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蜡烛自上而下熄灭。这两个截然相反的实验现象,能否反映出二氧化碳相同的性质
【反思评价】该小组同学中有同学对小明同学的实验提出了质疑:认为小明同学的实验不严密,汽水中含有柠檬酸,可能是该汽水中的柠檬酸随气体气流进入试管,而引起紫色石蕊试液的变色。
【继续实验】针对提出的质疑该小组同学继续开展下列活动;
①查阅资料:柠檬酸为无色晶体,易溶于水和酒精;常温下稳定,熔点153℃,熔化后、沸腾前分解,分解温度约为175℃;柠檬、柑橘中含有柠檬酸。
②小明同学在自己实验的基础上,未增加任何试剂,接着进行了一步简单的实验操作,确认了不是因为柠檬酸引起紫色石蕊试液变色。该操作的名称以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①小林认为上述实验是可行的,其共同原理是;
②小华提出质疑,她认为上述实验还不足以说明CO2和NaOH发生了反应,其理由是;
③小明同学针对小华的质疑又补充了一个对照实验,请简单写出实验方案。
【查阅资料】①贝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贝壳中的其它杂质对实验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②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会挥发出氯化氢气体。
【探究实验一】选择药品
分别取等质量颗粒状和粉末状的贝壳样品与等体积、等浓度的稀盐酸在图1的三颈烧瓶中反应,采集数据,形成如图2和图3的图象。
①对比分析a、b点可知,曲线 (填“①”或“②”)表示颗粒状贝壳与稀盐酸反应;
②对比分析c、d点可知,相同的气压时,与稀盐酸反应速率更快;
③最终粉末状贝壳产生CO2的质量 (填“>”或“<”或“=”)颗粒状贝壳产生CO2的质量。
选用图4装置(不包括传感器)制二氧化碳的优点是 ;为了解装置具有该优点的原因,他们在装置中连接压强传感器(如图4左),从而测定实验中试管内气体压强变化的情况(如图4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b段试管中液面逐渐上升
B.bc段石灰石与稀盐酸脱离接触
C.c点的对应操作是打开弹簧夹
操作步骤:用3个250mL的烧瓶收集满CO2进行实验。如图5所示,同时迅速将注射器内液体全部注入各自烧瓶中,关闭活塞;一段时间后,同时振荡三个烧瓶。从左到右依次得到如图6所示的烧瓶内压强与时间的关系曲线1、2、3。
回答下列问题:
曲线2对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①将两个广口瓶分别编号甲、乙,向甲中放入萌发的种子,乙中放入 的种子,将注射器活塞推至底部,注射器与广口瓶连接并将装置密封好。
②以上装置置于黑暗环境中4 h。
③取两个规格相同的烧杯,加入 的澄清石灰水。
④ 。
⑤将注射器中剩余气体通入另外两个大小相同的小瓶(20 mL)中,将点燃的竹签分别放入这两个小瓶中,观察竹签燃烧情况后,立即将竹签取出。
Ⅱ.连接计算机、数据采集器和传感器探头,采集24小时装置内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数据,并自动生成两种气体浓度随时间变化图象,如图2和图3。(不考虑微生物呼吸作用对本实验的影响)
实验分析与评价:
根据所学的知识并结合图1仪器,回答有关问题:
①导管口之间的连接顺序是:a→ 、→、→、→h.
②通气后,应先点燃装置 (填“B”或“C”)的酒精灯,装置E的作用是 .
①将一定量的蛋壳放入容器中;②往其中加入适量的稀盐酸,观察到有较多的气泡产生;③……④得出结论: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盐(如:碳酸钙)。
蛋壳的质量/g |
加入稀盐酸质量/g |
收集到CO2气体体积/L |
7.5 |
100 |
1.1 |
假设二氧化碳全部是由蛋壳中的碳酸钙与盐酸反应产生的,小明计算这些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的过程如下:
解:设该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2CO2↑
100 28
x 1.1升
=
x=3.93
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0.524。
小明的计算过程中存在明显错误,请写出正确的计算过程(结果保留1位小数)。
①最多产生CO2气体的质量;
②所加入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时间/分 | 0 | 2 | 4 | 6 | 8 | 10 | 12 | 14 | 16 | 18 |
大理石碎屑生成的 CO2 质量/克 | 0 | 1.45 | 1.75 | 1.98 | 2.18 | 2.30 | 2.36 | 2.40 | 2.40 | 2.40 |
块状大理石生成的 CO2 质量/克 | 0 | 0.45 | 0.80 | 1.10 | 1.36 | 1.60 | 1.81 | 1.98 | 2.11 | 2.20 |
波尔曼有相关的资料分享给大家:
资料一:钟乳石和石笋构成的岩洞也叫石灰岩岩洞。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它在地下深处高温下分解会产生生石灰(主要成分是CaO)和二氧化碳气体。
资料二:二氧化碳能与地下水、碳酸钙反应,生成可溶性的碳酸氢钙,而可溶性的碳酸氢钙在压力低时又是很不稳定的,这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CaCO3+CO2+H2O=Ca(HCO3)2;Ca(HCO3)2=CaCO3↓+CO2↑+ H2O
请你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波尔曼的相关资料写出其“科学的推理”,从而揭示“人走进这个山洞安然无恙,而狗走进洞里就一命呜呼”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