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思想政治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4 哲学与文化 /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高中思想政治 必修4 哲学与文化 8.3 正确对待外来...

更新时间:2023-07-13 浏览次数:20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这要求我们,在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中(   )

    ①要批判继承中华传统哲学和社会科学的思想        
    ②借鉴外来哲学思想时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③要使东西方哲学社会科学思想融为统一的思想体系     
    ④增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思想的国际影响力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 2. 北京2022年冬奥会会徽“冬梦”和冬残奥会会徽“飞跃”都以中国汉字“冬”字为设计创意核心,通过汉字和书法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奥林匹克精神完美结合,体现出以运动员为中心和冬季运动拼搏疾驰的形象。这一设计理念( )

    ①说明了汉字是可以承载多种文化因素的 

    ②反映了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 

    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④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实现了外来文化的本土化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3. 对于外国文化,排外主义的方针是错误的,应当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以为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镜;盲目搬用的方针也是错误的,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面对外来文化,我们的正确态度是(   )
    A . 全面吸收,为我所用 B . 全盘否定,固守本色 C .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D .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 4. 对于外国文化,排外主义的方针是错误的,应当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作为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鉴;盲目搬用的方针也是错误的,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毛泽东的这一论述提醒我们,学习借鉴西方文化(   )

    ①必须立足国情,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②必须全面吸收外来文化,与中华文化融为一体

    ③要吸收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

    ④必须彻底放弃我国固有文化,大胆革新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5. 四川熊猫和青神竹编组“CP”亮相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向全球观众展示中国的青神竹编文化,让竹艺之花灿漫在世界各处。青神竹编是流传在眉山市青神县的一种古老民间工艺,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称为“竹编史上的奇迹,艺术中的艺术”。材料说明(   )

    ①文化具有多样性,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重要动力

    ②文化具有民族性,各国文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③文化交流能够增加外国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④坚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交流中走向同一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6. (2024高二上·金华月考) 从中医到皮影,从剪纸到景泰蓝……中华文化闪耀冬奥舞台,中国也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兼容并蓄,充分吸收外来优秀文化,讲述着与世界的“美美与共”。据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       

    ②吸收外来文化,才能推动中华文化发展

    ③文化交流构成了人类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④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④ D . ②③
  • 7. 人类各种文明之间的交流是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国家主席习近平曾经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演讲时指出:“我们要建设文明共荣之桥,把中欧两大文明连接起来。……正如中国人喜欢茶而比利时人喜爱啤酒一样,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干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习近平主席以茶酒巧喻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旨在阐明(   )

    ①我们要尊重文化多样性,认同其他民族文化,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②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③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文化差异和交流对不同国家的文化发展和创新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8. 地名记录一座城市成长的痕迹,鲜活地展示出城市发展的脉络。近期,淮安市民政局等六部门联合发文,公布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第一批),将20个地名纳入市级地名文化遗产。今后,淮安市每年都将新增一批受保护的地名文化遗产,依照地名保护办法对这些地名的使用、传承等方面进行规范。将地名纳入地方文化遗产表明(   )
    A . 地名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 B . 这些地名能成为凝聚市民认同感和向心力的重要纽带 C . 这些地名是各地区在交流、碰撞、融合中发展起来的 D . 地名文化的发展必须对传统文化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
  • 9. 传统文化的继承性体现在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延续中。但近代以来,我们可以看到外来文化已经大大改变了中国民众的日常生活,但这其中,有喜也有忧。对此,我们应有的态度是(   )

    ①坚定文化自信,将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之中

    ②保持开放的心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③坚持“洋为中用”,实现不同文化资源融通统一

    ④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10. 湖南摩崖石刻既具有突出的地理、地质内涵,又具有清晰的历史内涵。唐虞之道、盛唐气象、理学渊源、明清吏治,乃至民族文化融合,一步步标记着文明的进程,一篇篇表达着人文教化的灿烂。由此可见,摩崖石刻(   )

    ①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硬实力

    ③是文化传承的物化形式,为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

    ④借鉴融合其他民族文化,逐渐成为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1. 在北京各大博物馆展位印章打卡,看一场惟妙惟肖的皮影戏,购买实用有内涵的文博文煲创产品……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公众开放日期间,位于首钢园会场2号馆的文博文创展区推出多项弘扬传统文化的互动体验活动,展出近千件文创产品,公众不仅能够欣赏到集文化性、创新性、艺术性、实用性、趣味性于一身的文博文创产品,还能一站式购买心仪的文创产品,深受人们欢迎。弘扬传统文化的文创能受到人们欢迎是基于(   )

    ①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成果黄

    ②它们能满足人民多样化、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③这些文创产品敢于摒弃传统,与时俱进

    ④观众对传统文化所涵养的正确价值观的认同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2. 开平碉楼与村落在2007年6月28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开平碉楼是外国建筑艺术大规模移植中国乡村的集中展示和杰出代表在开平碉楼建筑中,汇集了外国不同时期不同风格流派的建筑艺术。古希腊的柱廊,古罗马的柱式、券拱和穹窿,欧洲中世纪的哥特式尖拱,欧洲城堡构件,葡式建筑中的骑楼,文艺复兴时期和17世纪欧洲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等在开平随处可见。对待世界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是(   )

