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杭州重点大学附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段...

更新时间:2023-06-26 浏览次数:15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12.0分)
  • 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中国游泳队在本届世界游泳锦标赛中,宁泽涛以47秒84率先触壁,夺得100米自由泳金牌 B . 俗话说,平安是福.对于群众而言,社会平安有序,人民安居乐业,是检验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是否有效的标准 C . 周小平在网络上的崛起凭借的其实是一股锐气,他用这股锐气帮我们思考和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互联网舆论面前,应保持什么样的处世态度最适宜 D . 文学经典是历史的回声,是审美体验的延伸,也是后代作家超越自我的精神刻度,作家只有在与经典大师的竞争中,才能拓展文学的想象空间,为未来提供新的审美体验
  • 2. (2018·温州模拟)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一些因各种原因不能归家的年轻人选择在网上点燃蜡烛遥寄哀思,被评为引导大众文明低碳祭扫的有力行动,而几乎与其同时出现的“代人扫墓”业务则遭到痛批。 B . 快速推进的现代化进程对传统建筑的毁坏是致命的,有些地方的传统建筑几乎被破坏殆尽,其承载的丰富文化内涵也就此失落。 C . 温州正在进行的金融改革,不是仅仅为了解决小微企业融资而进行的改革,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面很广,所以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来。 D .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中国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要开展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目的是牢记这一惨痛的历史。
  •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我们对虚拟技术保持距离,不是因为我们刻意保守,以示另类,就是因为我们还在乎真假,也许虚拟技术可以另造真实,但我们无法欺骗自己的内心。 B . 干燥的泥土极易让人长夜瞌睡,山峦下的村舍寂寂,祖母在酣睡中再也没醒来,她的面容慈祥,像块被雨水冲刷多年的瓦,手摸过去,有时间的质感。 C . 历史上一切源于精神价值体系的对经济和法律的干涉,都可以说是违背了社会现实本身的运行规律,原因之一是旧哲学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弊端所致。 D . 信息便捷是否意味着学生更有知识呢?爱因斯坦认为信息不是知识,所以他并不崇拜知识,他说:“‘是什么’的知识无法打开‘应是什么’的大门。”
  •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芯片市场,其全球销售总额虽然占不到10%,不过非中国的企业,必须要与以中国政府为后盾的企业合作,才能持续接触到中国的买家. B . 近期全国旅游资源规划开发质量评定委员会检查发现,大多数5A级景区能够坚守国家标准并达到细则规定的服务软硬件指标,保持了良好的行业品牌形象. C . 自2013年开始,顺丰控股整合了嘉达快运、顺丰物业等公司,并开始打造包括存储、运输等环节在内的物流全产业链,并开始进军电商、生鲜、金融服务等. D . 《通知》指出,各要素市场要加大风险防控意识,合法合规经营,建立健全风险防控和责任追究机制,进一步突出风险防控重点,全面落实风险防控主体责任.
二、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19.0分)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试题。

    材料一:

    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且举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不但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在以柔声慢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摘编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材料二:

    在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的问题上,我很认同清末民初词论家况周颐的一席话:“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样,便能臻于“吾性灵与(词人之性灵)相浃而俱化”的境地(《蕙风词话》卷一)。照我看来,这种读词之法所重视与强调的,即是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如此才能达到两代人之间的精神沟通和心灵契合。此话如何理解?

    首先,从唐宋词人来说,尽管他们早已长眠地下,但其凝聚和贮存在那些不朽词篇中的人生体验却至今犹保持着顽强的生命活力。美国优秀作家福克纳曾说:“艺术家的宗旨,无非是要用艺术手段把活动——也即是生活——抓住,使之固定不动;而到一百年之后有陌生人来看时,照样又会活动--既然是生活,就会活动。”虽然唐宋词人在主观上或许并无此种意愿,但在客观上他们又通过写词而把其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抓住”并“固定”了下来;而当后之读者重读这些词篇时,词人的歌哭啼笑,词人的音容笑貌,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就都会得到复活和浮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老的唐宋词其实不老,尤其是它所贮存的丰厚人生意蕴则更保持着“常绿”的状态。故而读词实际就是在人生体验方面向前代词人“讨教”“求援”的过程,也是在古代先行者中间寻觅精神知音和良师益友的文化活动。这时,读者处于“受众”的地位,他们必须澄思渺虑,静静地倾听和深深地思索发自唐宋词人的种种心声。

