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前 | 1953年 | |
土地 | 极少 | 15亩多 |
农具 | 无 | 农具齐全 |
稻谷收成 | 350千克 | 1600千克 |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了国家的主人,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材料二:第二条、没收地土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但地主的其他财产不予没收。第十条,所有没收和征收得来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除本法规定收归国家所有者外,均由乡农民协会接收,统一、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及缺乏其他生产资料的贫苦农民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材料三:全国各界群众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表现出高度的爱国热情。当时国家刚从长期战乱中复苏,人民的生活水平很低。但是从1951年6月1日开始掀起全国规模的捐献飞机、大炮运动以来,许多群众节衣缩食,积极捐款,到1952年5月底,全国人民在一年中捐款的总额,约计可买战斗机3710架。
——金冲及等《毛泽东传》(1949-1976年)
材料一:
材料二: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粮食产量:1976年35000斤;1979年1330斤;1980年产粮5.02亿公斤;1981年产粮6.70亿公斤;1982年产粮7.15亿公斤。
材料三:山东红旗人民公社办的公共食堂,将野菜和红薯那样的粗食,精心烹调成“山珍海味”,已经做到一个月九十顿饭,顿顿不重样。
——《人民日报》(1958年11月)
材料一: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够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
——毛泽东
材料二:1952-1956年国民收入结构表(单位%)
年份 |
国营经济 |
合作社经济 |
公私合营经济 |
个体经济 |
资本主义经济 |
1952年 |
19.1 |
1.5 |
0.7 |
71.8 |
6.9 |
1956年 |
32.2 |
53.4 |
7.3 |
7.1 |
趋于零 |
材料三:“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总路线的基本精神……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
——1958年6月21日社论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地的产是由人的胆决定的。”
材料一: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以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重要讲话为指导,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材料二: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过多的十预着因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导致企业活力不够,效率不高,缺乏竞争力。因此“松绑”成为了二十世纪 80年代中期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最强音。
材料三:我国对外开放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
事件 |
1978年 |
提出改革开放政策 |
1980年 |
设立经济特区 |
1984年 |
开放大连、青岛、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 |
1985年 |
开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地区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
1990年 |
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
1992年 |
相继开放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满洲里等陆地边境城市和内地省会城市 |
材料四:改革开放,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高速增长,粮食、棉花、肉类和京煤、钢、水泥等20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在世界名列前茅。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综合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