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高一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专题:古诗鉴赏综合练习(三)

更新时间:2023-08-01 浏览次数:11 类型:复习试卷
一、单选题
  • 1. (2019高一下·哈尔滨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满江红·点火樱桃

    南宋·辛弃疾

    点火樱桃,照一架、荼蘼如雪。春正妤,见龙孙穿破,紫苔苍壁。乳燕引雏飞力弱,流莺唤友娇声怯。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

        层横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

    【注释】①此词写于辛弃疾投归南宋,被排挤闲居期间。②荼蘼:茶靡花在春季末夏季初开放,凋谢后即表示花季结束。③龙孙:笋的别称。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是(   )

    A . 上片着力表现“春正好”之景。樱桃如火,荼蘼如雪,龙孙破壁而出,雏燕力弱试飞,黄莺娇声唤友,从视觉和听觉上表现力春天的艳丽鲜明与活力生机。 B . 词人并未因“春正好”而欢喜,反而因此生愁。此愁难消,词人向春天发出怨恨之语“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表达出词人抑郁烦乱的心绪。 C . 下片化用“庄周梦蝶”,抒写词人梦中也不能回乡的怅恨;又用“子规”这个意象来刻画月夜思归的环境,烘托词人有家不能归的无奈与伤感。 D . 这首词上片写景抒情,没有选取与愁绪情调一致的落花飞絮、凄苦风雨来表现,而是采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下片刻画词人的抒情形象,既有动作、心理、语言描写,也有环境点染。
  • 2. (2019高一下·哈尔滨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北宋·周邦彦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涧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凭栏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注释】①溧水:今江苏省县名,周邦彦贬任溧水县令,本篇为此间所作。②乌鸢[yuān]:即乌鸦。③社燕:于春社时飞,秋社时归去,故称。③修椽:长椽子。句谓燕子营巢寄寓在房梁上。④簟枕[diàn]:枕席。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是(   )

    A . 上阙一、二句用词新颖,“老”写出雏鸟在风雨中羽毛渐丰、历练成长的过程;“肥”写出了梅子受到雨水滋润,圆润饱满的形态,富有动感。 B . 上阙“人静”句以乌鸢在夏日宁静的山间无所事事、自得其乐,反衬公务之劳顿,突出词人对仕途生涯的厌倦。 C . “新绿渐渐”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既描绘了溪水映衬碧树的绿意,又仿佛能够听到流水的悦耳潺潺。 D . “歌筵畔”三句写出词人未听丝竹,先拟醉眠,词人的醉不是欢醉而是愁醉,表达了词人无可奈何,以醉遣愁的苦闷。
  • 3. (2019高一下·湖州期末)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西江月·题溧阳三塔寺

    张孝祥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

    【注释】①张孝祥,南宋词人。积极主张收复中原,却屡遭排挤。词中的“湖”即江苏溧阳的三塔湖,湖边有寒光亭。

    A . “问讯湖边春色”写作者重游三塔湖如遇故人,故而问候湖边的春色。 B . “重来又是三年”写出两次游湖相距的时间,表达了故地重游的感慨。 C . “东风吹我过湖船”,写东风浩荡,吹着我的小船,表现了东风的强劲。 D . “杨柳丝丝拂面”写湖边的柳条被风吹动,拂过脸庞,给人轻柔之感。
  • 4. (2020高一下·大庆期中)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词有许多相同点和不同点,选出判断不正确的项(    )
    A . 两词感慨的重点不同,苏词侧重感慨作者自己坎坷潦倒,壮志难酬;辛词侧重感慨山河破碎,中原难复。 B . 两词都从“江山”联想到人事,都用历史上英杰的“得志”来反衬作者自己的“失意”。 C . 两词都采用借古讽今的手法,借古代英杰来讽刺朝臣腐败无能,抒发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D . 两词结尾的情调不同,苏词结尾低沉,抑郁;辛词结尾激愤、高昂。
  • 5. (2020高一下·牡丹江月考)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

    踏莎行

    贺铸

    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词中荷花所处环境,绿柳环绕,鸳鸯双憩,衬托出荷花的幽独。 B . “绿萍涨断莲舟路”这句话是说,荷塘中的水上涨,采莲船难以前行。 C . “返照”是指夕阳的回光。“”依依“”形容荷花随风摇摆的样子。 D . 词的下片,表现了荷花自身高洁、孤芳自赏的品质.。
  • 6. (2020高一下·佳木斯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释】①元九、李二十:分别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④正声:雅正的诗篇。⑤伏:服气。

