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

更新时间:2023-07-24 浏览次数:30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图1、图2可用于说明,当时(   )

    A . 中日两国都实行中央集权制 B . 唐王朝注重传播中华优秀文化 C . 日本的建筑技术源自于中国 D . 唐文化对周边国家具有吸引力
  • 2. 唐朝诗人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经历。这说明唐朝时期(   )
    A . 儒学出现危机 B . 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C . 道教突破发展 D . 佛教取得统治地位
  • 3. 下表反映了唐代文艺领域呈现的新现象。据表可知,唐代(   )                                                                                                                      

    现象一

    元(稹)白(居易)浅俗的诗歌风靡朝野内外

    现象二

    散文以散化骈,接近口语,易懂实用

    现象三

    大量表现城市生活而迎合市民心理的传奇和词崛起

    现象四

    骈文俗讲、绝句和词为伶伎、僧俗广泛演唱

    A . 商品经济发展导致文艺庸俗 B . 士人与平民文艺分野消失 C . 佛教世俗化的程度不断提高 D . 文艺呈现出世俗化的倾向
  • 4. 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他是(    )
    A . 鉴真 B . 张骞 C . 玄奘 D . 郑和
  • 5. 高僧玄奘和鉴真不忘初心,克服千难万险,终于到达理想的彼岸。其“西行”和“东渡”的共同作用是(   )
    A . 加强了边疆管理 B . 开凿了丝绸之路 C . 加强了中外交流 D . 扩大了唐朝疆域
  • 6. 唐朝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 . 唐朝经济文化世界领先 B . 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C . 唐朝对外政策开放开明 D . 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 7. 识读历史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与下图所示路线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①玄奘西游②鉴真东渡③马可·波罗东行④郑和下西洋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8. (2023高一上·唐山月考) 魏晋名士有一种不同于流俗、甚至不同于任何历史时期的言谈举止。以陶渊明、王羲之以及竹林七贤等为代表的魏晋名士,以狂放不羁、率真洒脱而著称,形成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魏晋风流”。造成这种文化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江南经济已经开发,超过北方 B . 门阀士族特立独行,堕落厌世 C . 魏晋时期佛道盛行,三教并行 D . 魏晋以来国家分裂,社会动荡
  • 9. 李白《秋浦歌》第十四首写道:少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赧nan:原指因害羞而脸红。这里是指炉火映红人脸)明月夜,歌曲动寒川。”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李白的诗歌豪迈奔放、激情飞扬 B . 该诗描绘了冶金矿场欢快劳动的生动场景 C . 该诗饱含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D . 李白诗歌成就辉煌,被称为“诗史”
  • 10. 中国现存的四大石窟是佛教艺术的典型代表,按建造年代依次为甘肃敦煌莫高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四大石窟的时空分布可反映出(   )
    A . 佛教不断中国化 B . 佛教汉传的方向 C . 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D . 民族的交流融合
  • 11. 《晋书·裴秀传》载:“(裴秀)作《禹贡地域图》十八篇,藏于秘府。”据历史学者研究,这种地图只有文臣或者帝王贵族们才有机会阅览。这反映出当时(    )
    A . 主流思想僵化阻碍科技进步 B . 科技应用服从国家意志 C . 印刷技术落后影响文化传播 D . 等级制度固化社会阶层
  • 12. “诗仙”李白的诗狂放炽烈,想象丰富,以激情与浪漫著称;而“诗圣”杜甫的诗则更多表现凝重与沉郁,这主要是因为(   )
    A . 李白杜甫出身不同 B . 李白杜甫性格迥异 C . 李白与杜甫生活的时代背景不同 D . 李白和杜甫的创作风格不同
  • 13. 唐朝元稹《法曲》载: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兽的毛皮)腥膻满咸洛,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这一材料的价值在于 (    )
    A . 是确证唐朝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B . 实证安史之乱下咸洛满目疮痍 C . 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不足为信 D . 佐证丝路交往对唐朝生活影响
  • 14. 甘肃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经》是由唐朝本土僧人编写的佛经,该经借佛陀之口,讲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这表明 (    )
    A . 佛教思想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B . 宣扬“孝道”成为佛经主要内容 C . 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趋于合流 D . 佛教吸收了儒家思想渐趋本土化
  • 15. 《齐民要术》载,黄河流域地区广泛种植大豆,并与其他作物轮种、间作、套种。至宋元时,大豆的种植遍及全国各地。这说明 (    )
    A . 南北经济趋向均衡 B . 民众饮食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C . 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D . 生产力发展提升了科学认识
二、材料分析题
  • 16. 魏晋至隋唐文化的时代特色

    史料一  唐朝物质经济的高度发达,庶族地主构成的新文化队伍的结成并不断壮大,教育的深入普及发展再加上唐朝宽松的社会环境和思想氛围,都对“俗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使参与和享受文化的社会阶层逐渐下移。精英文化被广大群众接受,而通俗文化也相应地提升了水平,所以唐朝的文化显示出空前活跃的氛围。

    ——摘编自唐伟《试论唐朝文化的普及》

    史料二  唐时印度的熬糖法、东南亚的植棉和棉织技术的传入……印度的佛教艺术、西域乐舞的传入,使唐代文化更显得多彩多姿。而敦煌宝窟中的壁画和雕塑,更是对外文化交流的艺术结晶。

    通过开放,唐文化深刻地影响了周围各国:南抵东南亚;西南至印度;东方则哺育着日本、朝鲜,加速其进入文明之邦的步伐;西方则通过伊朗而与希腊、罗马的文化相交流,既丰富了自己,又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因而提高了当时在国际上的地位。

    唐代中国与各国频仍的文化交流,在世界文化史上写下了动人的篇章。鉴真东渡日本时,带去了大量文物典籍,并参加了唐招提寺的建筑,至今鉴真仍为日本人民所怀念。日本人念念不忘唐代中国文化的影响,津津乐道唐人、唐乐、唐诗和唐代书法等。

    ——摘编自刘海峰《试论唐代文化的开放性》

    1. (1) 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文化普及的原因。
    2. (2) 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文化开放性的影响。
  • 17. 佛教的社会影响

    史料一  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表现出惊人的调适性……佛教的自我调适性从入华之初就已开始。两汉时期,中国盛行神仙方术,当时来华的译经家也便风云星宿、图谶运变,莫不钻习。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佛教学者遂以佛理附会玄学。佛教在民间的传播,主要借助于宣唱形式。佛教在改造自己宗教哲学、传教方式上的同时,也在政治理论上竭力迎合儒家伦理道德观念。

    ——据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史料二  唐代文化的发展如同由百川分流汇为汪洋大海。朝廷经常举行的儒释道三教讲论就是典型例证。唐高祖在一份诏书中宣称“三教虽异,善归一揆”,奠定了讲论的思想基础。活动由皇帝担任主持人,与会者为三省六部的高级官员,参与辩论的是三教中最有声望和学问的“通人”,辩论地点在国子监或内殿,时间多定于朝廷重大节日。讲论的目的是使其相互观摩、商量意旨,而参与各方为了攻击对方、树立本教威望,莫不广引对方经典以资辩驳,许多人开始兼明三教。唐玄宗明确提出了“会三归一”的主张,开元、天宝时期的三教讲论更多呈现出一种调和、融合的意味。唐后期,讲论发生了变化,思想交锋和学术交流不再是主要目的。

    1. (1) 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魏晋时期佛教传播呈现出调适性的原因及表现。
    2. (2) 综合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唐朝三教讲论的现象进行评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