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

更新时间:2023-07-10 浏览次数:18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春秋时期,齐桓公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周襄王派人送来了祭肉,同时让桓公“免去下拜受赐的仪节”,但齐桓公仍按照礼仪下拜。会盟后,诸侯们订下“无有封而不告(分封要报告盟主)”等盟约。对此认识准确的是( )
    A . 周代礼乐秩序得到维护 B . 周襄王重建绝对权威 C . 桓公霸业得到诸侯认同 D . 宗法分封制得以巩固
  • 2. 周幽王为博宠妃褒姒一笑,在无寇敌的情况下点燃烽火,诸侯悉至,率兵勤王;周惠王时,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帜,挟天子以伐不服。这可以说明( )
    A . 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依然得到认同 B . 西周王室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C . 东周时分封制受到诸侯的严重挑战 D . 春秋时期民族之间的矛盾异常尖锐
  • 3. “士”,商、西周时期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后,逐渐成为知识分子的统称。这反映了( )
    A . 民间私学广泛兴起 B . 贵族政治日渐衰落 C . 原有制度彻底瓦解 D . 士族门阀制度形成
  • 4. 春秋战国时期,这一学派用“道”来探究自然、社会、人生之间的关系,认为“道”是世界的最高真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依据。以下各项主张中与这一学派相符的是(    ) 
    A . 以法治国 B . 民贵君轻 C . 无为而治 D . 兼爱非攻
  • 5. 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延续了一百四五十年之久。荀子曾经三次担任过学宫的祭酒。在这个学术和咨议中心,各派名士自由讲学、自由辩论、自由著书立说,言治乱之事理,献治国之宏漠。材料主要说明,稷下学宫( )
    A . 开辟了私人办学的先河 B . 促进了教育体系的成熟 C . 体现了齐文化开放兼容 D . 使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 6. 某思想家在游历秦国时曾发出感叹:“观其风俗,其百姓朴……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忠信而不楛(粗劣),古之吏也……观其朝廷,其间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治之至矣,秦类之矣。”该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
    A . 孔子 B . 孟子 C . 荀子 D . 庄子
  • 7. 春秋时期,某一学派重视西周的礼乐传统,推崇周公,重视血亲人伦,追求现世事功。该学派是( )
    A . 墨家 B . 儒家 C . 道家 D . 法家
  • 8. 先秦某思想家主张:损失身上的一根毛来利益天下,这个事情不要做;人家把天下的利益都给你,这也不可以拿。人人都不会损失身上的毛发,人人都不需要去利益天下,天下就可以井然有序了。据此推测该思想内涵最接近于( )
    A . 儒家 B . 墨家 C . 道家 D . 法家
  • 9. 孟子认为,农民有了田地、住宅还不够,还要教会他们如何种植、如何牧畜、如何伐林等方法,使人民知道适时生产,懂得保养资源。这表明孟子(   )
    A . 重视维护小农利益 B . 具有保护环境意识 C . 倡导重农抑商政策 D . 承认社会分工协作
  • 10. 荀子曾将当时的各种学说一一驳斥,认为战国混乱的原因之一是“百家异说”,要社会安定就要做到“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这一主张( )
    A . 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B . 奠定政治变革的理论基础 C . 促进了儒学的新发展 D . 推动各家学说的相互交融
  • 11. 战国时期,墨子提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李悝说“食有劳而禄有功”。这些主张共同体现了(    )
    A . 尚贤标准得到诸侯国的认可 B . 贵族垄断官制的局面被批判 C . 德才兼备的用人观开始出现 D . 思想领域出现了融合的现象
  • 12. 据战国时《秦职官》记载:“自秦惠王以后,嫡称王后,次称夫人,又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之号。”材料说明当时秦国( )
    A . 实行君主专制 B . 等级关系森严 C . 妇女地位提高 D . 重视宗法制度
  • 13.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是描写劳动场景的上古短歌。《吕氏春秋》中所载“葛天氏之乐”中有“遂草木”、“奋五谷”、“总禽兽”等内容,用乐舞形式反映先民狩猎、牧畜和耕种等劳动生活的内容。该材料可以说明( )
    A . 生产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 B . 文学艺术与生产劳动紧密相关 C . 文学艺术发展的基本历程 D . 文艺创作是对生产劳动的讴歌
  • 14. 商鞅变法时.“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底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免”,“爵自二级以上,有刑罪则贬(降爵抵罪)”。由此可见,商鞅变法( )
    A . 维护了礼乐秩序 B . 蕴涵了法律至上的理念 C . 强化了君主权威 D . 否定了统治集团的特权
