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选必三 第三单元 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

更新时间:2023-06-28 浏览次数:29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如表所示是前3000~前1000年印欧人迁移情况表。由此可知,印欧人的迁移(   )

    时间

    迁出地

    迁入地

    结果

    前3000~前1000年

    欧洲

    欧洲、亚洲

    印欧人发展成为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和雅利安人

    A . 使赫梯人在小亚细亚建立了强大的帝国 B . 推动了地跨亚欧三大洲的波斯帝国的建立 C . 促进了连通欧亚的陆上丝绸之路的形成 D . 对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 2. 古印欧人在迁徙的过程中,不断以各种形式与当地居民相互融合,演变为新的种族人群。下列不属于这种情况的是(   )
    A . 赫梯人 B . 匈奴人 C . 希腊人 D . 雅利安人
  • 3. 公元前130年,大月氏征服南方的大国大夏,并把大夏国土和人口分别给予五个部族,每个部族的首领被称为"翕侯"。公元前1世纪初,五翕侯中的贵霜翕侯邱就却消灭其他翕侯,统一了大月氏和大夏故地,建立起贵霜国。贵霜帝国的建立(   )
    A . 促进了中亚的民族交融 B . 助推了人口迁徙的潮流 C . 阻断了丝绸之路的商贸 D . 造成了严重的难民问题
  • 4. 欧洲包括西亚再到印度的诸种语言,包括荷兰语、德语、希腊语、拉丁语、波斯语,以及印度梵语,竟然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比如父亲一词,英语中是father,德语中是vater,拉丁语和希腊语中都是pater,而梵语中则是piter。这反映出(    )
    A . 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B . 帝国的扩张和崛起 C .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D . 古代文明的多元化
  • 5. 约在1世纪,匈奴人开始迁徙,从而导致了一场延续数百年、波及亚欧大陆广大地域的民族大迁徙。这一迁徙的主要方向,一是西进,二是南下。在西方,这一迁徙浪潮所产生的影响是(   )
    A . 促成了日耳曼诸国的建立 B . 加快了封建制度瓦解的进程 C . 推动了“海上民族”崛起 D . 使赫梯掌握了马拉战车技术
  • 6. 下面是关于公元前3000—公元前500年的全球人口数量表。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全球人口数量|

