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更新时间:2023-07-10 浏览次数:20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在某原始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精美的玉器、黑陶,以及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一遗址最有可能是( )
    A . 北京人遗址 B . 仰韶文化遗址 C . 河姆渡文化遗址 D . 龙山文化遗址
  • 2. 下图是某考古遗存有关信息。与此相符的文化是( )                                 

    考古遗存

    年代:约公元前5000—前3300年

    地域:长江下游以南地区

    遗存:①干栏式木构建筑

    ②装饰稻穗、蚕蛹纹的陶盆等

    A . 仰韶文化 B . 大汶口文化 C . 龙山文化 D . 河姆渡文化
  • 3. 距今约1万年前,古代中国文明进入新石器时代。那时人们大量使用陶器,饲养家畜,修建村落,生活逐渐稳定,开始从事(   )
    A . 原始农业 B . 丝织业 C . 冶铁业 D . 制瓷业
  • 4. 考古发现,地处黄河流域中游的陶寺古城,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560米,面积约56万平方米。城南为公共墓地。在已发掘的1000多座墓葬中,有9座大型墓葬,出土了象征权力的钺和斧之类的玉石兵器。这表明(   )
    A . 中华文明曙光初现 B . 玉石兵器普遍使用. C . 早期国家已经出现 D . 社会分工日趋精细
  • 5. 浙江海盐龙潭港遗址是一座普通村落,上面发现了两个小家族的墓地。其中一个家族的墓葬,规格都比较大,除了随葬一些日用陶器之外,还有精制陶器和不少玉器。另外一个家族的墓葬,规模小,没有葬具,随葬品也仅止几件日用陶器而已。这反映出当时(   )
    A . 开始普遍使用陶器 B . 处于母系氏族社会 C . 贫富分化和私有制已经产生 D . 已经进入阶级社会
  • 6. 下表所示为古代中国的部分考古成就。这反映出我国( )                                                                                            

    1

    在江西万年仙人洞、广东英德市牛栏洞等遗址中先后发现了距今年12000到10000年的稻作遗存

    2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等许多考古表明,长江流域、太湖流域在6000~7000年前已普遍种植

    稻,江苏草鞋山遗址中发现了距今6000多年的古稻田遗址

    3

    商代水稻在黄河南北均有种植,郑州白家庄遗址、安阳殷墟中都发现有水稻遗存

    A . 早期文明进程的多元一体 B . 中国传统水稻种植的扩展趋势 C . 早期农业灌溉技术的成就 D . 人类稻谷培植技术的基本定型
  • 7. (2024高三下·浙江模拟)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夏商周三代历史由部族时代到封邦建国,从天下万国到方邦联盟不过是共同体核心的一次次转移。孔子说,夏商周三代之间是“相递损益”的关系。这说明(   )
    A . 方邦联盟是当时华夏政治的共同体 B . 中原文化是各部族聚合裂变的产物 C . 西周的封邦建国是一项伟大的创举 D . 华夏文化体系具有共同性和继承性
  • 8. (2024高一上·唐山月考) 学者苏秉琦提出“满天星斗说”,认为在距今6000年左右,从辽西到良渚,中华大地的文明火花如满天星斗一样璀璨……诸文化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密切,逐渐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圏”,又叫做“最初的中国”。由此可见,中国早期文明(   ) 
    A . 形成部落联盟 B . 呈现多元一体 C . 生产力发达 D . 阶级分化明显
  • 9. 舞阳贾湖遗址发现有大量工具如骨锥、角锥、骨匕等,它们是挖掘野生植物块根的适手工具。这表明舞阳贾湖遗址( )
    A . 属于采集经济形态 B . 农业生产发达 C . 属于旧石器时代 D . 出现私有制
  • 10. 杜佑《通典》记载:“昔黄帝始经土设井,以塞争端,立步制献,以妨不足。使八家为井,井开四道分八,凿井于中。”《左传·哀公元年》说到夏朝的少康逃奔有虞,有虞给他“有田一成有众一旅”(一井为一里,方十里为一成)。这反映了( )
    A . 黄帝时期阶级矛盾尖锐 B . 井田制出现较早 C . 黄帝时期建立了井田制 D . 夏朝实行分封制
  • 11. 从中华文明的起源中至少可以看出三波浪潮,第一波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以良渚、石家河文明为代表;第二波发生在中国北方,以红山、石昴、陶寺文明为代表; 第三波发生在中原,以二里头文明为代表。据此可知( )
    A . 当时文明已有早期国家特征 B . 中华文明是当时最先进的文明 C . 中华文明是多元融合的产物 D . 三波文明浪潮间存在继承关系
  • 12. 周武王“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即纣之子武庚)治殷”,周成王封幼弟叔虞于唐地,派遣要员同往治理。这说明( )
    A . 中央集权官僚制深入地方封国 B . 血缘关系是分封的必要条件 C . 周天子可干预诸侯国内部事务 D . 各诸侯的权力存在等级差别
  • 13. 西周初期编纂的一些资料中记载了夏朝末期夏人诅咒夏桀,期盼他早日灭亡,甚至不惜与其一同赴死;商朝末期商人诅咒纣王,盼望上天降威,收回纣王的大命。周人编纂这些资料( )
    A . 表明西周初期较注重民心向背 B . 意在总结夏商成功统治经验 C . 反映了西周重视夏商民众呼声 D . 体现了夏商旧俗的影响深远
  • 14. 对上古文明的探索一直是衡量一个文明历史底蕴的重要指标。部分西方学者多年以来对中华文明的夏文化持怀疑态度。2020年,国家文物局决定实施“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重大项目,注重从源头上挖掘和考据中国文化。此项研究的主要目的( )
    A . 否定西方历史学家的观点 B . 重塑中国文明古国的地位 C . 增强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 D . 推动当今考古学科的创新
  • 15. 下图为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出土的距今约5300年的牙雕蚕,根据蚕的整体造型以及头昂尾翘的绷紧“C”形姿态,专家推测古人雕刻的是一只处于吐丝阶段的家蚕。结合附近遗址发现的仰韶时期的丝绸来看,可以证明当时的中原地区( )

