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高中历史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后练习

更新时间:2023-07-24 浏览次数:17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有研究者指出,在中国古代,血缘是政治权力与国家产生的根源,当至高无上的神权、政权产生后,又反过来剥离部分成员的血缘关系并减低其作用,促使社会阶层的分化。这说明( )
    A . 儒家思想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B . 血缘与政治秩序建构的对立统一 C . 血缘关系是等级分化制度的基础 D . 家国一体政治架构的社会合理性
  • 2. 中国人用大量的称谓词,如“表”“堂”“外”“亲”“干”“继”“曾”“元”等等,以进一步区分亲疏远近关系。与这一文化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
    A . 汉字起源与宗法制密切相关 B . 西周分封制度影响深远 C . 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文化核心 D . 宗法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 3. 西周实施分封时,周王会将原周部落的部分贵族组成一套“职能班子”授予各诸侯,让他们跟随诸侯到封国担任官职。这一做法( )
    A . 消除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 B . 推广了先进的政治制度 C . 扩大了周王朝的统治范围 D . 打破了地方的血缘政治
  • 4. 据《周礼》记载,每年正月初一,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大夫颁授给乡吏,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且往往和最隆重的祭祀活动同时进行,全民都要有组织地参加。这表明(    )
    A . 西周出现文化下移趋势 B . 诸侯国割据的局面出现 C . 分封中孕育了中央集权 D . 周王室直接控制了地方
  • 5. 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夏王朝先后有十四世、十七王,其中一次是弟之子死后王位复归于兄之子,两次是兄终弟及,其余都是父死子继。据此,下面结论成立的是( )
    A . 夏朝时宗法制度已具雏形 B . 夏朝完善了嫡长子继承制 C . 我国封建社会自夏朝开端 D . 夏朝的王位继承比较混乱
  • 6. 周人将夏、商、周三代易姓受命的变革原因归结为“德”,认为夏、商亡干“不敬厥德”,提出“天命靡常”“惟德是辅”。该做法( )
    A . 解释了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因 B . 反映出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 C . 有助于统治阶级的自我约束 D . 形成了亲疏有别的等级秩序
  • 7. 西周时期,很少有个体脱离宗族的现象,宗族内部一定程度上实行“异居而同财”。春秋时期宗族实体逐步解体,统治者鼓励人们进行商品交换以促进农业生产。由此可知( )
    A . 生产力进步为新的经营方式提供了条件 B . 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宗族实体的解体 C . 统治者为增加收入而强制要求民间分家 D . 宗法制的瓦解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 8. 据《礼记·王制》记载,周天子为七庙,诸侯为五庙,大夫为三庙,士为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寝右,庶民则是寝室中或灶堂旁设祖宗神位。材料表明( )
    A . 分有助于社会的建立与和谐发展 B . 宗法制与礼乐制度有机结合 C . 宗法制有助于将宗族心理演化为阶级意识 D . 分封制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
  • 9. 西周的舆服制度是贵族等级的标志之一。所谓“舆”是指车,“服”是指冠易和服饰。册命舆服为官方的信物,为政府任命官员爵位、身份及权力的象征。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不同,所享用的舆服都不相同。这表明( )
    A . 舆服适应周礼的发展而得以不断完善 B . 舆服制度是专制王权强化的标志之一 C . 舆服制度对平民和奴隶的限制比较少 D . 舆服制度与分封制及礼乐制联系紧密
  • 10. 西周时代,贵族阶级普遍盛行孝友或孝悌观念,周公曾告诫卫康叔,“不孝不友是最大的罪恶”。由此可知,西周时期( )
    A . 儒家伦理观念已初步确立 B . 统治秩序借助于道德观念 C . 贵族阶级内部实现了团结 D . 社会道德体系已基本建立
  • 11. 《国语·鲁语上》载:“昔烈山氏(烈山:其意为放火烧荒)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柱:意为'尖头木棒’),能殖百谷百蔬。”材料可以佐证( )
    A . 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 B . 铁器的冶炼情况 C . 轩辕氏对农业的贡献 D . 神农氏创造耒耜
  • 12. 我国古代历法起源很早,原始社会末期可能已出现原始历法。夏朝时期出现了我国最早的物候历《夏小正》。这表明( )
    A . 原始历法诱导了原始农业的产生 B . 古代重视利用物候知识发展农业 C . 原始历法适应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D . 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形成农时观念
二、非选择题
  • 1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左传·昭公》记载:“周有乱政,而作九刑。”关于“九刑”的具体规定左中亮曾经提到“毁则为贼,掩贼为藏,窃贿为盗,盗器为奸”,触犯这些规定的要受到惩处:《尚书·吕刑》记载西周时期的刑罚有墨、劓、刖、宫、大辟五种,称为“五刑”,其具体条文规定达300多条。“刑罚世轻世重”则表明刑罚的执行时轻时重,因人因时而异,贵族中的亲故勋戚可以减免,交纳一定数量的罚金,也可以赦免。

    ——摘编自晁福林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关于西周的历史,罗香林认为:“他(周武王)把过去已被人灭掉的部落或诸侯之国重新建立起来。这在当时,曾得到大众的拥护,是其获得的第一步成功。第二步是完成了对亡殷的防范工作……第三步是以功臣开发边区,'屏藩王室’而封建诸侯,这使亲亲贤贤的工作也随之成功了。”王玉哲认为:“周武王东征灭商后,曾经进行分封,在黄河流域各地区,广建侯卫……但这次分封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东方还没有平定下来,有些诸侯仍不能赴国……且埋下了政治的隐患。”

    ——摘编自罗香林《中国民族史》和王玉哲《中国上古史纲》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司法制度的特色,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 (2) 根据材料二,分析两位研究者对西周历史的认识。
  •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任何一项制度,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项制度间,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某一制度之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某一制度之消失,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在渐渐地变质。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内容,自行拟定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论述。(要求明确写出具体论题,论述须有史实依据。)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