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高一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专题:文言文概括分析

更新时间:2023-08-01 浏览次数:19 类型:复习试卷
一、单选题
  • 1. (2022高一上·临沂月考)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苏轼泛舟游于三国魏吴大战所在之地,放纵小船随意漂浮,感觉自己飘飞进入仙境。 B . 苏轼以江月为喻,阐述万物时刻都在变动,人类和自然万物一样都是永恒的的道理。 C . 苏轼以主客问答的形式,抒发其对人生的感叹,体现随遇而安、旷达乐观的人生观。 D . 苏轼运用比喻、对偶和对比的手法,将抽象而复杂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写得具体可感。
  • 2. (2022高一上·临沂月考) 对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这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B . 作者借主客问答的形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 C . 客人从跟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消云散。 D . 这段文字写曹操击走刘备,攻破荆州,又率领浩浩荡荡的军队沿江而下,战舰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目的是赞扬曹操。
  • 3. (2022高一上·临沂月考)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苏轼在月明之夜与友人们泛舟赤壁矶下的长江,他们享受着江天美景,饮酒放歌,快乐似神仙,暂时忘却了人世间一切不顺心事。 B . 苏轼乐极之后情绪变得低落,原因是有人倚歌吹着悲凉的洞箫应和,那洞箫声似乎有让深渊里蛟龙起舞、孤舟上寡妇哭泣的魔力。 C . 苏轼询问朋友为何感伤,朋友回答是英雄曹操及其业绩尚且消失不见,更何况你我凡夫俗子,平凡生命难得像长江、明月般永恒。 D . 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情怀。歌词里所说的“美人”是美丽的女人。
  • 4. (2021高一下·福州期中)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齐桓晋文之事》阐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和王道主张。文章欲擒故纵,层层深入,反复诘难,句式不断变化,如滔滔江河一气呵成,表现出孟子散文逻辑缜密、气势磅礴的论辩特色。 B . 《庖丁解牛》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庖丁宰牛时动作之优美,技术之高超,以及成功后的志得意满。文章用寓言的形式说明世上事物纷繁复杂,只要反复实践,掌握了客观规律,就能得心应手,迎刃而解。 C . 《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临危受命,他洞悉当时的形势,巧妙地利用秦、晋两国的矛盾,表现出处处为秦国利益着想的样子,终于以一己之力,使郑国免于灭亡,他临危不惧的精神以及能言善辩的外交才能,为人赞叹。 D . 《鸿门宴》记述了鸿门宴上项羽、刘邦两大军事集团之间剑拔弩张、险象环生的全过程,塑造了项羽恃勇骄横、深谋远虑、随机应变的形象,也写出了刘邦善于采纳意见、知人善任、有奸必肃的性格。
  • 5. (2021高一下·永安月考) 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组是(          )
    A . .项羽政治上无知:当曹无伤告诉他刘邦要在关中称王,范增劝说他要赶紧攻打刘邦时,项羽大怒决定攻打刘邦,可是听到刘邦在鸿门的一番谎话,怒气全消,还把自己的消息来源告诉刘邦。 B . 刘邦头脑清醒,善于用人:当听说项羽要攻打他时,惊呼“为之奈何”,虚心向张良请教,接着低声下气拉拢项伯,又是祝酒,又是“约为婚姻”,使项伯甘心为己所用。 C . 张良处事机敏:当项伯让他一起逃亡时,借口替韩王送刘邦说“亡去不义”;当刘邦追问自己如何和项伯有交情时,耐心解释,消除刘邦的疑虑。 D . 樊哙粗中有细:樊哙闯帐,怒斥项羽典型的一个赳赳武夫的形象,可是他的一番言语换一个角度重复刘邦前面的话语,让项羽感到内疚,思想上完全放松警惕,为刘邦要要逃却徘徊不定时,樊哙说不必要拘泥小节。
  •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作者列举四位明君、诸多贤士为秦国做出巨大贡献的事例来说明客卿有功于秦,借贤人扬己,排比句的运用增强了说服力。 B . 作者认为,如果秦君所看重的只在色、乐、珠玉方面,所轻视的却是百姓客卿的话,那么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 C . 作者对秦王辞退一切客卿、把兵器和粮食给予盗贼,使得天下的士子不敢向西进入秦国,最终与诸侯国结怨的做法很不理解。 D . 文章最后指出,驱逐客卿是在帮助敌国,是在减少本国人口而增强敌国的实力,会使秦国变弱,使国家陷于危地。