  • 15. 《韩非子·有度》中,主张“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这一主张(   )
    A . 体现了法律至高无上 B . 确立了专制集权政体 C . 避免了权力的滥用 D . 体现了法治公正理念
  • 16. (2024高一上·濠江期末) 春秋时期的老子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战国时期,庄子提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进一步阐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据此表明天人合一思想是( )
    A . 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B . 封建迷信思想逐渐泛滥成灾 C . 重视严密逻辑推理的唯物史观 D . 沉迷于思辨的主观唯心主义
  • 17. 先秦诸子百家中,道家讲天道,墨家信鬼神,他们都不讲天命,儒家则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道家无为而无求,墨家有为而有求,儒家有为而无求。据此可知,与其他思想流派相比,儒家思想(   )
    A . 重视天人关系的研究 B . 与墨家思想可以互补 C . 有较强秩序和责任感 D . 蕴含了早期民本思想
  • 18. 积极进取的精神对于政治成功往往有重要的作用,但在某些历史背景下,中国带有原始朴素色彩的“重柔者吉,重刚者灭"的辨证法应用于政治生活中,有时也表现出有效的作用。以下主张符合“重柔者吉"的是( )
    A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 . 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 C . 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D . 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澹然无治也而无不治也
  • 19. 著名学者冯天瑜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以下诸子言论没有体现民本思潮的是( )
    A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工 B .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C .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D .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 20. 我国自主研制的世界首颗光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2016年发射升空。之所以起名.“墨子”,是因为墨子最早通过小孔成像实验发现了光是直线传播的,这为量子通信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光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以先贤墨子来命名( )
    A . 说明墨家自古以来是“世之显学” B . 反映了墨家的科学思想 C . 奠定了墨子在中国的“科圣”地位 D . 体现了中国的文化自信
  • 21. 高考结束,很多考生对自己心仪大学的校训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研究发现这些校训多出自古代文化典籍。如长安大学的校训“弘毅明德,笃学创新”出自《论语》和《大学》;南开大学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出自《周易》;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论语》。这表明( )
    A . 传统价值追求有旺盛的生命力 B . 中国高等院校价值观的多元包容 C . 高等教育致力于文艺复兴 D . 儒家思想决定着高校的发展
  • 22. 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大一统”的政治文化形态是儒家的文化理想;早期法家的政治文化理论提出以君主一人之机谋使“天下”安定;墨子也曾经提出过“一同天下”的主张。由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
    A . 诸子百家思相学说趋同 B . 中国进入大一统的政治时代 C . 社会动荡使得人心思定 D . 宗法制和分封制度遭到破坏
二、材料分析题
  • 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兴盛于战国的百家争鸣导致了古代中国思想界认识领域的全面活跃,为民族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了一种特有的、全新的思维模式。在争鸣中形成的儒、墨、法、道等学派,影响了后来整个封建社会的政治思想体系和社会生活。直到近代西方思想传入中国之前,这些学派的思想一直为后来者所继承。……为了给统治阶级提供改革方案,寻求出路,百家争鸣的思想家纷纷用现实主义、人文主义的眼光,深入探究各种政治原理,并将思维的角度置于天人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等方面,这标志着人类精神的觉醒。

    ——摘编自杨俊明《百家争鸣与古代中国人类精神的觉醒》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儒、墨、法、道学派的代表人物以及各学派的核心思想。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百家争鸣的意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