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序号 | 盐酸pH | 压强p/kPa | 溶解氧(DO)/mg·L-1 | |||
P反应前 | P反应后 | DO反应前 | DO反应后 | 开始降低所需时间/s | ||
① | 2.0 | 90.8 | 91.8 | 5.2 | 4.3 | 131 |
② | 3.0 | 90.8 | 91.5 | 5.0 | 3.7 | 68 |
③ | 4.0 | 90.8 | 90.3 | 4.9 | 3.4 | 24 |
④ | 5.0 | 90.8 | 90.5 | 4.9 | 3.7 | 98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①读取气体体积时,应将反应发生装置和收集装 置中的气体冷却至室温再进行。则收集气体应选如图中的装置才合理, 理由是。
②实验操作与实验目的息息相关。要测量气体体 积应选择(填“a”或“b”)时开始收集。
a.待导管口有气泡均匀连续逸出时开始收集
b.加热后,立即开始收集气体
③KCl 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将残留固体冷却至室温(20℃),称得其质量为 4.8 g。欲将 KCl 全部溶解, 至少应加入该温度下蒸馏水的体积约(填字母)。
a. 5mL b. 10mL c. 20mL d. 30mL
将氢氧化钙粉末与少量蒸馏水均匀混合,压制成样品块。测得不同 CO2气体浓度下,样品质量增加率与抗压强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分别如图-1、图-2。
①制备氢氧化钙可用生石灰(CaO)与水混合形成饱和溶液,该过程 (填“吸收”或“放出”热量,然后结晶。请写出用氢氧化钙固碳的反应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②常压时,干燥的氢氧化钙需要在 300~600℃的温度下才能与 CO2发生反应,则制作氢氧化钙样品块时需要加入少量水的目的是。
③根据图-1,你能得到关于氢氧化钙固碳速率的结论是。
④根据图-2 可知,固碳后样品的抗压强度随碳化过程中 CO2浓度的增加而减小。试解释产生该现象的可能原因是。
⑤请设计简单方案检验碳化后的产物中含有碳酸盐。
①反应Ⅰ是甲醇分子(CH4O)到甲醛分子 CH2O)的转化,过程中产生的分子的化学式为。
②为使得反应工持续进行,反应Ⅱ中需要不断补充 分子,理论每完成一个甲醇分子到甲醛分子的转化,需要补充个 分子。
表:不同电极在相同条件下的的电解结果(以气柱高度表示电解产生的气体体积)
电极 | 时间 | H2体积 | O2体积 | V(H2):V(O2) |
多孔碳棒 | 4’28” | 66 | 25 | 2.6:1 |
镀镍回形针 | 2’22” | 66 | 31 | 2.1:1 |
铜丝 | 2’15” | 66 | 33 | 2:1 |
已知:多孔碳棒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因质量减少而需更换。
结合图表信息回答,用多孔碳棒作电极时,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总是大于 2:1 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a.氢气燃烧实验 b.铁管实验 c.水通电实验
已知:Na2CO3溶液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碱性条件下 NiSO4转化为 Ni(OH)2沉淀。
A.将 NiSO4溶液与 Na2CO3溶液同时加入烧杯
B.将 Na2CO3溶液缓慢加入到盛有 NiSO4溶液的烧杯中
C.将 NiSO4溶液缓慢加入到盛有 Na2CO3溶液的烧杯中
【查阅资料】
①木炭能在较高温度环境中将氧化铜中的氧元素夺去,生成单质铜
②酒精灯防风罩能将酒精灯火焰温度提升至 600~800℃
③铜的熔点为 1083℃
【装置分析】
①该实验并未采用略向下倾斜试管的加热方法,原因可能是____。
实验:取 0.1 g 木炭粉与一定量的氧化铜粉末按下表所示比例充分混合,在粉末堆中插入一块灼烧过的铜片,进行实验。
序号 | 木炭粉与氧化铜粉末混合质量比 | 充分反应后试管底部固体的颜色 | |
1) | 1:9 | 红色固体有金属光泽 | 混有少量黑色物质 |
2) | 1:10 | 混有很少量黑色物质 | |
3) | 1:11 | 混有极少量黑色物质 | |
4) | 1:12 | 无黑色物质 | |
5) | 1:13 | 混有少量黑色物资 |
②从表中可知,木炭还原氧化铜的最佳质量比是。
③无需再进行木炭粉与氧化铜粉末质量比为 1: 14 的实验,原因是。
④取出铜片观察,发现埋入粉末的部分变红,有金属光泽,上方铜片也变为亮红色,右侧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推测反应中产生的气体一定有。
⑤某同学取 8.0 g CuO 固体粉末与一定量木炭以最佳质量比混合,若 CuO 完全转化为 Cu, 理论上预计能得到 Cu 的质量为。
⑥试管底部的亮红色固体呈“海绵状”,如图-2 所示,实验得到“海绵铜”而非块状铜的原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