诗经》《书经》《易经》《礼记》《春秋》五经,还有《乐经》《孝经》《幼学》和朱熹的著作,均被翻译成西方多种文字在西方发行。此外,欧洲学者研究中国文化和哲学的著作不断涌现,其影响所至甚至超过中国经典原著本身。
材料二 法国启蒙思想家大多是自然神论者。在他们看来,孔子的学说恰恰也是一种自然神论,他们认为,在儒家经典中经常出现的天、道、礼或理,就是这个造物的上帝它要求人们无论修身、治国,都必须遵循自然的规律,即理性。在启蒙思想家看来,中国儒教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在欧洲陷于迷信腐败的时候,中国人已经实行最有道德的纯粹宗教了”。因而主张以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的“哲学的宗教”来代替启示的宗教。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陈超《明末清初的“东学西渐”和中国文化对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