    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 . 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 . 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 . 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二、诗歌鉴赏
  • 7. (2019高一下·黑龙江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余杭四月

    (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

    1.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颔联作者运用了对比、渲染、列锦等手法,采用意象叠加的方式,勾勒出一副生动的乡村春意盎然的图景,但诗人借酒的意象表明自己是愁绪满怀的,尾联的“寂寂”也说明作者的愁苦。 B . 颈联写春天水满,船行于水上,轻快如飞。微风轻轻拂过,薄薄的衫袖翩翩起舞,在水中映出美丽的影子。 C . 尾联写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养蚕,为防外人冲犯,门户闭得紧紧的。 D . 整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日乡村风俗图。风景如画,不见人影,却处处可见人的活动。
    2. (2) “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
  • 8. (2020高一下·大庆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 (1) 下面对这首词句的解说,不确切的一项是(    )
      A . “红藕香残”,词人一开始将目光投射到远处,以环境描写来点染“秋”的季节特征,同时,一个“残”字,所透露出的,是淡淡的哀愁,已暗示出词人心绪的不佳。 B . “玉簟(dian四声)秋”三字,表明已将目光收回,关注近处的事物。词人身边竹席如玉,不仅浸透着秋凉,而且以此直露地抒发自己的孤独感。这样,一位形只影单的少妇形象,便鲜活地站在读者面前了。 C . “独上兰舟”,这无疑是从正面表现孤独。试想,倘若丈夫在家,何至于“独上兰舟”?可见,一个“独”字,直率地坦露了女词人的情感世界。 D .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七言诗中,竞连用两个“自”,不仅形象地写出了花与水的无人欣赏,受到了冷落;而且,词人寓情于物,借花与水自然形态的自落自流,来深层次地影射自身的孤独与寂寞。
    2. (2) 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这是一首表现闺情的词。我国文学史上闺情诗词不在少数,但大多为男性所作。有的尽管描写细腻,但对女性内心世界的刻画难免不到位;李清照的这首词却独领风骚。 B . 《一剪梅》是女词人写给丈夫赵明诚的,堪称一位少妇的内心独白。全词60个字,只有“两处闲愁”4字写到夫妻双方各自的愁闷;其他56字,都在写自己。可以说,它勇于创新,笔调奇特,风格纯真,耐人寻味。 C . 词的上阕,表现女词人的独居生活,以及为排遣孤独与寂寞所采取的举动,并由此催生联想与想像;下阕又回到现实中来,借眼前物感怀,又用“计”来消除孤寂生活和思念之苦。 D . 《一剪梅》虽为词,但其律诗的身影却隐约可见,也难怪有人将词称为“诗余”。全词8个长句中,竟有4个完全可视为七言律诗;另4个长句均切分为两截,每分句为4字,其音韵和旋律统这又体现出词的另一特色:长短句相间。
  • 9. (2019高一下·北京期中)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各题。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释】①这首诗是王禹偁于太宗淳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写的。  ②原:原野。

    1. (1)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首联照应题目点明地点和时令,写出了诗人信马徐行、观赏山野景色的悠然兴致。 B . 第二联上下句构成对比,生动地表现出山中有时喧响有时静穆的景象。 C . 第三联以“胭脂”和“白雪”为喻,形象地描绘出山中绚丽多彩的秋景。 D . 最后两句设为问答,抒发了诗人由外界景物所触发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2. (2) 对这首诗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全诗抒发的是诗人观赏山村美丽景色时悠然自得的心情。 B . 诗的主旨是表达诗人对美丽幽静山村的由衷赞美与向往。 C . 全诗情景交融,诗人思乡的惆怅心情已经渗透在前面的景物描写之中。 D . 诗中通过情绪的陡然转折,表现了诗人深藏于内心、随时会被触发的怀乡之情。
  • 10. (2019高一下·静海月考) 阅读下面的课内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 (1) 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两首词开头都具有宏大磅礴的气势,“雨打风吹去”与“浪淘尽”意思相同。 B . 两首词都借景物描写抒情,苏词以壮阔景抒敬慕情,辛词以衰颓景抒抑郁情。 C . 两首词都写到了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苏词是为了反衬,而辛词是为了正衬。 D . 两词同出于豪放派大家之手,都即景寓情、托古喻今,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慨。
    2. (2) 下列对这两首词中语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苏轼情钟周瑜与辛弃疾赞颂孙权一样,两人都认为三国时期的吴国在抗击外敌入侵时卓有成效。 B . 两首词都写人物,辛词不像苏词那样倾向于人物的音容笑貌、神情风采,而是侧重于史实的叙述。 C . 苏轼感慨“早生华发”“人生如梦”,辛弃疾感慨“廉颇老矣”,都有英雄老去、功业无成的悲伤。 D . 这两首怀古词中所用典故,都与登临的地点有关,与作者的思想情感有关,不应以所用典故多寡论优劣。
  • 11. (2017高一下·惠来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初授官题高冠草堂

