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川教版 /七年级上册 /第四学习主题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6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川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4.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同步练习

更新时间:2016-11-25 浏览次数:755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的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出现这种情况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 B . 南方人民大量北迁 C . 北方地区经济发达  D . 北方少数民族发展迅速
  • 2.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 受到北方其他民族的侵扰 B . 孝文帝仰慕洛阳城的繁华 C . 扩大鲜卑族的影响 D . 为了加强对中原的统治,更为了接受汉文化
  • 3. 你认为我们肯定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主要是因为(     )

    A . 促进了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B . 保护了鲜卑族的保守势力 C . 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D . 迁都洛阳
  • 4.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共同作用是(     )

    A . 促进了北方民族的融合 B . 加速了封建制度的瓦解  C . 学习了汉族的先进文化 D .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 5.

    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 . 民族交往 B . 中外交往 C . 国家统一 D . 经济发展
  • 6.

    下列地图所示现象对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发展的影响不包括(     )

    A . 促进了民族融合 B . 丰富发展了中华文明 C . 完成了全国经济重心南移 D . 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
  • 7. 如下表所示,这与北魏孝文帝的哪一项内容有关(    )

    鲜卑族姓

    汉族姓

    拓跋

    步六孤

    独孤

    A . 改官制 B . 禁胡服 C . 通婚姻 D . 改姓氏
  • 8. 在其改革措施中,明确提出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风气的少数民族首领是(    )

    A . 前秦王苻坚 B . 羯族人石勒 C . 北魏孝文帝 D . 匈奴人刘渊
  • 9. 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尊老敬老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国人的一种优秀美德,在距今约1500年前的我国一位少数改革家就主张要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他是( )

    A . 秦始皇 B . 汉武帝 C . 隋文帝 D . 北魏孝文帝
  • 10. “北魏孝文帝带头纳汉女为妃,让五个弟弟娶汉女为妻,把公主嫁给汉人,改姓为元,在光极堂赐群臣以汉衣,对30岁以下仍操胡语者降爵黜官。”这段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     )

    ① 采用汉姓   ②改穿汉服     ③学说汉语   ④提倡与汉族联姻  ⑤发展经济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④⑤ D . ②③⑤
  • 11.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下列皇帝曾迁都洛阳的是(     )

    A . 盘庚 B . 隋炀帝 C . 北魏孝文帝 D . 元世祖
  • 12. 下列人物和政权统一过黄河流域的是(      )

    ①曹操         ②苻坚         ③西晋       ④北魏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 13. “皇帝总是对胡汉联姻龙颜欣慰,在御座上指派各皇弟应聘各汉族臣僚的女儿之姻缘,他还把自己的鲜卑复音姓氏改称‘元宏’”,“皇帝”这些做法是指(     )

    A . 商鞅变法 B . 孝文帝改革 C . 王安石变法 D . 大化改新
  • 14. “由平城迁都到洛阳,改鲜卑族姓氏为汉姓,讲汉语,穿汉服”,材料反映的是(     )

    A . 齐国管仲改革 B . 秦国商鞅变法 C . 楚国吴起改革 D . 北魏孝文帝改革
  • 15. 4世纪后期,建立北魏政权的少数民族是(     )

    A . 匈奴 B . 前秦 C . 鲜卑 D . 氐族
  • 16. 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B . 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C . 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D . 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 17. 善于学习是一个民族进步的源泉,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看,他主要向哪个民族学习(     )

    A . 鲜卑族 B . 汉族 C . 匈奴族 D . 氐族
  • 18. 魏主下诏:“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这段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些内容(     )

    ①采用汉姓     ②改穿汉服               ③学说汉语             ④提倡与汉族联姻             ⑤采用汉族的礼乐制度

    A . ①②③⑤ B . ②③④⑤ C . ①②③④ D . ②③⑤
  • 19. 历史上中华各民族不论大小,都有各自的特点,都为中华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下列能够体现南北朝时民族融合趋势的是(      )

