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项 | 所用试剂 | 现象和结论 |
A | 硫酸铜溶液 | 出现蓝色沉淀,则氢氧化钠过量 |
B | 石蕊溶液 | 呈紫色,则恰好完全反应 |
C | 锌粒 | 有气泡产生,则硫酸过量 |
D | 氯化钡溶液 | 出现白色沉淀,则硫酸过量 |
选项 | 结构 | 性质 | 用途 |
A | 稀盐酸中含有氢离子 | 具有酸性 | 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银离子 |
B | 稀硫酸中含有硫酸根离子 | 具有酸性 | 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钡离子 |
C | 氢氧化钠含有氢氧根离子 | 具有碱性 | 吸收二氧化硫气体 |
D | 氢氧化钠含有氢氧根离子 | 具有碱性 | 干燥二氧化碳气体 |
实验方案 | 使用的试剂 | 判断的方法 |
A | 铁粉 | 如果有气泡产生,表明盐酸已经过量 |
B | pH试纸 | 如果pH<7,表明盐酸已经过量 |
C | 硝酸银溶液 | 如果有白色沉淀产生,表明盐酸已经过量 |
D | 紫色石蕊试剂 | 如果溶液变成红色,表明盐酸已经过量 |
①碱的水溶液显碱性,但显碱性的不一定是碱的溶液; ② 用pH试纸测得食醋的pH为9.2; ③ 用洗洁精清洗油污是利用洗洁精的乳化功能; ④ 稀盐酸、稀硫酸化学性质相似是因为它们的溶液中所含的阳离子只有氢离子; ⑤ 打开浓盐酸瓶盖有白烟; ⑥ 浓硫酸不慎沾在皮肤上,要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⑦ 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方案 |
方案一 |
方案二 |
实验操作 |
在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 |
在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 |
实验现象 |
出现白色沉淀 |
溶液变红 |
实验结论 |
硫酸过量 |
硫酸过量 |
小白与同学讨论后,指出小明设计的实验方案中有一个方案不合理,请指出不合理的方案并说明理由:。
方案一:先在NaOH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溶液显红色,然后再滴加稀盐酸,可观察到红色逐渐消失,则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该组同学在向NaOH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时,发现了一个意外现象: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变成了红色,过了一会儿红色就消失了。该小组对这种意外现象的原因作了如下猜想:
猜想①:可能是酚酞试液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使红色消失;
猜想②: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使红色消失。
该组同学将不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盐酸和NaOH溶液各10mL混合,用温度计测定室温下混合前后温度的变化,并记录了每次混合前后温度的升高值△t(如下表)。
编号 |
盐酸 |
NaOH溶液 |
△t/℃ |
|
1 |
3.65% |
2.00% |
3.5 |
|
2 |
3.65% |
4.00% |
x |
|
3 |
7.30% |
8.00% |
14 |
①小青同学在没使用温度计的情况下,通过如图所示装置完成了实验。则该同学根据现象可以判断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中和反应。
②请你帮助该组同学完成实验数据,x的值为。
在实验1中,用滴管缓慢滴入稀盐酸,并不断搅拌。观察到烧杯内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反应后溶液中一定含有的离子是,可能含有的离子。
在实验2中,将稀盐酸全部注入试管中,立即固定活塞。观察到氢氧化钠固体全部消失,U形管的液面左低右高,部分同学由此认为氢氧化钠和盐酸发生了反应。但有的同学不赞同,理由是(装置气密性良好,稀盐酸挥发忽略不计);他认为仍利用此装置,再补充一个实验才能达成实验2目的,将5mL稀盐酸换为,其余试剂及操作与实验2相同,然后比较实验结果。
[演示实验]将一定量的稀H2SO4加入到盛有NaOH溶液的烧杯中。
[提出问题]实验中未观察到明显现象,部分同学产生了疑问: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是什么呢?
[假设猜想]针对疑问,大家纷纷提出猜想.甲组同学的猜想如下:
猜想一:只有Na2SO4
猜想二:有Na2SO4和H2SO4
猜想三:有Na2SO4和NaOH
猜想四:有Na2SO4、H2SO4和NaOH
乙组同学对以上猜想提出质疑,认为有一种猜想是不合理的,不合理的猜想是。
[实验探究]①丙组同学取烧杯中的溶液少量于试管中,滴加几滴CuSO4溶液,无明显变化,溶液中一定没有。
②为了验证其余猜想,各学习小组利用烧杯中的溶液,并选用老师提供的pH试纸、铜片、BaCl2溶液、Na2CO3溶液,进行如下三个方案的探究。
实验方案 |
a.测溶液pH |
b.滴加Na2CO3溶液 |
c.滴加BaCl2溶液 |
实验操作 |
|||
实验现象 |
试纸变色,对比标准比色卡,pH<7 |
有气泡产生 |
产生白色沉淀 |
实验结论 |
溶液中有H2SO4 |
溶液中有H2SO4 |
溶液中有H2SO4 |
[得出结论]通过探究,全班同学一致确定 猜想二是正确的。
[评价反思][实验探究]②中存在两处明显错误,实验操作中的错误是;实验方案中错误的是。
【提出问题】两者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
【实验探究】将盛有上述实验混合液的试管标为①,如图甲.
小华:测得实验所用稀硫酸的pH<7,试管①中溶液pH>7.于是得出结论:.
小敏:取两支试管,编号为②和③,分别加入稀硫酸和试管①中溶液各2mL,逐滴滴加Na2CO3溶液至过量,实验过程与现象如图乙,由此他得出了与小华一样的实验结论.
【反思评价】小军认为小敏在实验设计中存在不够严密的地方,请帮他指出:
【交流讨论】试管③中的溶液中有哪些溶质?同学们分析了两位同学的实验过程,一致认为没有H2SO4 , 其理由是.在此基础上,同学们提出了二种推理:
推理1:含有Na2SO4、Na2CO3和NaOH
推理2:含有Na2SO4、Na2CO3
正确的是推理(选填“1”或“2”)
反应时间(秒) |
0 |
25 |
50 |
75 |
100 |
125 |
150 |
175 |
200 |
滴入稀盐酸体积(毫升) |
0 |
4 |
8 |
12 |
16 |
20 |
24 |
28 |
32 |
pH |
13.2 |
13.0 |
12.7 |
12.4 |
12.1 |
7.0 |
2.0 |
1.6 |
1.3 |
温度(℃) |
36.9 |
37.5 |
38.0 |
38.5 |
38.8 |
39.2 |
39.0 |
38.8 |
38.6 |
①a的值是 ▲ ;
②求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小科称取10克洗净晒干的墨鱼骨,高温灼烧至质量不变,冷却后称得剩余固体质量为5.4克。处理如下.
CO2质量=10克-5.4克=4.6克
设碳酸钙质量为M
CaCO3 |
CO2↑+CaO |
|
100 |
44 |
|
M |
4.6克 |
解得:M=10.5 克
CaCO3%= ×100%=105%
小科的计算结果与事实不符,产生错误的原因是。
水的体积不再变化时,读出水的体积,结果见下表。已知本实验条件下CO2的密度为2.0克/升,求:该墨鱼骨粉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
|
加入稀盐酸的体积(毫升) |
10 |
10 |
10 |
进入量筒内水的体积(毫升) |
220 |
220 |
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