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东莞市新民学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

更新时间:2023-06-26 浏览次数:203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 1. (2023七下·东莞期末)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下列有关诗中“此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修建“此河”是为了巩固唐朝的统治 B . “此河”是在隋文帝在位期间开凿的 C . “此河”以长安为中心,北起涿郡,南至余杭 D . “此河”的作用是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 2. (2023七下·东莞期末) 有学者指出,隋炀帝虽然无德,但是有功。只是他的功业,没有和百姓的幸福感统一起来…他没有处理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关系,反而成了罪在当代、利在千秋。下列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隋炀帝(    )
    A . 实现南北统一 B . 三次征伐辽东 C . 营建东都洛阳 D . 开凿了大运河
  • 3. (2023七下·东莞期末) 唐太宗把都督、刺史的名字写在屏风上,并把他们的政绩也写在上面,以便考察任用。刺史由他亲自选拔,县令由五品以上的京城官员推荐,贞观年间,出现了一大批奉职守法的官吏。这表明唐太宗(    )
    A . 注重地方的经济 B . 重视贤能和吏治 C . 改革政府的弊端 D . 发展了教育事业
  • 4. (2023七下·东莞期末) 门荫是指王公贵族和各级官员的子孙,因其门第出生而获得官职。到了唐朝中后期,越来越多的高官子弟开始舍弃门荫而选择走科举取士之路,许多世家大族变成庞大的科举家族。这说明了(    )
    A . 门第等级观念消失 B . 科举取士影响扩大 C . 科举阻碍阶层流动 D . 科举影响政权稳定
  • 5. (2024七下·余江期中) 提取下列四幅图片的历史信息,归纳唐朝的时代特征。正确的是(    )

    A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 .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 . 繁荣与开放 D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 6. (2024七下·兰州期末) 唐朝诗人杜甫在《垂老别》中写道:“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造成这一惨状的历史事件是(    )
    A . 八王之乱 B . 七国之乱 C . 安史之乱 D . 陈桥兵变
  • 7. (2023七下·东莞期末) 下列是唐朝人口统计表,造成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唐中宗神龙

    元年(705年)

    唐玄宗开元

    十四年(726年)

    唐玄宗天宝

    十四年(755年)

    唐肃宗乾元

    三年(760年)

    唐宪宗元和

    十五年(820年)

    人数

    约3714万人

    约4141万人

    约5291万人

    约1699万人

    约1576万人

    A . 黄巢起义 B . 八王之乱 C . 天灾严重 D . 安史之乱
  • 8. (2023七下·中山月考) 宋朝严令“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所以坏其凶谋”。以习勤苦、均劳逸为借口,使京师与外地驻军更换驻扎地点,不让禁军将领久留一地。将士频频调换,关系疏远。这说明宋代(    )
    A . 十分注重提高军队战斗力 B . 加强了对各级官员的监督 C . 力图革除武将专权的积弊 D . 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局面
  • 9. (2023七下·东莞期末) 唐朝以来,科举考试基本上是以“诗赋取士”为主要标准。但王安石认为这种做法使得天下读书人只知道“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科法败坏人材”,所以他主张将“经义取士”作为进士考试内容。此举(    )
    A . 为国家选拔实用人才 B . 打击朝廷异己势力 C . 表明诗赋创作水平低 D . 反映政治风气保守
  • 10. (2023七下·东莞期末) 辽朝茶仪大多仿宋,皇帝宴请宋使,要“行饼茶”,重新开宴后要“行单茶”:西夏“连接诸蕃,以茶数斤,可以博羊一口”。这表明北宋时期(    )
    A . 茶是民族交往重要媒介 B . 茶文化进入了鼎盛时期 C . 茶叶贸易解决民族矛盾 D . 饮茶的风气在民间普及
  • 11. (2023七下·东莞期末)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局部),它描绘了东京汴河沿岸商业繁荣的景象。当时汴河穿城而过,水量丰富,船运繁忙,大江南北物资汇集。其中运往东京的稻米主要产自(    )
    A . 华北平原 B . 汉中平原 C . 太湖平原 D . 江汉平原
  • 12. (2023七下·东莞期末) 下表为不同文献对江南经济的记述。据此可知,北宋(    )

    记述

    出处

    “天下无江淮,不能以足用;江准无天下,自可以为国。”

    北宋·李觏《寄上富枢密书》

    “大江之东,南至五岭……舟车南北,日夜灌输京师者,居天下十之六七。”

