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

更新时间:2023-07-12 浏览次数:27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2023高二上·泰安期末) 出于饮食习惯和宗教等原因,移居新大陆的欧洲人“喜欢面包甚于玉米”,而在轮船发明之前的时代,大量运载小麦或面粉成本及风险太高。自15世纪末开始,小麦逐渐成为在美洲传播最广泛的旧大陆粮食品种。这说明( )
    A . 欧洲人的食品结构长期稳定 B . 美洲作物遭到欧洲各国排斥 C . 宗教信仰决定饮食文化传统 D . 殖民扩张助推食物物种传播
  • 2.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
    A . 促进了世界人口激增 B . 推动亚非拉国家社会转型 C . 改变了人们饮食习惯 D . 过度垦荒导致了水土流失
  • 3. (2022高二上·台州期末) 古代不同地区的居民培育了适合本地区的植物物种,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下列诗词所描述的物种不属于美洲培育的是(   )
    A . 君不见贰师城外行人稀,葡萄满目秋离离。——明·张宁 B . 不奇桂辣椒辛味,知是吴民性喜甜。——清·王季珠 C . 玉米秋成晒满场,长杨丛立守其旁。——明·罗青山 D . 番薯当米度年华,鼓腹安闲海外家。——清·胡健
  • 4. 清代乾嘉时期《鄞县志》记载:“御麦(玉米)俗呼六谷,土人谓五谷之外又一种也。”但据光绪时期《奉化县志》记载:“《鄞志》作六谷,……其说无据,盖陆乃陆地之陆(注:宁波方言中“六”和“陆”读音相同),此种多产于山,故名陆谷。”对这一争议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 需要实物史料的支持才能结束争议 B . 方言阻碍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C . 对玉米这一新作物的认识逐渐丰富 D . 玉米传播路线不同导致称呼各异
  • 5. 下图是1492年以后的玉米、马铃薯传播示意图,这一现象对当时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选项表述正确的是(   )

    A . 解决了明清社会的粮食危机 B .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C . 缓解了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 D . 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
  • 6. 1500年到1800年的几个世纪中所刮起的洲际物种交流之风给世界各地带来了惊人的变化。它在不适应人群疾病的土地上酿成了人口锐减的灾难;它也几乎在世界各地提高了食物供应的数量和可靠性;在那些从前没有马类的地区,它还通过提供新的战争手段改组了当地的政治关系。由此可见,洲际物种交流(   )
    A . 对人类发展是一把双刃剑 B . 导致世界局部人口的锐减 C . 促进了人类交通的近代化 D . 一定程度保障粮食的来源
  • 7. 欧洲商人把美洲的玉米、甘薯等作物传到世界其他地区,小麦、水稻等作物又随着欧洲移民逐渐进入美洲。这一现象开始于(    )
    A . 丝绸之路开通 B . 罗马帝国的扩张 C . 新航路的开辟 D . 垄断组织的出现
  • 8. 新航路开辟后,新引进的美洲农作物在改善欧洲人膳食结构的同时,也使一些曾长期在欧洲肆虐的疾病失去了往日威风。尽管欧洲近代早期的人口出生率没有大幅度的提高,但死亡率的降低使得欧洲人口迅速增长。由此可知,欧洲引进美洲农作物(   )
    A . 提升了欧洲人的身体素质 B . 彻底改变了传统饮食构成 C . 扩展了东西方贸易的范围 D . 影响了欧洲各国人口结构
  • 9. 食物物种的培植和交流,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下列关于人类重要食物物种起源的描述,正确的有(    )

    ①南瓜原产于欧洲   
    ②中国人最早种植了葡萄、苜蓿

    ③美洲是玉米、甘薯的原产地   
    ④咖啡原产于美洲,新航路开辟后传到欧洲

    A . 1处 B . 2处 C . 3处 D . 4处
  • 10. 布罗代尔指出“土豆在旧大陆的普及过程与玉米不尽相同。它的推广十分缓慢,甚至比玉米还慢,而且范围也不宽阔,中国、日本、印度和穆斯林国家几乎把它拒之门外。”这说明(   )
    A . 士豆在亚洲传播过程艰难 B . 士豆不适宜在亚洲种植 C . 亚洲与世界经济联系较弱 D . 宗教信仰影响物种交流
  • 11. 16世纪以来,外来物种源源不断地传入中国,传入中国的外来作物计有玉米、番薯、豆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烟草等近30种。这些物种的传入是 (    )
    A .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B . 明清政府对外开放的结果 C . 新航路开辟的客观影响 D .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结果
  • 12. 16世纪,番茄被西班牙人从安第斯山脉带到了欧洲。之后,番茄甚至还被当作“爱情果”在欧洲广为流传,贵族们还在庄园里种植番茄以供观赏。这说明新航路的开辟(    )
    A . 促进了欧洲的价格革命 B . 使美洲沦为殖民地 C . 丰富了欧洲的社会生活 D . 导致欧洲贵族堕落
  • 13.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一种新的水稻品种—金卡罗莱纳在南部种植园出现。研究表明,它的起源可能来自非洲加纳品种的基因之一。后来该品种成为卡罗莱纳州低地的普遍食物,最终扩展到美国东南地区等。这反映了(   )
    A . 独立战争奠定美国发展基础 B . 黑奴贸易致种植园经济出现 C . 物种引人改变当地饮食习惯 D . 物种交流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 14. 下图为画家达·乌迪内于1515-1517年在意大利罗马郊区画的几支玉米苞(棒)。这反映了当时(   )