    ①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世界各国文化遗产

    ②尊重其他民族文化遗产,认同各民族优秀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③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遗产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改造

    ④在文化遗产的交流互鉴中必须立足国情,“洋为中用”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13. (2024高二上·余姚期中) 全盘西化论认为,中国的问题,根本就是整个文化的问题,而中国文化的出路就是彻底地西化。这一观点违背的原则是(    )
    A . 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B . 立足时代、综合创新 C . 批判吸收、洋为中用 D . 不忘本来、开辟未来
  • 14. 历史学家许倬云认为,历史上的中国,作为一个国家、族群和文化的共同体,具有“因能容纳,而成其大;因能调试,而成其久”的精神特质。这一特质在文化上表现为(   )

    ①能尊重和理解其他民族文化

    ②与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③对外来文化的认同和推崇

    ④遵循各种文化一律平等的文化交流原则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②③ D . ①④
  • 15. (2024高一上·潮阳期中) 《中国道路:一位西方学者眼中的中国模式》中写道,“尽管中国相关改革依然任重道远,但是无论是联合国还是世界银行,乃至广受尊敬的非政府组织,没人能否认中国正行进在正确的道路上。”这里的“道路”可以理解为( )
    A .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消除外来文化的影响 B . 坚持自力更生,以国内大循环取代国际大循环 C .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再把经济增长作为宏观调控目标 D . 既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中国实际赋予中国特色
二、材料分析题
  •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创新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秉性、发展进步的动力,人民是创新的主体。我国现代化建设正处于关键时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要保持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必须依靠创新支撑。国家繁荣发展的新动能,就蕴涵于万众创新的伟力之中。我们将坚定不移地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创造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人人皆可创新、创新惠及人人,在全社会兴起万众创新的热潮,使中华大地处处充满无限生机和创造活力。

    结合材料,阐述在新的历史时期怎样进行文化创新。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为推动公民道德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9年10月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要求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等思想理念,深入挖掘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等传统美德,要继承和发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优良传统,赓续精神谱系。

    大疫当前,全国人民在行动,践行着中华美德和中国精神。成千上万的志愿者,或奔赴前线,或守护后方,守土尽责,用爱和奉献坚守着岗位,用生命健康诠释着责任与担当。一个号召,几万名白衣天使急奔灾区;一声令下,上千张床位的医院数日建成;一句重托,十四亿人民众志成城。这就是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和守望相助,这就是中华民族不朽的民族精神和不屈的民族脊梁,这也是我们能够打赢“新冠”战疫的底气所在。

    材料二    大型文化节目《故事里的中国>第二季第一期《扶贫路上》讲述的是殉职在扶贫一线的第一书记黄文秀的感人事迹,浓缩了扶贫攻坚这场恢宏战役的奋斗与荣光。和本季节目接下来即将讲述的“战疫”故事、决胜全面小康一样,扶贫故事也是发生在“今天”的历史。如果说第一季侧重于回望历史、铭记不朽,2020年的第二季则在继续致敬经典的同时,开辟了新的叙事场景形式——节目散发着为时代画像、立传、明德的创新魄力,勇于回答时代课题,努力描绘属于当下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

    1. (1) 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作用。
    2. (2) 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故事里的中国》是怎样做到“动人心弦”的。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暨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开幕式于11月5日在上海举行,进博会是一场汇集了全球创新产品和前沿技术的盛会,这里不仅有商品和服务的交易,同时也有文化和理念的交流,从东帝汶的特色咖啡到秘鲁的羊驼制品,再到韵味十足的海派非遗。如同百川入海,不同文化在上海融合,让这里成为精彩汇聚的舞台。充满自信的本土文化、淋琅满目的国际文化、世界--流的顶级赛事……灵感在这里碰控交融,上海化身为一座激情鸣响的舞台。不同地区的文化在这里汇聚,共同勾勒出一幅关关与共的世界文明大画卷。

    结合材料,运用“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的知识,谈谈如何勾勒世界文明火画卷。

  •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电视剧《我们这十年》首个单元《唐宫夜宴》播放结束24小时内不仅观看数据可观,而且微博阅读量超4亿,短视频播放量超3亿,弹幕和社交平台上随处可见观众真情实感的流露。

    当初节目在2021河南卫视春晚播出时“唐宫夜宴”话题在微博就有近亿次阅读量,数据也很好看。火爆“出圈”的背后,蕴含了设计者的独具匠心。创作团队坚持舞蹈是奉献给人民群众的,深入体察当代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审美诉求;河南卫视春晚既体现传统文化的厚重又展示了现代元素的精彩。春晚是源于生活、不断创新且深受观众喜爱的晚会。通过“5G+AR”将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结合起来,以独特的方式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让观众享受了一场场视觉盛宴。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有关知识,分析“唐宫夜宴”能火爆“出圈”的原因。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处理同周边不同国家和民族关系、同外来文化关系的过程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提出了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的伦理原则,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一原则体现在文化领域,就是采取谦虚开放的态度,与不同文明进行交流互鉴。比如,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并从中国传播到了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历史上,中国不乏多元族群与多元宗教,但无论族群如何多元,总能因命运与共而融为一体;无论宗教如何多元,总能因交流互鉴而和谐共存。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这为当前促进各国携手合作、维护世界持久和平提供了借鉴。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知识,说明中华文明的发展对我们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启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