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模拟试卷...

更新时间:2023-06-20 浏览次数:66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
  • 1. (2023八下·广东期末)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新中国成立初期,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是(    )
    A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2. (2023八下·潮南期中)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在北京中南海正式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这意味着中央人民政府(   )
    A . 力争和平解放西藏取得了成功 B . 摧毁了西藏封建土地制度 C . 废除了册封达赖、班禅制度 D . 完成了对西藏的社会主义改造
  • 3. (2023八下·广东期末) 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50年10月多次召开会议,毛泽东指出:“采取上述积极政策,对中国、对朝鲜、对东方、对世界都极为有利。”“上述积极政策”指的是(    )
    A . 土地改革 B . 抗美援朝 C . “一五”计划 D .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 4. (2024八下·神木月考) 周恩来总理曾郑重警告美国:“中国人民绝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历时3年与邻国并肩战斗的胜利,使帝国主义不敢轻易作武装侵华的尝试。这表明这场战斗(  )

    A . 使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 B . 保证了新中国土改的顺利进行 C . 开拓了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D . 为新政权赢得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 5. (2024八下·南昌期中)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1952年让农民产生“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原因是(    )
    A . 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B . 农民走上了集体化道路 C . 农村停产闹革命 D . 农村实行“大包干”
  • 6. (2024八下·西宁期中)   1953年是中国经济史上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时起,中国人熟悉了一个经济术语:“五年计划”。以下属于“一五计划”成就的是(  )

    ①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             ②修建青藏、新藏等公路

    ③农村的乡镇企业发展迅速             ④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 7. (2023八下·广东期末) 1954年,毛主席说:“我们这次会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中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次会议”最大成果是(    )
    A .   颁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 .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 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 .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 8. (2024九上·石家庄开学考) “到1952年,国营经济已控制了国民经济的命脉,私营工厂只有依附国营经济才能生存。大部分资本家认识到公私合营是大势所趋。”材料叙述的是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    )
    A . 背景 B . 目的 C . 内容 D . 作用
  • 9. (2023八下·文山期中)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
    A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B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C .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 .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
  • 10. (2024八下·法库期末) “花生壳,圆又长,两头相隔十几丈,五百个人抬起来,我们坐上游东海。”这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某一地区农民的劳动号子。如果将上述劳动号子作为史料,可以用来印证(    )

    A . “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 B . “大跃进”运动中的浮夸风 C . 人民公社欣欣向荣的气象 D . “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
  • 11. (2023八下·广东期末) 作家莫言获诺贝尔奖的小说《蛙》有以下描写:“1962年秋季,高密东北三万亩地瓜获得了空前的大丰收。跟我们闹了三年别扭、几乎是颗粒无收的土地,又恢复了它宽厚仁慈、慷慨奉献的本性。那年的地瓜,平均亩产超过了万斤。”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是(    )
    A . 土地改革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B .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 . 在跃进运动使粮食产量极大提高 D . 党和政府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
  • 12. (2023八下·广东期末) 《人民日报》社论:“从今以后,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现代化建设就是全党的中心工作,……不能再搞任何离开这个中心的工作,损害现代化建设的‘政治运动’和‘阶级斗争’了。”这反映了党和国家要(    )
    A . 实施“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 B . 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 . 对城市国有企业进行改革 D .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13. (2023八下·广东期末) 中国改革的启动最直接的动因就是旧有的体制已经严重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人们在生存的危机下寻求逆向突破。材料表明实行改革开放的原因是(    )
    A . 旧体制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B . 当时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 C . “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 D . “以阶级斗争为纲”束缚经济发展
  • 14. (2024八下·东光期末)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继续聚焦“三农问题”。回顾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经历了两次分地,即“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列关于二者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 . 都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B . 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C . 农民都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D . 普遍得到当时农民的好评
  • 15. (2023八下·广东期末)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从农村到城市、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如表现象的变化表明(    )

    时间

    计划生产的工业产品

    计划管理的商品

    计划供应出口商品

    1985年

    120种

    188种

    70种

    1987年

    60种

    32种

    36种

    A . 计划经济模式已经退出 B . 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完成 C . 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D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进行
  • 16. (2024八下·清江浦期中) 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渐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下列正确的是(    )
    A .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 . 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C . 内地——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 D . 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 17. (2023八下·广东期末) 新加坡《联合早报》指出:“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外开放,让世界进入中国……”。“让世界进入中国”开始于(   )

    A . 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B .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C . 香港顺利回归祖国  D . 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 18. (2024八下·成安期末) 1992年初,中国的改革走到一个关键时期。中国要不要搞市场经济?人们对此争论不休,这一重大问题得不到解决,中国的改革就难以进一步推动。为解决该问题指明方向的是(    )
    A .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B . 中共十二大 C . 邓小平南方谈话 D . 中共十三大
  • 19. (2023八下·广东期末) “精准扶贫”是近年的热词之一。国家将通过“精准扶贫”,确保到2020年让所有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精准扶贫”体现五大新发展理念中的(    )
    A . 创新 B . 绿色 C . 开放 D . 共享
  • 20. (2023八下·广东期末)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党和政府实行的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    )
    A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 政治协商制度 C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 “一国两制”
  • 21. (2024八下·宜城期末) “20世纪末,中国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 . 香港回归 B . 澳门回归 C .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D . 抗日战争的胜利
  • 22. (2023八下·社旗期末) 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先生在《乡愁》中写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目前,我国解决“乡愁”的基本方针是(    )
    A . 武力解决 B .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C . 国共合作 D . 民族区域自治
  • 23. (2024八下·宁江期末) 1992年,海峡两举关系协会和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了“九二共识”。它的核心内容是(   )
    A . 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 B .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 . 开展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 D . 海峡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
  • 24. (2024八下·山西月考) 毛主席曾说:“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是(    )
    A . 南洋舰队 B . 北洋舰队 C . 福建舰队 D . 华东军区海军
  • 25. (2023八下·广东期末) 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由第二炮兵更名而来。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的军种,火箭军的作战任务是(    )
    A . 进行核威慑和核反击 B . 陆地常规作战 C . 维护领海安全 D . 保卫祖国领空
  • 26. (2023八下·子洲期末) “它超越了意识形态的限定,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成为解决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不仅如此,在纷繁芜杂的当今世界,它依然焕发着蓬勃生机。”材料中的“它”是指(    )
    A . “一边倒” B . “另起炉灶” C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 不结盟
  • 27. (2023八下·兴宁期末) 20世纪50年代,美国某记者感概:周恩来总理在会议几乎陷入僵局的时刻挺身而出,成为会议明星,成为排难解纷、平息争端、带来和平的人物。周恩来在会议上(    )
    A . 呼吁各国消除差异和分歧 B . 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 主张亚非国家团结和合作 D . 积极解决印度支那和平问题
  • 28. (2024九上·游仙开学考) 一位学者认为:“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如果没有中国同美国的关系正常化,也就没有7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以及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蓬勃发展.”其含义是指中美关系正常化(    )