    ①胡人汉食、汉人胡食         ②鲜卑人中出现了汉人姓氏        ③各族人民长期杂居,互相交往           ④汉人与鲜卑人通婚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②③
  • 20. 下列历史事件中,与“胡人汉服”“汉人胡食”有关的是(     )

    A . 齐桓公改革 B . 商鞅变法 C . 李悝变法 D . 孝文帝改革
  • 21. 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以下史实符合这一主流的是(     )

    ①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            ②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             ③西夏模仿汉字结构创制文字             ④康熙率军取得雅克萨大捷

    A . ①② B . ②④ C . ①③ D . ③④
  • 22. 历史兴趣小组总结七年级上册各历史朝代特征,其中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为(     )

    A . 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 B . 中华文明的起源 C . 统一国家的建立 D .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 23.

    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 . 民族融合 B . 中外交往 C . 国家统一 D . 经济发展
  • 24. 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社会发展,主要表现在(     )

    A . 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B . 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C . 加强了对边境地区的管辖 D . 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
  • 25. 通过历史事件的比较,找出异同点和易混点,是历史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秦国的商鞅变法和北魏的孝文帝改革相比较,下列认识不正确的是(     )

    A . 都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B . 都加速了封建社会的进程 C . 都顺应了历史趋势 D . 改革都有阻力
二、主观题。
  • 2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城。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要谈起这一事实:有10O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老百姓都为筑长城的事咒骂皇帝。——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下图西晋时期被汉人使用的方凳、胡床。

    材料三: 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请回答:

    1. (1) 材料一的“皇帝”指的是谁?他“耗去大量的生命”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依据材料谈谈你对他修长城的看法。

    2. (2) 材料二中的“胡”是西晋时期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请写出这一时期两个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名称。材料三反映的是历史上哪一次改革?这次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3. (3) 结合三则材料,概括我国从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

  • 27.       皇帝说:“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请回答:

    1. (1) 上文中“皇帝”指谁?

    2. (2) 他进行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3. (3) 除上文内容外,他还有哪些改革措施?

  • 28. (2015七上·昆明期末)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二:“(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商君(鞅)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贾谊《过秦论》

    材料三:“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底,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魏主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摘编自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四:“如果说从平城到洛阳的北魏是汉化先行者,那么西魏、北周就是追随者……隋朝的统一,建立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之上”。——《简明中国读本史》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出现怎样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中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变法对秦国产生的影响?

    3. (3) 依据材料三请回答,“魏主”是谁?他力主“迁都”的目的是什么?并结合所学归纳“魏主”“易旧俗”的内容有哪些,回答至少包含三点内容?

    4. (4) 根据材料四,概括隋朝统一的基础。

    5. (5)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改革有何看法?

  • 29.

    材料一:下图是西晋人口南迁分布图

    材料二: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1) 材料一中人口南迁对江南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2. (2) 材料二中“魏主”是指谁?诏令中提出了什么样的改革措施?

    3. (3) “魏主”这次改革有何影响?

    4. (4) 这次改革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 30. 改革往往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成为人类历史上的“闪光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虽然统一了北方,但要巩固政权,还必须解决面临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因为旧贵族的特权和旧部落习俗密切相连,因此当时改革鲜卑旧的习俗,就成为北魏统治阶级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卢菡著《不可不读的中国历史》

    材料二:在甲午战败的强烈刺激下,变法改革也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朝廷在戊戌变法年间颁布了改革科举、汰冗员、办学堂、修铁路、开银行等学习西方措施的新诏书。——海天著《沉重的转身》

    材料三:克里米亚的失败对俄国的民族主义者和斯拉夫派来说,是一个严重打击。实际上,克里米亚的失败暴露了旧制度的腐朽和落后,旧制度所显示的破产导致旧制度的变革。——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请任意列举一项其改革旧习俗的措施。

    2. (2) 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指出两个改革措施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3. (3) 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推动两个改革的相同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个改革的不同结果。

  • 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

    材料二:公元前350年,秦国平民张三,因斩一敌国甲士,获爵一级,田一顷,宅九亩。

    材料三: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资治通鉴》

    1. (1)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叙述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

    2. (2) 材料三说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的哪一方面?改革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