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云南省泸水市怒江新城新时代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

更新时间:2023-06-23 浏览次数:20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2023高一下·泸水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杜甫的诗一向被称为诗史,它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的现实生活和时代面貌。把杜诗称为诗史,最早见于晚唐孟棨的《本事诗》。其在叙述李白的一段中,附带着提到杜甫,说“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从这句话看来,诗史这个名称好像是在杜甫时代已经存在了——纵使不在杜甫时代,也应该在孟棨以前。

    普遍地用诗史标志杜诗的特点,始于宋代。五代时写成的《旧唐书·杜甫本传》没有提到诗史;北宋写成的《新唐书》则说杜诗“世号诗史”。宋代诗文以及诗话中,凡是有关杜甫的,诗史二字常常可以遇到。像“推见,至隐,殆无遗事”、像“读之可以知其世”、像“纪当时事,皆有据依”,的确是杜诗的特点,也是杜甫成为我国一个伟大诗人的重要原因之一。杜甫在这方面给中国的诗歌拓宽了一个领域,明代的唐诗研究者胡震亨说,“以时事入诗,自杜少陵始”。他认为以时事入诗,杜甫发挥了极大的独创性,道前人所未道,这是杜甫对于中国诗歌的丰功伟绩。但回顾诗歌的历史,追溯《诗经》的传统,这种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但把目光局限在从晋宋到唐初的三百年内,这时期的诗歌除却陶潜、鲍照、庾信以及后来的陈子昂等人的优秀作品外,自然代替社会,形式胜过内容,已成为普遍的现象,而杜甫以其满腔热诚,大量地歌咏时事,从这方面看来,说是自他开始,也未为不可。

    杜甫生在唐代封建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他既有热情的关怀,也能作冷静的观察,洞悉时代的症结和问题的核心所在。他观察的范围广、认识深,并能以高度的艺术手法把他观察、认识的所得在诗歌里卓越地表达出来,大大超过了在他以前的任何一个诗人。所以我们说,杜甫是中国诗歌优良传统伟大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也就是这个缘故,杜诗才获得了千百年来被人公认的诗史的称号。

    诗史不同于历史,不能理解为用诗体写成的历史。一部好的历史同样需要作者能够认识时代的症结和重大问题的核心,同样可以写得很生动。可是作为诗史的杜诗则在深刻反映现实的同时,还通过多种多样的风格和具有独创性的表达方法处处体现出作者本人的形象,很少只是客观的描述。浦起龙说得好,“少陵之诗,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会寄焉者也”。诚然,杜诗不仅反映了时代,同时也浸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使人感到诗人的性情活跃在诗的字里行间。这正是杜甫的诗史与一般历史不同的地方,正如胡宗愈所说的,里边包涵着诗人的“出处去就,动息劳佚,悲欢忧乐,忠愤感激,好贤恶恶”。