    岑参

    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

    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

    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

    【注】①高冠:山谷名,岑参终南山隐居地。

    1. (1) 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

      A . 岑参,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同为晚唐边塞诗派的代表,此诗是岑参举进士授官后为辞别终南山隐居地高冠峪而作。 B . “宦情”,做官的志趣、意愿。首联写三十多岁好不容易有个官做,感到自己终于要实现抱负了,于是发出“宦情多欲阑”的感慨。 C . 颈联描写了谷水淹没山间小路,山花装点栏杆、旁若无人怒放的情态,描画出高冠谷秀丽清幽的自然环境,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 D . 尾联表现诗人为微官薄禄不得不割舍闲适自得的隐逸生活的矛盾心情。 E . “渔竿”运用借代手法,代指隐逸生活;“五斗米”指微薄的俸禄。
    2. (2)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 12. (2017高一下·泉港期末)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公安县怀古

    杜甫

    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

    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注】①本诗作于大历三年(768),是年夏,吐蕃进犯灵武、汾州,京城震动,杜甫因好友严武去世,便离开蜀地到荆楚一带的公安县暂住。②此两句,主要写了三国时刘备君臣的关系及吕蒙的战绩。

    1. (1) 下列对《公安县怀古》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 . 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全诗八句四联,对仗工整,颇显诗人的诗律功底。 B . 首联构思精巧,用笔着力表现出“山野”之“旷”,“江水”之深。 C . 颔联中“催”字将深秋季节里昼短夜长的自然情状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出来。 D . 颈联“用典”,主要表现出了刘备君臣的和睦关系,以及吕蒙的赫赫战功。 E . 整首诗层次清晰明了,首叙古迹形胜,次写想象之景,后直抒怀古情思。
    2. (2) 本诗与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在表达的思想情感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 13. (2017高一下·宁德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林则徐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注】①宋真宗闻隐者杨朴能诗,召对问:“此来有人作诗送卿否?”对曰:臣妻有一首,云“更休落魄耽怀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上大笑,放还山。山妻:对自己妻子的谦称。故事:旧事,典故。

    1.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 首联写自己为国担当重任,感到疲惫不堪,体质和才干必定无法支持,字里行间体现了作者的自知之明。 B . 颔联气概昂扬,是全诗的精华所在,表现了林则徐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和忠诚无私的爱国情操。 C . 颈联对被贬官流放,没有受到更严厉处罚的皇恩浩荡表示感谢,认为自己去当一名戌边的士卒是适得其所的。 D . 本诗是被流放出发前写的,但却没有明显的悲伤之意。在谦恭的言辞中,透露出掩饰不住的愤激与不平。 E . 颔联对仗灵活,用“以”的实词义表达思想内容,又借它的虚词义与“之”对仗,显示出深厚的文字功力。
    2. (2) 诗歌的尾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
  • 14. (2017高一下·甘肃期末) 古代诗歌阅读

    江城子

    秦 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 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便做:纵使。

    1. (1) 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2. (2) 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


  • 15. (2017高一下·鹤壁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从军行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注】吐谷浑:鲜卑族的一支,此批其首领。

    1. (1)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首句中“日色昏”接在“大漠风尘”后面,并不是指天色已晚,而是指风沙遮天蔽日。这不为表现气候的暴烈,主要作为背景,对军事形势起烘托、暗示的作用。 B . 次句写为了减少风的强大阻力,加快行军速度,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于“大漠风尘”之中,渲染红旗指引的一支劲旅,如一柄利剑,直指敌营。 C . 诗的一、二句,采用倒装的句式,描绘了戍边部队奉命开拔及行军途中的情景,把读者的心弦扣得紧紧的,让人感到一场恶战已迫在眉睫。 D . 最后两句情节发展得既快又不免有点出人意料,但却完全合乎情理,因为前两句所写的那种大军出征时迅猛、凌厉的声势,已经充分暗示了唐军的士气和威力。 E . 此诗写增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部队首战告捷的消息的欣喜心情,歌颂了他们奋勇杀敌、忘我报国的英雄主义精神,颇具边塞诗凄婉悲凉的一贯风格。
    2. (2)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是侧面烘托,能否改为正面直接描写战争场面?
  • 16. (2017高一下·南宁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称道,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 17. (2017高一下·南宁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纱窗恨•答冠月韵

