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2024) /八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8* 列夫·托尔斯泰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8课《列夫·托...

更新时间:2023-07-10 浏览次数:17 类型:同步测试
一、基础知识
  • 1. 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zì)   尴(gà)    粗(liè)   两(jiá) B . 儒(zhū)  蒙(mèi)  甲(wèi)   缠(jiū) C . 广(mào)  无(gēn)  掩(shì)   发(quán) D . 实(dūn)  首(hàn)  乡(shēn)  长(rán)
  • 2. 请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粗制烂造  默默无声  藏污纳洉  正襟威坐

    诚皇诚恐  颔首低眉  无可质疑  暗然失色

    错别字

    改正

  • 3. 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她有一头瀑布般的长发,白皙的皮肤,无论在什么场所,都会鹤立鸡群 , 引人注目。 B . 这两位孤独的老人在停车场里正襟危坐地等待从国外归来的儿子。 C . 臣受此殊誉,诚惶诚恐 , 感激不尽。 D . 他见到多年前的恩师,一直是颔首低眉
  • 4. 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A . 经典著作要精读。精读,就是“熟读玩味”,就是放慢速度、反复咀嚼,读懂、读通、读透。 B . 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C . 中国影视艺术要讲好中国故事,这既符合影视艺术的规律;也是文化建设的紧迫任务。 D . 党员干部都要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以热血赴青春、以生命赴使命,不断迎接新挑战。
  • 5. 请根据你对列夫.托尔斯泰的了解,结合课文内容选择下联,评价一下列夫·托尔斯泰。

    上联:一声怒吼斥沙皇

    下联:     (填选项号)

    A . 三尺侏儒相貌丑 B . 满腔热血唤和平 C . 无私心底天地宽
  • 6. (2022八上·岳池期末) 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消息的正文包括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四部分,遊循“倒金字塔结构”。 B . 《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C . 《列夫.托尔斯泰》的作者是茨威格,他的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 D .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记承天寺夜游 》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所作。
  • 7. (2022八上·吴兴期中) 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消息通常由标题、电头、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组成,背景和结语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B . 《列夫·托尔斯泰》节选自《三作家》,它的作者是茨威格,他是俄国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我们学过他的传记作品《伟大的悲剧》。 C . 《三峡》选自《水经注》,是南朝梁地理学家郦道元写的一篇地理游记散文。 D . 《藤野先生》中,鲁迅弃医从文的根本原因,不是看电影事件,而是希望通过文学拯救国民麻木的灵魂。
  • 8.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大气污染影响了农作物的播种、培育和收获。 B . 能否保护好水资源,是关系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大事。 C . 止咳袪痰片,它里面的主要成分是由远志、桔梗、贝母等配制而成。 D . 语文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只要多读多写,日积月累,才能真正学好语文。
  • 9. 请写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 (1) 人们无不试图用自己的想象除去他那盖着面孔的头发,修剪疯长的胡须,以他年轻时刮去胡须的肖像作为参照,希望用魔法变出一张光洁的脸。
    2. (2) 在他脸上找不到一点儿奋发向上的灵气,找不到精神光彩,找不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眉宇之间那种像大理石穹顶一样缓缓隆起的非凡器宇。 
    3. (3) 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
  • 10. 文学常识填空。
    1. (1) 列夫·托尔斯泰,(国籍)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复活》等。
    2. (2) 文中提到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国籍)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白夜》《》《白痴》《卡拉马佐夫兄弟》等。
二、综合应用
  • 11. 文章中许多语言含蓄生动,你能依次说出这些语言所描写的对象吗?
    1. (1)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
    2. (2) 架在小窗上方的横梁——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木柴。(     )
    3. (3) 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
    4. (4) 小屋粗制滥造,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而不是由古希腊的能工巧匠建造起来的。(             )
  • 12. 解释下列词语。

    器宇:

    轩昂:

    粗制滥造:

    藏污纳垢:

    正襟危坐:

    颔首低眉:

  • 13. 下面是小萌同学在毕业之际给班主任信中的一段话,其中画线词语表达不得体的一处是( )

    再见了,李老师!感谢您三年如一日“孺子牛”“老黄牛”般的悉心(A)赐教 , 让我从一名懵懂无知的少年成长为懂事明理的青年。师恩难忘,以后我定会经常(B)光临母校,到您(C)府上看望您,继续聆听您的(D)高见

三、阅读理解
  • 14.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锦诗之美

    一记敦煌研究院女院长樊锦诗

    羽毛

    樊锦诗,一个女人的名字,让人联想到锦缎,诗歌,华丽纷披的美丽。四十余年过去,她的名字,却在大风沙里成长为一种精神。

    四十余年前,樊锦诗从北大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这个面容清秀的姑娘,把父亲劝阻的信压在箱底,放弃繁华的都市生活,执意来到敦煌研究院工作。