    抒情和时事与社会生活相结合,是我国诗歌从开始以来一直到建安时代的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个特点的发扬光大,杜甫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摘编自冯至《论杜诗和它的遭遇》)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据孟棨《本事诗》记载,杜甫遭逢“安史之乱”,作品充分反映社会现实,有可能当时就称之为“诗史”。 B . 与自然代替社会,形式胜过内容的诗歌相比,陶潜、鲍照等人的作品同杜诗一样,都在大量地歌咏时事。 C . 乱世中的杜甫对社会生活有广泛的观察和深刻的认识,并凭高超的艺术手法表达出来,这是前无古人的。 D . 作为“诗史”的杜诗不同于一般的历史,字里行间包涵着“悲欢忧乐”“好贤恶恶”,活跃着诗人的性情。
    2. (2) 下列对原文相关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篇提出论题,接着论述杜诗被称“诗史”的历史、原因及“诗史”与历史的区别。 B . 文章引用胡震亨的论述,阐明杜甫以时事入诗给中国的诗歌拓宽了一个领域的观点。 C . 第四段在论述杜诗的特点时,将浦起龙与胡宗愈的说法进行对比,支撑了自己的观点。 D . 文章在赞扬杜甫对我国诗歌贡献的同时,也对言过其实的说法有所辩驳,具有思辨性。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与同时代大多数诗人不同,杜甫以满腔热诚、大量歌咏时事著称,所以我们说“以时事入诗,自杜少陵始”,也未为不可。 B . “诗史”不同于历史,不能理解为用诗体写成的历史,故而“诗史”不能真实地反映历史,而主要是反映作者的主观情感。 C . 杜甫的“史诗”深刻反映现实的同时凸显作者本人的形象,其诗句“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就体现这样的特色。 D . 在认识清楚时代的症结和问题的核心所在的同时,把抒情和时事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就能够书写出一部优秀的历史。
  • 2. (2023高一下·泸水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中医药的传统是什么,我想大概有这么几条。首先,中医的传统不是疾病医学。第二,中医不是物质科学。第三,不是认识论上的知识论。中医关心的是从哪里寻找健康的钥匙。同样的“治病必求于本”这几个字,在西医看来,着眼点在于对象性思维的“病”,问的是“病从何来”;而中医提这个问题时重点在意向性思维的“治”上,问的是“治向何去”。“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东西方对“本”有不同的理解和追求。西方的“本”是指物质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是对本质的认识,是知识论,是科学。是什么科学观呢?是物质世界范围内的认识论、知识论的科学观。文艺复兴五百年来,它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中医不是这样提问题的。它首先提出什么是“利”,什么是“害”,什么是“药”,什么是“毒”,强调识别“利害药毒”的能力和取舍标准。第二,两千多年前就提出医师的责任是“聚毒药以供医事”,是把“毒”转化为“药”,把“害”转化为“利”,帮助人们养生、保健、治病。第三,医学与医生有三等,上医医未病之病,对象是生命、养生;中医医欲病之病,对象是“健”,任务是保健;下医医已病之病,对象是病。我们的误区就在这个地方。一百年来,我们中医就努力地去走这最后的一条路。

    现代医学的科学化过程中要求的是对靶点的直接对抗,是对生命现象的抑制和阻断,广义地说,是“抗生”的,而我们在理论上又要求“卫生”和“养生”,这是矛盾的。中医的优势和学术本质,第一是“人”,第二是“生”。“生”是中国文化中的价值观,认为人们应该“赞天地之化育”,追求的目标是“天人合德”,也就是“你活我也活”,人要活,细菌病毒也要让它活,这就是生态,就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气度要有这么大。只有有了这么大的气度,才能把周围环境中的因素转化为有利于“生”的因素。所以,中医学的传统起码要回到《汉书·艺文志》,即“方技者,皆生生之具”。所以中医药是为人类生命的健康、发展、进化服务的方法、技术、工具。你非要扭转它,就变成两码事了。我的老师一九五九年临终前就说过:“欲求融合,必先求我之卓然自立。”展开来说,就是欲求融合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必先求中医学自我的卓然自立。

    (摘编自陆广莘等《中医药的传统与出路》)

    材料二:

    中医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运气等学说,以及诊法、预防、养生等内容。它融合了哲学思想、医疗保健、植物学等多种科学的思想,其丰富的内涵受到全世界的瞩目。但是,中医药在现实中处在边缘地位和附属局面。要摆脱这一现状首要是加强对中医人才的培养和以现代化手段使中药质量可控,还要加大对中医药的宣传力度,使百姓从内心接受中医药。

    想要培养中医药的支持者,应该以中医药自身的内容特点为立足点,以中小学为切入点开始启蒙教育,让传统中医药的种子在学生们的意识中生根发芽。下面对中医药走进中小学进行分析,希望为中医药的推广和发展做出一些贡献。