    田茂遇

    笛声阵阵因风送,老天涯,一声入破偏凄切,落梅花。

    雕盘处,千山黑雪,马嘶外,万里黄沙。算春宵归梦,好还家。

    1. (1) 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

      A . “老天涯”之“老”字,可见驻守塞外时间之久,流露出诗人的不满之情。 B . “笛声”意象包含愁苦,上阕既写笛声高亢凄厉,也写诗人心中愁苦凄凉。 C . 落梅花,一是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飞飞落落,飘飘洒洒落下的情景,一是梅花落的曲子。 D . “黑雪”,雪是白色,而诗人着一“黑”字,正写出夜晚所见之景。 E . “雕盘处”,“马嘶外”,地域辽阔,突出了边塞的特点。这一句再现了边塞的壮阔景致。
    2. (2) 请说说这首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词简析.

  • 18. (2017高一下·覃塘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踏莎行·山居

    张抡

    秋入云山,物情潇洒,百般景物堪图画。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

    已喜佳辰,更怜清夜,一轮明月林梢挂。松醪常与野人期,忘形共说清闲话。

    松醪:是松膏酿制的酒。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恰当的两项是(    )

      A . 首句“秋入云山”,语言简明形象,“入”字写出了深山秋意飒然而至的景象。 B . 词人以“潇洒”形容“物情”,赋予山中万物以情志风神,秀逸灵动,意蕴无穷。 C . 下片写月圆之夜,诗人身处良辰佳景,独对冷清的秋夜,难免心生孤寂悲切之情。 D . 上片写了清朗幽静的山居之景,下片写了斑斓如画的秋山景象,诗中有画,情景交融。 E . 这首词在语言上很有特色,不仅音韵和谐,辞意兼美,而且十分典雅,含蓄蕴藉。
    2. (2) 词人的山居生活有什么特点?词中是怎样表现的?

  • 19. (2017高一下·木里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冬至留滞舒州有怀岁旦泊舟平江门外

    曹彦约

    舒郡惊冬节,吴门忆岁时

    天寒城闭早,冻合水行迟。

    再拜为兄寿,同声念母慈。

    穷年终是客,至日始题诗。

    【注】①舒州:位于安徽省西南部、皖河上游。岁旦,一年的第一天。②曹彦约:南宋大臣、诗人,江西人。③吴门:指苏州或苏州一带,即诗题中的“平江门外”。岁时:每年一定的季节或时间,此指春节。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诗歌标题中的“冬至”交代了诗人写这首诗的时间,“留滞舒州”点明了这首诗的写作地点及缘由。 B . 诗歌第三、四句写诗人回忆去年在吴门时,城门早早关闭,江面结冰,回家的行程被延误的情景。 C . 诗歌第五句中的再拜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是指拜两次,诗中表达的是诗人对兄长的敬意。 D . 最后两句写诗人想到自己身在异乡,又处于贫寒之中,无暇思念故乡,冬至时思念之情顿起,写下了这首诗。 E . 这首诗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将对往事的回忆和现实的担忧融为一体,扩大了诗歌的内涵。
    2. (2) 本诗第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请结合全诗分析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 20. (2017高二下·银川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被檄夜赴邓州幕府

    元好问

    幕府文书鸟羽轻,敝裘羸马月三更。

    未能免俗私自笑,岂不怀归官有程。

    十里陂塘春鸭闹,一川桑柘晚烟平。

    此生只合田间老,谁遣春官识姓名?

    【注】①“岂不怀归”出自<诗经•小雅•出车》②春官:指礼部,礼部掌管人才推荐、选拔、考试诸事。

    1.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首句中“鸟羽轻”意义双关:征召文书上插有鸟羽,表示紧急;文书传送快,如同飞鸟一般的迅疾。 B . “敝裘羸马月三更”,紧承首句,“月三更”更是扣紧题目中的“夜赴”,写出了诗人连夜赶路的情景。 C . “未能免俗私自笑”,通过细节描写,传神地写出诗人被官府征召后不可抑制的满足与喜悦之态。 D . 第二联中“官有程”三字,直接点明官府征召有期限要求,诗人接到文书后,不得不日夜兼程,向邓州进发。 E . 本诗采用了比兴、虚实相生、用典等表现手法,收到了疏密有致、言简意丰、含蕴深厚、耐人寻思的艺术效果。
    2. (2) 本诗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