    A . 罗马地区已种植玉米 B . 殖民扩张丰富了绘画题材 C . 民众物质生活的丰富 D . 宗教改革拓宽了画家视野
  • 15. 意大利罗马郊区的法勒斯纳别墅中的著名画家拉斐尔所作的壁画,在周围的垂花饰中,有画家达·乌迪内于1515-1517年画的几支玉米苞(棒)。该艺术品可以用来说明(   )
    A . 东西商贸活动的浸染 B . 新旧大陆的物种交流 C . 传统农耕经济的发展 D . 欧洲民众的饮食习惯
二、材料分析题
  • 16. 哥伦布大交换

    哥伦布大交换是一场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生物、农作物、人种(包括黑奴)、文化、传染病、甚至思想观念的突发性交流.在人类史上,这是关于生态学、农业、文化许多项目的一件重要历史事件.

    材料一

    1492年

    哥伦布到达新大陆,生物交流开始

    16世纪初

    马和牛被引进到新大陆

    1510年

    西班牙殖民地开始进口奴隶劳动力

    1555年

    中国出现最早的玉米种植记录

    16世纪70年代

    巴西成为主要的奴隶输入地

    16世纪80年代

    巴西成为世界最重要的蔗糖产地

    约1700年

    欧洲殖民者的到来带来了新大陆未曾有过的病原体,使得美洲土著人口下降了60%—90%

    18世纪初

    咖啡风靡欧洲和中东,巴西和印度尼西亚开始生产咖啡

    ——摘编自(美国)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麦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材料二 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动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朝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苞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哥伦布大交换与人类历史发展的关系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美洲作物的传入对明清时期中国的影响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马铃薯在明万历年间传入中土。到乾隆年间,人口成倍骤增,迫切垦荒增粮,外来高产作物承担重要角色。乾隆三十年后,马铃薯开始引入西南、西北山区,尤其是陕南高原(秦巴山地)。20世纪40年代,马铃薯种植在国民党管辖区、日伪占领区和抗日根据地得到大力发展。随着一系列技术障碍的突破,20世纪中后期马铃薯迅速在全国各地传播开来,原来种植马铃薯较少的地区如江西、广西、江苏等地也开始规划、引种,扩大种植面积。在西南、西北,战乱导致人口迁移,人口压力增大,粮食需求增加,还曾专门成立中央农业推广委员会和农业促进会,指导进行马铃薯引种、育种、扩种工作;在陕甘宁边区,通过示范区、展览会、技术资料宣传等方式有力地促进马铃薯的扩种。随着马铃薯的传播,因地尽而山,亦造成了对占国土近半的山地、高原过度的开发。在文学上,中国现当代文学界形成了一个文学小说流派山药蛋派。土豆也已成为中国歇后语的主角。

    ——摘编自丁晓蕾《马铃薯在中国传播的技术及社会经济分析》等

    材料二 马铃薯在欧洲经历了从观赏研究、经蔬菜园圃、到主粮之一的三个种植发展阶段。16世纪,马铃薯从南美传到欧洲。18世纪中期,为了争夺殖民地,欧洲国家两大交战集团爆发了长达7年的战争,长期的战乱致使各国都遭遇了食物紧缺的严峻考验。在这场战争中,马铃薯块茎由于深埋地下而躲过了被侵略的劫难,在艰苦的战争岁月里供养着普鲁士人度过那些缺衣少食的战乱之年,并在国家恢复重建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马铃薯进驻西方的过程并不顺利,但各国政府因势利导,采取文化格调诱导,动用法律强制手段,发展技术创新引领等政策措施与制度安排,使得马铃薯得以在其统治域内推广种植。18世纪因各种原因引起的灾荒和饥馑促使马铃薯在欧陆国家作为救荒作物大大普及。20世纪60年代之后马铃薯的栽培技术进步主要集中到品种改良方面,马铃薯的生产能力和质量不断提高。

    ——摘编自王秀丽《马铃薯的世界传播及对中国主食产业开发的启示》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铃薯在我国广泛传播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铃薯在中国和西欧广泛种植的相同原因。
    3.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作物引进应关注的问题。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