    首先,选择适合青少年的内容。中医药内容纷繁复杂,有些知识晦涩难懂,不适合青少年阶段的学生学习,他们理解起来比较费劲,而且不易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针对这一问题,有必要对学习的内容进行筛选,如可以选择中药的炮制、中药香囊制作以及常用中药饮片识别等内容。然后改变往日直叙式的教学方式,理论知识讲解和实验操作相结合,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中草药的性味归经、功效、适应证等相关知识。这样既可提高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又可提高他们对中草药的认识和理解,并加深他们对中药的记忆。例如在课堂上将中药山楂炮制品与生品煮水,让学生口尝并对其酸性进行比较,使学生通过切身体验感受到炮制的作用。

    其次,引导青少年走进中医药。通过建立“模拟中药房”,使青少年了解中药储存和归类方式。在手摸口尝中,让青少年找草药、识草药、认草药,同时教授他们一些辨识药材真伪的方法和诀窍,让他们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这样可以对中医药的延续与传承起到正面作用,也为他们今后掌握更多的中药知识打下一定的基础。学习这些知识,即使他们将来不做医生,对于自己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使中医药更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

    (摘编自薛海萍等《浅谈中医药走进中小学的意义》)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非常强调“治病必求于本”的治病理念,其中“本”是指服务于生命的发展和进化的方法。 B . 一百年来中医总是设法医治已病之病,而不是医治欲病之病,这种想法偏离了中医的传统,也将严重束缚中医的发展。 C . 中医药的思想内涵丰富,包括养生、保健、预防等多项内容,也融入多种科学的思想,体现中医的意向性思维。 D . 青少年走进“模拟中药房”,近距离接触中草药,这不仅有利于传授中医药的一些知识,也有利于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
    2.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与中医认知方式不同,西医强调从本质层面认识疾病,在物质世界范围内认识各种现象,具有科学性特征,因而能取得重大成就。 B . 现代医学的追求是对生命现象的阻断,本质上是“抗生”,而中医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块瑰宝,注重的是“养生”“保健”。 C . 中医的价值追求不是人活病毒死的对立生态,而是“天人合德”的理念,这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生”的价值观念。 D . 目前我国百姓对中医药的了解还不够,也没有完全接纳中医,归因于中医药的专业知识比较晦涩,以及中小学教育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单一。
    3. (3) 就中医的出路问题,材料一与材料二分析的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3. (2023高一下·泸水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与陌生人交流

    铁凝

    ①从前的我家,离我就读的中学不远。上学的路程大约十分钟,每天清晨我都要在途中的一家小吃店买早点。

    ②那年我十三岁,念初中一年级。正是“深挖洞,广积粮”的时候,因此一入学便开始了拉土、扣坯、挖防空洞。我正在发育的身体,乐观地承受着强重的体力劳动,而我的脑子则空空荡荡。

    ③每日的清晨,我就带着一副空荡的脑子走在上学的路上,走到那家小吃店门前,我要在这里吃馃子喝豆浆,馃子就是人们日常说的油条。这个时候的小吃店永远是热闹的。一口大锅支在门前,滚沸的油将不断下锅的面团炸的吱吱叫着。当年能吃到这油炸馃子已经是欢天喜地的事了。我排在等待馃子的队伍里,看炸馃子的师傅麻利、娴熟的操作。站在锅前负责炸的是位年轻姑娘,她手持一双长的竹筷,不失时机地翻动着油条,将够了火候的成品夹入锅旁那用来控油的钢丝笸箩。因为油是珍贵的,控油这一关就显得格外重要。她用不着看顾客,只低垂着眼睑做着属于自己业务范围的事——翻动、捞起,但她的操作是愉快的,身形也因了这愉快的劳作而显得十分灵巧。当她偶尔因擦汗把脸抬起来时,我发现她长得非常好看,她那新鲜的肤色,那从白帽沿下掉出来的栗色头发,那纯净、专注的眼光,她的一切……在我当时的年岁,无法用词汇去形容一个成年女人的美,但一个成年女人的美却真实地震动着我,使我对自己充满自卑,又充满希冀。