    其次,在此同时,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却又会依据自身特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对原作的意蕴作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到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这就会进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读者在读词过程中并不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可以且肯定会将其自身的某些人生体验反射给唐宋词篇,缘此就形成了读者与前代词人之间的跨时代“交流”与“对话”。而惟有这样的读词之法——读者尽可能地调动自身的人生经验和艺术想象力,“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才能真正把词读深读透。

    (摘编自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

    1. (1) 下列对唐宋诗词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唐宋诗词成为我们首选阅读对象,其阅读价值高于《诗经》《楚辞》和明清诗词。 B . 唐宋诗词体现的普通人价值观,多是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保家卫国行为的赞美。 C . 李、杜、苏、辛的作品是唐宋诗词中的典范,风格各异但都具有深远的教育作用。 D . 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将体验“抓住”并融入诗歌创作中传递给读者。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凡是能写出第一等真诗的诗人,他必然有第一等襟抱,也必然有第一等学识。 B . 作者认为,陆机提出“诗缘情”否定了中国古典诗歌“诗言志”的古老纲领。 C . 古典诗歌的典范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能提升读者的人格境界。 D . 当代人阅读优秀古典诗歌能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两则材料对此均有所论及。
    3.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要想了解一位诗人的襟怀抱负,最佳途径就是阅读他的诗歌,因为读诗就是读人。 B . 古代诗歌之所以具有现实价值,是因为它们表达了古今共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C . 读者须与古代诗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才能把诗读深读透。 D . 唐宋诗词的内容与现代读者没有距离,在这一点上,两则材料的观点是不一致的。
    4. (4) 材料一、材料二都论证了现代人与古代诗词之间的关系,但论证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
    5. (5) 王国维读词的评析,体现了况周颐的“读词之法”,请结合材料二相关内容对王国维读词之法进行简要说明。

      王国维读李璟词时,对《摊破浣溪沙》中“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大加赞赏,认为“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人间词话》)。他选择这首词中意境绝佳的两句进行鉴赏,不仅读出了萧瑟秋景衬托下女主角哀怨的心境,还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了词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论。

三、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
  • 6. 写出空缺部分的名句。
    1. (1)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激起了愁海的狂澜。《拟行路难(其四)》中写诗人举杯驱愁,却放悲声的诗句是:“ 。”
    2. (2) 杜甫在《客至》中表达迎接客人到来时的喜悦之情的两句是:“ 。”
    3. (3) 黄庭坚在《登快阁》中表达了自己归隐田园、向往自由自在生活的愿望,这两句是:“ 。”
    4. (4) 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中:“ ”两句,描写绵绵的春雨彻夜淅沥,清晨卖花声里透出淡雅的春意,写得形象而又深致。
四、语言表达(本大题共3小题,共11.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

    居住市廛的都市人,于群楼环绕中,看到的天空被挤成几块憋屈的碎片 , 眼界颇为局促。而可可西里这样的所在,神示给人的,是一种城市人久违了的空旷之美。在这里,文明的物事只能谦虚得充当陪衬和点缀。

    古代文人嗜好望云。我只挑一句陶潜的——“悠悠望白云,怀古一何深。”他们眼里的白云,一律飘荡在人境之庐,所怀之古,也无非是先世的圣人和贤者。我在可可西里望云,(  )再沉淀一些,心中的意念萦绕于无生无死,无喜无悲;时间在这里奇妙地失去了指针。

    通透的视野,是可可西里无言的慷慨馈赠。这里的景致表面上单调乏味,事实上却在每时每刻变幻着。那些数不清的湖泊,绝对是苏联作家普列什文美誉的“大地上的眼睛”,美不胜收。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心里空荡得没有可怀之人,只有密集的云朵,只有亘古的空旷,只有无限的微茫。 B . 心里空荡得没有可怀之人,只有密集的云朵,只有无限的微茫,只有亘古的空旷。 C . 心里只有密集的云朵,只有亘古的空旷,只有无限的微茫,空荡得没有可怀之人。 D . 心里只有密集的云朵,只有无限的微茫,只有亘古的空旷,空荡得没有可怀之人。
    2. (2)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B .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C .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D .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只能看到一块块有限的天空”,与原文相比,哪一种表达更好?为什么?
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50.0分)
  • 8. (2021高一下·丹阳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说:“文盲不可怕,美盲才可怕”。在他看来,审美是一种生活方式,懂得审美是幸福的源泉。

    现实生活中,有的同学说:“现实很骨感,我们的生活‘三点一线’,哪有美感可言?”也有的同学说:“为了给他人留下好印象,无论学习多忙,我都要把自己打扮得美美的!”还有的同学说:“追求美是一种小资情调,而且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我是中学生,首先要想好一日三餐!”

      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