    文艺片里的丝绸之路,总看见快乐的西部人弹着冬不拉,唱着小调,漂亮的女子献上白的哈达……这不过是真实的谎言,西部人把生活的背景归纳成两个字:荒凉。

    那时,戈壁滩人烟稀少,走上几十里路也碰不见一个人,沙子的地表温度高达70摄氏度,低达零下30摄氏度。莫高窟极尽辉煌,鬼斧神工,洞外却是灰土蒙蒙,孤苦伶仃。人总要走出艺术的洞,柴米油盐地生活啊。

    水是碱性的,樊锦诗总洗不干净头发,没有房子住,就在附近的小庙凑合,土炕土凳土桌,吃饭的时候起风,灰尘就呛到肺里。一个月也去不了一回城里,读书读报简直是奢侈。有晚洞外传来狼啸。她吓得整晚睡不着,次日才发现,洞外原来拴着一头不安分的驴子。

    那时她也不过是个小姑娘,单调寂寞的日子几乎让她窒息。但她不走。敦煌壁画的大气之美使她折服,而壁画雕塑自然的老化破损、被盗窃的空白痕迹更使她心疼,迫使她留下。她要以自己柔弱的坚韧保护敦煌。

    多年来,樊锦诗沉浸在石窟考古研究工作之中。保护、研究、思考、发扬画在石头上、刻在窑洞里的大美,乐不思蜀。她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及唐代前期的分期断代,得到学术界的高度认可。

    这些年,樊锦诗把自己的先生也拽到了敦煌,风雨兼程,同甘共苦。

    流年似水,青丝变白发。听说有些女同学信誓旦旦要来敦煌,樊锦诗就紧张:“人很难真的和艺术过一辈子。我怕她们太苦……A.回头一想啊,我是三不像。一不是管理出身,不像院长;二没有坚持专业,耽搁了北大那几年;三不是贤妻良母,孩子受了很多委屈,亏欠家庭太多。”

    那场特殊的媒体见面会,就在石窟之外。樊锦诗扯扯普通的青布罩衫,如同邻居慈祥而抱愧的老太太。旁边的听众却在感叹:“B.一个地道的女人,完全是浓重的西北口音了。

    那她为何坚持留下?

    “你们看夜色中的莫高窟,宁静、圣洁。我老说有一种魅力,一个极大的吸引力在吸引着我。愿意留下,死心塌地地留下,慢慢就上升为一种责任、一种使命,保护不好真是千古罪人。”“很多人都这样,一些老先生,像常院长、段先生他们来的时候,有的比我还小,20岁左右。然而来了以后,一辈.子默默无闻,遭遇坎坷还继续去画画,还是一丝不苟地画。他就觉得这是他生命中的一部分,没有这部分,他就没支撑了,而且他画的时候也是在跟古代的艺术家交流。震撼在哪儿呢?奥妙在哪儿呢?神秘在哪儿呢?就是他们的工作。就是用他们的青春,用他们的画,一点一点地实现人生价值。现在都年老了,八十岁、七十多岁。还想着敦煌,还要回来。他就觉得这是他真正的家。”

    听她坦然安静地说着这话,将四十余年的艰辛和孤独轻轻带过,听众心里各是滋味。戈壁风沙龙卷虎啸,改变了她的吴侬软语、青丝春颜,却赠予她别样的洒脱和旷达,和常人不能体验的幸福。

    西部人称敦煌研究院的这位女院长是西部守护神。只有神,才有这样的意志。

    月光下的她,不是神,如诗歌,如锦缎,具有华丽纷披的美丽。

    (选自《江淮文摘.人物》,有改动)

    1. (1) [溯源·说“名”解字]同学们利用互联网和古典文献,查找“锦诗”二字的本义。以下是同学们搜集到的资料。请阅读全文,根据搜集到的资料,分析“锦诗”这一名字背后的美好寓意。

      锦:金文 (金,金丝金线)  (帛,纺织品),表示以金丝代替蚕丝纺织。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用金丝线织成的闪光绚丽的织品。

      诗:说文解字(言部)诗,志也。从言,寺声。《毛诗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锦诗:

    2. (2) [观事·识“名”品文] “锦”字绣出了樊锦诗院长身上一个个熠熠生辉的事迹。小语在观其事例的过程中,对文中画波浪线的事例产生了以下疑问,请你结合语境及知识卡片对此进行解疑。

      原文:土炕土凳土桌,吃饭的时候起风,灰尘就呛到肺里。一个月也去不了一回城里,读书读报简直是奢侈。有晚洞外传来狼啸。她吓得整晚睡不着,次日才发现,洞外原来拴着一头不安分的驴子。

      小语质疑:我认为这些事例选得不够好,不够典型,描写又太细碎。

      我的解疑:

      知识卡片

      典型事件能够高度概括矛盾冲突,是能表现人物性格和揭示作品主题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事件与细节。

    3. (3) [读志·识“名"解人]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言为心声。本文直接引用了大量的人物语言,有什么作用?请从A、B画横线处任选一句进行分析。

    4. (4) “诗”字彰显樊锦诗院长身上“敦煌人”的精神。你认为本文樊锦诗院长的精神与下面哪个人物最相近?请选择并联系本文,结合教材或课外名著,阐述理由。

      A.藤野先生(鲁迅《藤野先生》)