    ④关于美女,那时我知道得太少,即使见过一点可怜的图片,也觉得那他们分外遥远、虚渺。惟有这炸馃子的姑娘,是活生生的可以感觉和捕捉的美丽。她使我空荡的头脑骤然满当起来,使我发现我原本也是个女性,使我决意要向着她那样子美好地成长。

    ⑤以后的早晨,我站在队伍里开始了我细致入微的观察,观察她那两条辫子的梳法,她站立的姿态,她擦汗的手式,脚上的凉鞋,头上的白布帽。当我学着她的样子,将两条辫子紧紧并在脑后时,便觉得这已大大缩短了我和她之间的距离。当寒冷的冬季我戴上围巾又故意拉下几缕头发散出来时,我的内心立刻充满愉快。日子在我对她的摹仿中生着情趣,脑子不再空荡,我觉出一个新的我自己正在我身上诞生。

    ⑥后来我们搬了家。直到几年后我返回城市,又偶尔路过那家小吃店时,发现那姑娘还在。五印的铁锅仍旧沸腾着,她仍旧手持细长的竹筷在锅里拨弄。她的栗色头发已经剪短,短发在已染上油斑的白帽子边沿纷飞。她还是用我熟悉的那姿势擦汗。她抬起脸来,脸色使人分不清是自然的红润,还是被炉火烤得通红。她没了昔日的愉快,那已然发胖的身形也失却了从前的灵巧。我站在锅前,用一个成年的我审视那更加成年的她,初次怀疑起我少年时代的审美标准。因为,站在我面前的实在只是一名普通妇女。她的声音略显沙哑,眼光疲惫而又烦躁。好像许多年来她从未有过愉快,只一味地领受着这油烟和油锅的煎熬。

    ⑦又是一些年过去,一个不再幼稚的我却又一次光顾那家小吃店了。记得是秋天的一个下午,门口只有一只安静的油锅,于是我走进店内。我看见她独自在柜台里坐着,头上仍旧戴着那白帽,帽子已被油烟沤成了灰色。她目光涣散,不时打着大而乏的呵欠,脸上没有热情,却也没有不安和烦躁,就像早已将自己的全部无所他求地交给了这店、这柜台。柜台里是打着蔫儿的凉拌黄瓜。我算着,无论如何她不过四十来岁。

    ⑧下午的太阳使店内充满金黄的光亮,使那几张铺着干硬塑料布的餐桌也显得温暖、柔和。我莫名地生出一种愿望,非常想告诉这个坐在柜台里打着呵欠的女人,在许多年前我对她的崇拜。

    ⑨“小时候我常在这买馃子。”我说。

    ⑩“现在没有。”她漠然地告诉我。

    ⑪“那时候您天天站在锅前。”我说。

    ⑫“你要买什么?现在只有豆包。”她打断我。

    ⑬“您梳着两条又粗又长的辫子,穿着白凉鞋,您……”

    ⑭“你到底想干什么?”她几乎怪我打断了她的呆坐,索性别过脸不再看我。

    ⑮“我只是想告诉您,那时候我觉得您是最好看的人,我曾经学着您的样子打扮我自己。”

    ⑯“嗯?”她意外地转过脸来。

    ⑰我匆匆走出小吃店,为我这唐突的表白寻找动机,又为我和她那无法契合的对话感到没趣。但我忘不了她那声意外的“嗯”,和她那终于转向我的脸。我多么愿意相信,她相信了一个陌生人对她的赞美。

    ⑱不久,当又一个新鲜而嘈杂的早晨来临时,我又乘车经过这个小吃店。门前的油锅又沸腾起来,还是她手持竹筷在锅里拨弄。她的头上又有了一顶雪白的新帽子,栗色的卷发又从帽沿里滚落下来,那些新烫就的小发卷儿为她的脸增添着活泼和妩媚。她以她那本来发胖的身形,正竭力再现着从前的灵巧,那是一种更加成熟的灵巧。

    ⑲车子从店前一晃而过,我忽然找到了那个下午我对她唐突表白的动机。正因为你不再幼稚,你才敢向曾经启发了你少年美感的女性表示感激,为着用这一份陌生的感激,再去唤起她那爱美的心意。

