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

更新时间:2024-07-14 浏览次数:119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24分)
  • 1. (2021九上·余杭期末) 如图为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后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对“创立民国”进行了阐释其要义正确的是( )
    A . 推翻清政府,解除民族压迫 B . 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 C . 通过平均地权使国民摆脱贫困 D . 反对帝国主义压迫,建立独立民主政府
  • 2. (2021九上·余杭期末) 民国元年,为紧跟时势,商务印书馆编纂了《共和国教科书》,推崇爱国、平等、自由、权利、义务等理念。发生在这一年,与该套教科书编纂有直接关联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A . 武昌起义 B . 中华民国成立 C . 新文化运动 D . 五四运动
  • 3. (2021九上·余杭期末) 有学者指出,在中西文化经历了70多年的撞击和交汇之后,出现于20世纪第二个十年里的这一阵波潮,其潮头已经越出了启蒙的本义。“这一阵波潮”是指( )
    A . 辛亥革命 B . 北伐战争爆发 C . 新文化运动 D . 黄埔军校创立
  • 4. (2023八上·萍乡期中) 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连续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论文,这体现了新文化运动(    )
    A . 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 B . 积极倡导文学革命 C . 对传统文化存在绝对否定偏向 D . 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 5. (2021九上·余杭期末) 1924年9月8日,美国《时代》杂志封面刊登了一位风云人物——吴佩孚,他是出现在《时代》 杂志封面上的 第一个中国人。但两年之后,他就迅速在中国政坛上消失了。这主要是由于(   )
    A . 辛亥革命 B . 五四运动 C . 北伐战争 D . 南昌起义
  • 6. (2021九上·余杭期末) 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以下六个阶段:①尊敬时期(18世纪),②轻视时期(1840-1905)③乐善好施时期(1905-1937)④赞赏时期(1937-1944)⑤清醒时期(1944-1949)⑥敌对时期(1949-▲)。其中第④阶段看法的成因是中国( )
    A . 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B . 成为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力量 C . 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D . 成为美苏冷战的前沿地带
  • 7. (2021九上·余杭期末) 照片定格了历史的瞬间,是第一手史料。如图照片按照拍摄时间的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④③ C . ②①③④ D . ③①②④
  • 8. (2021九上·余杭期末) 1945年8月民主人士柳亚子先生曾赠毛泽东诗云:“阔别羊城(今广州)十九秋,重逢握手喜渝州(今重庆),弥天大勇诚能格,遍地劳民战尚休。”下列事件中体现毛泽东“弥天大勇”的是(    )
    A . 西安事变 B . 抗日战争 C . 重庆谈判 D . 渡江战役
  • 9. (2021九上·余杭期末) 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作出了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入城市的决策,促使作出这一决策的关键历史背景是( )
    A . 解放战争转入反攻 B . 战略决战取得胜利 C . 七届二中全会召开 D . 渡江战役解放南京
  • 10. (2021九上·余杭期末) 1941年,罗斯福曾说:“你可以把它(战争)比作一场英式足球赛,我们就好像是预备队,闲坐在旁边的长凳上瞧人家的,俄国(苏联)和中国形成先上场的第一队……在球赛进行到我们的先锋队员快要疲乏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参加进去,做最后的一击,以决定全局的胜利。”导致美国“参加进去”的事件是( )
    A . 卢沟桥事变 B . 日军突然袭击珍珠港 C . 诺曼底登陆 D . 《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 11. (2021九上·余杭期末) 1945年柏林战役后,美、苏、英三国士兵站在希特勒府邸的平台上合影(如图)。这张合影直接反映了( )

    A . 反法西斯国家协同作战 B . 战后西方大国迅速崛起 C .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结束 D . 希特勒的战略战术失误
  • 12. (2021九上·余杭期末) 漫画可形象艺术地反映历史。如图所示漫画选自《苏联政治讽刺画选集》,描述的是“马歇尔计划”开张时,就为西欧各国提供了专供的套索,套索上还挂着钢盔、刺刀和枪。漫画作者意在表明这一事件(    )

    A . 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 B . 是美国控制西欧各国的手段 C . 使西欧各国重新陷入战争状态 D . 使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全面对峙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6分)
  • 13. (2021九上·余杭期末) 家国安危事,青年肩上责。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午一时半,十几个学校的学生齐集天安门,人人手里拿着一面或两面白旗,上面写着“还我青岛”头可断青岛不可失”……第二天,北京各大专学校总罢课……,北京学生在街头演讲时被北洋政府逮捕一百七十八人……第三天,上街演讲的学生达到五千多人,社会影响加大。学生的爱国行动得到越来越多各界人士的同情和支持……这是真正伟大的历史转折点。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一卷)

    材料二:1935年,日军在华北不断制造事端,欲使“华北独立”,以图直接控制华北,将华北从中国分割出去。……“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青年学生涌上街头,高呼“停止内战”,“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举行示威活动。 

    ——摘编自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材料三:(七七事变后)20岁的张访朋投考了由广西南宁迁到桂林的黄埔第六分校,成为第十六期的一名学生……,为了锻炼预备军官们的指挥能力,军校里不时进行沙盘作战演习……教官们讲怎么指挥作战,讲得很生动这是张访朋第一次从军官的角度去思考如何作战。 

    ——摘编自《我的抗战》节目组著《我的抗战Ⅱ》

    1. (1) 材料一描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为什么说这一历史事件是“历史转折点”?
    2.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二•九”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这场学生运动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张访朋投考黄埔第六分校的时代背景是什么?黄埔军校在此时代背景下有何贡献?
  • 14. (2021九上·余杭期末) 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道路漫长而又艰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历程(部分) 

    ——据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整理

    材料二: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过程中,毛泽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在这思想的指导下,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适合国情的民主革命新道路,到1930年,全国建立起大小十多块革命根据地。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

    材料三:“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黑暗即将过去,曙光即在前头。” 

    ——摘编自1947年12月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写出材料一中方框内①、②、③所反映的具体历史事件。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中国革命“新道路”的主要内容。 
    3. (3) 揭开这一“历史转折点”序幕的是哪一事件?如何理解“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
  • 15. (2021九上·余杭期末) 世界格局是建立在各国实力基础上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在许多国家的人民付出了巨大代价之后,世界取得了暂时的和平,战后的世界是否能找到自己的持久和平之路?人们在不断地思考……那些主导着世界发展方向的国家作出了影响整个人类社会的重大决策。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本《历史》选修3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苏英等同盟国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召开了一次重要国际会议明确了美苏在战后世界的势力范围,突出了美苏两大国的作用,为战后逐渐形成以美苏两强为首的东西方对立局面奠定了基础,导致战后世界出现了两极格局。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本《历史》选修3

    材料三:在冷战的大环境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都不同程度地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并用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面对两极对峙局面,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兴起不结盟运动,努力使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摘编自人民出版社普通高中课本《历史》必修1

    材料四:有人认为,尽管“冷战”期间,美苏进行着激烈的意识形态的对抗,但是,“冷战”也包含着强大的稳定因素,整个“冷战”时期,也是20世纪最长的一段和平时期。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

    1. (1) 材料一中“那些主导着世界发展方向的国家”主要通过哪两次会议作出了“重大决策”?这些重大决策所构建的世界格局叫什么?
    2. (2) 材料二中的会议是指什么会议?战后世界两极格局正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3. (3) 材料四所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请根据材料三的内容分析这一观点提出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