      B.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

      C.居里夫人(艾芙·居里《美丽的颜色》)

      D.毛泽东(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理由:

  • 15.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孤独者爱因斯坦

    爱国斯坦曾说:“我实在是个孤独的旅客,我未曾全心全意地属于我的国家,我的家庭,我的朋友,甚至我最亲近的亲人。在所有这些关系面前,我总是感到一定距离并且需要保持孤独。”

    由于相对论的创立触动了占统治地位的经典物理学,引起传统观念和势力的阻挠。先是物理学界和哲学界,后来又加上政治势力,都对爱因斯坦和他的相对论进行排斥和反对。科学被卷进了政治。在普鲁士科学院的会议厅里,爱因斯坦身旁的两把椅子是空的,没有人敢靠近他。他这样一个物理学家,被视为危险分子,他的周围充满了敌意。1933年,希特勒成为德国国家元首,从此,德国反对相对论的运动更加气势汹汹。正在美国的爱因斯坦对德国的最后一线希望破灭了,他公开宣布终生不再回德国。

    爱因斯坦没有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保持了自己的操守。在一个为军国主义的暴行辩护的《文明世界的宣言》上,有93个科学家签名,另一个反战宣言《告欧洲人书》,只有4个人签名,其中之一,就有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的家庭和朋友也并不能成为他心灵的栖息地。爱因斯坦从不按传统习俗行事。传统习俗很浪费时间和精力,而爱因斯坦的工作首先要求他的却是时间和精力的付出。所以,他身上有许多不为人理解的怪癖:他常常忘记带家里的钥匙,即使在结婚当天,婚礼结束后,他和新娘返回住所也不得不喊房东开门。在生活上,他不修边幅,头发蓬乱,以致来求见他的年轻人不敢相信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移居美国后,生活有了很大改观,但是装束依然不变:一件浅灰色的毛衣,衣领上别着一支钢笔,甚至连面见罗斯福总统时也不穿袜子。

    爱因斯坦永远不能理解的一个难题是他的名声。他创立的理论十分深奥,只能使当时很有限的少教科学家感到激动,但是他的名字却在文明世界家喻户晓。他对自己造成的这种现象困惑不解。他说:“我有过好主意,其他人也有过。但是我的幸运在于被接受了。”

    社会公众如同洪水暴雨似的对他表示关注使他感到困惑。人们想会见他,陌生人在大街上会停步向他凝视和微笑,科学家、政治家、学生和家庭主妇写信给他,甚至他身上的东西,哪怕一颗扣子,也成了别人的圣物。以色列人民还请他去当总统。他永远不能理解为什么他受到这种关注,为什么要把他作为与众不同的人突出出来。

    一头卷曲的白发,一件普通毛衫加一只烟斗,加州理工学院人人都知道这个形象是谁。由于要求他写自传的人络绎不绝,爱因斯坦只好要求冯·卡门想个办法让他避开。卡门为他在洛杉矶奥列薇拉大街安排了一个住处,那是条艺术街,街上行人以留长胡子、穿羊毛衫而远近闻名,因此,他走在大街上从未碰上过麻烦。结果谁也没有认出这个人就是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

    后来他同爱尔莎结婚。她喜欢招待朋友到家里来喝茶,有时为了让爱因斯坦休息一下也会叫他下楼和他们一起聊天。他的回答往往是粗暴的声音:“不!不!我不!再这样打扰我,我简直受不了了!”爱因斯坦并不需要这些,他需要的是宁静的思考,而不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他差不多独自生活在小阁楼里,那才是他自己的天地,他在那里几乎与世隔绝,全身心地和他研究的宇宙结合为一体。

    1955年4月18日,76岁的爱因斯坦与世长辞。弥留之际,他在昏迷中含糊又痛苦地用他的母语急促地说着什么,这是他最熟悉最自然的语言,也是心底里最感温暖和痛苦的东西

    1. (1) 如何理解“爱因斯坦永远不能理解的一个难题是他的名声”?
    2. (2) 作者为什么花了不少笔墨描写爱因斯坦“许多不为人理解的怪癖”?
    3. (3) 简述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出爱因斯坦的“孤独”的。
    4. (4) 交章结尾写爱因斯坦在弥留之际所说的心重“最感温暖和痛苦的东西”指的是什么?
  • 16.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在即将亲眼见到大活人之前,他们对自己所想象的这位文坛泰斗形象______ (hàn)首低眉,敬重有加,内心的期望扩大到诚惶诚恐的地步……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______ (xī)利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这道目光就像一把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 , 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掩饰都抵挡不住。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______ (zhu),它像金刚 刀切开了玻璃。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对此,屠格涅夫和高尔基等 上百个人都做过无可置疑的描述。

    1. (1) 根据拼音,在词语空缺处填写汉字。

      (hàn)首低眉

      (xī)利

      ③甲 (zhòu)

    2. (2) 给语段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锃 (A. zèng B. zhēng )

      ②弹 (A. tan B. dàn)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