    ⑳当你克服着虚荣走向陌生人,平淡的生活里处处会充满陌生的魅力。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第②段写“我”一方面“乐观承受着强重的体力劳动”,另一方面“脑子则空空荡荡”,意味着成长不仅需要身体发育,也需要充实精神。 B . 小说第⑦段中写油锅“安静”,第⑱段写油锅“又沸腾起来”,暗示了“炸馃子的姑娘”由安于现状到重新燃起生活热情的转变。 C . 小吃店是“我”与“炸馃子的姑娘”的连接点,小吃店不仅记录了“她”的变化,也在跨越时间的叙述中见证了“我”精神世界的成长。 D . 本篇小说与《哦,香雪》有着相近的风格,语言充满诗意,情节跌宕起伏,不仅引发读者对现代文明深刻的思考和感悟,也给读者带来美的体验。
    2. (2) “我”在不同时期见“炸馃子的姑娘”有不同的心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 (3) 文中最后一段意蕴丰富,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 4. (2023高一下·泸水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杜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

    与房琯为布衣交,琯时败陈涛斜,又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言者路。”帝乃解。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采橡栗自给。

    流落剑南,结庐成都西郭。召补京兆功曹参军,不至。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常醉登武床,武中衔之。崔旰等乱,前往来梓、夔间。大历中,出瞿唐,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尝从白及高适过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人莫测也。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意君,人皆怜之。坟在岳阳。有集六十卷,今传。

    (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B . 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C . 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D . 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右拾遗,是唐朝及后来朝代设置的小官,分为左、右拾遗,为谏官的一种,主要负责向皇帝奏论政事,称述得失。 B . “绝言者路”中的“绝”,同“而绝江河”(《劝学》)、“不绝如缕”(《赤壁赋》)中的“绝”含义都不同。 C . 关辅:关,关中,指陕西渭河流域一带。辅,三辅,西汉治理京畿地区三个长官的合称,也指京城长安附近地区。 D . “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中的“会”,同“会天大雨,道不通”(《史记·陈涉世家》)中的“会”含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杜甫积极入世,虽然考进士未中,因向玄宗献上三篇赋,被玄宗赏识,后来授予官职。肃宗即位后,历尽艰辛想方设法投奔肃宗。 B . 房琯因兵败陈涛斜和窝藏董廷兰被罢免官职,杜甫上疏为房琯辩解,惹怒玄宗,差点获罪。后因饥荒,杜甫弃官离去,客居秦州。 C . 杜甫流落剑南,于是依附世交节度使严武,严武对他非常亲善。但杜甫性格有时褊狭浮躁,经常酒醉登上严武床,严武怀恨在心。 D . 杜甫和李白、高适交往颇深,曾经相伴旅行,一起在汴州,酒酣后登台怀古,抒发慷慨之志,人们都很理解杜甫心中的悲愤之情。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

      ②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

  • 5. (2023高一下·泸水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送梓州李使君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 , 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 , 不敢倚先贤。