    北宋·沈括《扬州重修平山堂记》

    A . 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B . 江淮已成为全国政治中心 C . 北方地区物质严重匮乏 D . 南方社会经济影响力提升
  • 13. (2023七下·东莞期末) 据《元史》记载,元朝的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由此可见,元朝行省(    )
    A . 权力集中,总揽一地的军、政、财权 B . 不利于中央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C . 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体制基本一致 D . 有利于实现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 14. (2023七下·东莞期末) 有学者认为,一方面,元代的行省制度是蒙古族统治者为了控扼天下而设立的,在某些行省的设置上确实适应了稳定政局的需要。但另一方面,一味地以犬牙交错划分行省而不顾同一地理单元内的区域经济联系、文化风俗差异等因素也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该学者对元代行省制(    )
    A . 高度肯定 B . 认识模糊 C . 全盘否定 D . 辩证分析
  • 15. (2023七下·东莞期末) 宋代称春节为元旦,俗称年节、新年。元旦前几天人们就洒扫庭院,准备过节。除夕之夜,人们要“守岁”。元旦那天,盛行燃放鞭炮,穿新衣,往来拜年。大街上搭彩棚,摆满各色货物,歌馆、舞场挤满了人。这表明宋代(    )
    A . 民族关系融洽 B . 节庆文化多彩 C . 都市生活繁荣 D . 娱乐场所增多
  • 16. (2023七下·东莞期末) 11至13世纪,印度洋已成了大宋商船的天下。一位诗人描述泉州港贸易的诗曰:“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这表明宋朝(    )
    A . 农业生产进步 B . 政府收入增加 C . 海外贸易发达 D . 手工业的兴盛
  • 17. (2023七下·东莞期末) 宋朝阳同学搜集了下列三幅图片资料进行探究式学习。他研究的内容是(    )

    A . 宋代领先世界的科技 B . 唐朝繁荣的文学艺术 C . 元代发达的对外贸易 D . 明清先进的航海技术
  • 18. (2023七下·东莞期末) 东厂侦缉范围极广,但有权侦缉,而无权审理处置,只对皇帝汇报,不受其他朝廷机构的约束,一切由皇帝决断。由此可见,东厂(    )
    A . 有利于缓和君臣的关系 B . 地位高于其他朝廷机构 C . 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D . 促使官民约束自身行为
  • 19. (2024七下·孝昌期末) 戚继光撰写的两部军事名著《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备受兵家重视。康熙六年,朝鲜令将士学习《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18世纪和19世纪,日本多次翻刻出版《纪效新书》。材料说明戚继光(    )
    A . 治军方法独到有效 B . 善于借鉴他国军事思想 C . 广泛使用火药武器 D . 有效解决藩镇割据问题
  • 20. (2023七下·东莞期末) 明朝后期,几部重要科技著作相继问世。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和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这说明(    )
    A . 中国古代科技积淀深厚 B . 明朝科技已落后于西方 C . 科技发展依赖国家制度 D . 理论探讨甚于技术发明
  • 21. (2023七下·威县月考) 在创作《三国演义》时,罗贯中依据《三国志》等典籍提供的历史框架,清晰地梳理了三国矛盾斗争的主线,有条不紊地展开故事情节。这说明《三国演义》(    )
    A . 是研究三国历史的一手资料 B . 从历史事实中积累创作素材 C . 与《三国志》的可信度一样 D . 科学呈现了三国鼎立的形成
  • 22. (2024七下·茂名期末) 李自成建立的大顺政权最终失败的原因,有的学者认为是由于清兵力量强大;有的认为是因为大顺军入京后腐败,领导人骄傲自满;有的认为是起义军在战略上存在失误:有的认为是没有及时调整政策,形成满汉地主阶级共同对付起义军。据此可知,关于李自成起义失败原因的认识(    )
    A . 只有一种观点是正确合理 B . 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 . 所列观点都没有参考价值 D . 后面学者的观点比前面的可信
  • 23. (2023七下·中山月考) 1661年,郑成功率军横渡台湾海峡,抵达台湾岛南部,受到数千当地居民的热烈欢迎。郑军在对普罗文查城和热兰遮城进行分割包围时,得到岛上数万壮丁的帮助,三四个小时内就完成了任务。这表明郑成功收复台湾(    )
    A .   军队实力雄厚 B . 作战武器先进 C . 战略战术得当 D . 得到群众支持
  • 24. (2023七下·东莞期末) 清政府明确规定:既经设立将军,凡乌鲁木齐、巴里坤所有满洲、索伦、察哈尔、绿旗官兵,皆听将军总统调遣。至回部与伊犁相通,自叶尔羌、喀什噶尔,至哈密等处驻扎官兵,亦归将军兼管。这体现清政府加强管辖的地区是(    )
    A . 西南 B . 西北 C . 东北 D . 东南
  • 25. (2023七下·东莞期末) 图为清朝山东人口数与人均耕地占有变化情况,反映了(    )