    A . 标志着美国对中国封锁政策的彻底失败 B . 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C . 促使西方许多国家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D . 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 29. (2024九上·南宁开学考) 1964年10月17日《光明日报》社论指出:“中国发展核武器,不是由于中国相信核武器的万能,要使用核武器。恰恰相反,中国发展核武器,正是为了打破核大国的核垄断,要消灭核武器。”该社论评述的是中国(    )
    A .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 . 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升空 D . 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
  • 30. (2023八下·广东期末)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不同地方的人们之间的通信主要靠信件传递。那时一封信要走几天甚至几个星期才能到达。21世纪的中国,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和互联网与千里之外的亲友联系,方便快捷。”材料描述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
    A . 信件传递方式的变化 B . 通信方式的变化 C . 手机和互联网的使用 D . 交通方式的变迁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0分)
  • 31. (2023八下·广东期末) 中国共产党历经100年的艰苦奋斗,带领中国人民铸就了今天的伟大中国。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当雄伟的天安门,让风云迎来东升的太阳,历史的耳畔,传来了礼炮的隆隆回响,那排山倒海般的回响,是中国沧桑巨变的回响,一位巨人俯瞰着世界,洪亮的声音,全世界都听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初期,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资料,全国在农村占农户总数不到7%的地主、富农,占有总耕地的50%以上,而占全国农户57%以上的贫农、雇农,仅占有耕地总数的14%,处于无地少地状态。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三:到1957年,中国领导人可以以相当满意的心情回顾这一时期了。这个国家的工业化道路已经走了几大步,并且取得了引人注目的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制度已经顺利地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教导得到改造。国家的政治制度建设也具有了中国特色。

    --摘编自费正清《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土地改革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述这一时期新中国走“工业化道路”的背景。主要的任务是?
    4. (4) 根据材料三回答,“经济制度按照马克思主义教导得到改造”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对国家有何影响?在“国家的政治制度建设”过程中,确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是在哪次会议中确立的?
  • 32. (2023八下·广东期末)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从这个意义上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

    材料二:1979年12月,来访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问:“阁下的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是什么?”邓小平立即回答,目标是使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从现在的2500亿美元增加到20世纪末的1万亿美元,人均产值达到1000美元……当然,要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需要加速经济增长,需要吸收外国的资本、科学技术和管理技巧。为此必须采取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相结合的政策。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法制建设成就表

    时间段

    制订或修订的主要法律

    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

    1982年宪法、选举法、刑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中共十五大召开前

    公司法、银行法、劳动法、合伙企业法、价格法……

    1997年至今

    证券法、合同法、反垄断法、保险法、新政复议法、侵权责任法、立法法、监督法、反国家分裂法、物权法……

    ——《齐鲁晚报》2014.10.17

    材料四:……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排名,改革开放之初排在第十一位;2005年超过法国,居第五位;2006年超过英国,居第四位;2007年超过德国,居第三位;2009年超过日本,居第二位。2010年,我国制造业规模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数以亿计的人口摆脱贫困,由低收入国家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稳中求进,年均增长7.1%.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超过30%,超过美国、欧洲、日本贡献率的总和,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和稳定器……

    ——李志军《改革开放40年:辉煌是如何铸成的》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邓小平的讲话是针对哪一问题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此后,在思想方面,确立了哪一新的指导方针?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走上怎样的新道路?这一时期的“对外开放”是如何迈开第一步的?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制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政府着力进行法制建设的原因是什么?
    4. (4) 材料四说明了什么?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我国近四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哪些持续可行的经验做法。
  • 33. (2023八下·广东期末) 实现中国梦是所有中国人不断追求的梦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

    材料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中共十七大报告

    材料三: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上的讲话

    材料四:当今世界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为此我国政府提出了“一带一路”的经济发展举措,“一带”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一路”指的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彰显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新常态。“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连接着活跃的东亚经济圈、发达的欧洲经济圈及其中间地域广阔,经济发展潜力巨大的陆上腹地国家。它秉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是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之路,是增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

    1. (1) 材料一中的“中国道路”其开创者是谁?
    2. (2) 材料二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发展的哪一重要成果?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什么?
    3. (3) 据材料三指出“中国梦”的内涵是什么?为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其中建国一百周年时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又形成了怎样的战略布局?
    4. (4) 根据材料四指出我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发展举措体现了我国政府怎样的理念?
    5. (5) 实现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你能为中国梦的实现作出哪些努力?(至少写两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