    【注释】①本诗为送李使君入蜀赴任而作。梓州:隋唐州名,治所在今四川。李使君:李叔明,先任东川节度使、遂州刺史,后移镇梓州。②输橦布:织布纳税。橦木花织成的布,为梓州特产。③芋田,蜀中产芋,当时为主粮之一。④文翁:汉景帝时为蜀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宫,教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教授:此处指教化百姓。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互文见义,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想象雄奇壮阔,令人耳目应接不暇。 B . 颔联描绘了深山夜雨及山间飞泉悬空而下的景象,远远望去,远处泉瀑就如同从树梢上倾泻下来似的,境界幽深秀丽。 C . 颈联写蜀中民俗民情,“汉女”“巴人”“橦布”“芋田”,紧扣蜀地特点和李使君要掌管的职事,表达了对李使君重任在肩、前途艰难的深深忧虑。 D . 全诗没有一般送别诗的感伤气氛,情绪积极,格调明快,境界高远,是唐诗中的送别名篇。
    2. (2) 结合全诗,谈谈诗歌是用什么手法表现作者丰富的情感。
  • 6. (2023高一下·泸水期中)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短歌行》中,仿用《管子·形势解》中的句子,以高山大海比喻自己希望尽可能多的接纳贤才的壮志和胸襟的名句是“。”
    2. (2)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天姥山时隐时现的句子是“”,通过赤城山和五岳侧面展现天姥山高大的句子是“”。
    3. (3) 《登高》中集中表现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4. (4) 《劝学》中举例说,笔直的木材如果“”,就会弯曲到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再经暴晒也不会挺直,因为“”。
    5. (5) 苏轼在《赤壁赋》中发议论说,江水不停地流去,“”;月亮时圆时缺,“”。
    6. (6)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循循善诱,开场白“。”以一种和蔼宽厚的态度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营造了一个平等、轻松的交谈环境。
三、语言文字运用(14分)
  • 7. (2023高一下·泸水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5G,又称为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如果说4G刺激了互联网应用的繁荣,即时消息、网上购物、网上支付、在线视频和在线游戏等应用        ;那么,5G则建造了万物互联的智能时代,自动驾驶、远程医疗、全景视频、虚拟现实等都将不再不是电影里的虚构。(      ),可为用户提供光纤般的接入速率,多场景的一致服务,“零”时延使用体验,实现“信息随心至,万物触手及”的愿景。

    5G牵动着许多企业的神经,足以改变移动通信产业的格局,甚至关乎国家利益,如此        。因而,许多国家包括大科技公司在纷纷占领先机,抢抓制高点,力争成为5G引领者。我国自成立“IMT-2020推进组”以来,5G建设持续快速推进,目前建成了全球最大的5G国际核心标准,中国成为        的5G领跑者。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浩如烟海   举足轻重   当之无愧 B . 层出不穷   一言九鼎   责无旁贷 C . 层出不穷   举足轻重   当之无愧 D . 浩如烟海   一言九鼎   责无旁贷
    2. (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时延极低、容量极大和速率极高的三个特征为5G网络所具有 B . 速率极高、容量极大和时延极低的三个特征为5G网络所具有 C . 5G网络具有速率极高、容量极大和时延极低三个特征 D . 5G网络具有时延极低、容量极大和速率极高三个特征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5G则带来了万物互联的智能时代,自动驾驶、远程医疗、全景视频、虚拟现实等都将不再是电影里的虚构。 B . 5G则制造了万物互联的智能时代,自动驾驶、远程医疗、全景视频、虚拟现实等都将不再是电影里的虚构。 C . 5G则制造了万物互联的智能时代,自动驾驶、远程医疗、全景视频、虚拟现实等都将不再不是电影里的虚构。 D . 5G则带来了万物互联的智能时代,自动驾驶、远程医疗、全景视频、虚拟现实等都将不再不是电影里的虚构。
  • 8. (2023高一下·泸水期中)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祭祖节,源自、上古时代原始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根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上古干支历法的制定为清明节日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是礼敬祖先、缅怀亲人、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了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清明节 , 还有踏青郊游、愉悦身心的主题,“天人合一”传统理念在清明节中得到了生动体现。清明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历经传承,在唐宋时期融汇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杂糅多个地域、多种民俗为一体,文化内涵更加丰富。 , 但在全国范围盛行并设扫墓假期是在唐宋之后。

四、写作(60分)
  • 9. (2023高一下·泸水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生没有一帆风顺的坦途,总是在顺境与逆境的交织中曲折前行。

    面对不同的人生境遇,有的人能从困境中突围,实现自我超越。如被贬黄州的苏轼,归隐田园的陶渊明,挑战极限的钟扬,向死而生的史铁生……而有的人不能摆正心态,或受挫后一蹶不振,或顺境中一味自满、故步自封,错失良机……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对此你有何见闻、经历或思考、感悟?请以“顺境与逆境”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

    ①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③字迹工整,卷面整洁,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