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名称 | 作者、朝代 | 内容 |
《蜀王本纪》 | 西汉扬雄 | “(禹)涂山娶妻,生子名启。于今涂山有禹庙,亦为其母立庙。” |
《华阳国志》 | 西晋常環 | “禹娶妻涂山,辛壬癸甲而去,生子启,呱呱啼,不及视,三过家门而不入室,务在救时——今江州涂山是也,帝禹之庙铭存焉。” |
《水经注•江水》 | 北魏郦道元 | “江之北岸有涂山,南有夏禹庙、涂后祠,庙铭存焉” |
类别 | 考古发掘 | 评价 |
宫城 | 宫城规划成“九宫格”的宏大格局:祭祀区、宫殿区和官营作坊区恰好在“九宫格”的中路,宫殿区位居中心,呈四合院式中轴对称布局,为多进院落宫室建筑群。 | |
祭祀 | 宫城北区有最早的大型国家祭祀区,祭祀权利被上层贵族垄断。 | |
墓葬 | 墓葬从规模和随葬品规格上分成多个等级:既有最高等级墓葬中的玉质礼兵器;又有一般墓葬中的陶制礼器。 | |
作坊 | 南部的大型作坊区主要为绿松石作坊与青铜器作坊,且外有围墙。 | |
龙形器 | 绿松石龙形器,龙身体附着菱形花纹,由绿松石片侧立而制,龙身上着一铜铃,形象生动传神。 |
——摘自江昊然《公共考古视野下的夏文化》
材料:中国考古界关于文明与国家起源的考古学探索,在20世纪下半叶以来有过多种认知模式。除“中原中心说”外,还有“满天星斗说”“中国相互作用圈说”、以中原为中心的“重瓣花朵说”或“多元一体说”“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说”“新中原中心说”等等。“中原中心说”以外的其他各说,大致可以看作是多元认知视角下的新中原中心论,其基本思路和结论是认为各区域的吏前文化虽相对独立但联系密切,大体连续进化,最终“百川归海”。
——据许宏《从证经补史到独步史前:考古学对“中国”诞生史的探索》
甲骨文,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
由于商朝人崇信鬼神,每每遇事都要占卜,占卜的方法是用火在牛胛骨或龟腹甲上烧灸,甲骨的背面便出现裂纹,叫“兆”,然后根据兆纹的形状来断定凶吉。占卜的内容、结果以及日后是否应验,都刻在兆纹的旁边,叫作“卜辞”。商朝负责祭祀占卜的官员称“卜”。一条完整的卜辞它一般由四个部分组成:具体时间,谁来占卜,问的是什么问题,问题的结果如何。
如据专家研究发现,右边甲骨上记载的内容是跟农业有关的问卜。
左(由上往下读)甲辰贞其登黍。意即:甲辰日卜问,是否征收粮食黍?
中(由右往左读)贞我不其受年。意即:卜问,我们是否有个丰年?
右(由上往下读)南土受年。意即:卜问,南部地区是否会是个丰年?
当我们把这些甲骨文的文字解读出来以后,我们就能知道商王朝是一个非常发达的农业社会,是一个等级化非常明显的阶级社会,也是一个生活内容很丰富的——跟历史上后来一脉相承的一个社会。
材料一:五帝时期是中国从原始时代到上古时代的过渡阶段。这个时期尚未形成国家,也不是部落联盟,而是“部落联合体”或“酋邦”,并产生了一个超然于各部族之上的部族,它代表整个部落联合体的利益和秩序,其首领被称为帝或后。部族对部族的统治是血缘对血缘的统治,但是各部族往往相对地居住在一个固定的区域之内,因而这种统治也具有一定的地缘成分。相传,颛顼时期“绝地天通”,禁止民间的通灵者随意与天神沟通,改为由专门的祭祀官员负责与天神的沟通。
——摘编自张荣明《中国的国教:从上古到东汉》
材料二:周武王灭掉商朝后建立西周,定都镐京。西周继承了夏商的基本制度并加以改善和创新,初期分封了七十一个诸侯国,以宗法制为根本,多数诸侯国都分封给同姓的家人,少数分给功臣和其他诸侯国的后人,由此形成了周天子家天下的政策局面,更好地统治了西周初期的王室体系,实行井田制以促进奴隶社会的发展,创造礼乐制来维系阶级礼仪规范。
——摘编自王玉哲《中华远古史》