  • 7. 结合全文,选出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 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后长达五年斗争的开端,一开始从项羽刘邦的兵力对比,可以看出项羽占绝对优势,战争的主动权在项羽手中。故事的开端是曹无伤告密。 B . 刘邦借项伯的嘴向项羽表明自己“日夜望将军至”,“不敢倍德”,可见刘邦对项羽由衷的尊敬。来到鸿门宴后的一番道歉之词,更可以看出他对项羽非常恭顺、虔诚、佩服的。 C . 刘邦本来是一个贪财好色之人,但是攻进咸阳之后,却“财务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想收买人心争夺天下。 D . 刘邦面对张良传来的项伯密报,一时手足无措,但面对项伯时所表现出的一系列言行举止,我们又可以看出刘邦是很有心机,善于随机应变的。
  • 8. 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后长达五年斗争的开端,开始从刘邦和项羽的兵力对比,可以看出项羽占有绝对优势,战争的主动权在项羽手中。故事的开端是曹无伤告密。 B . 刘邦本来是一个贪财好色之人,但是攻进咸阳之后,却“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想收买人心而争夺天下。 C . 刘邦面对张良传来的项伯密报,一时间显得手足无措,但面对项伯时所表现出的一系列言行举止我们又可见刘邦很有心计、善于随机应变的一面。 D . 刘邦借项伯的嘴向项羽表明自己“日夜望将军至”“不敢倍德”,可见刘邦对项羽由衷的尊敬。来到鸿门宴后的一番道歉之词更可以看出他对项羽非常恭顺、虔诚。
  • 9.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A . 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 . 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C .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流露出烛之武对年华逝去的哀叹,对自己无法胜任这个任务的失落与悲哀,不禁让人为他明珠蒙尘的命运而感慨。 D .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一个弱小的郑国,同时受到两个强国的围攻,情势十分危急。但这一句也同时点明两军分驻,为下文故事作了铺垫。
  • 10.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庖丁解牛》论理深刻透彻,层层相扣,逻辑严密。先说“所好者道也”,提纲挈领;然后具体分述解牛经过的三个阶段;最后,以“怵然为戒”说明要想获得自然之道以达到养生的目的,还必须注意在关键地方小心谨慎,专心致志。 B . 文章的语言精练而富有表现力。“触”“倚”“履”“踦”四个字活灵活现地再现了庖丁解牛的娴熟技术;比拟庖丁进刀“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有声有色;解牛结束“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的怡然自得神态跃然纸上。 C . 庖丁技艺高超的原因主要是三个方面:其一,强调对技术的追求(“进乎技矣”)。其二,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其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 D . 《庖丁解牛》阐明了庄子的养生之道。其主观意图是宣传消极处世的人生哲学;客观上却告诉人们,只要反复实践,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 11. 下列对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庖丁解牛》通过庖丁解牛的场面描写以及庖丁的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刻画了一位善于思考、技艺精湛的厨师形象。 B . 《师说》论述了老师的重要性和从师学习的必要性,赞扬了当时士大夫尊师的社会风气,文章说理严密,环环相扣。 C . 《山居秋暝》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等,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 D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多处用典,借古讽今,其中借孙刘的典故,表达对英雄业绩的向往,对南宋统治者的批评。
二、问答题
  • 12. 请概括《登泰山记》第一段的内容。
  • 13.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请概括第三段的主要内容。

  • 14.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请概括《登泰山记》中第四段的主要内容。

  • 15.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请概括第四段的内容。

  • 16. 请概括“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在文中的作用。
  • 17. 请用简洁的词语概括《登泰山记》中作者从京城到泰山的旅程路线。
  • 18. 概括《登泰山记》段落内容。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 19. 请概括《登泰山记》第二段的内容。
  • 20.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请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