    A . 农业经济发展停滞 B . 土地兼并情况严重 C . 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D . 垦荒政策初见成效
  • 26. (2023七下·中山月考) 清朝雍正帝胤禛在身份为亲王时,命宫庭画师以康熙年间的《耕织图》为蓝本,再绘此图进献父皇康熙。特别之处是,胤禛将贵为皇子的自己及妻子绘成辛苦劳作的农夫、蚕妇状。这主要说明(    )
    A . 康熙年间农业水平低 B . 雍正帝鼓励绘画创作 C . 胤禛据此以取得帝位 D . 清朝统治层重视农桑
  • 27. (2024七下·青白江期末) 安徽人方芬因诗集中有“蒹葭欲白露华清,梦里哀鸿听转明”一句,乾隆年间被刨坟戮尸,其五世孙方国泰亦遭刑罚。“清风”“明月”是历代文人的热门话题,但在清朝,作诗行文稍有不慎,就被牵强成罪。这说明清朝(    )
    A . 实行文化专制政策 B . 知识分子反清思想强烈 C . 严格规范文学创作 D . 重视各级官员文化素质
  • 28. (2023七下·东莞期末) 1757年,清政府只保留粤海关的对外贸易职能。在此期间,丝绸是海外贸易中仅次于茶叶的大宗商品……江南地区通过河运抵达广州,往返需3~4个月……制约了中国丝绸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据材料分析,可知(    )
    A . 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 . 清朝对外贸易十分发达 C . 清朝对外政策闭关锁国 D . 茶叶贸易取代丝绸贸易
  • 29. (2023七下·东莞期末) 下图是清朝养鸟的旗人,该群体形象表明(    )
     
    A . 满族子弟养尊处优 B . 民众生活富足闲适 C . 政府要员贪污腐败 D . 清朝延续尚武精神
  • 30. (2023七下·东莞期末) 徽调最初形成于民间,进北京献艺时赢得观众喜爱。后来,其不断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又带有北京的地方特色,逐渐形成了后来的“京剧”,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流传四方。由此可知,“京剧”广受欢迎的原因是(    )
    A . 讲究唱词的通俗易懂 B . 坚持高雅化路线 C . 得到皇室的大力扶持 D . 融合众戏曲所长
二、综合题(本大题3小题)
  • 31. (2023七下·东莞期末) 繁荣的唐宋体育运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文史作品中的体育活动
    一、
     
    观拔河俗戏
    李隆基
    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
    噪齐山岌,气作水腾波。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
    (“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意思是:希望今年是一个丰收年,如同这欢乐的时刻一样)
     
    二、 伊蹴鞠之戏者,盖用兵之技也,武由是存,义不可舍,倾徒习于禁中,今将示于天下。
    ——阎宽《温汤御球赋》
    三、 日本国王子入朝贡方物,王子善棋,帝令待诏顾师言与之对手。
    ——《旧唐书·宣宗本纪》

    材料三:宋初,各级官吏多用文臣,社会文弱风气已露端倪。在正统文人的观念里,打马球已不再是一种值得肯定的社会风尚,而变成了一般市井之徒的恶习。一些在他们看来能够修心养性、陶冶情操,且比较文雅、高尚的活动,如围棋、象棋、投壶等项目深受他们喜爱。不少体育项目逐渐步出宫廷、府第而走向社会,为一般市民所享有,有的人将蹴鞠等活动引入商业机制,以吸引游客。唐代对抗性极强的蹴鞠活动,至宋代已演变为以不用球门、一人或多人对踢的表演性踢法为主了。

    ——摘编自黄伟一《宋代体育与宋代社会》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信息。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材料所描述的三项体育活动的名称。选择其中一项,说明材料中该体育活动所承载的社会功能。
    3. (3) 根据材料三,归纳宋代体育活动出现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变化的原因。
  • 32. (2023七下·东莞期末)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果诺贝尔奖在中国古代就已设立,各项奖的得主,就会毫无争议地大都属于中国人。

    ——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

    材料二:中国古代科技书目计量表

    ——摘编自伯淳《中华传统科学四大发现与四大学科》

    材料三:从世界范围看,明清科技总体上逐渐从先进转为落后,而且与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大……读书是为了做官,很少商人去攀登科学的殿堂,没能产生如同期西欧的天文、数学等近代科技。同时,因受封建制度束缚,人才培养不能和社会生产相结合,推动社会发展。

    ——摘编自《从明清教育解析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

    1. (1) 如果诺贝尔奖在宋朝就已设立,你认为当时哪项科技成就可以入选?说一说理由。
    2.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明朝为例,举出图中频次最高的学科代表巨著一部,并说明其历史地位。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制约明清科技发展的原因。
  • 33. (2024八上·潮阳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古代历史大事记(部分)

    时间

    事件

    影响

    三国时期

    孙权派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

    加强内地与台湾的联系

    隋朝

    内地汉人开始移居台湾

    促进了台湾地区的开发

    元朝

    政府设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

    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明朝末期

    荷兰侵占我国台湾

    台湾沦为荷兰殖民地

    1662年

    民族英雄率军收复台湾

    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1684年

    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

    1885年

    台湾正式建省

    使台湾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1. (1) 明清时期,哪位民族英雄率军收复台湾?
    2. (2) 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