    A . 养蚕缫丝技术已领先于其他地区 B . 动物驯化取得明显进步 C . 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农桑文明形态 D . 社会等级秩序逐渐确立
二、材料题
  •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夏商周三族的起源、兴起、所在地域等皆不相同,但是商周两族,却认为他们的祖先的起源与兴起和所在的地域都是在大禹所奠定的疆域内,赞奉大禹所开拓的“禹绩”。 此外,“中国”之称,最早见于周初武王和成王之时,按照《说文》的解释,“夏,中国之人也”,是指认同为夏人和继承夏文化的人。这样,“夏”到西周已经发展为民族的名称。在西周,原属不同来源、不同部落集团的祖神,已纳入同出黄帝的谱系之中,这便是民族认同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经济、文化方面,夏商周本来比较接近,都以农业为主,其先民都以粟、 黍为主要农作物。青铜技术在夏代开始发达,商周达于鼎盛。文化方面殷墟甲骨文字与周原甲骨文字及商、周铸在铜器上的铭文同属一文字体系,都是汉字构字六种方法齐备的成熟文字,呈现同一民族共同体的又一重要特征。

    一一摘编自白至德《白寿彝史学二十讲:上古时代•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

    材料二 我国夏、商、西周三代因已经出现凌驾于社会各阶层之上的公共权力机构,而被学者划入文明社会的范畴。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等条件的制约,人们仍然生活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各种“族”的网络中;血缘组织与政治组织的架构相互支撑并往往是融为一体的;作为成熟国家标志的地域组织并没有建立,或者仅仅在周朝后期有些萌芽。因此,学者多称这一阶段的国家为“早期国家”,以与战国以后建立在郡县制基础上的国家区别开来。

    一一沈长云《上古史探研》

    1. (1) 依据材料一,概括夏商周三族交融的表现。
    2. (2) 依据材料二,概括早期国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周符合早期国家特征的具体表现。
  •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过去有人认为,与黄河流域相比,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的发展影响不大,然而近年来大量的发现说明并非如此。约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分布于浙江北部和江苏南部,以环太湖地区为主。该文化于1936年首次在杭州附近的余杭县良渚镇发现。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了200多处良渚遗址,遗址中的大部分小墓没有随葬品,大型墓葬则往往随葬数百件玉器和陶器。在以余杭莫角山为中心的遗址群片区内,相继发现良渚文化的高等级贵族墓地、良渚古城的夯土城墙、祭坛以及手工业生产中心。2009年以后,在这片区域清理出稻田遗迹,发现大量碳化稻米,并探明良渚古城外围上游的11条水坝,与先期发现的长堤遗址共同构成了良渚古城的治水体系。良渚文化的考古学研究对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摘编自刘莉等《中国考古学: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早期青铜时代》

    1. (1) 据材料,概括良渚文化的特点。
    2. (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良渚文化的发现在考古学上的价值。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