    公元前3000年

    1400万

    公元前2000年

    2700万

    公元前1000年

    5000万

    公元前500年

    10000万

    A . 族群迁移 B . 农业发展 C . 文明交流 D . 民族交融
  • 7. (2022高二下·普宁月考) 约公元前3000年,印欧人进入青铜时代,有发达的畜牧业,驯养马、牛、猪、羊等,会使用马和马拉战车。他们的一支赫梯人于公元前2000年进入小亚细亚,并建立了国家。从中可以看出(    )
    A . 生产力的发展为印欧人迁徙提供了前提条件 B . 印欧人最早进入了青铜时代 C . 印欧人以种植业为主要的经济来源 D . 印欧人迁徙冲击了当地的社会秩序
  • 8. (2023·温州二模) 3到6世纪的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造成了一些国家的灭亡,也促使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下列史实能论证此结论的是(    )
    A . 贵霜帝国的建立 B . 赫梯帝国的建立 C .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D . 花剌子模国被灭
  • 9. 西哥特人攻占罗马城后,首领阿图尔夫最初强烈要求消除罗马这一名字,希望用哥特的替代罗马的。但因为桀警不驯的哥特人从不遵守法律,没有法律的国家将国不成国。最终他希望通过哥特的力量来恢复、增强罗马之荣光。这一变化说明(   )
    A . 罗马帝国的法律体系完善 B . 日耳曼文明落后于罗马文明 C . 人口迁徙带来了文化认同 D . 罗马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 10. 波斯帝国大流士时期兴建的苏萨王官官墙上的阿胡拉·玛兹达神像,被画成人形,并居于有翼的圆盘中间,此构图被认为取自亚述,而亚述艺术又是在继承赫梯艺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这说明,波斯帝国( )
    A . 宣扬人文精神 B . 融合古代亚欧文明 C . 强化君权神授 D . 传承区域传统文化
  • 11. 印欧人入侵前,虽然西亚、南亚、南欧已经出现了古代文明,但这些文明中心只是零星地散布在个别地区。印欧人入侵后,使南亚次大陆到西欧几乎连成一片。由此可知,印欧人的迁徙(   )
    A . 促发了众多古典文明出现 B . 引发了沿途民族的大转移 C . 加速了被征服地社会发展 D . 促进了区域文明间的交流
  • 12. (2022高二下·玉环月考) 古印欧人的大迁移对欧亚大陆产生重要影响。古印欧人大迁移(   )
    A . 推动文明区交融与扩展 B . 迁移持续时间短,但涉及范围大 C . 奠定了罗马帝国的版图 D . 迫使大月氏西迁,建立贵霜帝国
  • 13. 清代嘉庆年间设立的四川南楚会馆原本只祭祀象征着家乡和祖先的禹王,到道光年间,像这样的移民会馆中,主祀本籍主神,附祀四川本土乡神的现象越来越多。这一变化体现了(   )
    A . 民间信仰的统一 B . 地域性商帮出现 C . 文化认同的加强 D . 民族交融的加深
  • 14. 印欧人不断地迁徙,使得世界各地的文明在更广阔的范围内碰撞、交流,有的消失了,有的同化了,却产生了更多更高级的文明。这说明(   )
    A . 民族与民族间的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B . 印欧人的冲击是产生更高级文明的根本原因 C . 社会发展落后的地区无法抵抗印欧人的冲击 D . 不断地交流与交融推进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
  • 15. (2023高三上·重庆月考) 自古以来,人类在不断迁徙中求生存、谋发展。古印欧人大迁移(    )
    A . 对整个欧亚大陆区域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B . 使西亚、北非和希腊文明区首次被统一起来 C . 迁移持续时间短,但涉及范围大 D . 迫使大月氏西迁,建立贵霜帝国
  • 16. (2022高二下·凤城期末) 史学家吴于雇认为: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为历史之发展为世界史带来了不少有积极意义的影响。首先是两者之间扩大了通道,彼此都向对方学得自己所缺少的某些技术。他旨在强调(    )
    A . 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相互冲击 B . 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相互学习 C . 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相互融合 D . 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相互渗透
二、非选择题
  • 17. (2022高三上·衡水月考) 人口迁徙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占领巴蜀地区之后,实施了从秦本土往蜀地移民的措施。《华阳国志》载:“戎伯尚强,乃移秦民万家实之……秦惠文、始皇克定六国,辄徙其豪侠于蜀,资我丰土。”公元前213年,秦始皇迁徙50万人戍守五岭,与越人杂居。秦始皇收复河套南北的广大地区后,为了巩固在这些地区的统治,迁3万户居民到河北、榆中,垦田生产,开拓边疆。

    ——据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整理

    材料二: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中原人民在阶级和民族的双重压迫下,纷纷越淮渡江,相率南下。此后中原地区每一次较大的政治变动,如淝水之战、刘裕北伐等,都有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南徙。据研究,截至刘宋为止,南渡人口约共有90万,占当时刘宋全境人口的1/6。西晋时北方诸州,约700万口。南渡的90万口占其1/8。北来的侨民集中在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江汉流域的襄阳、江陵、武昌以及长江下游的今江苏省境内。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为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

    ——据曹文柱等《乾坤众生》整理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政府移民的主要趋向。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元朝海外“蕃商”涌入中国,他们在元朝享有优良的待遇,尤其是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在政治和经济上享有一定的特权,对元朝的统治多有贡献,其生活方式与宗教信仰也随之进入中国。这使得元朝统治下一度出现了多种世界性宗教,这些外来宗教与中国本土的道教及各种民间信仰并存,尤以与“海上丝绸之路”联系密切的东南沿海地区最为突出。元朝政府在借鉴前代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元朝的实际特点与需要,通过政策、法律及统治策略改革进行宗教治理。对于帝国领域内的各种宗教都持宽容和开放的态度,对于各类宗教基本都不设禁令。为各宗教设立规章,明确其权限与归属。在树立中央权威的前提下,对各宗教实行“代理人治理”。中央设掌管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宣政院,还通过诸如“提举市舶司”这样的地方职能机关管理来华外国人的宗教争端和相关事宜。

    ——摘编自王思杰《试论元朝的宗教治理策略》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宗教治理改革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宗教治理策略的内容,并分析其意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